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家的故事
字体: 16 + -

第十九章外公家的家教

    舅舅家的小宝取名叫俞挺,外婆在无锡照顾到两个月的时候,在舅舅的陪同下,外婆将他带回了老家照顾。回来那天,我们都去了外公家,大家都争这看这小家伙,抱这小家伙,小小的,可爱极了。

    那年,11月,大姨也生了二胎,本该接回外婆家做月子的,不过因为小俞挺在,外婆也实在抽不开身,大姨虽然嘴上不说,心里还是不高兴的,不过好在,二胎生了个儿子,大姨的婆婆也算稍微上了心了些,加上我妈经常去,帮着洗洗晒晒,大姨这月子也勉强算过的还行。

    后来,舅舅看我妈和我爸这样在家也不是办法,就打电话和我妈商量,看是不是也和我爸去无锡看看。介于家里的钱余下不多,还有之前一直都是修鞋,也没接触过其他生意,最后舅舅就想着,让爸妈去商场卖午饭和点心。做吃的成本不是很高,而且回本又实在,不赊账。最后,妈妈想着这个也不错,就决定和爸爸按着舅舅的意思去无锡试试。

    家里的房子建的也差不多了,剩下的妈妈就委托给大姨夫,然后笼统的算了下大概的钱,给了大姨夫,以后回来多退少补。妈妈说到做到,没有少大姨夫的工钱,大姨夫看上去也挺高兴的,嘴里直说让我妈他们放心出门,房子教给他就是了。

    就这样,我和我哥又回到了外婆家。一下子,家里三个小孩要照看,好在我和我哥基本上都能自理,家里一些小事也能帮上忙,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外婆要照顾小俞挺,田间的事情,基本都是外公一个人,我除了上学,回到家外婆做饭的,喂猪的时候,我就帮着照看弟弟,哥哥也会去田间帮外公的忙,尽管他十分的不愿意。

    就是从那开始,我学会了怎么生火,淘米做饭。现在想想也不知道那时候的力气是怎么来的,到后来都能提着桶子去喂猪了。至于哥哥,男孩子嘛,就比较调皮。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哥哥和小伙伴去溪边捉鱼去了,回到家天色已晚,外公和外婆都有些焦急了,正准备出门找去,哥哥提着一桶鱼刚好进门,当时哥哥的表情是非常开心的,因为那天他的确捉了很多鱼,想着或许外公还能夸他几句,结果,不曾想,因为担心而焦躁的外公劈头就骂,说他这么晚才回家,知不知道家里人会担心,哥哥原本高兴和期待的表情瞬间因为外公的一番责骂而消失无踪。

    正当外公打算让哥哥一起进屋吃饭的时候,哥哥一个箭步撒腿就往外跑,小时候的哥哥瘦的跟个候子似,外公还没反应过来,就不见哥哥的踪影。外公急忙追出去,外婆把最后一口粥喂进弟弟的嘴里,就把弟弟放在竹站椅里,叫我看好了。竹站椅,就是竹子做的,以前为了方便干活,喂饭,就都做这个,可以坐也可以站,就跟现在的宝宝椅子,功能是一样的。

    那天晚上,外公和外婆就拿着手电筒,一路的找,那时候,房子附近都还是田地,附近还有一片桑叶地,后来听哥哥说,他就是在和外公他们兜圈子,外公在这头,他就跑到另一头,等外公追到另一头,他就跑回这一头,最后,哥哥没地方去,就跑下街奶奶家了。结果,外公和外婆找了一晚上没人,外婆把弟弟哄睡,叫我也自个儿躺小竹床睡。她和外公担心哥哥会不会出什么事儿,晚饭没吃,灶台摊着的碗筷也没洗,连着一宿也没睡。结果人家在我奶奶家睡的正香着呢!

    第二天一早,奶奶领着哥哥来到了外婆家,看到哥哥安然无恙,外公和外婆悬着的心算是落下。不过,介于哥哥的行为,外公拿起门边的小竹条就要教训哥哥,奶奶一看,急忙就上前拦着,说外公怎么好打她孙子,外公放下手里的竹条,对着奶奶说道“小孩错了就要教育,不然不长记性,秉性会变坏”奶奶就护着哥哥,说外公如此狠心,打她孙子,小孩子都是不懂事的,如何如何的说了一堆,袒护着我哥。说完就要带我哥走,说我哥以后跟她了,哥哥见着有奶奶护着,也就更不怕,也嚷嚷着要跟奶奶去下街,说外公管的太严,还经常要做农活。外公和外婆被这祖孙俩气的说不出半句,最后,外婆气的转身去屋里整理了哥哥的衣服,就说,到底我哥是下街的孙子,奶奶既然要带走,就好好带,到时候记得和我妈他们说一声。

    哥哥就这样跟着奶奶去了下街。之后便很少来外婆家,我呢,也不喜欢奶奶,所以我也很少去下街,我们兄妹的关系或多或少是因为没有在一起长大的原因,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就少了那么一点所谓的兄妹感情。

    关于外公家教严这一点,我觉得这和外公外婆本身所处的年代,不一样,思想上还是偏守旧,对于我们80后来说,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还有科技的进步,从电话到大哥大,从黑白电视到彩电录像机,再到互联网,好多新奇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出现在世人的眼里,当然还有很多前卫的思想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一涌而来。

    那时候,像我外公一辈的人,都经常对着我们这些小孩说,你们真是最幸福的一代了,粮食吃完,还有时不时的有新衣服穿。在那个时候,的确,我们80后是世人眼里最幸福的小孩儿,可是谁也不曾想过,现在的00后10后,比起我们更加的幸福无比。

    不过,我一直觉得,外公老旧的教育方式,也有可取之处。我跟着外公那么多年,早睡早起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外公和外婆的作息时间表一年四季大致一样,就是冬天白昼时长不一样,就会稍微有些偏差。一般早上都是5店就起床,冬天就稍晚半小时,先去田里干些活,尤其是夏天,就会更早,因为夏天热,所以早上早点去,就避开了酷暑。我一般可以允许睡到6点,吃早饭一般是不需要叫的,如果过来叫,只叫一次,就得立马起。中午一般都是11点开始煮饭,中午会午休,晚饭6点开始做,冬天就提前半小时,8点准时睡觉。这有规律的作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

    我们小孩儿,出门干什么必须要和家里的大人说,大概什么时候回,晚上一律不得出门,有特殊情况,8点前必须回家,不能在外面过夜。吃饭不能吧唧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开饭前,要先由大人盛好饭,小孩才可以拿碗,如果有客人,就要由客人先,再大人,再小孩,这叫长幼有序。

    还有,就是所谓的眼力见,不要什么事情都等到大人开口才去做,当然包括邻居什么的,如果看到别人需要帮忙,自己又力所能及的,就一定要过去帮。不贪图小便宜,是自己的就是自己,不是自己的不能要。再苦再累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和勤劳去做事,小偷小摸要不得。做人要低调,不要信口雌黄等等··············这些规矩,做人的信条,一直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这些,不是外公和外婆用话语告诉的我,而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感染到我,让我受益匪浅。我也从不觉的这些很古板,很老套,在现在看来,我觉得这些反而非常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