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年代
字体: 16 + -

第十二章 讨论(二合一)

    场上一片安静,那些制作人看向苏景的目光中,浮现出惊艳之色,这首歌真真切切的打动了他们。

    段松还闭着眼睛,沉浸在音乐之中。

    杨曦眼眶湿润,看着抱着吉他微笑的苏景,眼神中满是欣赏,其中夹杂着丝丝崇拜。

    段松轻轻叹息一声,睁开了眼睛,眼角竟然有着泪花闪烁。

    人上了年纪,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往日种种,在苏景的歌声里,段松又将自己的过往梳理了一遍,依稀看到了曾经那个风华正茂的自己,心中满是怅然和怀念。

    成长本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的同时必然要失去一些东西。

    当完成了童年理想,童年又成了理想。

    “好的流行音乐,能够带给人强烈的共鸣。

    这首歌还没有编曲,仅靠清唱和简单的吉他伴奏,就让人感动不已,这是好的音乐!”段松看着苏景,沉声说道。

    在音乐圈摸爬滚打多年,他见过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

    但像苏景这样天赋如此出众的少年,他还是第一次见。

    他轻轻鼓掌,在他的带动下,众人都开始鼓掌。

    沈南眼眶微红,应该也被深深打动,缓缓鼓掌,倒显得情真意切。

    刘庆则明显有点不情愿,眉头微微一皱,但也是附和着鼓掌。

    杨曦笑逐颜开,眉梢眼角都透着欢喜,用力鼓掌。

    掌声连成一片,响彻办公室。

    “谢谢段总,谢谢各位老师。”苏景面带微笑,对众人鞠了一躬。

    接下来,苏景没有等段松催促,一连唱了恋恋风尘、奇妙能力歌、模范情书三首歌。

    如果说一两首歌说明不了问题,但苏景一下子拿出五首高水准的歌曲,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哪怕刘庆,也不得不承认苏景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苏景看向段松,道:“段总,我目前就准备了这五首歌,如果杨曦学姐专辑剩余的八首歌都交给我的话。

    考虑到曲风,具体要用那些歌,我还要仔细考虑一下,到时候会先把确定的曲目交给您,让您过目。”

    顿了一下,苏景认真道:“我可以保证歌曲的质量。”

    歌唱完了,也努力争取过了,接下来就看段松的选择了。

    段松点点头,站了起来,对苏景和杨曦摆了摆手,道:“你俩先到外面休息一下,我要和几位制作人讨论一下,一会儿再给你答复。”

    “好的。”苏景压下心中的兴奋,点了点头。

    对方从开始浑不在意到现在分外重视,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

    他猜想就算对方就算不让他包办杨曦的专辑,但最起码也会收录一两首歌。

    他和杨曦对视一眼,走了出去。

    ……

    总经理办公室。

    段松目光从诸位制作人和词曲作者脸上扫过,首先开口道:

    “歌大家也都听了,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每首都是在水准之上的,可一点应该没人能够质疑吧。”

    众人都是点了点头。

    “那么,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段松道。

    几位制作人和词曲作者目光交织了一下,一个约莫四十岁、身材略微有点发福的中年男子首先开口了:

    “十八岁就能写出来这样品质的作品,极具天赋,这一点没有人能够否认。

    尤其是那首清白之年,咱们这年纪的人听了,心中应该都有几分感触吧。”

    中年男子先是夸赞了一番,随后话锋一转,道:

    “不过,我觉得吧,这几首歌都是民谣。

    民谣虽然也有一些拥趸,但如今市场上最流行的还是情歌。民谣和流行情歌相比,市场方面先天就要差上一些。”

    “依我看,一张专辑里面,流行情歌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还是要让沈南老师负责。”

    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点点头,接过话茬,道:

    “流行情歌当然要有,但杨曦以往的歌都是民谣,她如今的那些粉丝基本上也都是听民谣的,所以杨曦的专辑风格肯定要偏向民谣,这点毋庸置疑。

    不过,苏景的这几首民谣,虽然在咱们看来质量不错,但合不合市面上广大听众的胃口我们也不知道,咱们这些人里面,刘庆老师最擅长民谣。

    之前他负责了陈志和谢飞鸿专辑民谣部分的创作,都取得了白金唱片的好成绩,对于民谣市场,刘庆老师最有发言权,我们还是听一下他怎么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

    刘庆和沈南以及李钧,是麦田唱片公司的三驾马车。

    其中刘庆擅长民谣,沈南擅长流行情歌,李钧擅长摇滚,三人都在市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公司的其他制作人和词曲作者,以他们三人为首,组成了三个小圈子。

    麦田唱片只是一个中型唱片公司,没有那些大明星,杨曦是麦田唱片如今主推的新人歌手。

    她本身就有一些忠实粉丝,专辑发行后,只要在水准之上,大红大紫很难,但有那些粉丝打底,收回成本获得一些收益,问题应该不大。

    所以只要能够参与到专辑创作中,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利益分成。

    制作人以及词曲作者,都是幕后人员。

    不像那些台前的歌手拥有更多赚钱的途径,就靠着参与专辑制作挣钱,自然想参与到杨曦的专辑中,分一杯羹。

    微胖中年人和沈南交好,自然会主张让沈南接手专辑,负责流行情歌部分。

    黑框眼镜中年人则是刘庆阵营的一员,当然会为刘庆讲话。

    说实话,刚才听苏景的歌,他们也很感动,但感动归感动,感动完了该怎么站队还怎么站队,这就是鸡贼中年人的行事标准。

    当然,面对懂音乐并且之前对苏景表示出欣赏态度的段松,他们不可能胡说八道,刻意打压,那样太没有职业水准了。

    他们言语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倾向,但也算是有理有据,任谁也挑不出毛病。

    众人都看向刘庆,准备看他怎么说。

    刘庆轻咳一声,眉头一挑,开口道:

    “刚才苏景唱的几首民谣,的确都是很棒的作品。不过,他的民谣风格倾向于十多年前的校园民谣,和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民谣风格不太一样。”

    刘庆这话倒也不是胡说,这个时空虽然没有那些熟悉的音乐人,但历史发展和审美潮流一致,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也类似。

    上辈子苏景所在的时空,简单概括的话,民谣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罗大佑为首的宝岛民谣。

    这个时候的民谣最具人文精神,也最有重量。

    《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未来的主人翁》是罗大佑写给宝岛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作品。

    在宝岛的解冻时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这个时期的作品表达的是时代的宏达主题。

    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以高晓松为中心的一批人做出的校园民谣。

    这时候的民谣表达的是青春是的美好与感伤,描摹了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

    第三个时期则是2010年左右,李志、宋冬野、赵雷等一批民谣歌手。

    这个时期的民谣大多表达的是城市青年的情感与焦虑。

    这个时空也是这样,也大致经历了这三个时期,如今市面上流行的民谣的确大多描绘的是城市青年的情感焦虑和挣扎,与苏景的几首歌侧重点不同。

    刘庆抓住这点说事,显然是在表示对苏景的歌的市场不太看好。

    段松不可置否的点点头,将目光落在一个长发、花臂的男人身上,道:“老李,说说你的看法。”

    那个长发的男子,正是麦田音乐最擅长摇滚的李钧。

    李钧手里叼着根烟,狠狠地吸了一口,甩了一下头发,道:

    “我是搞摇滚乐的,民谣市场我谈不了。

    我只知道,这些年来,任何形式的音乐都开始聚焦与表达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而情绪没有过时的说法。

    民谣虽然分为不同阶段,有各自的时代印记。

    但我相信,如今生活在都市的青年,有的不只是焦虑与挣扎,单纯美好的青春,同样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时代变了,但青春时的憧憬与尴尬不会变。

    刚才那几首歌都不错,尤其是恋恋风尘和清白之年,让我想起一些美好的东西,我听了很感动,牛逼!我觉得可以用。”

    李钧虽然上了年纪,但还保持着摇滚青年的某些特质,直言不讳的表达了自己的喜好。

    刘庆面色有点难看。

    段松点点头,还是没有发表评论,将目光落在沈南身上,道:“老沈,你怎么看?”

    沈南沉吟了片刻,叹了口气,才道:

    “英雄出少年啊,那小子这么年轻,就能写出这种高质量的作品,市场方面不谈,歌的确是好歌。”

    “刚才苏景说了,他要综合考量曲风方面的问题,听他的意思,恐怕流行情歌方面也有了准备。

    大家都是靠创作吃饭的,一个人有几斤几两,咱们一瞅作品心里都有数,苏景写出来的流行情歌,要说多好不敢保证,但肯定是在水准之上的。”

    沈南笑道:“我们幕后的作者,说到底还是在为歌手服务。

    杨曦显然很喜欢苏景的东西,歌手唱自己喜欢的东西,肯定能够发挥的更好。

    况且,刚才老李说的对,流行音乐不论什么种类,求得都是共鸣,民谣也好流行情歌也罢,只要能打动人心,就是好作品,哪怕杨曦的专辑里全是民谣,只要是好的作品,就能获得不错的销量。”

    沈南摆了摆手,道:“算了,这张专辑我就不掺和了。”

    听到沈南的言语,众人都是略感吃惊,没想到他直接放弃了参与这张专辑。

    沈南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他其实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方才苏景的歌的确打动了他,让他为之感动,他看好苏景的未来,愿意给个方便结个善缘。

    另一方面他却是知道,以苏景的能力,拿出来的情歌应该也不会太差,如果杨曦坚持要唱苏景的歌,在歌曲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段松极有可能会尊重杨曦的意愿。

    毕竟,杨曦本身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歌手,拥有一些话语权。

    况且,段松是独立音乐人出身,对于歌手的审美取向与意愿,一向是比较尊重的。

    如果他坚持要让杨曦唱自己的歌,到时候僵持起来,还要让段松做决定,弄得会很难看,那样就太不知进退了,是不智之举。

    都是千年的狐狸,不少制作人心念一转,微微一笑,显然猜到了沈南的想法。

    听了几个重要人物的看法,到段松做决定的时候了。

    他手指在桌子上敲了十几下,然后道:“既然这样,这张专辑的创作部分就交给苏景吧。”

    刘庆面色铁青,深吸一口气,总算没有太过失态,不甘心的道:

    “本来我是杨曦专辑的制作人,现在歌曲创作都交给苏景了,我留着也不太合适,那就让苏景来当制作人吧。”

    沈南思考了一下便退了一步,刘庆却心中恼火之极,一方面是两人性格不同,另一方面则是苏景今天唱的是民谣,等于直接和刘庆过招了,并且占了上风。

    要是苏景质量不如刘庆或者和刘庆相当的话,两人圈内地位天差地远,那些词曲作者早就直言不讳的让苏景滚蛋了。

    能让他们避开作品谈市场,已经无声的证明了苏景作品的质量。

    不过,刘庆可不这么看,作品就像是创作人的孩子,天下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是最可爱的。

    创作人看自己的作品也是带着主观感情的,很难有理智的判断。

    在刘庆看来,自己的作品可不比苏景的差,甚至迎合市场风向方面还占据上风,眼见自己竟然被一名十八岁的少年比了下去,心中自然恼火之极。

    而沈南负责的是情歌,没有和苏景直接过招,心态更平稳,能够客观的看待苏景的作品,从而做出决定。

    “好吧,那就也交给苏景吧。”

    段松顺口应了下来,如今这种情况,让刘庆当杨曦的制作人的确有点不太合适。

    不过,刘庆毕竟是麦田唱片的元老,他的情绪段松自然要照顾到。

    段松站起身来,走上前去拍了怕刘庆的肩膀,笑呵呵的道:

    “老刘啊,公司也要培养年轻人嘛,这张专辑就交给两个年轻人去折腾吧,看他们能够折腾出个什么样。

    到时候不行了还要让你出马,你这种老炮,才是咱们麦田唱片的定海神针。

    咱哥几个好久也没聚一下了,晚上你我加上老沈和老李,咱一块去喝一顿。”

    老板给了台阶,刘庆当然要顺着台阶下,当下把情绪一收,换了表情,笑道:“没问题,晚上就要让段总就破费了。”

    “嗨,自己人有什么破费不破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