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行
字体: 16 + -

第二章:柳保泰醒来

    左军都督府,山东都司,济南卫武选黄册第八辈柳庆,万历二十八年,柳庆十五岁,济宁人,故济南卫指挥同知柳含嫡长男,柳含已载前黄。第九辈应袭舍人柳保泰,济南卫左所正千户柳庆之嫡长男,柳庆已载前黄,天启五年柳保泰十五岁,按例支米。

    

    明太祖平定天下之后,约定和功臣们一起享福,于是复兴了世卿世禄的好制度。但是谁能够承袭这些爵位,如何管理天下武官的家务事,却成了一件大问题。喜欢搞统计的洪武大帝,当然不会放过给功臣和他的子弟们上户口这一项重要的工作;形成的文件就是所谓的武选黄册。

    

    随着明朝的灭亡,这些文件被清朝接收,而清朝灭亡以后,这些户口则跟着其他旧文档,一起被北洋政府装进了八千个麻袋,卖到了废纸回收厂。这就是所谓的八千麻袋事件。

    

    柳保泰,北师大历史学研究生毕业,费尽了心思,终于在中国档案研究所谋了一个劳务派遣的工作,月薪两千元,包吃住,主要任务是整理这八千麻袋明朝档案。

    

    说是八千麻袋,这个时候只剩下一千麻袋不到了。

    

    “今天倒是真有意思,竟然在故纸堆里面发现了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一个人!”

    

    作为研究明史的一个小小的研究生,柳保泰不禁为这个古人担忧了起来,这位叫做柳保泰的仁兄在天启五年十五岁,到了崇祯十七年天下巨变的时候也不过是三十四岁。

    

    柳保泰又看了看武选黄册,在济南卫这个地方停留了良久,不禁又叹了一口气。

    

    他当然知道崇祯十一年后金大掠山东的事情,这位柳保泰当时大概是二十八岁,又是济南卫的军官户,想来是跑不脱的。

    

    正在他下神的时候,忽然起了烟雾,进而警报大作。

    

    “不好了,着火了!”

    

    点校室在档案库的最里面,今天是腊八节,除了柳保泰以外,大家都回家过节去了。

    

    出于一个档案工作人员的觉悟,柳保泰,急急忙忙地跑去关防火门。

    

    火是从外面烧起来的,虽说关上了防火门,但是随着火势越来越大,氧气逐渐稀薄,柳保泰逐渐的失去了知觉。

    

    “插播一条短讯,中国历史档案馆发生不明原因火灾,据消防队消息,一位工作人员不幸遇难。”

    

    崇祯元年的春节,格外寒冷,因为这两年年景还一般,城里的年味倒是很浓厚。

    

    在着浓厚的年味里面,有一家人却魂不守舍。

    

    这家人正是济南卫左所正千户柳庆,柳老爷家。

    

    他们家的公子,也就是应袭舍人柳保泰,在天启七年腊月的时候,因为在城里的春香楼喝花酒不给钱,让人脱光了衣服,光天化日之下扔到大街上示众。

    

    这柳保泰是一个少爷秧子,哪里遭过这样的羞辱,回家之后,一病不起。

    

    柳庆本来想为儿子聘请济南府最有名的胡宏图来治病,但是谁曾想,这胡宏图张嘴就要五十两银子;没有办法,只好经人指点请了据说同样厉害的曹丹曹郎中。

    

    这曹丹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收费只要十五两银子,似乎很是可靠。

    

    来了之后开了副叫做还魂汤的药,这已经连着吃了十天了,似乎没什么用处,但是却退烧了。

    

    一家人觉得这是药到病除了,连忙请曹大夫来看。

    

    但是那曹丹见了却直摇头,说舍人柳保泰这是回光返照,后事什么的要早预备了。

    

    也没开什么方子,但却也拿了一两银子的诊金。

    

    柳庆虽然是有世卿世禄的武官,但是眼下大明朝文贵武贱,早就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

    

    正五品,岁该俸一百九十二石。内本色俸七十五石六斗,折色俸一百一十六石四斗。本色俸内,除支米一十二石外,折银俸五十三石,折绢俸一十石六斗,共该银四十两八钱一分。折色俸内,折布俸五十八石二斗,该银一两七钱四分六厘,折钞俸五十八石二斗,该本色钞一千一百六十四贯。

    

    大明朝发工资都是按照大米来发的,一百九十二石米,约合三万斤,但是里面实际只发放十二石,余下的都是给打了折扣的。

    

    本来就打了折扣,再加上文贵武贱,文官折银,一石米能折一两银子;但是武官只能折二钱五分银子。

    

    至于什么折布,说的倒是好听,五十八石,但是算起来却只有一两七钱银子。

    

    至于折钞,那更是可笑,明朝发行纸币就没有什么准备金的意识;这些钞票早就贬值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可以说是废纸一堆。

    

    正五品的千户大人,每年工资只有二十两白银,外加一千八百斤粮食。

    

    根据大明会典,十五岁的舍人就算是成年了,可以拿六石的口粮,柳保泰刚刚领了不到两年就病倒了。

    

    “真是人财两失啊!”柳庆心里当然是痛苦的。

    

    他这个时候莫名的怨恨起来躺在病榻上的儿子。

    

    “这个逆子,学什么不好,非得学人家喝花酒;如今又丢人、又丢命。”

    

    柳庆起身在中堂里踱着步子,边走边骂逆子。

    

    柳保泰既然快要不行了,当然要准备后事,只是这年关上,哪里有人来处理。

    

    “丧葬费就要五两银子!”

    

    想到这儿,柳庆不禁老泪纵横,他心里一横,吼道

    

    “柳福!吩咐下去,把库房里的一千六百斤粮食都卖了!给少爷预备着!”

    

    这歇斯底里的吼声倒是没唤来柳福,却把自己的小儿子刘保和吓得哭了起来。

    

    柳庆有三个儿子,老大柳保泰,老二柳保成,老三才三岁叫柳保和。

    

    想到自己另外的两个儿子还要用钱,这柳千户竟然有些犹豫了。

    

    就在这个当儿,却听见柳福急急忙忙地跑过来道

    

    “老爷!少爷又活了!”

    

    柳庆大惊失色,连忙吩咐柳福去找曹郎中,自己快步去卧房看柳保泰。

    

    柳保泰睁开眼睛,惶惑地一言不发。

    

    眼前的陈设和自己在博物馆里看见的明清生活展的展柜相差无几,就是多少有些寒酸。

    

    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在自己床边絮絮叨叨地念着什么阿弥陀佛。

    

    他感到很口渴,于是说道“有没有水啊!”

    

    那妇人连忙端过来一碗清水,柳保泰看着这碗水,脑袋哄的一声,懵了。

    

    这碗是粗瓷大碗,看纹路应该是万历年间的民窑,十有是真品,这是个文物啊!

    

    又定睛一看眼前的中年妇人,那身装扮,活脱脱是明代的装束,想必还是一个命妇。

    

    “泰儿,你倒是喝啊!你终于醒了,为娘这几天真是苦啊!”

    

    柳保泰,大惊失色道“这不科学啊!”

    

    那妇人道“都这样了,还学什么啊!明年给你说一房媳妇,你太太平平的就好了。”

    

    柳保泰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头,发现自己披头散发,他恨恨地揪了揪

    

    真疼!

    

    就在这个当儿,闯进来一个四十多岁的人,穿着一身青官袍,胸前的补子,画着一头木木讷讷的熊。

    

    柳保泰大惊失色,道“这也是真的!”

    

    那武官半哭半骂道“逆子啊,你终于醒了!”

    

    柳保泰痴痴地问“今年是哪一年啊?我是谁?”

    

    那妇人道“傻儿子,现在已经是崇祯元年了!你是柳保泰啊!”

    

    话音方落,柳保泰道“我是济南卫的应袭舍人,我父亲是左所的千户柳庆,我是第九辈?”

    

    柳庆骂道“这逆子记得倒清楚!”

    

    妇人连忙去劝,却听见病床上传来了撕心裂肺地嚎哭声。

    

    柳庆以为是儿子悔过了,于是宽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嘈杂的声音,柳福带着喜气道

    

    “我听见少爷哭了!”

    

    不多久一个方面老头,冲了进来,满脸潮红,一边笑,一边喊

    

    “活了,活了!死而复生了!”

    

    这老头,连蹦带跳,似乎他倒是这柳保泰的家属一般。

    

    跟着进来的却是一个清瘦的中年男子和几个仙风道骨的老头。

    

    那清瘦老头,开始是满脸怒色的,但看到这一幕,脸上却马上换上春风一样的笑意道

    

    “我早就跟你们说过,我和我师叔那是得了宫里太医真传的。”

    

    转过头来又对柳庆道“恭喜大人,令郎想必是保住命了,但是看起来元气尚是亏虚,待学生开两副调养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