青春可以重来
字体: 16 + -

第26章 清华大学

    本次夏令营最重要的行程终于到来了,那就是游清华、北大的校园,就是因为有这一项,家长们才踊跃报名,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早早感受最高学府气氛,孩子们在清华、北大看到全中国的天之骄子们美好的校园生活,听取著名学府的历史文化故事,他们一定会更加刻苦的学习。如果只是去北京单纯的游玩,家长们的积极性绝不会这么高。

    “听说清华和北大以前都属于圆明园的一部分呢,在皇家园林上学真是美。”吴亚楠似乎对在这里上学很神往。大家下了车,看见了“清华大学”四个字都显得兴奋异常。

    主楼是俄罗斯风格的连体建筑,远远看上去还真有点巍峨的感觉。后面的大礼堂则是罗马风格,在礼堂前面立着日晷,上面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被誉为一代代清华人的座右铭。

    “这四个字是谁刻上去的呀?”吴亚楠转身问旁边的导游王丽娟。

    “是一个叫邹宗善的学生写的这四个字,然后让工匠刻上去的。你们知道这个邹宗善是谁的同学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回答不上来。

    “他是周总理的同学。”

    “不会吧,周总理不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吗,他还在清华上过学?”何文疑惑道。

    “邹宗善不是清华的,这四个字是他弟弟邹宗彦让他写的,邹宗彦是1920年清华的毕业生,这座日晷就是那一年的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礼物。”

    在日晷照完相,孩子们来到了图书馆,现在的图书馆由新馆和老馆组成,整个图书馆的建成共分三期。最著名的是二期工程,是当时享誉全国的有号称“南杨北梁”的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主持修建的。虽然是暑假,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回家,来图书馆学习的清华学子络绎不绝,这种浓郁的书卷氛围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感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是多么的惬意。

    再往前走就是清华学堂,这回又变成了德式风格,周迪感慨这哪是大学,分明就是世博会,全世界各国风格齐聚清华校园,怪不得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会出现在清华,同时培养了伟大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而他的父亲梁启超作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也在这里任教。

    不远处的闻亭静静的坐落在小土山上,闻亭原为钟亭,是建校之初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有一口大钟,每天早晨,学生们都会在清脆的钟声中醒来。七七事变以后,亭内大钟及亭下的铜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现在亭内悬挂的大钟,是抗战胜利后由颐和园移至此处。学校为了纪念闻一多先生,在钟亭旁边修建了闻一多雕像,同时将钟亭改名闻亭。

    二校门的牌坊已经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它是清华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门楣上“清华园”三个大字出自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二校门是清华最早的主校门,之后校园扩建有了新校门,才被称作二校门。这座历经风霜的青砖白柱牌坊也算见证了清华大学百年的历史与发展。

    接下来到了工字厅,属于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因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个“工”字,故得名。庭院中既有曲廊萦回、雕甍绣槛,又有水磨砖墙、清瓦花堵之姿。朱栏画栋之内,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相互勾连,水杉、石榴、海棠、樱花、松柏等一干花草林木欣欣向荣,禽鸟穿梭其间,相映成趣,令人更觉清幽异常。工字厅大门上悬挂的匾额,写着“清华园”三个字,据说是咸丰皇帝御笔,而清华园也由此得名。

    工字厅的北侧是清华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胜景,那就是“水木清华”,被称为清华园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一带的景色设计独具匠心,四时变换的林山,环拢着一泓秀水,山林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旁边的荷花池此时正值荷花盛开,一片葱郁之色。正廊的“水木清华”四字据说是康熙皇帝御笔。正中朱柱上有一副咸丰年间的礼部侍郎殷兆镛撰写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换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因为其幽雅的环境,清华学子常选之为读书学习和小憩之地。

    最后一站孩子们来到了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所描绘的近春园。“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先生用他如梦幻般的语句让多少人对近春园心驰神往,为纪念先生在此写下《荷塘月色》学校专门修建了荷塘月色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