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夫子
字体: 16 + -

第一部 两地巡抚 第二章 读书人的理想

    1430年,平平淡淡的一天,朝会依旧。

    大明历经多年战乱。经过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登基后辛勤的治理,各地的经济民生情况迅速得到恢复,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北方边患尚存,南方苗蛮蠢蠢欲动,两淮沿岸逃民甚多,不得不让宣宗这位皇帝揉碎了头脑。幸好,一个朝代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才井喷的时代,再加上父亲,爷爷留下来的人才,朱瞻基算是为自己博得一个“仁宣之治”的美名。皇家事,皇家理;天下事,文武理。

    “近年来,山西河南两地积压在朕几案上的奏折可是越来越多,朕一看呐,尽是河南洪涝,山西大旱,且年年如此。现在,江南又频频缴不上税,导致国库紧张,浙江,两湖两广也都有类似情况发生,所以,朕欲派数人前往各地担任巡抚,竭力解决地方问题,众爱卿可有人选推荐?”

    待下面大臣商量片刻之后,便有一人站出:“臣推荐长史周忱前往江南,其人勤恳老实,又精通税法,对于经济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实在最合适的人选。”

    “对于周忱此人,朕平时也略有耳闻,众位爱卿可有异议?”朱瞻基扫视了一下,台阶下站着的诸位大臣。

    “臣等无异议。”之后在宣宗与众大臣的来回切商与交流一下,确定了浙江、两湖、两广等地的巡抚之人,但山西河南两地却悬而未决。

    “众爱卿,朕推荐一人,御史于谦。”此言一出,阶下顿时嘈杂了起来,只见宣宗眉头一皱,问道:“众爱卿有何异议便可直说。”大

    臣们你看过来我看过去,最后内阁大学士杨士奇上前道:“陛下,于谦此人向来有才,可其目前仅为七品小官,若是贸然晋升为巡抚,则恐怕不为人所认同。”

    “朕知晓爱卿之义了。”宣宗思虑了片刻。

    “擢升御史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再命其为山西河南两地巡抚,治理洪涝旱灾,监督百官。爱卿可有意见?”说完宣宗看着内阁大学士这一群人问去。三杨素来有才,且都赏识于谦,便齐声说道:“臣等无异议。”百官皆附和。

    ……

    此刻突然从一位小官晋升为两地巡抚的于谦,却在家中着急的踱步,他慌张啊。

    “父亲,谦儿有些许不安。”

    “哦?为何不安呐?”

    “贸然晋升,心中难安。怕辜负陛下所托,辜负两地百姓。”

    “吾儿。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父亲,儿知独善其身,却不知如何兼济天下?”

    于谦父亲微微一笑,不做回答,反而问道。

    “汝做巡按这些年,可有收获。”

    “收获不知,但儿在其位谋其政,不敢懈怠一日?”

    “可以了,汝可持此心谋政,终可兼济天下。”

    “可儿离家万里,不得在父亲身边,于心有愧。”

    “哈哈,儿

    啊,读书人的理想不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自古齐家治国不得两全,为父只需见得你做得像文天祥那样的英雄,堂堂正正做官。为父便可无憾了。”

    “儿……儿有愧啊”话未说完,于谦便暗自垂泪。父亲拍了拍于谦肩膀。

    “谦儿,百姓自古兴亡皆苦,他们比起我和你母亲,更需要你。你要做个好官!不能丢了祖宗颜面。”说完父亲就慢慢的离开了,留下于谦一人。

    “儿知晓了。”于谦伏地久久未起。

    天将明,于谦出发了,去往那离家万里之地。

    读书人的理想也许是封妻荫子,也许是名留青史,也许是升官发财,可曾有安身立命哉?读书人梦想着有一天能匡扶社稷,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他们是否惶恐?十年寒窗苦读,换来一身紫衣。多少人被这身紫皮遮盖得严严实实,于谦又能逃脱吗?

    一匹瘦马。一套便服,走马穿行太行山。一走便是十八年。忘却身后天下事,便是两地父母官。皇帝那一番酒后胡话,于谦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他愿意相信是真的,是大明天子对他的嘱咐。父亲一番开明的解脱,在于谦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在弓上搭了根利箭,总有有一天,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护佑这片天地,这只利箭会离弦而去。也许中途会历经风吹雨打,历经坎坷荆棘,但那一颗赤忱之心,会用无数的代价去展现属于它的力量,这样的人,从古至今,我们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英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