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烟
字体: 16 + -

第七十一章 深雨露而避风烟

    方宇回到家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窗户照进来,有一缕光印在了“不惹红尘”上,给这幅字添了一抹岁月感。

    他走到近前仔细端详着那四个字以及“秋心”的落款,字写得真好,从容洒脱,行云顺畅,邱欣当时写这幅字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记得有一次她曾给方宇讲过这样一个场景:

    秋天的黄昏,有些寒凉,这时,走过来几个女孩,她们并排走着,长发飘飘的,步伐挺拔,意气昂扬,她们走得勇敢豪迈,不畏寒冷;后来,又走过来一对情侣,他们相依偎着,男人紧紧的搂住女人,而女人则有些瑟缩地贴在男人的怀里,两个人走得很慢,那副依偎的样子,反衬得落叶纷飞中的秋凉更加浓重。

    邱欣感慨地告诉方宇,那一瞬间,她忽然意识到,友情的世界是大的,可以让一个人独立强大,爱情的世界是小的,它让一个人变成了与另一半相拥着的半个人,因为给予爱、彼此牵挂而削减了自身的能量,变得软弱和依赖。

    写这幅字的时候,邱欣可能不想把自己束缚在与“爱情”相关的情感之中吧。

    方宇小心地摘下了“不惹红尘”,把它卷了起来,同邱欣快递过来的信一起收到了柜子深处。

    收起来吧,既然邱欣已经做出选择,那么就遵从她吧。

    方宇像个听话的孩子,他依照邱欣信中所说,样样都做到了,他没有给邱欣发过一个信息,没有打过一个电话,甚至在晚饭后散步,他都刻意的选择了方向,邱欣的家在东边,他则是一路向西,走上些日子,也便习惯了。不仅习惯了,还发现了黄昏时一路向西风景是很好的,可以看满天夕阳,可以看太阳将落时瞬间的嫣红,可以看映着夕阳的粉红色的云朵,还可以看日落之后的天地苍茫……

    记得有一天,他看到一篇报道:法国有一个男孩子在十七岁的时候继承了一位叔叔的遗产,他的一生过得很安详,没有工作过,没有结过婚,没有孩子,每天只是看看书散散步,直到去世。

    方宇觉得就这样过上一生,也挺好的。

    如今这落落天地之间,他已经没有了羁绊,他只剩了自己。

    收起那幅字之后,方宇又拿出笔墨、粘子,铺了一张长方的淡黄色宣纸,由右至左,写下了“避风烟”三个字,隶书,疏朗而凝重。

    写完之后,自己看了看,觉得还算满意,也没有落款,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贴到了桌前的墙上。

    坐在这幅字前,暗下了决心,他要收敛杂念,心无旁骛地做些自己的事情了,不再胡思乱想,也尽量少想过往,踏踏实实地干点于自身有益处的事。

    第二天一早,他去了书城,买回一些书,他决定多读些书,再写些文章投稿。

    方宇的文笔本就不错,之前在市级报纸上发表过诗作,也参加过文学创作的培训,甚至曾有一位比较知名的编辑在看完他的作品后给了不错的评价。

    这些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与紫君还没离婚,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及生死大事,弄得身心俱疲,始终也没太把心思收回到写作这件事上来,如今,境况越来越简单了,就连经济方面也可以靠股票来养活自己,写作的动力可以完全出于爱好。

    关于投稿的事情,他已经思考过一段时间了,不能盲目的写稿投稿,战略方法也很重要,目前来讲主要途径就是杂志和报纸,以短篇为宜。

    杂志投稿,他先是去图书馆借来一些杂志进行分析,选出自己喜欢而又与自己风格相符的杂志,再确定具体的栏目,尤其是要分析那些已经刊登出来的作品,依照类似的作品,进行自己的创作和修改,然后再寄出或发邮件。

    报纸方面,主要是从网络上看一些电子版的报纸投稿信息,与杂志分析基本类似,尽量让自己的稿件与栏目已经登出的作品风格相一致。

    方宇投稿之后的心态一如他自己的性格,没有过高的期望,得失均可自处,大部分的投稿没有反馈,这没关系,慢慢来,渐渐的,过了几个月,开始有审稿过关或者直接刊登的作品了,这样的小成绩给他带来了喜悦,也鼓舞着他再接再厉。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头脑里也几乎全部都在想着要写的稿子,那状态可以用“痴迷”来描述,甚至有时候写得忘了吃饭喝水,当他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已经进入了这样的一种投入的状态时,内心充满了欣喜,是的,他并不像自己原来所以为的那样平庸无能,这些可见的成绩虽然还很单薄,却也如茫茫黑暗中的一点烛光,照亮了一方空间,闪烁着希望的光影。

    不知不觉地,方宇顾不得回忆那些让他伤心的往事,顾不得再思考自己所不擅长的情感类的问题。

    这样的日子过得很纯粹,他投入地吸取着知识,思辨着人生和人性,探寻着自我内心深处的向往,正如黄庭坚笔下的苦笋一般,深雨露而避风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