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行
字体: 16 + -

第十三章:盐引

    新科武举照例是要谢恩,吃宴席的。+言官在一旁监督,如果看见有谁吃饭不按照礼仪,定是要弹劾的。

    

    所以早在吃这顿饭之前,柳保泰等新科武举人,就已经走了在京师当官的门路,行了五十两银子,算是买了一个方便。

    

    吃完了所谓的谢恩宴,就要等到兵部签派了。

    

    兵部签派,分为三种,最好的是签派到没有战事的地方,当一个逍遥自在的千总。

    

    最差劲的一种是派到九边甚至是关宁锦州等地充当坐营的都司。

    

    中等的,则是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于腾骏因为有叔叔的关系在那里,自愿去了大同镇,又听说使了银子,超擢了一个守备。

    

    柳保泰等人没有那么多银子去花,也找不到当总兵的奥援,于是凑了些银子约略三百多两,求在兵部当照磨的郑大爷关照了一下;全都派回济南府了。

    

    柳保泰这样的舍人,根据武举一等的成绩,在济南卫挂了一个署理前所屯田副千户。

    

    济南卫本来是有大约三万亩屯田的,但是因为德王就藩济南,全都给王府拿去当了王庄。

    

    所以柳保泰的这个副千户实际上是完全无事可做,空吃钱粮的。

    

    于腾骏,本来就是世袭的指挥佥事,守备则多是指挥使之类的人物才能够充当的。

    

    这一次武举考试,让这个十七岁的半大小子一口气成了正三品的方面大员。

    

    关键是,你还说不得,毕竟比较起来,人家专门去了最艰苦的地方,论起来,比起那些偷偷藏在老家的人,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了。

    

    这也难怪于腾骏不屑于和柳保泰等人为伍。

    

    回到了济南府,按照惯例说当然是要大宴几日。但是济南府里面最不缺的就是官儿。

    

    再大的官儿,能大得过济南的德王么?

    

    所以大家伙都有了默契,全部闭了嘴,只是趁着快要过腊八了,自己私下里面串联了一番。

    

    很快就听闻了,那个约着大家一起结拜的杨弘毅当了山东盐道下面的缉私把总,手底下管着一百多人,每个月都有四两银子的进项。

    

    原来这老杨,家里面有一个舅舅是盐道衙门里面勾当账簿差事的老经历,上上下下都是给他面子的。

    

    又隔了几日,到了小年的前夕,照例是要给各个关节上面的大人们送银子了。

    

    柳庆虽然是一顶一的憨厚,但是也只能随着大流的送。

    

    这天傍晚,一家人回到了府上,刚要吃饭,却听见有人叫门。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救了柳保泰的神医,曹丹。

    

    曹丹不是自己来的,手里还带着别的礼物,跟着他来的是一个面色白皙的年轻商人。

    

    柳庆心下知道这曹丹肯定是有事相求。

    

    连忙吩咐柳福,上好茶、

    

    所谓的好茶,实际上就是绸缎庄老板送给柳保泰的。

    

    这些茶叶,柳庆趁着腊八节送礼全都高价卖给了同僚,赚了二十两白银,只留下二十斤在自己手里。

    

    原来,那白皙商人却正是曹丹的小舅子。

    

    这小舅子家里面,原来是很有钱的,但是因为做生意被骗弄了个倾家荡产。

    

    过惯了衣来伸口、饭来张口的的日子;曹丹的小舅子急于要翻本;听说做盐商赚钱,于是拿着仅有的五百两银子,做起了盐商生意。

    

    那白皙男子道“让我入行的是范大哥,他跟我说做盐商跑一趟就是十倍的利润,我也就信了。”

    

    柳保泰听的真真,知道是这姓范的把他给坑了。

    

    “他卖给我的盐引一引只要一钱银子,我也打听了,市价是二钱;能在长芦盐场兑换出三百斤好盐。”

    

    明朝的食盐政策是官方开盐,商人买了盐引之后再去发卖,盐引说白了就是政府发放给盐商的提货单。

    

    但是明朝一切涉及到政府信用的纸币、证券都是随便发行的,为了筹集军资;光万历皇帝任上就超额发行了六百万两银子的盐引。

    

    没有这么多的盐,但是却有这么多的盐引;于是盐引的价格就一跌再跌,到了崇祯元年的时候。

    

    一个能兑换三百斤盐的盐引,现如今只能卖一钱银子了。

    

    一斤盐在山东是四十文,三百斤就是十二两银子,这个通货膨胀率实在是太刺激了。

    

    大家手里都有盐,那么卖给谁,不卖给谁就要看盐场里面的官儿关照谁了。

    

    虽说大家都是按照购买盐引的时间在那里排号。

    

    但是有关系的大盐商,拿着朝廷刚刚批下来的盐引,第三天就能提出盐来。

    

    而没关系的盐商,一条盐引能够父传子子传孙。

    

    越是灰色地带,就越有权力的寻租。

    

    眼下这位就是一个没有关系,并且消息闭塞的盐商。

    

    柳保泰喝了口茶。故作老态的问“先生贵姓?台甫,何方人士?”、

    

    那来人拱手道“学生是历城县秀才,黄锦是也。”

    

    柳保泰道“先生不知道这盐商里面的道道有多少!那里是平买平卖?没有关节,没有官儿护着你如何做这个买卖!”

    

    而后叹了一口气,又道“你还糊涂,不知道京师里面的事情。小可刚刚在京师里面中了武举,颇有些消息。”

    

    原来,黄锦嘴里的那个范大哥之所以贱卖盐引是因为蓟镇和宁远发生了拖欠饷银的兵变。

    

    “你没法读朝廷里面的塘报,怕是不知道蓟辽发生了因为拖欠饷银的兵变。还逼死了亲哥哥就是户部尚书的巡抚毕大人。”

    

    黄锦脸色惨白,喃喃自语道“莫非又是超发盐引了?”

    

    柳保泰一脸遗憾“比这个还糟糕,圣上从长芦盐场调了全部三十八万六千五百斤盐,给那些骄兵悍将当了军饷了。”

    

    柳庆早就听出来了,那曹郎中是想让柳家给他的小舅子接盘这批盐引,心下里反感;听见柳保泰这么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老大是成熟了,说起来有理有据,看来行万里路,读万里书是有道理的。”

    

    于是咳嗽一声道“这些盐引,怕是成了废纸了。”

    

    柳保泰温言道“先生买了人家多少的盐引啊?”

    

    那黄锦苦道“买了整整三百两银子的盐引,三千引!”

    

    柳保泰道“眼下的局面,你也看到了,因为曹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百两银子,吃进你的盐引。你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算了。”

    

    黄锦那里敢不愿意?连忙道“大人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一旁的柳庆听了这话连忙咳嗽,也不顾体面道“长芦盐场的盐都搬空了,你那里有什么门路?买这些废纸回来,有什么用?”

    

    柳保泰正色道“父亲大人,我这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不光是黄锦感激的涕泪横流,就连曹丹也面露激动之色。

    

    道“官人如果以后有事情需要我这个微末的郎中,我一定鼎力相助!”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