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行
字体: 16 + -

第十二章:武举

    科举,又称为龙虎榜,乡试中举被称为高登虎榜,会试考中被称为高登龙榜。

    

    但是这只是针对文科举而言的,武科举从来就没有考进士这一个说法。

    

    武科考到举人就到头了。

    

    所以这次北京的武科考试来的只有两个翰林院的官和五个兵部职方司的官。

    

    那两个翰林院的官儿是主考,副考;兵部的那五个却是同考。

    

    翰林院的那两个,一个是六品,一个是七品;兵部的带头来的是主事,堂堂五品。

    

    但是五品官儿却要听那个六品的

    

    在小小的一场科举考试里面就能够看出来明朝官场里面的大小相制。

    

    这个时候,五军都督府已经成了一个空头衙门,所以考武举索性连他们都不通知了。

    

    考的是武举人,但是却没有一个武官当做考官,想来明朝的武举也是够有意思的。

    

    考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课,第二部分是考武艺。

    

    这种安排和现代社会考体育生的安排很是相似。

    

    所谓的文化课,就是考察策论,文化课不合格;哪怕是武艺再高超,也不允许录取。

    

    策论分为两场,第一场考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内容比较简单,只要粗通文字就能够过关。

    

    第二场考策论,考的是时事,崇祯元年的武举考试,考试题目是

    

    建虏世代蒙受豢养,悖然作乱,陷我城池,杀我人民;今希图平定虏丑,发兵会剿,令考生为先锋何以应之。

    

    柳保泰看了题目,心下暗笑。

    

    后金建国以来,兵强马壮,万历皇帝五路会剿惨败而回。

    

    后来更是先后失去了抚顺、开原、沈阳、辽阳;到了现在,局面已经败坏到了袁崇焕和他手下十万关宁军龟缩在锦州而不敢前进一步的地步。

    

    就这种情况,还要发兵会剿,真要打起来,可不一定是谁剿灭谁了。

    

    但是,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来的历史学研究生,这种主观题还不好写么?

    

    于是慢慢铺开草纸,开始下笔。

    

    臣恭对,武举策论基本上不会给皇帝看,但是名义上又是皇帝看过的,所以要这么写。

    

    策论,就是考察你要怎么办的主观题。

    

    如果上来就写解决措施,那可就是落了下成。

    

    真正会答题的一定要先写写现在面临的问题,分析下哪些地方不对,才能有的放矢。

    

    当然,这么写也是卖弄,为了表现自己水平高超,反正也没有字数限制。

    

    眼下的情况,当然还没有败坏到崇祯十一年的地步,所以内外交困是不能写的。

    

    柳保泰刷刷写了十条当下的情况,就大明方面,分别是兵粮不足、器械不修、军饷匮乏、士卒不练、军心浮动、法纪不彰。就后金方面则是,颇能野战,熟悉骑射、上下一心、兵法严苛。

    

    写完了现状,就应该继续写举错了。

    

    柳保泰想起了教练自己马术的那个冯百户,在自己去考试之前的谆谆教诲。

    

    “把夜不收放的远一点。”

    

    所以第一条就写下来一个远斥候。

    

    至于什么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条,也无非就是老生常谈了,兵部发放过一本业务指导书,叫做为将须知,上面都有框架,按照这个框架展开就可以了。。

    

    什么选锐士啊、明赏罚啊、知天时晓地利啊,看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实践意义。

    

    这些写作的办法,实际上都是他跟着那个辅导他的举人学的。

    

    “别管有用没用,只要细究下没有问题,而又能够缀连成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就可以了;关键是要紧扣兵部的为将须知。”

    

    最后写完了自己参加考试前就准备好的那十条举措之后,柳保泰发现自己竟然还有半页卷子没写字。

    

    索性又加了条

    

    “火器为中国利器,以骑射俱佳之五十骑士为前哨,以鸟铳精熟之步卒百人学习骑术,皆配马为后劲接应伏击于隐蔽;一旦遇敌,引之入伏击。速胜、速退,或可成全胜。”

    

    策论的考试时间是一整天,柳保泰上午就写完出场了。

    

    众举子看他这般,都料想他是不知道该怎么对答,索性离场。

    

    策论后十天,发榜,通过策论的进入下一轮。

    

    没有通过的就可以回家去了。

    

    阅卷官主要就是那两个翰林院的文学侍从之臣和那五个兵部职方司的。

    

    应收考卷三百六十三,实收考卷三百六十三;白卷十二。不识文字三十五。

    

    阅卷历来只看军事策论,至于什么四书五经,只要不写的太差,就没问题。

    

    所谓白卷十二,不识文字三十五就是要么一个字都没写,要么四书五经水平过低,令人怀疑该考生是否是正常智商的人类。

    

    剩下的三百多个卷子里面,有六十件,答非所问。

    

    最奇葩的一个是往上默写了三页孙子兵法,笔锋一转,大谈自己要紧跟兵圣的教导,当这个先锋。

    

    然后剩下的二百四十件里面有五十件是直接照抄的兵部下发的为将须知中关于怎么当先锋的教导。

    

    带头的职方司主事,脸上笑了笑,把这五十件归到了四类文里面。

    

    还有二百四十件,又涉及到为将须知,又有自己的看法。

    

    兵部主事下令将那些有自己看法的分别划分为智勇忠三类。

    

    什么叫智勇忠?

    

    按照为将须知死记硬背,然后来一个臣世代蒙受豢养,皇恩世爵,百死难酬;必当为大军前锋,死战不退。这个虽然没体现出自己有什么本事,但是忠诚啊!并且人家至少背全了三十万字的为将须知。应该录取!

    

    这样的文字,大概有一百三十件。

    

    勇则是大谈军事技术知识,这个就看考官的判卷了。

    

    至于智,在一堆卷子里面,随便挑出来百分之十,就算是智了。

    

    根据礼部会同兵部的要求,策论要先筛选下一半人。这次考试来了三百六十三人,只准许录取一百八十五人。

    

    于是在四类文里面又划分出来了五十分准许考试的文章,名叫策论副榜。

    

    这些策论副榜,如果能够在比较武艺的时候,取得以二等的成绩,也是能够中武举人的。

    

    柳保泰的卷子在第二类勇字类里面,算是非功非过。

    

    三百六十人里面得到智字的有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基本上都是考了三四次文举人落榜,跑来曲线救国的秀才。毕竟武举人也是举人,待遇比文举不遑多让,而且一个月多发四百五十斤粮食。

    

    发榜的三日之后就是比拼武艺了,这个时候也就迎来了武举考试的。

    

    大家按照笔试的先后成绩顺序,次序上场。

    

    那几个曲线救国的秀才,在这个时候吃了瘪。

    

    有两个从马上摔了下来,似乎摔断了大腿;五个干脆就没能射出箭。

    

    剩下的骑射步射总共射中二箭,达到合格标准以上的只有可怜的十四个人。

    

    第二批勇字头上场,第一名也是个秀才,骑上了马,愣了一会就下来弃权了。

    

    而第二个就轮到柳保泰上场了。

    

    柳保泰骑着自己从济南带过来的枣红马,哒哒哒快步跑了上去,见旗牌官举起了小红旗,表示速度可以了。于是直接冲进了骑射考场,咚咚咚,左右开弓,射中左边两个靶子,右边一个靶子。

    

    某同考官韩了吧一声骑射一等。

    

    而后下马,进行步射。这次因为遇见了风,所以五箭只是射中了两箭,只是得了区区二等。

    

    台上主考官喊道“步射二等,骑射一等,中五箭,论为一等。”

    

    柳保泰的武举人功名,这个时候已经定了下来,遂按照规矩,到考官处签字画押,登记成绩并谢恩去一旁休息。在武举结束之前,任何人是不能够离场的,因为中式者还需要按照名次,次序谢恩。

    

    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借机替考。

    

    考到了下午四点,终于是考完了。

    

    主考、同考们算计了一个时辰,排出了名词。

    

    这次武举,特等的一个没有,一等的四十人,二等的三十五人,三等的一百一十人。

    

    曲线救国的秀才们这次有一个名列二等,八个名列三等,算是实现了曲线救国。

    

    柳保泰列名一等十八名,算是济南来的武举里面的第二名,还有一个第一名是世袭济南卫指挥佥事于腾骏,人家从小家里阔绰,骑射那是童子功,自然不是柳保泰这种急就章能比的。

    

    当然这个人也非常的狂妄,柳保泰等人在便宜坊结拜,他是坚决不参加的,平日里的聚餐也只是参加了一次。

    

    他是嫡二房出身,有一个叔叔在大同镇当副总兵,所以平日里眼高于顶。

    

    一起结拜的三十个人里面中了十八个,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结果了。

    

    放榜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皇榜上面终于出现了这次武举的总裁礼部侍郎和副总裁兵部侍郎两个人的名字。

    

    没有考上的人,发榜第二天就启程回家了。

    

    考上的还要再逗留一个月。

    

    因为还要参加礼部主持召开的谢恩宴和等候兵部的签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