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家的故事
字体: 16 + -

第四十二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钱钟书先生说过,婚姻就像是一堵围墙,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其实,我们生来就是在围墙里的,生在到处都是规则和法度森严的社会,我们不过是从一开始父母的围墙到后来丈夫和小孩,甚至于各种各样的围墙之内。

    婚姻本就不是夫妻两人一起过日子这么简单,事实上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七大姑八大姨的,还有各种表亲远亲,关系远比想象的复杂。无论是我家还是大姨,小姨家,外婆家和舅妈家,哪家的关系不是盘根错节,谁家都有说不清家务事。尤其在农村,往往一件小事,都能牵扯很多任何事。很多时候,讲道理是没有用的,退让和隐忍在那些无知人的眼里却是无能的代名词。

    小姨和小姨夫回到家之后,小姨夫就去了东阳,给一家做仿古家具的厂做喷漆工,工资和待遇也不错,小姨在家做孔明灯。那两年做孔明灯的很多,老板都会把裁好尺寸的纸和其他材料送上门给你,等你做好了再自己过来拉走,工资当面结清,据说那时候孔明灯行情好,所以手工价格还蛮乐观的,最高的时候一只孔明灯有6、7角一只。我妈和小姨还有外婆都在家做,后来听我妈说,那一年,就连我外婆都赚了差不多两万块,何况我小姨了。

    两万块或许听着不多,但是对在家无处可去,又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来说,一天要是能做个50块钱也是很好的了。小姨手脚又快,做的肯定比我妈还有外婆还要多。就这样,在外面闯荡多年,没有赚到钱的小姨,却凭借在家里,小姨夫的工资和小姨的手工活,居然把之前的债务还去了一大半儿。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么多年的债务,一直是小姨他们心头的都等大事儿,现在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债务逐步减少,压力也小了,小姨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和起色也好了很多,看到小姨无论是生活还是身体,都渐渐的有了起色,外婆和外公心里也舒坦很多。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不在家有不在家的难处,在家,又有在家的烦恼。你远离他乡的时候,你特别的想家,感觉家里的空气都是好的,可是在家呆久了,你就又会发现,家里琐碎的事情太多,亲人之间,邻里之间,有时候又会让人心力憔悴。

    之前,小姨和小姨夫那么多年都不在家,家里的田地啊,自留地,菜园子什么的都是在小姨夫的妈妈手上种,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家里三个而儿子,老大因为之间开挖土机没有时间种地,小的在县城上班,更加没有人种了,所以后来村里重新分土地的时候,小姨夫家三兄弟的田地都是一起在他妈妈那种,没有具体的分出来。就是土地使用证上有注明哪里到哪里,但是,自己家还是没有划分的很详细。

    即使后来小姨回来,也还是没有分出来,反正小姨夫要打工,大家就都是小姨夫妈妈收稻谷,三兄弟分一些,都够吃,想着也都是一家人,也无需分彼此。问题就是,这是家里老人健在,一直到后来,小姨夫是妈妈生病躺床了,兄弟几个就说把田地分分清楚,所以问题就来了,还不光是田地的问题。

    老人躺床上,需要人照顾,老大住到新房在马路边上,走路大概需要10来分钟,小的常年在县城上班,小姨还是住原来的老屋,所以和老人是最近的,而且小姨都在家,照顾起老人相对很方便。一开始兄弟几个就是商量好是一户人家轮一个星期的,刚开始大家都还按照当初的约定来的,慢慢的,时间一久,老大总是推脱太忙,就一个电话给小姨,让帮忙照看一下,小的从县城赶来赶去影响上班,好吧,最后就都小姨照顾着。

    小姨就想着,自己那么多年也不在家,当年老头子走的时候也没有说多照顾到,现在自己在家,离的近,也就不计较什么,一日三餐,翻身,擦身体,小姨本就个子小巧,做这些虽说有些吃力,但也还是坚持自己做,没有让旁人帮过什么忙。就这样,老大和小的偶尔过来看看,拿些吃的,就习以为常的这件事变成了我小姨的本分。

    大家心里都清楚,老太太时日也不多了,有一次就趁着大家都有时间,兄弟几个就坐一起商量老太太的事情。大家翻出老太太的存折还有将近三万块钱,当时商量是作为以后给老太太办理后事用的,后来不知道怎么说的,这钱就给了小的,说是暂时手头紧,先拿去缓缓,以后老太太后事所有的费用都他出。老大本就不缺钱,所以也没什么意见,至于我小姨夫,本来就是很好说话的人,当时也没有反对,再说了,以后老太太后事的费用还是要小的出,也是一样的。

    于是,这三万块钱就这么愉快的给了老小。小姨照常的照顾着,也没有人说过一句客气话,我小姨这人吧就是吃软不吃硬,要的就是一个态度,还有做事也比较直接,不喜欢那些背后来阴的。偏偏,等到老太太走了之后,说好的所有费用由小的来出,变成了三兄弟平摊。关键,在后来分田地的时候,小的还叽叽喳喳的非要说小姨家的那块是他的。

    钱平摊,小姨忍了,这田地,小姨本来也不在乎,想着自己也不会去种,那块都无所谓,可是这小的越来越嚣张,小姨夫本来就不是那种会争会抢的人,万事都好商量。说实话,其实他家的小的在城里上班也不可能会种田,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那天就是说要把家里的东西分分清爽。

    后来,小姨叫来村干部,大家面对面的说开。小姨说,”既然你要份清爽,那就把村干部叫来,就跟你分清爽。老太太生前,拿的三万,本来你用了就用了,当时,说的是应急,我们还欠一屁股债呢,也没说要拿着三万块钱。拿了钱之后,说好老太太后事的费用,你出,结果还是我们仨平摊,现在,你要分田地,那就大家把各自的土地只用证拿出来,田埂该砌到哪就砌到哪,这样,你满意否.?“

    小姨的一席话,说的老小无话可说,最后,那三万块钱还是算了,毕竟是老人家的钱,要来也花不了一辈子。这田地倒是和他们分的清清爽爽的了。按照土地使用证上来量,位置好了还还坏了,大家都无话可说。

    后来才知道,因为那片土地不久就会被镇上征用,到时候可能还有不少钱可以分,所以才急着要分田地。也是自那件事之后,小姨夫家对小姨的态度也有所好转,不会再暗地里排挤或者算计什么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