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信天游
字体: 16 + -

第二十一章(3)

    生活依旧是艰苦的,没有蔬菜吃,方旭发动大家闲暇时间上山挖野菜,蒲公英、苦苦菜、苜蓿被采来了,爆炒、凉拌、做汤,食堂的大师傅变着花样改善职工的伙食。

    四月天的时候,西北煤管局委托开滦煤矿技工学校培训的一批地质勘探学员结业,有一百多人被分配了过来。顿时,狼山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待安顿好后,这些青年学生也加入到了修路的行列,工作进度明显地加快了许多。

    到了夜晚,应方旭的要求,在帐篷里,大学生宋秉宽正在给方旭讲一些基本的地质知识。既然是搞煤田的,宋秉宽便从煤的成因讲起。他说,煤是由植物遗体堆积埋藏后形成的,条件是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转变成腐泥,称泥炭化。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沉积盆地基底沉降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转变成煤。

    这是第一次听到煤是由植物变成的,方旭感到很惊奇,难以想象生长在陆地上的树木是如何被压到几百米地层深处的,远古时代脚下生存的这个星球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山崩地裂!

    “这就是说,先要有植物,再得有水,缺一不可?”似乎明白了些的方旭如是问。

    “对,成煤的地理环境是沼泽地。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的气候非常温暖潮湿,地球表面到处长满了高大的绿色植物,尤其在湖沼、盆地等低洼地带和有水的环境里,古代植物生长得特别茂盛。当时,高大的树木倒下以后,就会被水淹没,这就造成倒木和氧气隔绝的情况。这样反倒让植物遗体不会很快地分解、腐烂。随着倒木数量的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植物遗体的堆积层。这些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地被分解,又不断地化合,就渐渐形成了泥炭层。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泥炭层下沉了,被泥沙、岩石等沉积物覆盖了起来,受压力和地热的作用,泥炭层开始脱水,被压紧,从而比重加大,而且石炭的含量逐渐增加,氧的含量逐渐减少,腐殖酸的含量逐渐降低。完成这几个过程以后,泥炭就变成了褐煤。”

    “老天,这也太神奇了,简直不可思议。”方旭感到惊叹,他又好奇地问道:“可有些煤冒烟,有些煤无烟,这又是咋会事呢?”

    宋秉宽笑了,进一步解释道:“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那是由于沉积在地下的褐煤如果继续不断地受到增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就会引起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进一步变化,褐煤就逐渐变成了烟煤或无烟煤了。”

    知道了这些,方旭感到人活一世知识是多么地重要,犹如一个盲人突然看到了光明,对一个从未看见的世界那是怎样的惊奇啊!他感慨:有文化就是好啊,宋秉宽脑子里的知识是他一辈子也学不到的。

    那些高深的东西方旭不可能搞明白,也仅仅记住了狼山大体的地质构造,知道这里的煤炭资源全都是蕴藏在中侏罗世地层中。也就是说,距今已经有一亿四千年了。老天爷,这么久远了,那会地球上有人吗?宋秉宽摇头说,没有,但有恐龙。它是地球上的主宰者,后来灭绝了。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来了兴趣的方旭又问道:“那人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

    宋秉宽说:“这是科学的难点。按照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观点,人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现在已经有科学家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有人还说,人类的祖先来自海洋。那么生命又是怎么来的,说不清楚。”

    只要有空闲,方旭便虚心向宋秉宽讨教,学文化,也学地质知识,很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学会看地形图了。反过来宋秉宽为方旭不耻下问所感动,从方指挥长身上也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改掉了知识分子自高自大的毛病,也更为方旭率先垂范的吃苦耐劳精神所折服,从内心深处充满了敬意。

    学习之余,方旭向宋秉宽提及了杨宜君,问他有何感想?宋秉宽如实说来,只因心里被远在古城的江怡影占据了,无法割舍,难以忘怀,即使勉强接受别人,那对另外的那个女子是个伤害,那样他会不安。

    方旭听得云里雾里,他根本就理解不了这有文化的人知识多,情感也复杂。

    方旭说:“你说的那个女子我见过,太娇气,哪有小杨好。”

    宋秉宽说:“女孩子就该娇气呀,不然像个假小子,哪有什么可爱的。”

    方旭不好再说什么,仅告诉宋秉宽,“那是个好姑娘,错过了你会后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