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游
郁思萌的奶奶去世了。老人活了九十七岁,没有活到她梦寐以求的一百岁,也许在她看来百岁才是寿终正寝,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吧。从远古时起,人类就在为着这个完满的数字作着不懈的努力。那些帝王将相为求长生遍访仙人道士,直到如今各类保健品甚嚣尘上……如果说人类是执着的夸父,那这“完满”就是那永难企及的天晷。总之,不知多少回,奶奶向郁思萌以及桔玉表达过她想活到百岁的意愿,她很有信心,似乎说的多了就真会应验似的。她怕死怕到极致却怕得直白,甚至桔玉推想奶奶口中的一百岁也只是个保守数字。试想她当时已经九十七岁,谁会愿意再活三年就死掉呢?可是她终究是连这个保守数字也没有活到。
奶奶不能下炕虽然已有半年,可奶奶还是走得很突然,她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最后一眼,也没能见到其他的子女,临终她的身边只有日夜陪伴着她的桔玉和郁思萌。
奶奶的身后事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议。按照老人生前的意愿她想按传统的方式土葬。郁思萌将奶奶的这个遗愿打电话告诉远在南方的父母,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不仅郁母,连郁父也坚决反对,说现在大城市里根本没有什么土葬,土葬既费钱又费事,还是火葬为好。桔玉虽然知道公公一贯的主张听了还是有些不忍,因说道,老人既然一辈子生活在小县城,延用小县城的安葬方法也未为不可,毕竟小县城里火葬的极少。可是郁思萌再次打电话郁父还是不同意,他说,连国家领导人都是火葬,何况咱们老百姓,土葬和火葬其实没什么区别,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土葬无非是给后人多添些麻烦。爸爸和你姑姑们都老了,经不起土葬那一套繁文缛节的折腾。你们奶奶生前有你们照顾也算是颐养天年了,至于外人笑话,说三道四咱不管,他们笑话他们的,咱们生活咱们的。
直到开追悼会的前一天,郁父带着他的妻子回来了。郁父为人热情而健谈,以往每次回来都有许多人来探望,这次也不例外。郁母却是不苟言笑,严肃的像个老师。桔玉对她的印象尚停留在十几年前,那时她与丈夫新婚燕尔,之后便再未谋面。而郁思萌呢,同她一样,也有经年未见过母亲,彼此见面虽不至尴尬,却也是客客气气,只维持着表面的礼节而已。至于他们的儿子句句更是从未见过这位传说中的奶奶,也从未想起过还有这样一位素昧平生的奶奶。
不提彼此的生分,单说每日三餐是最令桔玉头疼的。公公事先已经叮嘱过,婆婆吃饭极其讲究,每饭必要两三个菜(晚饭也不例外),且每餐必得现做,要新鲜,还要讲究营养搭配,也从不在外面吃,怕不卫生。这些都是让桔玉伤脑筋的,因为与他们素来的饮食习惯真是大相径庭,他们平时只有中午炒菜,早晚就就点咸菜,或者吃中午的剩菜。现在公婆要在家里住一个月,用她的话说这叫打着鸭子上架,硬着头皮给自己上发条。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第一步,她先去菜市场淘回各种新鲜的菜蔬将冰箱塞得满满当当。以往买菜看价钱,如今只看品类。什么时候我也混到这个水平啦!桔玉将各种蔬果往冰箱里归类,一边不无自嘲地说。郁思萌在旁边听见淡淡地说,放心吧,咱爸都已经交待过了,让我们先置办,多买好吃好喝,哄老太太开心,他回来就会给咱们的,另外,大头的钱都在老太太手里,她若满了意给咱们一些也未为可知。
小雪看见主人买回了这么多的食品,以为其中有它的份儿,撒开了欢儿在两位主人之间蹦来跳去尽力讨好,却一点收获也没有,但它并不泄气,依然执着地示好,可是桔玉不为所动,指着它道,这是给你那个南方的奶奶准备的!这么贵的东西咱们可吃不起。不过她也不忍就这样无情地拒绝,过了一会儿又给了小雪一点儿希望。等着吧,等你奶奶吃剩下就会给你的,我现在也摸不准她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东西都是凭我的喜好买的,不一定我爱吃的她也爱吃,她不吃的那就是我们的!小雪似乎听懂了,虽然有点失望仍挪了个地方,退到郁思萌的椅子下面去了。
奶奶的追悼会如期举行。郁父作为长子主持一切事宜,他不想邀请太多人,因此,追悼会上竟有一半是桔玉的娘家人。
没有大悲大恸,没有生离死别。虽是丧事,郁家上下都笼罩在一片平静祥和之中,好像某个宁静早晨诗人笔下的一幅素描。这些白发苍苍的儿女们已将老母的离逝看作生命的自然规律。那生命再要往前延续反而会被认为是超自然的,甚至会让这些有素养的子女感觉不堪重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不怕子女先自己而去,却有人盼着早点甩掉父母这个包袱,这真是一种奇异的现象。自己濒老若尚可为借口,那么那些年纪轻轻不行赡养的呢?要我说行孝没有,也不应有任何借口。
常见那些讲究的喜丧请来戏班唱几天大戏,演员们极尽嘻哈之能事,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让外人一看就知道死者家中必有人物。奶奶的葬礼什么也没有请,光秃秃的像和尚的头顶,一应从简顺应了所有人的心愿。郁父一生节俭,因此也不主张铺张,他告诉桔玉,那种外在的形式他不想要,他也相信一生勤俭的老母在天之灵也必不愿要那些虚无的仪式。
丧事办完,郁母毕竟还是过不惯北方的生活,这里干冷的空气让她觉得皮肤也开始粗糙起来,他们住了一个多月便回去了。但这段时间却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从郁母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那眼神中有受到热情款待后的欣慰也有对往事的歉疚,一切前嫌都冰释了,大家重新回归到了人性中的原点。当然郁母对桔玉的喜欢竟超过了郁思萌,这对母子始终保持着那种客套的拘谨。来自血液里的东西真是奇妙,郁思萌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如沟,他身上却偏偏烙印着更多母亲的影子,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沮丧而懊恼的。幸好桔玉能弥补丈夫性格中的缺陷。常言道,男人有福顾自己,女人有福带全家。是桔玉的热情与周全赢得了婆婆的好感。相处的这段日子里他们这个长期四分五裂的家也像所有幸福的家庭一样变得其乐融融了。郁母重新审视起了这个她曾经看不起的工人出生的儿媳妇来。每一餐饭桔玉都严格按照婆婆的要求进行膳食搭配,尽量做得合乎婆婆口味。她还和丈夫去书店买回一套营养食谱如法炮制。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时婆婆也和桔玉一起呆在厨房,指导她如何下料,如何烹调,告诉她哪些食材放在一起会更有营养,哪些又会削弱营养,她说现在他们退休了呆在家里无事可做,每天大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养生上,希望桔玉也能坚持下去。
临行那日将要启程,郁母忽然取出一叠钱来交到桔玉手上,郁父在一边看着会心地笑了。因郁父早有晓谕,桔玉和郁思萌倒也未有太大的惊讶。
送走公婆,桔玉便整个儿的松懈下来。这段时间桔玉觉得自己简直像在备战一场大考,现在考试结束如释重负,她真想把锅碗瓢盆束之高阁,就像高考结束之后将书成捆成捆交给收破烂的一样。
却说奶奶的丧事办完没多久,一天早上桔玉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如果说奶奶的去世她还有些心理准备,那么此时电话里的内容她是万万始料不及的,就算有一万颗脑袋也想不到。电话里安承儒说宜荷已被送往医院,让她赶紧去。说完就将电话挂断了。
等桔玉惊魂未定地赶到医院时荟玉已在那里了,过了一会儿其他姊妹也都到齐,大家眼巴巴地盯着高压氧舱两扇紧闭的大门,一边焦灼地询问着张冬青,企图探听到母亲被送医院的全部过程。这个时候连王熙凤样人物的张冬青也语无伦次了,大家接收到的信息是凌乱的。
谁在里面陪着?
医院只许一个人陪着,承儒在里面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烟闷了,烟闷住了!具体我也不知道,早上忽然听见宋大飞两口子喊,我们就急急地上去,进去一看满屋子全是烟味儿,再看人已经失去了知觉,你哥慌了,站在脚地上一动不动,我上炕赶紧打开门窗,然后就打了120。张冬青说话的时候脸冲着郁思萌,又不时看一眼他旁边的桔玉。
是不是烟筒堵了?我哥平时就不捅?说话的是竹玉,言语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埋怨。张冬青瞅一眼她道,怎么不捅?那是去年冬天刚换的新筒子,每年都换新的,并且你哥隔一段时间都要敲打敲打,绝对不可能堵着,一定是昨晚刮的风风向不对,也可能是新买的蜂窝煤没有干透,她怎么不拣旧的,偏偏要烧新的?
那是谁把没有干透的搬进去的?
外面刮风就应该多操些咱妈的心,这刮风天最容易烟闷了!
昨晚那风真够大的!瞧瞧这里的人这么多,估计都是昨晚给闷住的!
嗯,春天风多,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期,比冬天还厉害!
大家正七嘴八舌,这时候诊室的门开了,几个人抬着一副担架进来,堵在门口的人们慌忙让出一条道。担架上的人如果只看身板相当结实,一看就是那种靠出卖体力为生的人,可是与他的身形极不相称的,那张双目紧闭的脸却异常灰白,虚弱得几乎没有力气呼吸。他的鼻腔里已经被插上了管子,靠着医务人员手里的氧气瓶勉强维持着残存。
快!氧舱一开先将这个人送进去!送他进来的医生说。
可是下一轮的床位都已经安排满了。
那就连担架抬进去!
好,还有五分钟开舱。
候诊室里大约是因了这紧迫的对话,立即比方才安静了许多。大家齐刷刷将目光聚焦在担架上。不但这危重的病人,连陪护着他的男人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是一个与病人年龄相仿的人。遇上这样的大事脸上却保持着平静,仿佛他照顾的是一个与己不太相干的人。
这时,去找医生的郁思萌回来了,他一到医院就去了主治医生的办公室。这医生是洛宽的朋友,洛宽因为出差在外已同医生打过招呼。这时医生正与郁思萌并排走着。
氧舱门一开,等在外面的荟玉等一齐冲了进去。尽管医生说已无大碍他们还是心乱如麻,除非亲眼看到母亲无事才能放下心来。
氧舱内宜荷果然已经醒来,她此时睁着一双有气无力的眼睛将他们逐个儿扫视一遍,不解地问,你们——怎么都来了?我——这是在哪儿?
安承儒对大家说这是母亲自醒后说的第一句话。大家见母亲能说话了终于能够稍稍宽心。同舱里别的病人都是自己走出去的。医生对郁思萌说等明天宜荷再来也可以自己走出去了。不过此刻的宜荷却是完全贴伏在杨椿的背上,由着杨椿背出去的。
医生为宜荷做了一个全面细致的检查,说幸亏送的及时,因此并无大碍,不过最少要做一个星期的高压氧治疗,要是能坚持做半个月更好。郁思萌接过医生开的单子,回来对妻子说他身上带的钱不够。桔玉问一共多少,郁思萌说预交一个星期的话加上药费一共七百。安承儒听见连忙解开上衣的口袋说他带了两百,荟玉听见也将身上的两百块钱掏出来。竹玉不好意思地说自己走的太急忘了带钱,不过等最后看完病结清,均摊下来是多少自己一定出。郁思萌这时数着身上的钱说差不多了,便径自去了交费处。
这时,第二批病人也都已进入氧舱,候诊室里一下子清静下来。宜荷被安排在一张用两条凳子拼起来的“床”上。桂玉分外用心地用自己的外套卷了个枕头给母亲垫好,又不时俯下身子问母亲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宜荷摇摇头说倒没有,只是没有力气说话。桂玉说不想说就好好躺着。宜荷这时看见郁思萌走了,小声问儿子,这一天要多少钱?
安承儒说你管这些做什么。宜荷听了更要问了。安承儒说,六十。
一共六十?
一次六十!
宜荷听了差点没惊跳起来,也顾不得浑身无力,什么?一次就六十?快不要听医生说,我已经好了,回咱家养上两天就行了!
什么?不做了?你又胡闹吧?人家医生刚才说了,这煤气中毒不治的话会变傻的,你是想变傻吗?安承儒吓唬母亲。
这一吓唬果然奏效,宜荷听了睁着两只惶恐的眼睛看着儿子,她将信将疑,欲言又止,咬咬嘴唇,不再说话,算是妥协了。
郁思萌拿回药来,桔玉说自己家离医院最近,建议母亲去自己家里,这样每天过来也方便。另外她们又商量达成一致,每年冬天接母亲在各家轮流住,那个火炉令她们心有余悸,她们可不想再重蹈覆辙了。
桔玉扶母亲在卧室里柔软的大床上躺下,其他人也都骑着车子赶到了。她又请来一位大夫为母亲扎上点滴,不一会儿宜荷便沉沉睡去。大家就一边守着母亲,一边听承儒再次讲起了事件的始末。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更多的细节。
原来这天早上七点钟安承儒还不见母亲起来,他心下正觉得奇怪,忽听隔壁宋大飞的老婆乍乍呼呼的喊起来,快来人呀!承儒、承儒,快来看你妈这是怎么啦?安承儒听见急忙跑进去,就见母亲喉咙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那声音真是瘆人!安承儒说,像是被掐住脖子从喉咙里挤出来的,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我们一边打电话叫救护车,一边大开门窗。可是屋子里的味道太浓了,大开门窗根本无济于事,我们就想着先把妈挪到院子里去,可是我上炕刚要抱她,一摸她浑身已经僵硬,我不敢动了,最后用圆桌才将她抬了出去。对门宋大飞两口子这回倒是帮了大忙。
这时已经大小便失禁了,身上、被子上全是屎尿!张冬青忽然说。她现在已经不像先前那样语无伦次了,又恢复了一贯的成竹在胸。
哎呀!那咱妈屋里这会儿岂不是乱糟糟的?竹玉尖着嗓子叫道。
洗啦!我都收拾啦!等救护车的时候我就全部清理啦,她一辈子爱干净,连床单都不能打一点折儿!哪能让她回去看到。
桂玉对张冬青将婆婆称作“她”向来觉得不爽,她原想讽刺一句,不过听她说完这句还是咽了回去。我听人说煤气中毒睡在中间的人最轻,我们单位有一个人,耿长春,大家都叫他老耿,有一次也是煤气中毒,因为睡在炕中间,第二天早上爬起来照样上班,他老婆儿子就比他严重多了。他老婆后来和他离婚了——桂玉说着说着不觉又走了题。
嗯,靠墙的人最厉害!因为烟是贴着墙往上走的。张冬青肯定道。不过也要看个人体质,有的人体质好就能扛得住,若是体质不好就是睡在中间也不行。
那咱妈昨晚是睡在中间还是边儿上?竹玉问。
嗨!那么大一盘炕就她一个人还不是由她?冬天可能就睡在暖炕头吧?我也没看,是睡在哪儿来?张冬青转过头去问丈夫。
你自己洗了一顿没看见还问我?
我忙忙乱乱的哪里顾得上注意那个?我想想,应该是和墙空开一些的吧?
哦!怪不得咱妈比那个人轻得多!竹玉嘟囔一句。大家明白她指的是那个躺在担架上的人。你可叫你妈以后注意着点儿!竹玉忽然转向丈夫道,叫她晚上也睡到中间,别出下这么大的乱子吓人!
杨椿出其不意听妻子这么说,苦笑一声,看向桔玉,四姐,你听听你这个妹妹——我——真是不敢恭维——
竹玉不听则已,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怎么我为着你妈着想也不对?
杨椿只好陪笑道,对,对!只是好话到了你嘴里怎么——就变了味儿?
桔玉听着他们两口子斗嘴抿嘴笑笑没有吭声,她替母亲将被子盖好,又在脚边掖实。哎!咱妈真是受苦了!这么一个晚上,别说是老太太,就是年轻人也吃不消!
谁说不是?后怕死了,咱妈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咱们可怎么办?桔玉的话不由又引起了荟玉巨大的恐惧。
安承儒这时也走到床边,伸手到被子下面摸摸母亲的脚,嗯,现在缓过来了。你们不知道,今天早上可真把我吓死了!他又伸手捋了一下前额,仿佛那里还残留着早上渗出的冷汗。我上炕抱妈时,她的双脚冰凉,整个身体僵硬,我的腿都吓软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到了氧舱里咱妈还是一直昏迷不醒,到后来睁开眼我的心才一下子跌回肚子里。
大家说话的时候,荟玉不时留意一下母亲的吊瓶,她觉得医生调的有点快就小心地调慢一些。这一点令桔玉十分佩服,桔玉说姐姐你也算半个护士了,我可胆小,不敢碰这些。荟玉听了笑笑说,这没什么,主要是在家里练出来的,你姐夫每次输液针头都是我拔的。
栗罗平听了不无委屈地说,你还说,我都成了你的试验品,每次感冒了你说吃啥药就吃啥药,我不吃都不行。
姐夫你看你,我姐姐对你这么好你还这么说!要不是我姐姐你还不得去医院花冤枉钱?桂玉在一边嚷道。
好——当然是好,我也没说不好——栗罗平说。
这还是自早上以来大家第一次心情放松下来。这时荟玉发现液体已经落到瓶嘴,她正要拿医生留下的棉签,竹玉也一眼看到最后一股液体顺着瓶嘴往下落,不禁叫起来,哎呀,快点!液体没了!
宜荷一下子被惊醒,睁开眼茫然地望着大家。
你看你大惊小怪什么?把妈吓醒了吧!我不正要拿棉签嘛!荟玉白了竹玉一眼。
竹玉看着睡眼惺忪的母亲讪讪一笑,哎呀,妈,你——醒啦?
宜荷点点头,任由荟玉拔掉针头,长长地舒了一个懒腰,似乎有了一些精神。
樱玉早在厨房煮好了汤等着母亲醒来喝,她这边喂母亲喝汤,桔玉招呼众人吃午饭,大家一看表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昏昏沉沉地竟都忘了时间。桂玉第一个蹦到餐厅坐下,刚才她还不觉什么,现在一说吃饭倒觉得前心贴着后心了。那餐桌是长方形的,桂玉坐的位子刚好能够到桌子上所有的菜肴(如果餐桌上摆满菜肴的话),可惜今天那洁白的大理石桌面上只摆着一碟老咸菜和一碟凉拌的卷心菜。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汤面端了上来。这只大锅平时都被桔玉束之高阁,只在人多的时候拿出来用一下。
大家自己动手啊,仓仓促促的也做不下什么好饭,我就不招呼了!桔玉说。
自己人招呼什么!竹玉说着忙去舀饭。她和荟玉端了先给各自的丈夫送过去。桂玉今天可是“一人吃饱全家饱”,因为只来了一人,她舀了一大碗自顾自吃起来。这种场合她是从不带丈夫和女儿的。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原则,他们家自然也有。这原则就是无论从身形还是内心,桂玉都是他们家最强大的,这强大足以让她成为他们家不折不扣的守护者,为家人撑起一片天,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可以概括为两个“凡是”原则:那就是凡是有利可图的,家庭成员不适合全体参与也要全体参与;凡是无利可图的,家庭成员需要全体参与也只由桂玉一人全权代表。
喝过汤宜荷的精神似乎又好了一些,还开玩笑说自己昨天夜里是去鬼门关走了一遭,本来还想见见你们父亲来着,结果没见成,半道上又被截了回去,这一回阎王爷还是不准备收我。
桔玉撤掉靠枕扶母亲重新躺好。张冬青进来说这里反正有这么多人照应,她不如回去收拾收拾家里。宜荷这才想起她还一直在这儿耗着,急忙点点头让她赶紧回去。
桂玉吃饱肚子心满意足地踱到母亲床边坐下,拉着母亲的手关切地问她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宜荷说她可能躺得太久,身上有些酸疼,桂玉于是轻轻给母亲按摩起来。
昨天晚上可能是炉子封得太死啦!宜荷眼睛看向众人,有些游离,又似乎在努力回想。
嗯,妈老是怕废蜂窝煤,把炉子封得死死的不让着。樱玉在一旁小声说。
睡到半夜里我忽然醒了,宜荷继续说,以前没有过,老是一觉到天亮。我那时看了一下表,刚刚一点钟,突然觉得肚子里有些不舒服。
大家仔细听着。肚子疼?
嗯,是,我正想起来上茅房,招架不住已经屙到裤子里了。我嫌冷,晚上睡觉总是穿着秋裤。宜荷说着有些难为情。
那就是已经中毒的征兆!郁思萌忽然说道,大家听了也都恍然。
后来呢?荟玉急切地问。
后来我赶紧挣扎着爬起来想往出跑,却眼睛一黑栽到地上——
妈呀,你还出去上茅房?竹玉惊讶地眼睛快暴出来。你瞧瞧摔倒了吧!咱那茅房又不是人家那样的卫生间,那么大个坑看着都怕,我以前不到万不得已宁可憋到厂里也不上,到了夏天里面生了蛆,密密麻麻得往出窜,我更不敢上了!
这时桔玉和樱玉也都收拾完进来了。有樱玉在桔玉说他们干起活儿来简直像坐上了火箭。他们只听到说蛆,诧异地看一眼竹玉。
那妈你晕倒没人发现?
没事,我又自己爬起来了。
你没再出去吧?
出去了——宜荷小声说。我没事,闭着眼睛也知道这院子里哪儿是哪儿,住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哦——怪不得!大家正说着,只听郁思萌又若有所思道。
怪不得什么?
你们想,妈在屋子里睡了一晚上按理早——她这么快能醒是不是与晚上出去了一下有关呢?
对呀对呀!妈这么大的年纪了这一晚上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那妈你半夜里起来就没有闻到煤烟味儿?
好像有点儿。可是以前也有过呀,所以就没当回事。只是觉得头有点儿晕,肚子不舒服,大开了一会儿门窗,后来又将脏衣裤脱下来洗了,这才关了门窗躺下。宜荷声音虽然不高,却透着一股子倔强。听得大家又惊又叹,连连反问,妈你半夜起来还洗了衣服?
宜荷依然不以为然,洗了,洗了,不洗脏得怎么睡?我心里一有事就睡不着,没事时头一挨枕头就走了。门口二飞的妈常说睡不着,我可是睡眠好得很。
哎呀妈,你就是逞强!荟玉笑着批评母亲。不过,谁能料到这逞强竟使妈躲过了一劫,这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是啊,幸亏大开了一会儿门窗。桂玉哈哈笑着。
我就说咱妈是有福气的人。那句老话是怎么说的?小时候穷不算穷,老了——穷?竹玉又遇上了语言瓶颈,她总是闹这样的笑话。
少贫不算贫,老贫贫死人!桔玉纠正。
对对,少贫不算贫,老贫——贫死人,妈小时候跟着大人讨吃要饭,后来也一直过着紧日子,想来是老天开了眼,要让咱妈老来享福了?竹玉话一出口她的老公立刻又对她投来一个既亲昵又略带嘲弄的笑。杨椿一这样笑竹玉就知道自己说的话又不合时宜了,说劫难又扯上什么穷不穷的,竹玉反省。只有像父亲一样的丈夫才会有如此微妙地笑,父亲与丈夫两种角色缺一不可。竹玉暗暗在心里笑了一会儿。郁思萌对桔玉就不会有这样的笑,或者即使有也不会在公开的场合,只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郁思萌与桔玉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爱人、朋友以及知己的关系吧。
托我孩子们的福吧!宜荷叹一口气淡淡地说。有我这么多孩子管我我也知足了。宜荷的表情是那样的淡定,一般人很难听出那背后隐匿的复杂心理,那是一种自尊、无助亦或伤感等等的混合体,唯有足够细心的儿女才能够体察的到。是的,除了荟玉和桔玉,其他人已经很久没有给过她生活费了。叫她在儿女面前说出自己的难处,那是一件多么叫人难为情的事啊。她的宗旨是儿女们给多给少各随其心,有钱的时候她就多花一点,没有就俭省一点。有时即或是儿女们主动给她她也要客气一番,因为从儿女手里接过钱也总是叫她难为情的。她的心里是矛盾的,她总是说她什么也不缺,可当她们不给她时她又无限地惆怅起来。有时她明明知道荟玉也不宽裕,又在收与不收之间矛盾。哎!总之,做了一辈子的当家人,那种伸手要钱的滋味不好受啊!不过她也有不矛盾的时候,那就是桂玉给她的时候,她给她就要,丝毫不觉得不忍。当然这种机会是很少的,通常桂玉只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所表示。当然,宜荷对于桂玉这么做也表示理解,她说胳膊肘都是往里拐的,桂玉先顾自己家也是人之常情。可她的这种态度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竹玉的敏感神经,起先竹玉只是抱怨,抱怨母亲的一视同仁,说这样会挫伤她们的积极性。后来她便改变了初衷,转而效仿起了桂玉。她向母亲解释说,孩子现在大了花销也大,她还要为儿子买套房子。宜荷听了爽朗地说这些都是应该的,叫竹玉不必操心她,赶紧攒钱要紧。竹玉见母亲果然一视同仁便更坦然了,把最后的一点心虚也收了起来。
有一次,荟玉终于忍不住在母亲面前说,竹玉怎么像变了个人。宜荷淡淡一笑,说老妈也不靠她活,她不管我还有国家呢,国家每个月还给着我八十块钱的低保,能买一袋子面,你妈我一个月能吃了一袋面?说完,宜荷忽然发觉自己说错了话,连忙重又说道,她再不管我,还有你们呢,妈有你们就够了,哪能叫五个手指头一样齐?看看你们每个月贴妈多少,妈这样总剥削你们心里不安呢!的确,宜荷的多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当她不小心说出前面一番话时荟玉心里不免有些委屈。母亲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她能叫母亲只靠低保度日?她难道不是每个月节省下自己的生活费来给母亲?母亲怎么能以这样无所谓的态度将她和桂玉竹玉一样一棒子打死?她甚至觉得母亲是太贪心了,自己付出多少都不够。这样想着她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都被付之一炬了。不过她毕竟是理解母亲的,后来她仔细一想,站在母亲的角度,要强了一辈子的她如今也只能以此来宽慰自己了,她知道大多时候母亲是不轻易表露心迹的,她能在她面前说说心里话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任?她又怎能求全责备?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代名词。母亲不在她们面前说桂玉,是不想让她们姊妹之间产生嫌隙,孝顺不孝顺,她们都是她的儿女。再说母亲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可以随意惩罚自己犯错孩子的家长了,母亲已经老去。
那种亲人间的疏离是在无形中形成的,人人都能感觉得到,装出来的亲近更显生分,桂玉自然也感觉得出来。她此时大约是按摩累了,放开母亲的胳膊,甩了甩自己酸麻的手臂。这时其余人开始讨论起了以往听说过的有关煤气中毒的案例。讨论的结果,那毒是慢性的,不能一下子根除,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否则会留下后遗症。接着大家又讨论等母亲做完一周后要不要继续。这时,宜荷忽然从被子下面伸出一只手,大家看时那手里攥着一小卷儿钞票,递到安承儒面前。原来她又想起了钱的事。今天也不知花了多少?她说道,妈身上就装着这些。
安承儒接过钱。他在母亲面前永远像个孩子,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母亲似乎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宜荷让他装好。竹玉看见说,不是都已经出了?怎么还要妈的?宜荷说万一再有个需要呢,让他装上吧。
桂玉又重新给母亲按摩起来。或许是受了方才这一事件的影响,她白皙的脸上表情始终不能自如,等大家的讨论一出现停顿,她终于下定决心似的说出了以下的想法。妈,你一定要彻底治好。你放心,等这一星期治完咱再做一星期,下星期的钱我出。
此话一出,屋子里的人都深感诧异或者说震惊,不过除了竹玉谁也没有表现出来。宜荷赶紧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接着大家又开始商量每日治疗由谁陪护的问题。桂玉说下周她可以全程陪护,而且想接母亲住到她家里。桔玉说你陪妈去治疗就行了,住的话还是在我家,这样离医院也近一些(其实她是知道母亲更愿意住在她家)。荟玉说那就这么定了,这一周由我来,下一周由桂玉。这样商量定大家就各自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荟玉去医院时郁思萌已将岳母送到。昨天夜里忽然又降了温,过了清明天气还是稳不住。临出门时桔玉给母亲加了条围巾,将脑袋整个裹得严严实实。荟玉看看母亲虽然身子还软但已能自己走路了,心里着实高兴。她从护士那里领好吸氧面罩陪母亲进入氧舱里。
氧舱里如同飞机机舱似的,舱壁上设有观察窗,舱门上方装有摄像头。荟玉找了个舒服的位子让母亲坐好,自己则坐在一张临时加的凳子上。今天宜荷不必躺着了,她昨天睡过的床已被一个危重的病人给占了,那人就是昨天她们看见被担架抬进来的,陪护他的依然是那个面无表情的男人。氧舱里一天要接纳好几拨病人,之所以将他安排在上午第一拨,荟玉心想,大约是因为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抬进来吧,此刻他身下的担架已被撤走,但他的双目仍像昨天那样紧闭着,荟玉见了不禁心下嘀咕,怎么还没醒?宜荷随着女儿的目光茫然地看了看,停在病人身上时她不由也皱皱眉。荟玉悄悄说,妈,这个人昨天就被抬进来了,居然一天一夜了还没醒!宜荷哦了一声眼神更加茫然。她问女儿自己昨天也是这个样子吗?荟玉说是。正说着,她们对面座椅上一个中年妇女一眼认出宜荷。原来,吸氧时他们除了用力吸气实在没有别的事可做,便通过观察别人来打发时间。这妇女对着宜荷道,你不是昨天躺在床上的那个老太太吗?荟玉点点头说是。这妇女又说,老太太今天看起来精神好多了,昨天来的时候还昏迷不醒呢,我记得昨天来的是你儿子吧,今天又是女儿了?老太太真是好福气,儿子女儿都孝顺。荟玉笑着说谁家都一样,大人病了儿女们自然要上心。妇女说那可不一定。我看你们家就和别家不一样。妇女这样说时仿佛想起了心事,不过很快地她又和宜荷母女交谈起来。婶子,你儿子可真孝顺!你昨天昏迷着不知道,刚进来时你手脚冰凉,你儿子就一直给你搓,看样子你昏迷着把他吓坏啦!宜荷听着淡淡一笑,却是一脸的幸福。嗯嗯,听我儿子说了。
头顶的扩音器响起,提醒人们舱门准备关闭了。不到一会儿的工夫宜荷感觉耳鼓膜有些胀痛。她们都没有坐过飞机,后来才听桔玉说飞机升降的时候也是这样,耳朵会有一个适应高压的过程。宜荷笑着说那妈这就等于坐过飞机了?
氧舱加压完毕扩音器再次发出指令,让他们戴好面罩,并将面罩的一端与身侧的装置连接。荟玉帮母亲连接好,又帮身边一位老人也戴好,那老人身边没有儿女陪护,长满老年斑的双手抖抖索索半天也没能将管子插上。很快地,氧舱里重又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吸声,好像无数的人在对着瓶口吹气。荟玉第一次听到如此放大的呼吸声,如同从扩音器里传出来似的。她听了听,发现母亲还是如常呼吸便提醒母亲也学别人那样用力深吸。宜荷照作了。她由着女儿帮她按压着面罩,自己则背靠着椅背,像婴儿吃奶一样。
不可否认,深呼吸并不是一件能让人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事。尽管人人都能做到下意识地呼吸,但深呼吸却不然。荟玉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着实感受到了这一点。她经常看到或者说听到有的人因为走神而忘了深呼吸,过了一会儿才想起来赶紧深深补上几口。关于走神的原因应该说不一而足,但也有一个导致他们集体走神的共同原因(荟玉坐的位置非常有利于观察到舱内的每一个人,因此这一点她看的清清楚楚),那就是大家戴着面罩,目光却不由聚焦在那个昏迷不醒的人以及他的同伴身上。那颗无知无觉的脑袋是朝舱内方向躺着的,正在荟玉斜对面。而他的陪护者则背对着众人。我们对于与众不同的事物总是容易好奇,这两个人,一个游离于生命的边缘,一个表情木然,总之他们的与众不同,有一种想要让人一探究竟的欲望。然而,那昏迷者始终是个迷团,大家便想从那陪护者的身上找出一点蛛丝马迹。不过那人连后背都是木然的,荟玉心想。她只能看到他的耳朵以及些许头发,如果能够叫作头发的话。换作别人这种对垂危生命的不敬也许会受到谴责,然而荟玉觉得这个人的木然中透出善良,能让人生出好感。他比昏迷者的穿戴稍微整齐一些,头发也没有那么凌乱,但那被太阳曝晒过的皮肤和头发与昏迷者无异。他们有着共同的职业肉体语言。
不断有黄色的液体从昏迷者的嘴角渗出,让人联想到从烟囱里渗出的煤焦油。每次渗出他的同伴便用一块脏手帕替他揩去,渐渐地那手帕上粘的全是煤焦油了。昏迷者额头上扎着流针,点滴犹如时针一样精准无误地导入昏迷者的血管,坚定地打算流完最后一滴。
荟玉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昏迷者。这时宜荷因为久坐的缘故腿有些发麻,荟玉赶紧收回视线替母亲调整一下,可是当她再将目光投向昏迷者时——是的,那嘴角渗出的液体竟然变了颜色。她以为自己看错了,眨眨眼,没错,那液体是红色的,那——是血。可是,荟玉发现他的陪护者侧颜的表情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她心里更加狐疑。难道他们不是一家人?
头顶的扩音器重又响起,间歇的时间到了。大家取下面罩,舱内顿时安静下来,有个老头儿不知是没有听清指令还是想赶着再吸两口,突兀地冒出一声,这才缓缓摘下面罩。
有人比荟玉更关心昏迷者的命运。她对面那位中年妇女刚一取下面罩便急切地问,那是渗出了血吗?那陪护者听到有人与他说话似乎有点意外,就像一只发现自己被人盯上的小动物,有点腼腆又有点慌乱。这是他两天来第一次出现不一样的表情。他点点头说是的。中年妇女继续问道,一直没有醒来吗?
没有,两天了。估计——哎!时间太长了,一天一夜也没人发现,恐怕——第二天下午我发现他一天没上班去找他才发现出事了。他儿子已经走了,和他睡在一盘炕上。哎!他即便醒来也难以承受丧子之痛,还不如就这样无知无觉地走掉,也不会有痛苦。要是醒来知道他的儿子死了他也是一死,真是可怜人!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也不用那妇女追问男人就自己讲起来。
怎么?那他的老婆呢?中年妇女想什么就问什么。
他的老婆吗?孩子两岁的时候就跟人跑了,撇下了他和儿子。他的父母也早没了,孩子没人带,他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带孩子。每天累死累活的干完活儿,像我们回去把鞋一脱就有老婆伺候,他呢?回去还得给孩子做饭。父子俩在我们工地上住着间烂房子,图房租便宜,嗯!你不知道,我见过,每天吃的什么?吃没好吃,穿没好穿,他媳妇把他的家底儿全卷跑啦,连炕上的床单都卷包一空。这个女人心真够狠,跟上了有钱人还差于他这一点儿!谁知老天无眼,如今又出了这样的事!
几乎全舱里的人都在听他讲话。
这年头老实人难活!有人义愤填膺。
谁说不是,男人太老实女人也欺负!
唉!太可怜了!
大家正发着感慨,扩音器里忽然又发出了指令,提示大家将面罩戴好,氧舱里重又响起了“呼吸交响乐”。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荟玉觉得此时陷入沉默中的男人的侧脸已不再木然,或许那男人本来就不是木然呢,荟玉想。
昏迷者的嘴角又渗出血来,荟玉的心不由又紧紧揪了一下。她看一眼母亲,宜荷坐得有些累了,虚弱地窝着身子,昨天才从死神手里逃出来,她坚持的时间已经够长了。荟玉叫她靠在自己身上,一只胳膊绕到母亲背后。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体验,看到一个不幸的人就会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心里生出难以言说的情愫,仿佛是被裁判员发出了一记警告,提醒自己对亲人的关爱不够,以免日后生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荟玉此时就是这样,她挺直身子尽量让母亲靠得舒服些。她在想,母亲,要是那晚发生了不幸她将会如何自处呢?她觉得她会哭死!她下了一个最简单的结论。她怎么能允许母亲孤零零地躺在炕上就那样毫无预兆地离去?现在,在荟玉的心里对母亲的爱更浓了,就像一杯又蒸发掉一些水分的牛奶。
那你是他的什么人?当休息时间再次来临荟玉听见那中年妇女问道,人们立刻又将目光投过来。连那个眼球混浊的老头儿也定定地看着他们。
我是他的工友。男人说道。一个工地上的,也是一个村儿的,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往事重现,男人的神情变得越来越伤感。我是发现他一天没来上工。上午没来没当回事,可是下午也没来,就说下了工去他家看看,谁知一去才发现一大一小已经硬挺挺地鲤鱼翻肚了。我摸摸狗小还有呼吸,就赶快送到医院里来了,他儿子却是没了。哎!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他爹妈就他一个儿子,特别亲他,他也只有一个孩子,可是你说这人说没就没了。谁都会有这一天,可是他走的太光净了,连个根也没有留下。
是你把他送到医院里来的?你可真是好心肠。中年妇女说。男人听了谦逊地笑笑,这有什么好心肠的。
那住院费谁出的?妇人问到了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
男人毫不做作,我呀!他的回答是那么的自然,自然的就像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你?钱全是你一个人出的?这话是坐在舱尾的一个老太太问的,她是和老伴儿一起来的。
是的。
宜荷已经不靠着女儿,她知道荟玉也累了,坐直身子瞪大眼睛看着面前这个农民工打扮的男人。
怎么钱由你出呀?他再没有亲属了吗?妇人着实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问砂锅有没有米的顽劲儿。
男人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有,有呢,他还有一个妹妹,嫁到外村了。我托村里的人给她打过电话,可是这已经两天了也没有回音!男人摇了摇脑袋,表示不可理解。其实我开始心里也很矛盾,不救吧,这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呢,一个可怜人,我总得尽一份心。救吧,他醒来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大概他妹妹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才没有来。
可是你垫付的医药费到时候问谁要去?妇人仍是觉得不能理解。
男人再次摇摇头,朋友一场我也不准备要了,不管抢救过来抢救不过来照顾他这两天我也算尽心了!
荟玉忽然想起问病人是否交过合作医疗,如果交了的话就可以报销一部分。男人说恐怕没有,让他拿钱交一份可能是白扔钱的保险应该没有可能,不要说他,连我自己也没有呢。
这一天治疗结束,荟玉将母亲送回桔玉家里,再无别事。
第三天治疗开始直到结束人们都没有再交谈过。若不是每天都有新的面孔出现,对昏迷者偶有关注,人们恐怕早就忘掉了这个始终没有睁开过眼睛的人吧。毕竟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死人的事天天有,每一秒钟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生命消散,谁会老记着一个与己毫不相干的人?
这一天,荟玉带着母亲刚出舱门,安承儒和郁思萌就迎了上来。宜荷见儿子来了,说道,我一切都好,你好好上你的班,不用操心我,这里有你姐姐们呢。安承儒说没有关系,我就跟领导请了一会儿假,不会扣工资的。
长年的栉风沐雨使安承儒看起来憔悴不少,但他的体格却依然壮健,很少有个伤风感冒,唯一的一点毛病是身上时常招风,他也不贴膏药,说膏药太温和,还是刮痧拔火罐来得痛快。
现在郁思萌和安承儒站在一起简直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社会是个大容器,家庭是个小容器,它们都能把不同阶层的人装进来。有些人在一个家族中呆久了会像两枚古钱币一样粘合在一起,有些却是瓜子仁仁落花生你是你我是我。安承儒扶着母亲在候诊室里坐下(尽管母亲已经不需要扶),他说起打趣的话来一套一套,正经话却是说不了几句,比如现在见了母亲他本是想了解一下母亲的近况,却变成了母亲不停地嘱咐起他来。
前几天你姐姐买的菜赶快都吃掉,不然放不住了。吃完你们自己再买些吧,我一时半会儿也回不去。
安承儒说昨天下午下班后他已经买了一些。宜荷一听不由有些发火,不过碍于女婿的面她没有发作。直等郁思萌去找那位刘医生后她才对着儿子数落起来,怎么又是你买菜?我在家的时候她靠我,现在我出来了又靠你?宜荷说得气呼呼的。安承儒却是不疾不徐,叫母亲不要生气,可是他越宽慰母亲越气得厉害。他便由着母亲说,等母亲发泄完了才逗笑道,那就是你把她惯坏啦,不是我!宜荷听了气鼓鼓地瞪一眼儿子,又自己也觉得无奈,哎!儿子说得没错啊!
郁思萌回来,这回刘医生没有跟着过来。刚才宜荷治疗时大夫已经观察过了,说宜荷虽然年龄大了但身体底子不错,不日就可以恢复了。
临上车宜荷嘱咐儿子好好上班,这几天就不用过来了,等她治疗完了再来接。宜荷便跟着郁思萌回去了。
一周以来,每天下午桔玉家里都是热热闹闹。竹玉樱玉几乎天天来,比上班都勤快。经历了这一场大劫她们对母亲格外地上心了。大家来的时候有的从家里带来自己做的菜,有的是炖好的汤,因此桔玉家的饭桌上这几日也是异常丰盛。让大家意外的是张冬青也给婆婆送来一饭盒东西,打开一看倒是稀罕,是炸油糕。桂玉问她是买的还是自己做的,张冬青说她才不买呢,街上做的一点都不干净,她是从娘家拿的。大家夸赞了一番她母亲的好手艺。
趁热让宜荷吃了一个,张冬青问郁思萌怎么不见?桔玉说郁思萌在书房里和儿子上网呢,他说了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这么多女人,他的耳朵可惹不起这么多声波的干扰。大家笑笑,说这倒也好,客厅里只剩她们娘们儿倒尽可以谈天说地。
你们看咱妈是不是有福气的人?我觉得这几天咱妈脸也养得白了呢!一脸的福相,她在谁家谁家就热闹。桔玉的话令宜荷大为高兴,乐得合不拢嘴。
桂玉听了甚至还举了一个例子加以佐证,咱妈当然是福相,我们院儿里住着一个老太太,哪像咱妈这样,人长得精巴干瘦,一看就是穷相,几个儿女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一下,平时谁也不管!你是不知道那个老太婆瘦成什么样子,桂玉进一步说,两只眼睛都陷进脸里去了,简直是两只眼窝,眼珠却会发光。整天提着只破编织袋拣塑料瓶,两只眼珠瞄来瞄去,贼眉鼠眼的,儿女们嫌他丢人哩所以不理她!
荟玉听了立刻反驳道,桂玉,你这话可不对。自古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妈就是再不好也是妈!她的儿女们那样做就不对!她拣塑料瓶怎么了?那肯定是活不了,要是能活了谁愿意做那个?
那个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有一次我看见一个游客手里的水还没喝完她就向人家要!
多了!宜荷说,她现在已经输完液,樱玉扶她坐起来靠着床头,樱玉问荟玉还输几天,荟玉说这就输完了。
南街上拾破烂的老头儿老太太有几十个。宜荷继续道。咱们家门口有个老裴,你们肯定见过,成天背着个编织袋在巷子里走来走去,五个儿子,成了家后都不管她,连过时过节都不叫过去吃一顿,自己拾瓶瓶养活自己,卖上几个钱孙子还跑来问她要——
什么?还来要钱?
要!把老婆家身上的两个钱全搜刮去了。有一次我在大门口站着,她大儿媳过来问我饭量如何,我说人老了吃的少,她媳妇就说那可不是,我那个婆婆就吃得多,一顿饭喝这么大一碗米汤还要吃两个馒头!我没有搭她的话,心说这吃得多吗?再说吃得多也吃不着你!老裴经常端着碗到咱们院子里来吃,有时是米汤泡馍,有时就是一碗清水煮挂面,连点儿菜都不放。她不按点吃,一个人嘛好将就,饿了才吃,不饿就不吃。有时赶上饭点儿我就把咱家的菜拨一点儿给她,她高兴了,说,有饭分给饥人,有话说给知人。有一次我给她一块点心,她说她从来没吃过,口淡了就抿抿醋。哎!你妈我跟老裴比起来不知好活下多少!说完宜荷又叹了一口气。后来她又卖起了地图,旅游地图,腿疼得拐起来了还拉着游客卖地图。宜荷一边说一边在床上挪着屁股学了两步。自从平遥搞了旅游南街上游客越来越多,连咱这背几仡佬的小巷游客也来。宜荷还是习惯叫南街而不是明清街。咱们院子里就经常来游客,还有许多外国人,脖子里挂着照相机,经常有人要给我拍照,也不知道都把我拍到哪里去啦!宜荷说着在女儿们面前羞涩地笑起来。
那妈你恐怕早上了外国的杂志啦!桔玉逗笑。
宜荷咯咯地笑起来。所以说你妈我知足!我比南街上那些老太太不知强了多少倍!
桂玉的表情忽然有些不自然,只见她这样说道,妈,我觉得你现在比以前胖一些了。宜荷听了努力挤出一个轻松的笑。我吗?我——不瘦,一点都不瘦,你们看这两天脸都吃圆了,肚子上也有肉了。宜荷说着拍拍肚子让桂玉看,算是对她的一种慰藉。
但是过了一会儿,桂玉却又因张冬青而心情扫地。原来桂玉今天带来了她的小外孙,那小孩爬到桌子上用手乱抓盘子里的食物,而小孩儿的监护人竟然置若罔闻,张冬青甚是看不惯,忍不住对那孩子说了几句。这张冬青平日里与桂玉的关系颇为微妙,彼此互不侵犯,各让三分。现在见张冬青破坏了这道“三八线”,桂玉的脸上立刻现出一丝不悦,等张冬青前脚刚一出门,桂玉便将压在心里的火一股脑儿宣泄出来。可令她不满的是宜荷什么话也没有说,还直向她使眼色,示意她噤声。
幸好这个插曲没有影响到她的胃口,晚饭时桂玉依旧表现出鲸吞山河的气肚。她一边吃一边诧异地问桔玉为什么不吃。桔玉说她怕发胖,晚上不吃饭只吃苹果。桂玉听了不禁惊叫起来,你能控制得住?我有一次也想减肥,结果到了半夜肚子饿得睡不着,爬起来又吃了点儿才睡着了,以后再也不敢说什么减肥了。要我说胖的人喝凉水也胖,瘦的人就是吃下去一头大象也会瘦,不用减,顺其自然就好。人生在世图什么?想吃就吃想喝就喝,等吃不动了再想吃也没那个福气了!
桔玉听了轻笑一声没有接话。不过桂玉的话却令荟玉联想起了上午在医院里发生的事。你们还记得那个被担架抬进来的人吗?她说。对,就是那个人,前天夜里死啦!在医院住了好几天,最终没有醒过来。
关于这个人的故事几天前荟玉已经讲给大家听了,现在大家听到这最终的结果虽早有预感却也深感人生的无常。桂玉听了不由大放厥词,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还有什么比让痛苦结束更好的呢?人活到这个地步要想一切重来真是太难了。所以说还是验证了我刚才的观点,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及时行乐才不会亏待自己!
郁思萌听到这里草草扒了两口饭赶紧又躲到书房里去了。他在心里嘲弄道,猪的人生观也是这样的!
一周后,桂玉果然来接母亲了。出乎桂玉意料,这次她提出要接母亲去家里,宜荷没有拒绝。原来这与桔玉连日来的“因材施教”有关,桔玉经过一番思考忽然有了这样的领悟,儿女们也像小学生一样,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对于自觉的教师不需要费心思去管,让其发挥自主能动性就好,可对于不自觉的就应该引导、启发和督促,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懂事的孩子。那些不孝的子女有时也是父母自己惯坏的。父母第一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女,而儿女最先想到的也永远是自己的孩子。你要让儿女们知道你需要她们就不能总是拒绝。桔玉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樱玉也在跟前,她表示赞同桔玉的观点。桔玉发现樱玉现在有了一些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消沉和落寞了,她偶尔也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宜荷住到桂玉家,很快那里又成为了全家的中心。宜荷就像圆心,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圆。
再说桂玉当天下午陪母亲从医院回来,对着姐妹们大肆渲染了一通去氧舱里的好处,那简直就是氧吧!你们听说过吗?大城市不是早就流行氧吧了嘛,我陪咱妈进去就等于是自己也做了个免费氧疗。实在是人家医院只允许一个人陪,要是不限制我就让良膑也一起去,就是好人做做总归对身体有益。竹玉听了不由连说带笑道,真要那样不得把医院赔死,二姐你可真能想得出,一件事容易,难的是你事事都能精打细算。桂玉听了嘿嘿笑起来,她姑且就当是夸她的,反正她今天心情不错。如果说蹭氧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心理补偿的话,那么另外一件令她欣喜的事可就实在得多了,那就是姐妹们来看望母亲都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东西。尤其意外的是宜戎也派军儿前来探望,带来了牛奶、鸡蛋以及两大盒营养品。
宜荷问侄儿是怎么知道自己在这儿的,军儿说,父亲见你这个星期没有来心下狐疑,叫我打电话了。他本来是想自己来看你,我说等我先来看看什么情况再说,这就赶紧来看姑姑了。宜荷嘱咐侄儿,可不要再让三哥宜雨知道,自己已经好了,不要再麻烦他来回跑一趟。也不要让你父亲来,什么事大惊小怪的,等我回去就去看他。军儿嗔怪道,姑姑,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怎么能把我们当外人?这样的事不算大什么再算?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爸和我三叔可怎么好?说的宜荷无话可说。
军儿问长问短了一番,略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回去了。
客人一走,桂玉立马将鸡蛋整齐地码放进了冰箱里,又将两盒营养品也自作主张地收拾进了柜子里。她一边放一边对母亲说东西摆在桌上碍手碍脚的,妈什么时候要吃再拿。不过后来宜荷便再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其实,宜荷回家的那天桂玉曾想到过那两盒营养品,只是她的丈夫对她使了个眼色她就没有再提及此事。竹玉对此事却是耿耿于怀。她说这是她早料到的。怎么样?当初我就不想让妈住到她家里去。
可她毕竟比以前进步多了,桔玉说,这一周治疗的钱都是她出的呢,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咱们也不能求全责备。桔玉说完又为竹玉解释了一遍这句话的意思。竹玉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在姐妹们的记忆中终于添上了一次在桂玉家吃饭的经历。追溯过往这还真的是第一次,宜荷也倍感欣慰。
三天后,安承儒为母亲打扫好房间来接她回家了。天气正一天一天地变暖了。
奶奶不能下炕虽然已有半年,可奶奶还是走得很突然,她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最后一眼,也没能见到其他的子女,临终她的身边只有日夜陪伴着她的桔玉和郁思萌。
奶奶的身后事引发了一场小小的争议。按照老人生前的意愿她想按传统的方式土葬。郁思萌将奶奶的这个遗愿打电话告诉远在南方的父母,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不仅郁母,连郁父也坚决反对,说现在大城市里根本没有什么土葬,土葬既费钱又费事,还是火葬为好。桔玉虽然知道公公一贯的主张听了还是有些不忍,因说道,老人既然一辈子生活在小县城,延用小县城的安葬方法也未为不可,毕竟小县城里火葬的极少。可是郁思萌再次打电话郁父还是不同意,他说,连国家领导人都是火葬,何况咱们老百姓,土葬和火葬其实没什么区别,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土葬无非是给后人多添些麻烦。爸爸和你姑姑们都老了,经不起土葬那一套繁文缛节的折腾。你们奶奶生前有你们照顾也算是颐养天年了,至于外人笑话,说三道四咱不管,他们笑话他们的,咱们生活咱们的。
直到开追悼会的前一天,郁父带着他的妻子回来了。郁父为人热情而健谈,以往每次回来都有许多人来探望,这次也不例外。郁母却是不苟言笑,严肃的像个老师。桔玉对她的印象尚停留在十几年前,那时她与丈夫新婚燕尔,之后便再未谋面。而郁思萌呢,同她一样,也有经年未见过母亲,彼此见面虽不至尴尬,却也是客客气气,只维持着表面的礼节而已。至于他们的儿子句句更是从未见过这位传说中的奶奶,也从未想起过还有这样一位素昧平生的奶奶。
不提彼此的生分,单说每日三餐是最令桔玉头疼的。公公事先已经叮嘱过,婆婆吃饭极其讲究,每饭必要两三个菜(晚饭也不例外),且每餐必得现做,要新鲜,还要讲究营养搭配,也从不在外面吃,怕不卫生。这些都是让桔玉伤脑筋的,因为与他们素来的饮食习惯真是大相径庭,他们平时只有中午炒菜,早晚就就点咸菜,或者吃中午的剩菜。现在公婆要在家里住一个月,用她的话说这叫打着鸭子上架,硬着头皮给自己上发条。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第一步,她先去菜市场淘回各种新鲜的菜蔬将冰箱塞得满满当当。以往买菜看价钱,如今只看品类。什么时候我也混到这个水平啦!桔玉将各种蔬果往冰箱里归类,一边不无自嘲地说。郁思萌在旁边听见淡淡地说,放心吧,咱爸都已经交待过了,让我们先置办,多买好吃好喝,哄老太太开心,他回来就会给咱们的,另外,大头的钱都在老太太手里,她若满了意给咱们一些也未为可知。
小雪看见主人买回了这么多的食品,以为其中有它的份儿,撒开了欢儿在两位主人之间蹦来跳去尽力讨好,却一点收获也没有,但它并不泄气,依然执着地示好,可是桔玉不为所动,指着它道,这是给你那个南方的奶奶准备的!这么贵的东西咱们可吃不起。不过她也不忍就这样无情地拒绝,过了一会儿又给了小雪一点儿希望。等着吧,等你奶奶吃剩下就会给你的,我现在也摸不准她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东西都是凭我的喜好买的,不一定我爱吃的她也爱吃,她不吃的那就是我们的!小雪似乎听懂了,虽然有点失望仍挪了个地方,退到郁思萌的椅子下面去了。
奶奶的追悼会如期举行。郁父作为长子主持一切事宜,他不想邀请太多人,因此,追悼会上竟有一半是桔玉的娘家人。
没有大悲大恸,没有生离死别。虽是丧事,郁家上下都笼罩在一片平静祥和之中,好像某个宁静早晨诗人笔下的一幅素描。这些白发苍苍的儿女们已将老母的离逝看作生命的自然规律。那生命再要往前延续反而会被认为是超自然的,甚至会让这些有素养的子女感觉不堪重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不怕子女先自己而去,却有人盼着早点甩掉父母这个包袱,这真是一种奇异的现象。自己濒老若尚可为借口,那么那些年纪轻轻不行赡养的呢?要我说行孝没有,也不应有任何借口。
常见那些讲究的喜丧请来戏班唱几天大戏,演员们极尽嘻哈之能事,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让外人一看就知道死者家中必有人物。奶奶的葬礼什么也没有请,光秃秃的像和尚的头顶,一应从简顺应了所有人的心愿。郁父一生节俭,因此也不主张铺张,他告诉桔玉,那种外在的形式他不想要,他也相信一生勤俭的老母在天之灵也必不愿要那些虚无的仪式。
丧事办完,郁母毕竟还是过不惯北方的生活,这里干冷的空气让她觉得皮肤也开始粗糙起来,他们住了一个多月便回去了。但这段时间却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从郁母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那眼神中有受到热情款待后的欣慰也有对往事的歉疚,一切前嫌都冰释了,大家重新回归到了人性中的原点。当然郁母对桔玉的喜欢竟超过了郁思萌,这对母子始终保持着那种客套的拘谨。来自血液里的东西真是奇妙,郁思萌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如沟,他身上却偏偏烙印着更多母亲的影子,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沮丧而懊恼的。幸好桔玉能弥补丈夫性格中的缺陷。常言道,男人有福顾自己,女人有福带全家。是桔玉的热情与周全赢得了婆婆的好感。相处的这段日子里他们这个长期四分五裂的家也像所有幸福的家庭一样变得其乐融融了。郁母重新审视起了这个她曾经看不起的工人出生的儿媳妇来。每一餐饭桔玉都严格按照婆婆的要求进行膳食搭配,尽量做得合乎婆婆口味。她还和丈夫去书店买回一套营养食谱如法炮制。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时婆婆也和桔玉一起呆在厨房,指导她如何下料,如何烹调,告诉她哪些食材放在一起会更有营养,哪些又会削弱营养,她说现在他们退休了呆在家里无事可做,每天大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养生上,希望桔玉也能坚持下去。
临行那日将要启程,郁母忽然取出一叠钱来交到桔玉手上,郁父在一边看着会心地笑了。因郁父早有晓谕,桔玉和郁思萌倒也未有太大的惊讶。
送走公婆,桔玉便整个儿的松懈下来。这段时间桔玉觉得自己简直像在备战一场大考,现在考试结束如释重负,她真想把锅碗瓢盆束之高阁,就像高考结束之后将书成捆成捆交给收破烂的一样。
却说奶奶的丧事办完没多久,一天早上桔玉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如果说奶奶的去世她还有些心理准备,那么此时电话里的内容她是万万始料不及的,就算有一万颗脑袋也想不到。电话里安承儒说宜荷已被送往医院,让她赶紧去。说完就将电话挂断了。
等桔玉惊魂未定地赶到医院时荟玉已在那里了,过了一会儿其他姊妹也都到齐,大家眼巴巴地盯着高压氧舱两扇紧闭的大门,一边焦灼地询问着张冬青,企图探听到母亲被送医院的全部过程。这个时候连王熙凤样人物的张冬青也语无伦次了,大家接收到的信息是凌乱的。
谁在里面陪着?
医院只许一个人陪着,承儒在里面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烟闷了,烟闷住了!具体我也不知道,早上忽然听见宋大飞两口子喊,我们就急急地上去,进去一看满屋子全是烟味儿,再看人已经失去了知觉,你哥慌了,站在脚地上一动不动,我上炕赶紧打开门窗,然后就打了120。张冬青说话的时候脸冲着郁思萌,又不时看一眼他旁边的桔玉。
是不是烟筒堵了?我哥平时就不捅?说话的是竹玉,言语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埋怨。张冬青瞅一眼她道,怎么不捅?那是去年冬天刚换的新筒子,每年都换新的,并且你哥隔一段时间都要敲打敲打,绝对不可能堵着,一定是昨晚刮的风风向不对,也可能是新买的蜂窝煤没有干透,她怎么不拣旧的,偏偏要烧新的?
那是谁把没有干透的搬进去的?
外面刮风就应该多操些咱妈的心,这刮风天最容易烟闷了!
昨晚那风真够大的!瞧瞧这里的人这么多,估计都是昨晚给闷住的!
嗯,春天风多,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期,比冬天还厉害!
大家正七嘴八舌,这时候诊室的门开了,几个人抬着一副担架进来,堵在门口的人们慌忙让出一条道。担架上的人如果只看身板相当结实,一看就是那种靠出卖体力为生的人,可是与他的身形极不相称的,那张双目紧闭的脸却异常灰白,虚弱得几乎没有力气呼吸。他的鼻腔里已经被插上了管子,靠着医务人员手里的氧气瓶勉强维持着残存。
快!氧舱一开先将这个人送进去!送他进来的医生说。
可是下一轮的床位都已经安排满了。
那就连担架抬进去!
好,还有五分钟开舱。
候诊室里大约是因了这紧迫的对话,立即比方才安静了许多。大家齐刷刷将目光聚焦在担架上。不但这危重的病人,连陪护着他的男人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是一个与病人年龄相仿的人。遇上这样的大事脸上却保持着平静,仿佛他照顾的是一个与己不太相干的人。
这时,去找医生的郁思萌回来了,他一到医院就去了主治医生的办公室。这医生是洛宽的朋友,洛宽因为出差在外已同医生打过招呼。这时医生正与郁思萌并排走着。
氧舱门一开,等在外面的荟玉等一齐冲了进去。尽管医生说已无大碍他们还是心乱如麻,除非亲眼看到母亲无事才能放下心来。
氧舱内宜荷果然已经醒来,她此时睁着一双有气无力的眼睛将他们逐个儿扫视一遍,不解地问,你们——怎么都来了?我——这是在哪儿?
安承儒对大家说这是母亲自醒后说的第一句话。大家见母亲能说话了终于能够稍稍宽心。同舱里别的病人都是自己走出去的。医生对郁思萌说等明天宜荷再来也可以自己走出去了。不过此刻的宜荷却是完全贴伏在杨椿的背上,由着杨椿背出去的。
医生为宜荷做了一个全面细致的检查,说幸亏送的及时,因此并无大碍,不过最少要做一个星期的高压氧治疗,要是能坚持做半个月更好。郁思萌接过医生开的单子,回来对妻子说他身上带的钱不够。桔玉问一共多少,郁思萌说预交一个星期的话加上药费一共七百。安承儒听见连忙解开上衣的口袋说他带了两百,荟玉听见也将身上的两百块钱掏出来。竹玉不好意思地说自己走的太急忘了带钱,不过等最后看完病结清,均摊下来是多少自己一定出。郁思萌这时数着身上的钱说差不多了,便径自去了交费处。
这时,第二批病人也都已进入氧舱,候诊室里一下子清静下来。宜荷被安排在一张用两条凳子拼起来的“床”上。桂玉分外用心地用自己的外套卷了个枕头给母亲垫好,又不时俯下身子问母亲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宜荷摇摇头说倒没有,只是没有力气说话。桂玉说不想说就好好躺着。宜荷这时看见郁思萌走了,小声问儿子,这一天要多少钱?
安承儒说你管这些做什么。宜荷听了更要问了。安承儒说,六十。
一共六十?
一次六十!
宜荷听了差点没惊跳起来,也顾不得浑身无力,什么?一次就六十?快不要听医生说,我已经好了,回咱家养上两天就行了!
什么?不做了?你又胡闹吧?人家医生刚才说了,这煤气中毒不治的话会变傻的,你是想变傻吗?安承儒吓唬母亲。
这一吓唬果然奏效,宜荷听了睁着两只惶恐的眼睛看着儿子,她将信将疑,欲言又止,咬咬嘴唇,不再说话,算是妥协了。
郁思萌拿回药来,桔玉说自己家离医院最近,建议母亲去自己家里,这样每天过来也方便。另外她们又商量达成一致,每年冬天接母亲在各家轮流住,那个火炉令她们心有余悸,她们可不想再重蹈覆辙了。
桔玉扶母亲在卧室里柔软的大床上躺下,其他人也都骑着车子赶到了。她又请来一位大夫为母亲扎上点滴,不一会儿宜荷便沉沉睡去。大家就一边守着母亲,一边听承儒再次讲起了事件的始末。他们急切地想知道更多的细节。
原来这天早上七点钟安承儒还不见母亲起来,他心下正觉得奇怪,忽听隔壁宋大飞的老婆乍乍呼呼的喊起来,快来人呀!承儒、承儒,快来看你妈这是怎么啦?安承儒听见急忙跑进去,就见母亲喉咙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那声音真是瘆人!安承儒说,像是被掐住脖子从喉咙里挤出来的,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我们一边打电话叫救护车,一边大开门窗。可是屋子里的味道太浓了,大开门窗根本无济于事,我们就想着先把妈挪到院子里去,可是我上炕刚要抱她,一摸她浑身已经僵硬,我不敢动了,最后用圆桌才将她抬了出去。对门宋大飞两口子这回倒是帮了大忙。
这时已经大小便失禁了,身上、被子上全是屎尿!张冬青忽然说。她现在已经不像先前那样语无伦次了,又恢复了一贯的成竹在胸。
哎呀!那咱妈屋里这会儿岂不是乱糟糟的?竹玉尖着嗓子叫道。
洗啦!我都收拾啦!等救护车的时候我就全部清理啦,她一辈子爱干净,连床单都不能打一点折儿!哪能让她回去看到。
桂玉对张冬青将婆婆称作“她”向来觉得不爽,她原想讽刺一句,不过听她说完这句还是咽了回去。我听人说煤气中毒睡在中间的人最轻,我们单位有一个人,耿长春,大家都叫他老耿,有一次也是煤气中毒,因为睡在炕中间,第二天早上爬起来照样上班,他老婆儿子就比他严重多了。他老婆后来和他离婚了——桂玉说着说着不觉又走了题。
嗯,靠墙的人最厉害!因为烟是贴着墙往上走的。张冬青肯定道。不过也要看个人体质,有的人体质好就能扛得住,若是体质不好就是睡在中间也不行。
那咱妈昨晚是睡在中间还是边儿上?竹玉问。
嗨!那么大一盘炕就她一个人还不是由她?冬天可能就睡在暖炕头吧?我也没看,是睡在哪儿来?张冬青转过头去问丈夫。
你自己洗了一顿没看见还问我?
我忙忙乱乱的哪里顾得上注意那个?我想想,应该是和墙空开一些的吧?
哦!怪不得咱妈比那个人轻得多!竹玉嘟囔一句。大家明白她指的是那个躺在担架上的人。你可叫你妈以后注意着点儿!竹玉忽然转向丈夫道,叫她晚上也睡到中间,别出下这么大的乱子吓人!
杨椿出其不意听妻子这么说,苦笑一声,看向桔玉,四姐,你听听你这个妹妹——我——真是不敢恭维——
竹玉不听则已,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怎么我为着你妈着想也不对?
杨椿只好陪笑道,对,对!只是好话到了你嘴里怎么——就变了味儿?
桔玉听着他们两口子斗嘴抿嘴笑笑没有吭声,她替母亲将被子盖好,又在脚边掖实。哎!咱妈真是受苦了!这么一个晚上,别说是老太太,就是年轻人也吃不消!
谁说不是?后怕死了,咱妈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咱们可怎么办?桔玉的话不由又引起了荟玉巨大的恐惧。
安承儒这时也走到床边,伸手到被子下面摸摸母亲的脚,嗯,现在缓过来了。你们不知道,今天早上可真把我吓死了!他又伸手捋了一下前额,仿佛那里还残留着早上渗出的冷汗。我上炕抱妈时,她的双脚冰凉,整个身体僵硬,我的腿都吓软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到了氧舱里咱妈还是一直昏迷不醒,到后来睁开眼我的心才一下子跌回肚子里。
大家说话的时候,荟玉不时留意一下母亲的吊瓶,她觉得医生调的有点快就小心地调慢一些。这一点令桔玉十分佩服,桔玉说姐姐你也算半个护士了,我可胆小,不敢碰这些。荟玉听了笑笑说,这没什么,主要是在家里练出来的,你姐夫每次输液针头都是我拔的。
栗罗平听了不无委屈地说,你还说,我都成了你的试验品,每次感冒了你说吃啥药就吃啥药,我不吃都不行。
姐夫你看你,我姐姐对你这么好你还这么说!要不是我姐姐你还不得去医院花冤枉钱?桂玉在一边嚷道。
好——当然是好,我也没说不好——栗罗平说。
这还是自早上以来大家第一次心情放松下来。这时荟玉发现液体已经落到瓶嘴,她正要拿医生留下的棉签,竹玉也一眼看到最后一股液体顺着瓶嘴往下落,不禁叫起来,哎呀,快点!液体没了!
宜荷一下子被惊醒,睁开眼茫然地望着大家。
你看你大惊小怪什么?把妈吓醒了吧!我不正要拿棉签嘛!荟玉白了竹玉一眼。
竹玉看着睡眼惺忪的母亲讪讪一笑,哎呀,妈,你——醒啦?
宜荷点点头,任由荟玉拔掉针头,长长地舒了一个懒腰,似乎有了一些精神。
樱玉早在厨房煮好了汤等着母亲醒来喝,她这边喂母亲喝汤,桔玉招呼众人吃午饭,大家一看表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昏昏沉沉地竟都忘了时间。桂玉第一个蹦到餐厅坐下,刚才她还不觉什么,现在一说吃饭倒觉得前心贴着后心了。那餐桌是长方形的,桂玉坐的位子刚好能够到桌子上所有的菜肴(如果餐桌上摆满菜肴的话),可惜今天那洁白的大理石桌面上只摆着一碟老咸菜和一碟凉拌的卷心菜。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汤面端了上来。这只大锅平时都被桔玉束之高阁,只在人多的时候拿出来用一下。
大家自己动手啊,仓仓促促的也做不下什么好饭,我就不招呼了!桔玉说。
自己人招呼什么!竹玉说着忙去舀饭。她和荟玉端了先给各自的丈夫送过去。桂玉今天可是“一人吃饱全家饱”,因为只来了一人,她舀了一大碗自顾自吃起来。这种场合她是从不带丈夫和女儿的。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的原则,他们家自然也有。这原则就是无论从身形还是内心,桂玉都是他们家最强大的,这强大足以让她成为他们家不折不扣的守护者,为家人撑起一片天,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可以概括为两个“凡是”原则:那就是凡是有利可图的,家庭成员不适合全体参与也要全体参与;凡是无利可图的,家庭成员需要全体参与也只由桂玉一人全权代表。
喝过汤宜荷的精神似乎又好了一些,还开玩笑说自己昨天夜里是去鬼门关走了一遭,本来还想见见你们父亲来着,结果没见成,半道上又被截了回去,这一回阎王爷还是不准备收我。
桔玉撤掉靠枕扶母亲重新躺好。张冬青进来说这里反正有这么多人照应,她不如回去收拾收拾家里。宜荷这才想起她还一直在这儿耗着,急忙点点头让她赶紧回去。
桂玉吃饱肚子心满意足地踱到母亲床边坐下,拉着母亲的手关切地问她有没有哪里不舒服。宜荷说她可能躺得太久,身上有些酸疼,桂玉于是轻轻给母亲按摩起来。
昨天晚上可能是炉子封得太死啦!宜荷眼睛看向众人,有些游离,又似乎在努力回想。
嗯,妈老是怕废蜂窝煤,把炉子封得死死的不让着。樱玉在一旁小声说。
睡到半夜里我忽然醒了,宜荷继续说,以前没有过,老是一觉到天亮。我那时看了一下表,刚刚一点钟,突然觉得肚子里有些不舒服。
大家仔细听着。肚子疼?
嗯,是,我正想起来上茅房,招架不住已经屙到裤子里了。我嫌冷,晚上睡觉总是穿着秋裤。宜荷说着有些难为情。
那就是已经中毒的征兆!郁思萌忽然说道,大家听了也都恍然。
后来呢?荟玉急切地问。
后来我赶紧挣扎着爬起来想往出跑,却眼睛一黑栽到地上——
妈呀,你还出去上茅房?竹玉惊讶地眼睛快暴出来。你瞧瞧摔倒了吧!咱那茅房又不是人家那样的卫生间,那么大个坑看着都怕,我以前不到万不得已宁可憋到厂里也不上,到了夏天里面生了蛆,密密麻麻得往出窜,我更不敢上了!
这时桔玉和樱玉也都收拾完进来了。有樱玉在桔玉说他们干起活儿来简直像坐上了火箭。他们只听到说蛆,诧异地看一眼竹玉。
那妈你晕倒没人发现?
没事,我又自己爬起来了。
你没再出去吧?
出去了——宜荷小声说。我没事,闭着眼睛也知道这院子里哪儿是哪儿,住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哦——怪不得!大家正说着,只听郁思萌又若有所思道。
怪不得什么?
你们想,妈在屋子里睡了一晚上按理早——她这么快能醒是不是与晚上出去了一下有关呢?
对呀对呀!妈这么大的年纪了这一晚上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那妈你半夜里起来就没有闻到煤烟味儿?
好像有点儿。可是以前也有过呀,所以就没当回事。只是觉得头有点儿晕,肚子不舒服,大开了一会儿门窗,后来又将脏衣裤脱下来洗了,这才关了门窗躺下。宜荷声音虽然不高,却透着一股子倔强。听得大家又惊又叹,连连反问,妈你半夜起来还洗了衣服?
宜荷依然不以为然,洗了,洗了,不洗脏得怎么睡?我心里一有事就睡不着,没事时头一挨枕头就走了。门口二飞的妈常说睡不着,我可是睡眠好得很。
哎呀妈,你就是逞强!荟玉笑着批评母亲。不过,谁能料到这逞强竟使妈躲过了一劫,这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是啊,幸亏大开了一会儿门窗。桂玉哈哈笑着。
我就说咱妈是有福气的人。那句老话是怎么说的?小时候穷不算穷,老了——穷?竹玉又遇上了语言瓶颈,她总是闹这样的笑话。
少贫不算贫,老贫贫死人!桔玉纠正。
对对,少贫不算贫,老贫——贫死人,妈小时候跟着大人讨吃要饭,后来也一直过着紧日子,想来是老天开了眼,要让咱妈老来享福了?竹玉话一出口她的老公立刻又对她投来一个既亲昵又略带嘲弄的笑。杨椿一这样笑竹玉就知道自己说的话又不合时宜了,说劫难又扯上什么穷不穷的,竹玉反省。只有像父亲一样的丈夫才会有如此微妙地笑,父亲与丈夫两种角色缺一不可。竹玉暗暗在心里笑了一会儿。郁思萌对桔玉就不会有这样的笑,或者即使有也不会在公开的场合,只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郁思萌与桔玉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爱人、朋友以及知己的关系吧。
托我孩子们的福吧!宜荷叹一口气淡淡地说。有我这么多孩子管我我也知足了。宜荷的表情是那样的淡定,一般人很难听出那背后隐匿的复杂心理,那是一种自尊、无助亦或伤感等等的混合体,唯有足够细心的儿女才能够体察的到。是的,除了荟玉和桔玉,其他人已经很久没有给过她生活费了。叫她在儿女面前说出自己的难处,那是一件多么叫人难为情的事啊。她的宗旨是儿女们给多给少各随其心,有钱的时候她就多花一点,没有就俭省一点。有时即或是儿女们主动给她她也要客气一番,因为从儿女手里接过钱也总是叫她难为情的。她的心里是矛盾的,她总是说她什么也不缺,可当她们不给她时她又无限地惆怅起来。有时她明明知道荟玉也不宽裕,又在收与不收之间矛盾。哎!总之,做了一辈子的当家人,那种伸手要钱的滋味不好受啊!不过她也有不矛盾的时候,那就是桂玉给她的时候,她给她就要,丝毫不觉得不忍。当然这种机会是很少的,通常桂玉只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所表示。当然,宜荷对于桂玉这么做也表示理解,她说胳膊肘都是往里拐的,桂玉先顾自己家也是人之常情。可她的这种态度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竹玉的敏感神经,起先竹玉只是抱怨,抱怨母亲的一视同仁,说这样会挫伤她们的积极性。后来她便改变了初衷,转而效仿起了桂玉。她向母亲解释说,孩子现在大了花销也大,她还要为儿子买套房子。宜荷听了爽朗地说这些都是应该的,叫竹玉不必操心她,赶紧攒钱要紧。竹玉见母亲果然一视同仁便更坦然了,把最后的一点心虚也收了起来。
有一次,荟玉终于忍不住在母亲面前说,竹玉怎么像变了个人。宜荷淡淡一笑,说老妈也不靠她活,她不管我还有国家呢,国家每个月还给着我八十块钱的低保,能买一袋子面,你妈我一个月能吃了一袋面?说完,宜荷忽然发觉自己说错了话,连忙重又说道,她再不管我,还有你们呢,妈有你们就够了,哪能叫五个手指头一样齐?看看你们每个月贴妈多少,妈这样总剥削你们心里不安呢!的确,宜荷的多心并不是空穴来风。当她不小心说出前面一番话时荟玉心里不免有些委屈。母亲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她能叫母亲只靠低保度日?她难道不是每个月节省下自己的生活费来给母亲?母亲怎么能以这样无所谓的态度将她和桂玉竹玉一样一棒子打死?她甚至觉得母亲是太贪心了,自己付出多少都不够。这样想着她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都被付之一炬了。不过她毕竟是理解母亲的,后来她仔细一想,站在母亲的角度,要强了一辈子的她如今也只能以此来宽慰自己了,她知道大多时候母亲是不轻易表露心迹的,她能在她面前说说心里话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任?她又怎能求全责备?泰戈尔说过爱是理解的代名词。母亲不在她们面前说桂玉,是不想让她们姊妹之间产生嫌隙,孝顺不孝顺,她们都是她的儿女。再说母亲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可以随意惩罚自己犯错孩子的家长了,母亲已经老去。
那种亲人间的疏离是在无形中形成的,人人都能感觉得到,装出来的亲近更显生分,桂玉自然也感觉得出来。她此时大约是按摩累了,放开母亲的胳膊,甩了甩自己酸麻的手臂。这时其余人开始讨论起了以往听说过的有关煤气中毒的案例。讨论的结果,那毒是慢性的,不能一下子根除,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否则会留下后遗症。接着大家又讨论等母亲做完一周后要不要继续。这时,宜荷忽然从被子下面伸出一只手,大家看时那手里攥着一小卷儿钞票,递到安承儒面前。原来她又想起了钱的事。今天也不知花了多少?她说道,妈身上就装着这些。
安承儒接过钱。他在母亲面前永远像个孩子,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母亲似乎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宜荷让他装好。竹玉看见说,不是都已经出了?怎么还要妈的?宜荷说万一再有个需要呢,让他装上吧。
桂玉又重新给母亲按摩起来。或许是受了方才这一事件的影响,她白皙的脸上表情始终不能自如,等大家的讨论一出现停顿,她终于下定决心似的说出了以下的想法。妈,你一定要彻底治好。你放心,等这一星期治完咱再做一星期,下星期的钱我出。
此话一出,屋子里的人都深感诧异或者说震惊,不过除了竹玉谁也没有表现出来。宜荷赶紧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接着大家又开始商量每日治疗由谁陪护的问题。桂玉说下周她可以全程陪护,而且想接母亲住到她家里。桔玉说你陪妈去治疗就行了,住的话还是在我家,这样离医院也近一些(其实她是知道母亲更愿意住在她家)。荟玉说那就这么定了,这一周由我来,下一周由桂玉。这样商量定大家就各自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荟玉去医院时郁思萌已将岳母送到。昨天夜里忽然又降了温,过了清明天气还是稳不住。临出门时桔玉给母亲加了条围巾,将脑袋整个裹得严严实实。荟玉看看母亲虽然身子还软但已能自己走路了,心里着实高兴。她从护士那里领好吸氧面罩陪母亲进入氧舱里。
氧舱里如同飞机机舱似的,舱壁上设有观察窗,舱门上方装有摄像头。荟玉找了个舒服的位子让母亲坐好,自己则坐在一张临时加的凳子上。今天宜荷不必躺着了,她昨天睡过的床已被一个危重的病人给占了,那人就是昨天她们看见被担架抬进来的,陪护他的依然是那个面无表情的男人。氧舱里一天要接纳好几拨病人,之所以将他安排在上午第一拨,荟玉心想,大约是因为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抬进来吧,此刻他身下的担架已被撤走,但他的双目仍像昨天那样紧闭着,荟玉见了不禁心下嘀咕,怎么还没醒?宜荷随着女儿的目光茫然地看了看,停在病人身上时她不由也皱皱眉。荟玉悄悄说,妈,这个人昨天就被抬进来了,居然一天一夜了还没醒!宜荷哦了一声眼神更加茫然。她问女儿自己昨天也是这个样子吗?荟玉说是。正说着,她们对面座椅上一个中年妇女一眼认出宜荷。原来,吸氧时他们除了用力吸气实在没有别的事可做,便通过观察别人来打发时间。这妇女对着宜荷道,你不是昨天躺在床上的那个老太太吗?荟玉点点头说是。这妇女又说,老太太今天看起来精神好多了,昨天来的时候还昏迷不醒呢,我记得昨天来的是你儿子吧,今天又是女儿了?老太太真是好福气,儿子女儿都孝顺。荟玉笑着说谁家都一样,大人病了儿女们自然要上心。妇女说那可不一定。我看你们家就和别家不一样。妇女这样说时仿佛想起了心事,不过很快地她又和宜荷母女交谈起来。婶子,你儿子可真孝顺!你昨天昏迷着不知道,刚进来时你手脚冰凉,你儿子就一直给你搓,看样子你昏迷着把他吓坏啦!宜荷听着淡淡一笑,却是一脸的幸福。嗯嗯,听我儿子说了。
头顶的扩音器响起,提醒人们舱门准备关闭了。不到一会儿的工夫宜荷感觉耳鼓膜有些胀痛。她们都没有坐过飞机,后来才听桔玉说飞机升降的时候也是这样,耳朵会有一个适应高压的过程。宜荷笑着说那妈这就等于坐过飞机了?
氧舱加压完毕扩音器再次发出指令,让他们戴好面罩,并将面罩的一端与身侧的装置连接。荟玉帮母亲连接好,又帮身边一位老人也戴好,那老人身边没有儿女陪护,长满老年斑的双手抖抖索索半天也没能将管子插上。很快地,氧舱里重又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呼吸声,好像无数的人在对着瓶口吹气。荟玉第一次听到如此放大的呼吸声,如同从扩音器里传出来似的。她听了听,发现母亲还是如常呼吸便提醒母亲也学别人那样用力深吸。宜荷照作了。她由着女儿帮她按压着面罩,自己则背靠着椅背,像婴儿吃奶一样。
不可否认,深呼吸并不是一件能让人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事。尽管人人都能做到下意识地呼吸,但深呼吸却不然。荟玉作为一个旁观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着实感受到了这一点。她经常看到或者说听到有的人因为走神而忘了深呼吸,过了一会儿才想起来赶紧深深补上几口。关于走神的原因应该说不一而足,但也有一个导致他们集体走神的共同原因(荟玉坐的位置非常有利于观察到舱内的每一个人,因此这一点她看的清清楚楚),那就是大家戴着面罩,目光却不由聚焦在那个昏迷不醒的人以及他的同伴身上。那颗无知无觉的脑袋是朝舱内方向躺着的,正在荟玉斜对面。而他的陪护者则背对着众人。我们对于与众不同的事物总是容易好奇,这两个人,一个游离于生命的边缘,一个表情木然,总之他们的与众不同,有一种想要让人一探究竟的欲望。然而,那昏迷者始终是个迷团,大家便想从那陪护者的身上找出一点蛛丝马迹。不过那人连后背都是木然的,荟玉心想。她只能看到他的耳朵以及些许头发,如果能够叫作头发的话。换作别人这种对垂危生命的不敬也许会受到谴责,然而荟玉觉得这个人的木然中透出善良,能让人生出好感。他比昏迷者的穿戴稍微整齐一些,头发也没有那么凌乱,但那被太阳曝晒过的皮肤和头发与昏迷者无异。他们有着共同的职业肉体语言。
不断有黄色的液体从昏迷者的嘴角渗出,让人联想到从烟囱里渗出的煤焦油。每次渗出他的同伴便用一块脏手帕替他揩去,渐渐地那手帕上粘的全是煤焦油了。昏迷者额头上扎着流针,点滴犹如时针一样精准无误地导入昏迷者的血管,坚定地打算流完最后一滴。
荟玉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昏迷者。这时宜荷因为久坐的缘故腿有些发麻,荟玉赶紧收回视线替母亲调整一下,可是当她再将目光投向昏迷者时——是的,那嘴角渗出的液体竟然变了颜色。她以为自己看错了,眨眨眼,没错,那液体是红色的,那——是血。可是,荟玉发现他的陪护者侧颜的表情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她心里更加狐疑。难道他们不是一家人?
头顶的扩音器重又响起,间歇的时间到了。大家取下面罩,舱内顿时安静下来,有个老头儿不知是没有听清指令还是想赶着再吸两口,突兀地冒出一声,这才缓缓摘下面罩。
有人比荟玉更关心昏迷者的命运。她对面那位中年妇女刚一取下面罩便急切地问,那是渗出了血吗?那陪护者听到有人与他说话似乎有点意外,就像一只发现自己被人盯上的小动物,有点腼腆又有点慌乱。这是他两天来第一次出现不一样的表情。他点点头说是的。中年妇女继续问道,一直没有醒来吗?
没有,两天了。估计——哎!时间太长了,一天一夜也没人发现,恐怕——第二天下午我发现他一天没上班去找他才发现出事了。他儿子已经走了,和他睡在一盘炕上。哎!他即便醒来也难以承受丧子之痛,还不如就这样无知无觉地走掉,也不会有痛苦。要是醒来知道他的儿子死了他也是一死,真是可怜人!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也不用那妇女追问男人就自己讲起来。
怎么?那他的老婆呢?中年妇女想什么就问什么。
他的老婆吗?孩子两岁的时候就跟人跑了,撇下了他和儿子。他的父母也早没了,孩子没人带,他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带孩子。每天累死累活的干完活儿,像我们回去把鞋一脱就有老婆伺候,他呢?回去还得给孩子做饭。父子俩在我们工地上住着间烂房子,图房租便宜,嗯!你不知道,我见过,每天吃的什么?吃没好吃,穿没好穿,他媳妇把他的家底儿全卷跑啦,连炕上的床单都卷包一空。这个女人心真够狠,跟上了有钱人还差于他这一点儿!谁知老天无眼,如今又出了这样的事!
几乎全舱里的人都在听他讲话。
这年头老实人难活!有人义愤填膺。
谁说不是,男人太老实女人也欺负!
唉!太可怜了!
大家正发着感慨,扩音器里忽然又发出了指令,提示大家将面罩戴好,氧舱里重又响起了“呼吸交响乐”。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荟玉觉得此时陷入沉默中的男人的侧脸已不再木然,或许那男人本来就不是木然呢,荟玉想。
昏迷者的嘴角又渗出血来,荟玉的心不由又紧紧揪了一下。她看一眼母亲,宜荷坐得有些累了,虚弱地窝着身子,昨天才从死神手里逃出来,她坚持的时间已经够长了。荟玉叫她靠在自己身上,一只胳膊绕到母亲背后。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体验,看到一个不幸的人就会联想到自己的亲人,心里生出难以言说的情愫,仿佛是被裁判员发出了一记警告,提醒自己对亲人的关爱不够,以免日后生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荟玉此时就是这样,她挺直身子尽量让母亲靠得舒服些。她在想,母亲,要是那晚发生了不幸她将会如何自处呢?她觉得她会哭死!她下了一个最简单的结论。她怎么能允许母亲孤零零地躺在炕上就那样毫无预兆地离去?现在,在荟玉的心里对母亲的爱更浓了,就像一杯又蒸发掉一些水分的牛奶。
那你是他的什么人?当休息时间再次来临荟玉听见那中年妇女问道,人们立刻又将目光投过来。连那个眼球混浊的老头儿也定定地看着他们。
我是他的工友。男人说道。一个工地上的,也是一个村儿的,从小一起光屁股长大。往事重现,男人的神情变得越来越伤感。我是发现他一天没来上工。上午没来没当回事,可是下午也没来,就说下了工去他家看看,谁知一去才发现一大一小已经硬挺挺地鲤鱼翻肚了。我摸摸狗小还有呼吸,就赶快送到医院里来了,他儿子却是没了。哎!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他爹妈就他一个儿子,特别亲他,他也只有一个孩子,可是你说这人说没就没了。谁都会有这一天,可是他走的太光净了,连个根也没有留下。
是你把他送到医院里来的?你可真是好心肠。中年妇女说。男人听了谦逊地笑笑,这有什么好心肠的。
那住院费谁出的?妇人问到了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
男人毫不做作,我呀!他的回答是那么的自然,自然的就像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你?钱全是你一个人出的?这话是坐在舱尾的一个老太太问的,她是和老伴儿一起来的。
是的。
宜荷已经不靠着女儿,她知道荟玉也累了,坐直身子瞪大眼睛看着面前这个农民工打扮的男人。
怎么钱由你出呀?他再没有亲属了吗?妇人着实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问砂锅有没有米的顽劲儿。
男人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有,有呢,他还有一个妹妹,嫁到外村了。我托村里的人给她打过电话,可是这已经两天了也没有回音!男人摇了摇脑袋,表示不可理解。其实我开始心里也很矛盾,不救吧,这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呢,一个可怜人,我总得尽一份心。救吧,他醒来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大概他妹妹心里也是这么想的——才没有来。
可是你垫付的医药费到时候问谁要去?妇人仍是觉得不能理解。
男人再次摇摇头,朋友一场我也不准备要了,不管抢救过来抢救不过来照顾他这两天我也算尽心了!
荟玉忽然想起问病人是否交过合作医疗,如果交了的话就可以报销一部分。男人说恐怕没有,让他拿钱交一份可能是白扔钱的保险应该没有可能,不要说他,连我自己也没有呢。
这一天治疗结束,荟玉将母亲送回桔玉家里,再无别事。
第三天治疗开始直到结束人们都没有再交谈过。若不是每天都有新的面孔出现,对昏迷者偶有关注,人们恐怕早就忘掉了这个始终没有睁开过眼睛的人吧。毕竟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死人的事天天有,每一秒钟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生命消散,谁会老记着一个与己毫不相干的人?
这一天,荟玉带着母亲刚出舱门,安承儒和郁思萌就迎了上来。宜荷见儿子来了,说道,我一切都好,你好好上你的班,不用操心我,这里有你姐姐们呢。安承儒说没有关系,我就跟领导请了一会儿假,不会扣工资的。
长年的栉风沐雨使安承儒看起来憔悴不少,但他的体格却依然壮健,很少有个伤风感冒,唯一的一点毛病是身上时常招风,他也不贴膏药,说膏药太温和,还是刮痧拔火罐来得痛快。
现在郁思萌和安承儒站在一起简直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社会是个大容器,家庭是个小容器,它们都能把不同阶层的人装进来。有些人在一个家族中呆久了会像两枚古钱币一样粘合在一起,有些却是瓜子仁仁落花生你是你我是我。安承儒扶着母亲在候诊室里坐下(尽管母亲已经不需要扶),他说起打趣的话来一套一套,正经话却是说不了几句,比如现在见了母亲他本是想了解一下母亲的近况,却变成了母亲不停地嘱咐起他来。
前几天你姐姐买的菜赶快都吃掉,不然放不住了。吃完你们自己再买些吧,我一时半会儿也回不去。
安承儒说昨天下午下班后他已经买了一些。宜荷一听不由有些发火,不过碍于女婿的面她没有发作。直等郁思萌去找那位刘医生后她才对着儿子数落起来,怎么又是你买菜?我在家的时候她靠我,现在我出来了又靠你?宜荷说得气呼呼的。安承儒却是不疾不徐,叫母亲不要生气,可是他越宽慰母亲越气得厉害。他便由着母亲说,等母亲发泄完了才逗笑道,那就是你把她惯坏啦,不是我!宜荷听了气鼓鼓地瞪一眼儿子,又自己也觉得无奈,哎!儿子说得没错啊!
郁思萌回来,这回刘医生没有跟着过来。刚才宜荷治疗时大夫已经观察过了,说宜荷虽然年龄大了但身体底子不错,不日就可以恢复了。
临上车宜荷嘱咐儿子好好上班,这几天就不用过来了,等她治疗完了再来接。宜荷便跟着郁思萌回去了。
一周以来,每天下午桔玉家里都是热热闹闹。竹玉樱玉几乎天天来,比上班都勤快。经历了这一场大劫她们对母亲格外地上心了。大家来的时候有的从家里带来自己做的菜,有的是炖好的汤,因此桔玉家的饭桌上这几日也是异常丰盛。让大家意外的是张冬青也给婆婆送来一饭盒东西,打开一看倒是稀罕,是炸油糕。桂玉问她是买的还是自己做的,张冬青说她才不买呢,街上做的一点都不干净,她是从娘家拿的。大家夸赞了一番她母亲的好手艺。
趁热让宜荷吃了一个,张冬青问郁思萌怎么不见?桔玉说郁思萌在书房里和儿子上网呢,他说了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这么多女人,他的耳朵可惹不起这么多声波的干扰。大家笑笑,说这倒也好,客厅里只剩她们娘们儿倒尽可以谈天说地。
你们看咱妈是不是有福气的人?我觉得这几天咱妈脸也养得白了呢!一脸的福相,她在谁家谁家就热闹。桔玉的话令宜荷大为高兴,乐得合不拢嘴。
桂玉听了甚至还举了一个例子加以佐证,咱妈当然是福相,我们院儿里住着一个老太太,哪像咱妈这样,人长得精巴干瘦,一看就是穷相,几个儿女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一下,平时谁也不管!你是不知道那个老太婆瘦成什么样子,桂玉进一步说,两只眼睛都陷进脸里去了,简直是两只眼窝,眼珠却会发光。整天提着只破编织袋拣塑料瓶,两只眼珠瞄来瞄去,贼眉鼠眼的,儿女们嫌他丢人哩所以不理她!
荟玉听了立刻反驳道,桂玉,你这话可不对。自古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妈就是再不好也是妈!她的儿女们那样做就不对!她拣塑料瓶怎么了?那肯定是活不了,要是能活了谁愿意做那个?
那个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有一次我看见一个游客手里的水还没喝完她就向人家要!
多了!宜荷说,她现在已经输完液,樱玉扶她坐起来靠着床头,樱玉问荟玉还输几天,荟玉说这就输完了。
南街上拾破烂的老头儿老太太有几十个。宜荷继续道。咱们家门口有个老裴,你们肯定见过,成天背着个编织袋在巷子里走来走去,五个儿子,成了家后都不管她,连过时过节都不叫过去吃一顿,自己拾瓶瓶养活自己,卖上几个钱孙子还跑来问她要——
什么?还来要钱?
要!把老婆家身上的两个钱全搜刮去了。有一次我在大门口站着,她大儿媳过来问我饭量如何,我说人老了吃的少,她媳妇就说那可不是,我那个婆婆就吃得多,一顿饭喝这么大一碗米汤还要吃两个馒头!我没有搭她的话,心说这吃得多吗?再说吃得多也吃不着你!老裴经常端着碗到咱们院子里来吃,有时是米汤泡馍,有时就是一碗清水煮挂面,连点儿菜都不放。她不按点吃,一个人嘛好将就,饿了才吃,不饿就不吃。有时赶上饭点儿我就把咱家的菜拨一点儿给她,她高兴了,说,有饭分给饥人,有话说给知人。有一次我给她一块点心,她说她从来没吃过,口淡了就抿抿醋。哎!你妈我跟老裴比起来不知好活下多少!说完宜荷又叹了一口气。后来她又卖起了地图,旅游地图,腿疼得拐起来了还拉着游客卖地图。宜荷一边说一边在床上挪着屁股学了两步。自从平遥搞了旅游南街上游客越来越多,连咱这背几仡佬的小巷游客也来。宜荷还是习惯叫南街而不是明清街。咱们院子里就经常来游客,还有许多外国人,脖子里挂着照相机,经常有人要给我拍照,也不知道都把我拍到哪里去啦!宜荷说着在女儿们面前羞涩地笑起来。
那妈你恐怕早上了外国的杂志啦!桔玉逗笑。
宜荷咯咯地笑起来。所以说你妈我知足!我比南街上那些老太太不知强了多少倍!
桂玉的表情忽然有些不自然,只见她这样说道,妈,我觉得你现在比以前胖一些了。宜荷听了努力挤出一个轻松的笑。我吗?我——不瘦,一点都不瘦,你们看这两天脸都吃圆了,肚子上也有肉了。宜荷说着拍拍肚子让桂玉看,算是对她的一种慰藉。
但是过了一会儿,桂玉却又因张冬青而心情扫地。原来桂玉今天带来了她的小外孙,那小孩爬到桌子上用手乱抓盘子里的食物,而小孩儿的监护人竟然置若罔闻,张冬青甚是看不惯,忍不住对那孩子说了几句。这张冬青平日里与桂玉的关系颇为微妙,彼此互不侵犯,各让三分。现在见张冬青破坏了这道“三八线”,桂玉的脸上立刻现出一丝不悦,等张冬青前脚刚一出门,桂玉便将压在心里的火一股脑儿宣泄出来。可令她不满的是宜荷什么话也没有说,还直向她使眼色,示意她噤声。
幸好这个插曲没有影响到她的胃口,晚饭时桂玉依旧表现出鲸吞山河的气肚。她一边吃一边诧异地问桔玉为什么不吃。桔玉说她怕发胖,晚上不吃饭只吃苹果。桂玉听了不禁惊叫起来,你能控制得住?我有一次也想减肥,结果到了半夜肚子饿得睡不着,爬起来又吃了点儿才睡着了,以后再也不敢说什么减肥了。要我说胖的人喝凉水也胖,瘦的人就是吃下去一头大象也会瘦,不用减,顺其自然就好。人生在世图什么?想吃就吃想喝就喝,等吃不动了再想吃也没那个福气了!
桔玉听了轻笑一声没有接话。不过桂玉的话却令荟玉联想起了上午在医院里发生的事。你们还记得那个被担架抬进来的人吗?她说。对,就是那个人,前天夜里死啦!在医院住了好几天,最终没有醒过来。
关于这个人的故事几天前荟玉已经讲给大家听了,现在大家听到这最终的结果虽早有预感却也深感人生的无常。桂玉听了不由大放厥词,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还有什么比让痛苦结束更好的呢?人活到这个地步要想一切重来真是太难了。所以说还是验证了我刚才的观点,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及时行乐才不会亏待自己!
郁思萌听到这里草草扒了两口饭赶紧又躲到书房里去了。他在心里嘲弄道,猪的人生观也是这样的!
一周后,桂玉果然来接母亲了。出乎桂玉意料,这次她提出要接母亲去家里,宜荷没有拒绝。原来这与桔玉连日来的“因材施教”有关,桔玉经过一番思考忽然有了这样的领悟,儿女们也像小学生一样,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对于自觉的教师不需要费心思去管,让其发挥自主能动性就好,可对于不自觉的就应该引导、启发和督促,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懂事的孩子。那些不孝的子女有时也是父母自己惯坏的。父母第一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女,而儿女最先想到的也永远是自己的孩子。你要让儿女们知道你需要她们就不能总是拒绝。桔玉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樱玉也在跟前,她表示赞同桔玉的观点。桔玉发现樱玉现在有了一些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消沉和落寞了,她偶尔也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宜荷住到桂玉家,很快那里又成为了全家的中心。宜荷就像圆心,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圆。
再说桂玉当天下午陪母亲从医院回来,对着姐妹们大肆渲染了一通去氧舱里的好处,那简直就是氧吧!你们听说过吗?大城市不是早就流行氧吧了嘛,我陪咱妈进去就等于是自己也做了个免费氧疗。实在是人家医院只允许一个人陪,要是不限制我就让良膑也一起去,就是好人做做总归对身体有益。竹玉听了不由连说带笑道,真要那样不得把医院赔死,二姐你可真能想得出,一件事容易,难的是你事事都能精打细算。桂玉听了嘿嘿笑起来,她姑且就当是夸她的,反正她今天心情不错。如果说蹭氧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心理补偿的话,那么另外一件令她欣喜的事可就实在得多了,那就是姐妹们来看望母亲都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东西。尤其意外的是宜戎也派军儿前来探望,带来了牛奶、鸡蛋以及两大盒营养品。
宜荷问侄儿是怎么知道自己在这儿的,军儿说,父亲见你这个星期没有来心下狐疑,叫我打电话了。他本来是想自己来看你,我说等我先来看看什么情况再说,这就赶紧来看姑姑了。宜荷嘱咐侄儿,可不要再让三哥宜雨知道,自己已经好了,不要再麻烦他来回跑一趟。也不要让你父亲来,什么事大惊小怪的,等我回去就去看他。军儿嗔怪道,姑姑,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怎么能把我们当外人?这样的事不算大什么再算?你要有个三长两短我爸和我三叔可怎么好?说的宜荷无话可说。
军儿问长问短了一番,略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回去了。
客人一走,桂玉立马将鸡蛋整齐地码放进了冰箱里,又将两盒营养品也自作主张地收拾进了柜子里。她一边放一边对母亲说东西摆在桌上碍手碍脚的,妈什么时候要吃再拿。不过后来宜荷便再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其实,宜荷回家的那天桂玉曾想到过那两盒营养品,只是她的丈夫对她使了个眼色她就没有再提及此事。竹玉对此事却是耿耿于怀。她说这是她早料到的。怎么样?当初我就不想让妈住到她家里去。
可她毕竟比以前进步多了,桔玉说,这一周治疗的钱都是她出的呢,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咱们也不能求全责备。桔玉说完又为竹玉解释了一遍这句话的意思。竹玉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值得大家关注,那就是在姐妹们的记忆中终于添上了一次在桂玉家吃饭的经历。追溯过往这还真的是第一次,宜荷也倍感欣慰。
三天后,安承儒为母亲打扫好房间来接她回家了。天气正一天一天地变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