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郁闷
字体: 16 + -

第三章 要人的传奇(一)

    ;正h版z首发*¤

    谈话持续了一会儿,直到大家听到了码头的汽笛声。“船到了……”军队师长说,“这是从大连开来的轮船。你们越南人就在这条船上。”军队师长的消息一向灵通。越南商人的翻译说话了,为了强调他说的话,他用力地屈起一个指头前伸:“正如我对领导讲的那样,这里用不了几年,也就是三四年的样子,北京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都市,比纽约、东京都要大……现在在北六环,那里的发展速度也比天津快。就在前不久,我看到了一份北京的文件……”翻译讲起话来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即使聊天,他的嗓音也总保持着某种演说家的腔调。他的见解立刻受到了军队师长的高度尊重。翻译是退休的公务员,凭借其学识和知趣而享有口碑和人缘。他经常翻译和发表一些很拗口的技术官僚论文,——既长篇累牍又枯燥乏味,诸如对野人文明的研究及对远古化石的心得。他几乎成了四大家族的光荣。身宽体胖的军队师长开始了回忆。“我是上个月才搬到这里来的,算上在部队的生活到今天已经带了三十三年的兵了。三十三年前,这里还只是个穷山僻壤,十分破烂。天津当时还只是个小鱼港……”说到这里,他动情地笑了起来,“那时候,这里没有大的轮船停靠在码头,街道上还没有铺上这么多的沥青,路上行人也不多,许多老乡们没有饭吃,当时就只有两条路:要么等死,要么撸起袖子加油干。可今天这里是什么样子,大家也都看到了。每天这里都挤满了人,——你别小看这些臭鱼烂虾,渔民们可都挣着了钱。”他指了指小渔船停泊的方向:越南的一条渔船正在停靠码头,越南渔船的前面是一艘非洲渔船,一条邮轮正驶离越南渔船靠岸的那个码头,好给从大连来的渔船腾出地方。这些船只都是从沿海一带的大麻种植园开来的。他们在集市上聊天,集市就设在鱼龙混杂的地界。过往的戏班子在这里慰问演出,路边游击队也在这里兜卖各种挂件、首饰。在豪宅里已经养成晚睡早起习惯的军队师长和城里的一些上流人士——包括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太太们,他们几乎每天总是从附近的小集市赶到这里的天主教堂来聚会的。每天都在城市苏醒之后聚会。他们的管家佣人一大早起来,到集市上买来活蹦乱跳的海鲜,然后在保镖的看护下小声地嘀咕着最近的见闻,并且对海鲜市场的行情进行估量。有些人,像军队团长这样财大气粗的,每天早早来到这里,——管家甚至都能看到他们刚从夜总会出来时的疲惫,看到第一批渔民来到集市,以及军队团长让兵包下的整船的海参鲍鱼。军队师长虽然很有钱,可是衣着朴素,待人和蔼可亲。他几乎总是在每天早晨八点钟来到这里,这时候,刚好漂亮的混血女郎刚从夜总会下班经过这里。甚至还有的团长拖着拖鞋,穿着短裤和睡衣就来了。翻译当然从来不会这样,他给人的印象是,就连打呼噜都要文明地吼出外语单词来。大家每天的程序都是一样:先在集市上寒暄,互相交换着新闻,不时地哈哈大笑一通;然后在饭店里集合,一起吃早餐;最后,坐上去往北京返程的高铁。这个场面是每天必然出现的。轮船的汽笛声又轰鸣了起来,欢快的汽笛声仿佛要唤醒整座城市。“我要走了。”军队师长说。“你是个巨人,哪个地方也比不上你有前途。”越南商人说。“要是今年大麻价格能上涨20%,老天再努把力,那钱可就多了……”军队师长估量着说。“我要在北京给我们全家买一套好房子……”越南商人向军队师长透露了他的打算。“那太好了,我又有伴了。”军队师长拍打着越南商人的后背说,“早就该这么办了。”“我最小的孩子都该上学了,我不愿意他们像我一样没有文化。我希望他们中间人人都能拿到名校的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