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轶事
字体: 16 + -

第7章 普达升天

    船家收起戒指,双膝跪地,望空拜了几拜,这才回家不提。那么看官们要问了,这三个人到底是什么人呢?是什么来头呢?别急,待我一一道来:

    咱先说说这个和尚吧。那和尚可不是一般人,乃是蟠溪寺供奉的祖师:普达禅师!早在二百年前就已圆寂升天去了。那船家自然是不认得了。那么咱就说说这位普达禅师的来历吧。

    二百多年前,正是大明永乐年间。播州府真安州施里,有一小地名,唤着神仙洞。就因普达禅师在此修行而得名。普达禅师原是个游方和尚,二十年前云游至此,见山势雄奇,洞府幽深,非常适合修炼,便在洞中住下。常年采药,诊济乡民,分文不取,只换一碗斋饭。且医术高明,手到病除。广受乡民爱戴。都唤作活神仙。如是过了十二年,普达禅师自觉修行已圆满,便以身试火,已无痛感,便择定日期,准备浴火脱胎。并知会了乡邻,以及自己的俗家妹子。他的妹妹接到消息,十分悲痛,然而心知兄长一心向佛,无法挽留,就为哥哥纳了一双僧鞋。作为永别赠物。

    九月初九,重阳,便是禅师火化的日子。洞外人山人海,洞门口架起了柴楼。普达禅师端坐于柴楼上,默诵经文。只待午时,即将点火。就在将要点火之际,突然一个妇人嚎啕大哭,来到柴楼下,痛呼“哥哥!”禅师一看,正是自己的俗家妹妹,手捧一双僧鞋。大哭道:

    “哥哥啊!你这一去,我们兄妹,就再见无期了!妹子别无他物,就送你一双僧鞋吧!”

    普达禅师闻言,也不禁动容。围观群众,见此情形,也都戚然。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施主不别悲伤,贫僧苦修多年,今日圆满,应该高兴才是!

    “施主的厚礼,贫僧受了!”

    说罢伸手接过僧鞋。突觉心血翻涌,几不自持。便又念起经文。稍时,才定住心神,就伸手就小火试之,竟疼痛难忍!普达禅师诵了一声佛号:

    “阿弥陀佛!罢了!罢了!贫僧尘心未净,尚有俗念,要待圆满,还须苦修!众施主请回吧!”

    众乡民听了,欢声雷动:

    “大师不走了!大师不走了、、、、、、、、、、、

    众人散去,普达禅师又回到洞中打坐,重新修炼。食气而僻谷,虽风雷激荡而岿然不动。如是又修八年,已是三花聚顶,六气朝元,一念动风云,呼喝如霹雳,开声驱虎豹,吐气化虹霓、、、、、、

    六月十八,清晨。旭日初升,早起的人们遥遥看见,神仙洞的方位,有五彩祥光,直冲云霄!云蒸霞蔚,衬着旭日,煞是壮观!都纷纷奔走相告,前往看个究竟。大家很快来到神仙洞,只见洞门口已架起高高柴楼。普达禅师盘膝而坐,一边敲着木鱼,一边诵着经文。木鱼声,诵经声,环绕四山,声轻而远近可闻,仿佛就在耳边。

    人们不由自主的,都齐齐跪下,鸦雀无声。时间慢慢流逝,到了午时。突然,柴楼下就起了火,顿时浓烟滚滚,整个柴楼都笼罩在烟雾当中。而木鱼声和诵经声却越来越高亢,随着烟雾,越升越高,直达云霄、、、、、、

    一阵工夫,柴楼已化为灰烬,经声也渐渐消失,人们才如梦初醒!知道普达禅师已修行圆满,脱去凡胎,得证大道!

    乡里四邻感念禅师这么多年的善行,便筹划为他建一座庙,供大家朝拜。于是,很快就聚集了几百会首,分头筹集善款。历时三年,终于集齐资金、木料、石材、粮食等物。万事俱备,就等选址。又四方寻访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几番选择,便定基于一个叫天神坝的地方。大家就动手开挖基址,一方面,木工、石匠们也同时加工木料,石料。半年后,各项工作俱已完成,就等立期。转眼,立期将至,会首们都忙着准备。将砥石安稳,扇架摆齐,就等第二天一早立架升梁。不料半夜却下起了雨,好在雨不大,天亮时雨已停了。等会首、匠人们陆续赶到,却发现摆放好的栋梁不见了!众人大惊,连忙到处寻找。一会儿,有个工匠叫了起来:

    “你们看,这是什么?”

    大家过去一看,是一行硕大无朋的脚印!看似俩人留下的,一直往外延伸。于是大伙就顺着脚印寻去,直寻到二里开外的朝阳山下。走在前面的人一声欢呼:“找到了!找到了!”

    大家一看,果然看见那山脚一块开阔的空地上,有个牛滚荡,一根木头正横放在牛滚荡上!

    众人啧啧称奇。议论纷纷,内中有人道:

    “这,难道是祖师自选的屋基?”

    众会首一听,也觉有理,就仔细察看了地形,只见那朝阳山,来龙平稳,丰满肥厚,向山开阔,左右摆布也颇为妥当,前面有蟠溪河环绕而过,水流平缓,恰如玉带环腰。大家都说:这地方不错!俗话说,好地入俗眼,大家都觉得好的地方,定然不差!

    众会首商量了一阵,决定暂缓立期,重看风水。便回去停下天神坝的工程。又找来风水师,到朝阳山分金定位。

    很快,便请来了风水师。到得朝阳山,风水师稍看了下,就赞不绝口,称此处确实是块难得的宝地,比天神坝强了许多!于是,庙址最终在朝阳山落成了。

    一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大庙,就屹立在朝阳山下。上殿是三尊大佛、十八罗汉;左右是文殊普贤,势至观音;中殿是祖师殿,供奉普达禅师像;下殿供弥勒、韦陀。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好不壮观!这就是蟠溪寺。

    由于普达禅师生前未曾收徒,会首们就从周边各大寺院请来了几位高僧,打理蟠溪寺。住持名叫弘法大师。大师们都德高望重,将寺院治理的井井有条。有收了不少徒弟,香火鼎盛。远近的香客络绎不绝。据说祖师有求必应,非常灵验。转眼过去了一年,正是祖师升天忌日,寺庙里举行了盛大的****。晚上三更时分,弘法大师做完晚课刚刚歇息,在半梦半醒之间,仿佛听到一声佛号:“阿弥陀佛!”睁眼一看,面前站着一个胖大和尚,面目与祖师像毫无二致,十分惊讶,正惊诧间,只听那和尚继续说道:“师父辛苦了,有劳你打理鄙寺,治理有方。我身无长物,无以为谢,只有这铁匣赠你,望妥善保管,世代相传,不到危急关头不可开启。贫僧告辞!”话音方落,已不见人影。

    弘法大师刚欲开口,却一下醒来,原来居然是个梦!想伸手点灯,才发现手中多了一物,待点灯细看,正是梦中和尚所赠的铁匣。

    这就是普达禅师的来历。

    话分两头,待笔者再来介绍那位道人。且看他又是什么来路。请看下一章:县官奇遇。

    貌似灵感涌动,更新快了点,哈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