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述一奇闻
字体: 16 + -

70、拆迁

    在我们这里农村流传这样的一句话:“穷人发财望拆迁。”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述如今老百姓对拆迁的渴望,同时也凸显出如今房子在老百姓心中“畸形”的地位。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努力工作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不如一次拆迁带来的收益多。而关于拆迁的新闻几乎天天能在媒体上看到,各种为了利益而造成妻离子散、反目成仇也天天在发生。当然这些都有些扯远了,今天的故事也是关于拆迁的。

    在我们这里有一座孤零零的古建筑,建筑外观是传统江南的一层砖制小瓦房,呈现出青灰色。外面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xx历史文物建筑——沈氏故居。看得出来这座建筑有些个年头据说至今已经有2、3百年的历史由于现在比较稀少因此才保护了起来。而建筑的四周却只有一些绿化或者道路,过去这个建筑也属于某个村某个人家,可如今整个村都享受到了“改革”的福利拆迁了,唯独它没有,这其中却有着这样的故事。

    这座老房子原来的主人是沈老太,沈老太原来姓刘,自小便被人当做童养媳卖到了沈家。后来也顺利的嫁给了当时沈家的三儿子,并且住到了这座老房子里。可沈老太真的是个苦命人,幼年的时候被娘家人作为童养媳给卖了,好不容易长大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老公却在一次意外中死了。为了不然儿子受委屈,沈老太一个人靠着纺布和种田含辛茹苦的养大了这两个儿子,也东拼西揍把老本都卖光了给两个儿子分别在村里盖了小楼取了媳妇生了孩子。总以为辛苦了大半辈子了,能到享福的年级了。可谁知道两个儿子都也都40好几的人了,却整日游手好闲干什么都不长久,两个儿媳妇也每天最基本的任务也就是打麻将。而他们最大心愿就是早日这里能拆迁多分得几套房子过上包租婆的日子。不光如此,大儿子看到二儿子隔三差五来老母亲家蹭吃蹭喝,自己也带着妻儿一起来生怕错过。就这样时间久了,大儿子和二儿子两家子一天的伙食除了早饭都由沈老太负责,哪天某个人有事不能来,剩下的那个还会打包给带回去。沈老太也快70岁的人了,每天为了伺候这两家人家起早贪黑买菜做饭,过的也十分辛苦。

    时间就这样过了几年,像很多农村一样,沈老太所在的村也面临着拆迁了。这自然是高兴坏了大儿子和二儿子一家了。他们刚得到一些消息,就纷纷装修起原来的房子或者搭建辅房,为的就是能在拆迁时候多分得些利益。而钱不够的他们自然就吵着问母亲要,母亲不给就各种骂甚至吃饭的时候摔碗摔筷的,沈老太出于无奈只能把所有积蓄一分为二的给了他们,让他们去折腾了。到了真到拆迁量地确认的时候,这两家人家一是前期精心“准备”了,二是平时里像无赖的他们十分会吵,于是自然获得了想要的结果,一家人未来将分到了三套房子。

    可兄弟两人只顾着自己房子的拆迁却忽略了自己老母亲的那套房子也在村里,也是这次拆迁的范围。可老母亲和自己也都没有钱翻修了,按照拆迁的政策沈老太一个人居住又是老房子因此只会获得一套房子补偿,这当然不能满足兄弟两人的要求了。按照他们的设想,若是两套还能一人再分一套,若是一套那以后怎么分呢?在他们眼里,从来没有考虑过失去土地和织布的母亲未来怎么生活、住在哪里等问题。正当兄弟两人为一套还是两套想的头疼的时候,一个更大的问题来了就是沈老太压根不同意拆迁。说是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不舍得离开而且立场十分的坚定。拆迁办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也无济于事,只能找两个儿子来谈,并表示这次拆迁是政府行为不是开发商行为,为的就是造路和修缮绿化,若沈老太执意不肯的话最多保留她的房子把路和绿化往北移一移就可以了。这么一说自然急坏了两兄弟,他们纷纷上门做思想工作。先是软声软气的劝说,到后面各种恶语相向,可沈老太似乎下定了决心就是不拆了。弄到后来,脾气更差的二儿子在老太吃饭的时候把她碗都给丢了可老太还是不拆。说除非她死了,否则这辈子都不回搬出去,这是她老伴留给她的房子。这一下使得兄弟二人傻了,眼看着签字确认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若是不拆,损失一套房子就是几百万的事情。

    那天晚上电视里在放强拆使得外地一个老头当场被倒下的屋梁砸死的新闻,事后开放商赔了几套房子才息事宁人了。儿媳妇看到这个新闻随口说了句:“要是那个老太婆也这样死了就好了。”她这么说的时候二儿子也在边上可没有任何的反映。见他没有反映,二媳妇接着说:“要么你和老大想想办法,不一定要砸死老太,让老太住院或者昏迷也好。到时候等她好了拆迁也就结束了。我们也能靠这个多问他们要点钱。”这么一说显然一下子点醒了二儿子,于是他连夜赶到了大哥家里商量“大事”。

    第二天,大儿子借着大孙子生日的由头邀请老母亲一起下馆子吃饭,而二儿子则偷偷的在正对母亲床上上面的梁做了些手脚,估摸着稍微用点力会掉下来一根小梁砸到老太的身体却不至于砸死老太。就这样,事情搞定后他也急吼吼的去参加侄子的生日宴会了。

    可无巧不巧的是,当天夜里突然下起了大暴雨,这让原本松动的梁无法承受暴雨的冲击没过多久便半个屋顶倒了下来,而沈老太则不幸的被砸死在了下面。第二天被通知到母亲死讯的兄弟二人显然也大为吃惊却又不能表露出什么,只能一个劲说是拆迁逼死了母亲这类话。可毕竟人家没有入屋强拆,两兄弟的理由自然也站不住脚。见索赔不成,兄弟二人决定退一步,现在母亲没有了,签字权落到了他们手里虽然只分到了一套房子,可卖了好歹也能分不少的钱。可正当两兄弟盘算着分到的房子卖多少钱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来了。原来倒下了屋顶砖瓦经过鉴定是清代的东西,而整个屋子经过考证也是清代建造并且保存良好,这在我们这里已经很少见了。于是领导自然大字一批不会拆这套房子,由于该房子属于农村集体产权所以给兄弟两人的选择也很简单要么就住在这房子里要么就国家没收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偿。这下子兄弟二人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和拆迁房子相比那个补偿几乎只是个零头,可无奈也只好接受,毕竟已经是文物上升到了国家高度,再搞下去怕是自己惹麻烦了。

    于是沈老太生前居住的房子被做成了现在沈氏故居给保护起来,兄弟二人也分别拆到了三套房子离开那里。若干年以后,在农村某个偏僻的小屋里挨着住着两对游手好闲的夫妻,他们是被儿子赶了出来,据说是儿子好赌博把原本好几套房子都输了。现在要结婚了,自然儿子和儿媳把他们也给赶了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