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夫子
字体: 16 + -

第一部 两地巡抚 第二十六章 有所思,有所悟

    自古以来,百姓这个层次的人求的只是一个吃饱,只要能让他们吃饱,百姓是乐意于一辈子耕种土地,将自己的汗水和生命还有子子孙孙的一切都埋在土地下面。只要他们吃饱了,他们是乐意于维护官员和帝王的统治的,不管你要干嘛,要我吃饱就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民们是很脆弱的,当然一切都建立在能吃饱的基础上;农民又是坚不可摧的,你只要把他们的土地拿走,把他们粮食给抢了,他们就能和你拼命。当然,要是农民因为这片土地种出了个金元宝,然后农民就会是贪婪的,他会用这个金元宝去孕育自己子孙成为官员,然后再利用官员去侵占别人的土地,然后别人就会坚不可摧起来,抄起手里的犁头和钉耙和你干一架。要是这个官员身份再高一点,摇身一变成为了君主,那这种干架就叫造反。造反成功之后又是一个君主的重蹈覆辙,没什么可以挽回的余地,只有权势迷人心。而这期间,一群没有吃饱地人会跟着第一位拿起钉耙的人一起干事,成功了就叫替天行道,失败了就叫不屈的反抗精神。这时候就需要另外一批人来匡扶社稷,这批人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能臣贤士。他们有的忠于君主;有的忠于才能;有的忠于社稷。但毫无例外的是他们都能解决这一批吃不饱肚子没有土地生存的农民,解决之后他们就会以这个为理由去胁迫君主对拥有众多土地的人进行惩罚,这种人我们叫地主,要是有点权势这就叫豪阀。然后君主会考虑考虑综合综合然后和自己的心腹能臣商量出个法子来然后施行下去。这个法子主要是把一批地主变为农民,把这批多出来的土地又还给农民,这就叫改革。可农民终究会成为地主,地主又会成为农民,谁又是永恒存在的呢?也许是农民这种身份是永久的把,可能没什么永久的富人,但一定会有永久的穷人,把脑袋挂在腰带上去拼命的穷人。那理想又是什么呢?兼济天下?独善其身?

    坐在衙门长椅上看着门外高高兴兴喝粥的百姓有些无奈的摇摇头。他手里捧着一本随手从衙门墙上取下来的书,也许是书中给他的启示吧,让他就着浠沥沥的雨声陷入思考中。

    兰阳的灾情稳定下来了,张载按照于谦的吩咐以王达的名义向崔氏狠狠借了一笔粮食,约定一月后还上。孙原贞的粮食也已运到,朝廷赈济粮也在路上了。目前山上多了很多的新坟堆和眼泪,街上多了很多白色的纸钱和哭喊声,天还是阴沉沉的,但乌云却慢慢散去出现了阳光。

    此时的开封府崔敬还不知道王达已经崩溃的事情,他只听到下人传来兰阳所借粮食颇多的消息之后暗自想道:“这个王达,不错,看来是可以好好栽培一下。”不过他此时可没空去细细思考此事,他此刻满脸慈祥和仁爱,他夹了一点菜给左手边身边的孩童,约莫八九岁,想必是他的孙子。

    “风儿啊,这是爷爷特地让人从那海

    边带来的特产,可好吃了。你尝一口?啊~”崔敬诱惑着这个叫风儿的小男童,只见这个男童头大无比,眼神呆滞,听到爷爷说好吃的想都没想张开嘴便一口将其吃进嘴里,不住的咀嚼。崔敬看着高兴极了连忙说道:“近日来,风儿倒是有了不少精进,想必是请来的私塾先生教的好。这孩子爹娘常年在外,也不得好好看管,可苦了我孙子哟。”崔敬一边责怪他的儿子一边为这位风儿擦拭留下来的鼻涕。此时他右手边坐着一位雍容华贵略有书卷气的贵妇人出声说道:“炎儿他还不是为了你这个老头子?常年在外照看你的生意,也不知你生意做这么大干嘛?家里不愁吃不愁穿,该让孩子他们回来了。”

    “我的好夫人,等我崔敬死了,这偌大的家业都是他们的了,他们是在为自己做生意呢,也是为我的乖孙呢,来风儿再把这口饭吃了。”想必这位就是此前为崔氏酒馆大书“崔人醉”牌匾的崔夫人了。崔敬说完之后就向风儿口中塞去一勺白米饭,只见此时风儿直接将米饭打落在地,嘴巴对着远处油腻的肌肉努努嘴,崔敬一下子就懂了,说道:“欸,好,我的乖孙子,爷爷这就给你拿来。”崔敬也不去管这个落在地上的粮食,屁颠屁颠跑到桌子的一侧直接扭下一个鸡腿递给风儿,风儿吧唧吧唧吃的嘴巴流油。一旁的崔夫人看得心里直叹气,真是造孽啊。

    北京城,自永乐帝迁都于此之后,百姓都称“天子守国门。”永乐帝当初的想法也许只是维护自己权力,殊不料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永乐帝的父亲收复了燕云十六州,可谓为朱棣的迁都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每个君王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朱元璋想必就是推翻元朝粗莽的统治,建文帝想必就是把江山送给一个更有能力的人,永乐帝想必就是一个为大明塑造光辉形象的皇帝,他的儿子想必和建文帝类似,但更多的是朱高炽更加的成熟和温润,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历史责任也许就是维稳和拖着大明前进吧,当然,他们本人肯定是不知道这个的。此时的朱瞻基呢正高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听闻底下的大臣向他述说各地民情,时不时的点点头,假如要不是眼睛是闭着的话,想必能更加真实许多。当听完所有的奏报之后,朱瞻基睁开眼说道:“朕前些日子梦见真龙游于水,正好正值汛期,不知今年旱涝情况如何?”

    此时三杨中的杨溥站了出来说道:“启禀陛下,近日上朝前从开封府崔权处加急送来一封奏折,想必是关于此次黄河泛滥之事”。此时的朱瞻基来了兴趣,他轻微倾斜身子然后饶有兴趣的说道:“不知所述何事,烦请杨爱卿为朕说来。”此时的杨溥其实早就有准备,在此前待漏院处便事先将奏章查看,与杨士奇,杨荣商量之后便说:“近日早朝若是皇上不问,那就不说,若是有问,那便说来得匆忙,还未来得及细看。”

    此时杨溥从袖中掏出奏章,当朝诵读出来:“臣崔权今有一

    本起奏,近日河南大雨不止,黄河水位接连攀升,令臣诚惶诚恐,不知所计,恐辜负圣上所托。幸今晋豫巡抚于谦采用汜水县令孙原贞之策,固河岸,加堤坝,改弯道。使沿河之县决堤之时大大推后,使百姓安然撤离,诸多县城伤亡人数几不可查,仅兰阳荥阳一地因知县修建不利而致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实在不幸。幸于谦大人及时赶往,拨汜水县及朝廷赈济粮援救,百姓得已存活,不至无生。臣有负陛下所托,望陛下降罪于臣。微臣草上。”

    朱瞻基思量片刻说道:“杨大人,朕依稀记得上次洪涝奏章可不是这样的。”

    “陛下有心了,千年黄河决堤,沿河之县无一幸免,惨绝人寰,此次奏章相比起来着实是一个不错的佳音,只不过仍旧死伤惨重,我大明子民仍是可怜无比。”杨溥坦诚的说到。

    “那且这样,朕觉得,对崔权罚俸半年以示督工不严,着于谦全权处理兰阳一事,朕不处兰阳,不知何为惨绝人寰,但相比兰阳知县罪不可赦,且让于爱卿自行处理。吏部尽快敲定兰阳知县一职,尽快让我大明子民不受流离之苦,这样才对起大明历朝皇帝。”朱瞻基愤怒的拍了拍龙骑把手吩咐到。底下众臣皆齐齐下跪齐声喝道:“吾皇圣明!”

    话说当日张继将于谦所写书信和朱骥托办之事一一在京城办完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河南,他去了一趟杨府,得知江西案子还未处理结束之时,他想了想于谦的嘱咐,便告别了于谦和善的一家,就快速离开了京师转而向河南奔去,在路上天便下了大雨,张继不得不减慢脚程,趁着雨势稍小之时再赶路,一路耽搁了许久,终于进入了河南的地界,令张继不甚感叹。虽说京师繁华无比,可只有自己真正站住的这块土地才让人心安不已。他挥动马鞭,朝着杨桥山走去,却只见人去楼空,只有浠沥沥的雨水淋在散落一地的簸箕之上,惊得张继大声呼喊,以为此地被官兵所围剿,他冲进屋内,却看见权勿用特意留在桌上的信,张继大字不识,但跟着权勿用许久倒也认得几个,权勿用简介告诉他于谦已让人带着他们全部前往汜水,令他归来后速速前往汜水。张继这下稍稍放了心,还未等衣服干透,就又出门骑上马向汜水方向奔去。留下空无一人的寨子,表示这里曾经有一群苦难的百姓在这里生活过。

    汛期嘛,雨总不会下一下就不下了,这几日河南仍然有些浠沥沥的小雨不停,再加上偶尔出现的太阳,将水气混合着尸气的味道冲进张春的鼻孔里,刺激着他的嗅觉,让他在吃饭的时候不住作呕,他原以为拿了崔氏的粮食就可以高枕无忧,谁知这次洪水实在太大,死人太多,他外出巡查之时便亲眼看见泡的发胀的尸体在他眼前漂过,他很难受,不知道王达这边是不是这样。不知道后续如何,他只知道,自己好多天没吃好饭了,不知道是不是良心的原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