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家的故事
字体: 16 + -

第十七章琐碎的记忆

    当初我和我哥跟着外公外婆,听我妈说,刚开始几年,因为赚的少,还要还债,就每年给我外公他们200块钱,算是带我们兄妹的辛苦钱。到后来几年随着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慢慢的增加了,从500到一千,或者更多。但毕竟那时候,我们也没什么花销,学费,衣服都是爸妈自己给置办了,吃饭什么的,就是外公种什么我们吃什么,没有所谓的零食,或者零花钱,而且那时候,学校也很少说要买什么学习资料,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最多也就是时而有个头痛脑热的,买个一两块的药钱。如果实在有什么大钱花掉,我妈妈都会另外算给外婆。外公和外婆一开始都不要,想着自己种的粮食够吃,我们俩又没多少花销,让我妈自己存着还债,好在那时候妈妈的倔脾气,一定要外婆收下这钱,以至于,后来才没有被说闲话。妈妈就说,要是让别人照顾还不止这些钱呢!外公和外婆犟不过我妈,就收下了。

    我从东营回来,就一直跟着外公和外婆,到我高中毕业。哥哥跟到十岁那年,因为太皮,外公家教又严,所以他就自己跑去奶奶家,跟奶奶了。所以,这么多年,外公和外婆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外公和外婆这两个角色,更多的,他们扮演了我父母的角色,他们见证着我一路的成长,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乖巧,我的叛逆·············所有我父母不曾参与的,都是外公和外婆陪伴了我。

    为什么会一直在外婆家,答案显而易见,那年出事之后,爸妈就一直在外面,为了省路费,一连几年都不回家。我和我哥都在外婆家过年。其实,对于舅舅是没有什么想法,我们在外婆家也很正常,大人帮带外甥和外甥女,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舅舅过年的时候,还都给我们压岁钱。但是,舅妈就有些其他想法了,这事,是到几年后,舅妈怀孕,外婆去照顾月子,因为一些琐事,舅妈脱口而出的。

    舅舅自北京那年的事后,就和舅妈去了无锡,当时有个红梅市场,做各种批发的,舅舅就在市场买了一个摊位,做不锈钢制品的批发。头几年也就这么混着,没多大起色。赚不了什么,也饿不死。主要是离家近,过年可以随时回来。

    我爸和我妈,在东营干着老本行,我妈说,后面那几年钱好赚,大家都做的高兴的合不拢嘴,爸妈也早早的把债给还清了。不过也就是那几年过后,修鞋的生意就突然急剧下滑,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吃穿也不再像过去,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最后,根本做不下去了。于是我爸妈就回来,想着把没造好的房子继续给造了。顺便也好等待时机,找找别的门路。至于我小姨,和小姨夫结婚后就去北京和小姨夫的大哥办了个小规模的家具厂,日子算过的小有起色。

    我上小学二年级这年,我爸妈回家了。妈妈添置了床,就把我们和我哥接回家住了。我在外婆家住习惯了,就不愿意回,后来还是我妈强行给我带回来的,因为这,当时外公外婆也有些不高兴,说我妈忽然和他们生分起来。后来,我妈说,其实她早就听到过一些闲话,说我们跟着外公外婆,都是吃用外公他们的,虽然,我妈是有给钱的,但是别人也没当我妈面说,所以也不好说什么。但是,这话传到我舅妈的妈妈耳里,再传到我舅妈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舅妈就一直以为,我外公和外婆就这样白白的带我兄妹,还贴我们吃住。

    那年,我爸妈都在家,家里的房子又继续开始建,还是让大姨夫来,刚开始,大姨夫有些你情愿意,估计是怕我妈他们没钱钱,又要欠工钱,虽说之前的给清了,多少还是怕吧。我妈像是会读心术一样,不见我大姨夫答应,就直接找上门,对我大姨夫说“你只管来帮我做,这房子起好了,多少钱,你算好,我一分不少你!”大姨夫这才带着他的工具和学徒上我家开工。也因为这事,我外公就觉得自己这女婿太过现实,一点也不讲兄弟姐妹情分。

    我月份小,所以一直到9岁才上的一年级,那个时候,外公还托人去跟校长通融一下,不过最后,还是没能成。那时大部分都是8岁上小学,我就比其他人多上一年的幼儿园,其实也没什么。那时候,只有大班和小班,而且大家都是一个教室一个老师上课的。课桌破旧不堪,教室有些地方还漏雨,凳子都是我们大家家里自己带的,我呢,家里没有什么合适的凳子,就带了把很高的凳子去,多高我描述不出来,就是我坐上去,就比课桌高很多,要稍微府下身去写字,于是老师就让我坐了最后一桌,我坐的那位置,地不平,还有一个坑,我坐着都摇摇晃晃,跟坐船似的。

    我上二年级那年,学校已经跟隔壁村合并掉了,因为隔壁村有个台湾侨胞出资修建了一所小学,所以,我们也去那里上学了。虽说,习惯了在外公外婆的身边,但是,父母在家的感觉也还不错,很不一样。就像,我爸有时候会给我们买5毛钱一包的方便面,我妈有时候,会在我和我哥带去学校的咸菜里放一点点的肉末。这是在外婆家不曾有过的待遇,倒也不是说外婆苛待我,毕竟,一方面外婆他们比较节约,一方面,条件也不允许,都是种田的,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肉什么,都是自己种什么就吃什么。再说,我妈也不是经常性给我们贴肉,,只是为了给我们解馋,偶尔炒个一次。

    在隔壁村读书,虽然路程不是很远,走路大概10来分钟,不过中午,我们都是自己带米,带饭盒去蒸饭,家里带些咸菜什么的,就算解决了。那时候的日子想起来是有趣又欢乐的,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就是这样了。

    要上早读课,早上一个个的比早,看谁起的早,就附近一家家的去叫醒伙伴。起来自己把饭盒装上米,小饭盒或者家里有吃完豆腐乳剩下的玻璃杯,往里装些家里的咸菜,套上网袋,背起书包就一晃一晃的和伙伴一起去上学了。一到学校就要把米洗好,拿去学校食堂的灶台上,就可以去早读了。说是食堂,其实就是一间普通的几十平米的房子,大灶台的其中一口大锅是给我们蒸饭用的,剩下的两张四方桌是老师们的餐桌,还有一个老式的大碗柜,水槽在外边的停车棚里。

    虽然条件简陋,但是我们却无比的欢乐。那时候,自来水和水泵的水是我们解渴的饮料,跳绳是女孩子的必备课外技能,男生女生生在一起玩是不会被说闲话。我们的语文还真的是体育老师教的,音乐也可能是数学老师教的,那时候的老师很敬业,也多才多艺。

    我们五一劳动节是真的要劳动的,全校大扫除。植树节也真的是要去植树的;重阳节,是要去给村里的老人打扫卫生的。

    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ipaid,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自己制作玩具,我们自己编游戏,我们自己给自己找乐子,我们的友谊很牢靠,我们以勤劳朴素为美,村长的女儿和我们是被老师一视同仁的。老师还是有管教学生的最大权利的,手里的小竹棒是可以唬住我们的。

    一切回忆的美好,不是真的说,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多富足,而是当时的生活精神给予了我们思想上愉悦和正确的价值观,尤其在当下所缺乏的,那个时代却崇尚的一些可贵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