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
字体: 16 + -

第16章 鸣不平

    钟家在滚滚历史洪流里,一直屹立至今而岿然不动的原因如果是仅仅是几种经历百代磨炼而汇聚的武道精髓,那煌煌五千年的中华结晶文化里,绝不会只留下单单一个封门于昆仑的钟家,这一以器为姓的家族。

    在华夏古国,中国人的姓氏,很多姓氏都是根据封地的名称,官位的名称来命名的。比如“齐”就是封地在山东,也就是齐鲁大地的侯爵所得的。曾有一位将军功拜夏侯,所以受皇帝奖赏他可在皇都开府,并赐姓夏侯。钟家虽非如此,既非受之于封地,也不是因为官职,但的确是与器有关。

    初代老祖钟鼎在陪着儿子和老管家逃进深山后,本意是想掩人耳目,避祸避仇,就打算让三人更名改姓,不想再让钟字姓继续流传,而且经历过几次刺杀之后,老祖更是有坚持这个念头的主意。但出于对家族中姓氏的看重,和所谓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传承血脉的思想,也是一直在犹豫,而且直到老死在病榻之前,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心病。但只因为一个东西的出现,老祖钟鼎终于在临终前还是留下了自家本姓,并安心逝去。

    曾有言:有钟自远方来,十国五代归一。

    北方五代,南方十国,由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近乎一个世纪的战乱,割据政权,藩王并起。飘摇的世间风雨,总是苦了百姓。新国换旧朝,总会产生大大小小相互依附的内耗和外战,而战争总会是一个国家对内巩固政权,对外宣扬国力的最有效手段。

    民族的气节通常会在家难国殇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混乱的年代,有战功彪炳的百战老将不忍见家国破亡慷慨豪迈战死,有位极人臣的帝国遗老不忍受一声声“丧家犬”纷纷以头抢地。“家国”总会是两个令他们难以割舍的字。

    然而对于平常的百姓来说,并不觉得它离他们很近,皇室更迭,豪族兴衰,边关战事。往往也只是道听途说,也只当是自己家外的事情,通常只是在听完被人加以个人情感的评说后,也会随着轻轻一声感叹,和那人一起感叹世事无常,如此权倾朝野的家族也会被九族诛灭,如此功勋无数的老将也会有如此纨绔的子嗣,如此强悍的国家也在强横的铁蹄下荡然无存。

    “家国”在他们看来,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关系,和自家崽子读书的成绩也毫无瓜葛,只和每年都要上交的粮食和赋税时来到家里的那些嘴脸凶恶的小吏有点联系。

    这个已经不再静好的岁月,自己能少让自家老婆孩子挨饿,受冻,已经是自己最大的愿望了。希望孩子那双每天蹿上蹿下的调皮小脚,今年能穿上他娘亲给缝制的新布鞋,希望那个跟了自己多久就辛苦了多久的夫人,也能有上一盒她从来不知为何的胭脂,希望也能有些碎银子,过年时能给自家供奉的祖宗和自己买上一点稍清一点的烧酒。

    然而当那个辉煌几代的盛唐步入末期,当那个雄甲天下的大唐被分裂,这些人就有了除百姓的身份之外的“流民”身份并被冠以“前唐”的字眼。所以,没了国的他们,只想着安一个家。从一地流落到另一处,从一国逃亡到另一国,只是为了寻觅那一个可以带给他们新布鞋,胭脂粉,和一壶劣酒的安宁。

    国不再国,那就会是浮沉雷雨打萍乱水,兴衰家国更迭送人,辛酸心。

    战乱对他们来说,则是比家国更贴切一些他们的生活。征兵,征粮。看着家里那唯一的青壮身影离开家门,留下拄杖的老父老母,和泪眼婆娑的糟糠妻子,死死攥着娘亲衣角单纯懵懂的孩子。

    即使是心智再坚定之辈,背着行囊,揣着妻子摸索许久的碎银子,在迈出家门,街角蓦然回首的刹那。看着那些熟悉的身影,不禁也是红了眼眶。

    大部分的已做人父的中年人会强颜欢笑,之时挥手。压下心里的“凭什么是我,孩子还不懂事,媳妇儿身体还孱弱,父母已年老……”。

    而那些身强体壮的,还未婚配,雄心满志的及冠男子则会满面笑容的喊出: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为天地立心,为家国安太平。爹娘你们放心吧。

    对于自己未来能否体面回家,能否完好回家,能否回家。一个不敢想,一个不会想。经年后,阵前敌线,年轻人开始不敢想自己能否回家,不敢想那个青梅竹马的样子了,不敢想自己是不是让父母放心了,那颗虽是年轻却有了战事兴衰的心脏有些执念,不敢死;而中年人则是会想想儿子,妻子,老父老母,本来就已经是失去生气的心开始有了念想,也不那么想死了。

    活下来的青年人是悍卒,活下来的中年人是老兵,继续杀人,继续打仗,继续想家。死去的人,也就没机会再看到因自己的倒下而堆起的帝国,也就没办法想家,想回家了。

    也许是因为家里亲人的执念,也许是因为天下儒僧道三教请愿,也许是太多士卒想家,太多百姓想过平静日子,几近百年的战乱,因为一声钟响,天下归一了。其实钟声和宋朝的建立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天地一线开,神钟降世,开辟盛世。

    可能是那几年,求佛的人太多了,撞钟的次数也较往年多了,念经的声音也多了几分纯粹。所以山上的古刹,主道旁的老寺,除了早晚的惯例的晨钟暮锤,经常会无理由的震颤轻吟,寺里的主持和长老都对此景饱有深思,相互讨论许久也没有得出合理的解答。

    和各地寺里僧侣有些许亲情关系的,都也从僧人们嘴里听说了“刹中禅钟微鸣不止”的奇怪现象,在现在看来古钟颤鸣可能是因为很多原因,而且都是有理可证的。

    但在当时看来,天下几近所有的大小寺庙,古钟都整日颤鸣不止,绝对是可以引人遐想的奇怪现象。

    不知何时,开始传出这么一句话“物有不平则鸣,天下钟鸣,鸣不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