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我的分
字体: 16 + -

第14章 选对参考书同时有好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谚语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邱志华

    参考书的类型

    一般来说,参考书大致有三种类型:偏重讲解与例题的、讲解与练习兼重的和以练习题为主的习题集。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中对各类型参考书的倚重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刚入高中,最好能多读一些偏重讲解的参考书。好的参考书应是课堂的补充,有些老师没有提到的解题技巧以及新的知识点就可以在参考书中找到。这样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也可以对一些经典传统习题和固定的解题套路有一些初步认识,可有效避免盲目做题浪费大量的时间。期中考试后,就可以有计划地做一些习题了,讲解与练习兼重型的参考书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实用的。接近期末考试,习题集就成为学习的主角了。因为这时要提高的不仅是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特别是理科的学习。是“一本书用到底”还是“多用几本书”?这要视情况而定。若是好参考书,凝聚了编者几十年的教学精华,如能系统地读一遍,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思路的开阔是非常有益的。还有一些参考书有些章节不错,那就跳过平平的章节,只读好的章节。这就要求我们能对参考书有一个基本的评价能力、识别能力。这种能力,随着知识的积累,书看得多了,每个同学都是可以具备的。好参考书不是读一遍就可以的,要完全吃透其中的内容,我们应该读上几遍。

    怎样选购参考书

    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的参考书总会令我们眼花缭乱,如何选择参考书是学生和家长们很头疼的一件事。我觉得选择参考书,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权威性,二是针对性。其中针对性更重要,学生应依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

    那么,怎样选购一本高质量的参考书呢?这里给大家提点建议:一看出版社,最好是知名度高的;二看书的编者,名师名家固然最好,重点中学教研组也是很值得信赖的,尽量选择自己容易接受或是比较能启发自己思路的书来看;三看书中的内容,当需要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强化的时候,应重点查看书里面的题目是不是针对自己的,题目难度是否深浅适中,不做偏题难题;四要多听听别的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和同学一起做同一本书,有利于交流,做老师推荐的书,有利于和老师交流。

    对于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应该选择和课本联系紧密的参考书,最好是对课本进行讲解的,讲得愈全面愈好,比如《教材全解》这种重点讲解基础知识的参考书。而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最好选一些综合性强的关于做题方法的书,比如《解题方法与技巧》等。

    对于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同学,在此我向大家推荐自己高中时用过的《试题调研》,这套材料的特点是紧贴高考命题最新变化,内容及创新又十分实用,特别是其中的“技巧点拨”和“误区警示”,不但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经典例题的出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还特别提示了同学们解答过程中容易犯错的地方,我当时看后受益匪浅。同学们如果想自己做高强度题目训练,那就可以买一本《高考题库》,一本书就涵盖了高中所有学科的常考经典题型,用好这本书,高考时即使再难的题你也会觉得是旧相识。

    另外,高中同学不能整天周旋于书山题海之中,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如果你做到了,不但语文科目可以直接受益,其他科目成绩也会得到提高。高中时我在空闲时间或者长时间学习感到疲劳时坚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3年下来读完了《史记》《朱自清散文选》《红楼梦》《鲁迅全集》《老人与海》等一批经典作品,并经常在阅览室读《格言》《读者》《语文报》等报纸杂志,长此以往感觉自己的阅读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并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特别是我高考那年的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阅读就是选自《史记》,之前曾经阅读思考过,所以答题十分顺利,语文也得到了138分的好成绩。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桥梁专家茅以升

    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

    了解大脑,善待大脑

    饮食结构会影响智商吗?科学证明是的。你是不是会学习压力大,有时会比较喜欢吃些不健康的食物?会不会因为时间太紧,吃饭容易凑合,甚至都不吃早饭?这些都不利于你的大脑。瓜果蔬菜对维生素的补充比较重要,而蛋奶肉类则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还有一点,大脑喜欢喝水,所以水的摄入也比较重要。至于详细的饮食习惯,自己可以去搜些资料,这是个值得你关注的问题。

    有的人晚上学习效率特别高,而有的人到了晚上十点之后思维就会变慢,有的人清晨记忆力特别好,而有的人清晨最容易犯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大脑的最佳工作时间不一样。你应该去发现你自己的最佳时间,这样可以事半功倍。

    你周围的同学有的学习非常刻苦,晚睡早起,甚至可以很长时间在桌子前趴着努力看书。你也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刻苦吗?先不要急。有的人确实对睡眠时间的需求比较少,五、六个小时就可以,但大部分人还是保证七、八个小时比较好。睡眠对第二天高效地利用时间很重要,而且有很多东西需要在睡眠时间大脑自动进行理解吸收。其次在白天,如果有一阵子感觉大脑特别疲累 ,除了转移注意力让兴奋点转移之外,你可以小憩那么十几分钟,醒来之后你会发现大脑效率大大提高。

    科学用脑

    你是不是做什么事都喜欢用右手?从今天开始,尝试用左手干些事情吧,比如说刷牙扫地打篮球等各种小事情。左右手一块儿训练对你的思维发展更有好处。

    还有一些事,比如说大脑喜欢色彩,比如说大脑喜欢音乐,可以把这些东西穿插进你的学习中去。顺便说一句,据说有的音乐能提高思维能力,比如莫扎特的《c/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高中是个学习任务很重的阶段,但也不要太“自虐”,适当的学会自我管理与控制。长时间的学习,你适合吗?长时间趴在桌子上学习,长时间不能开怀大笑,总是在思索些东西,这种行为可能能保证你的学习时间,却不能保证你的学习效率。适当的户外运动,呼吸下新鲜的空气,也为你的大脑补充下氧气。适当的和同学的交流,也对大脑产生另外的一种刺激。研究表明,你越快乐,学习的东西也越多。找点事情,让自己快乐起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预习是我有的放矢地听课的法宝。

    ——北京大学医学部马丽丽

    课前的预习犹如行军打仗之前对地形图的研究,让你对战势有更好的了解。

    ——北京大学地理空间研究学院董东浩

    预习的好处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一位优秀的高中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对北京市100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调查结果显示:重点学校有25%的学生、普通学校只有17%的学生能够达到预习要求。也就是说,至少有75%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那么预习的好处有哪些呢?预习的好处可以从长远和现阶段两方面来分析。第一,信息社会掌握主动。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对我们自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是终生学习。其中长远方面我们可以引用李开复对中国学生写的一段话: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都不会用。”(注:visicalc是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但它在20年前就被淘汰了,这件事又一次证明了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而且,visicalc的使用方法也不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应该学的。)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5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第二,中学学习“举一反三”。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是追求“记住”知识,但也应该尽力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因此在中学阶段,作为自学能力锻炼的基础阶段,我们有必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此处要强调的一点是预习对思维的一种锻炼。而即使针对现阶段,预习也是提高成绩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此外,预习新课才能学好新课。

    预习能给接着要上的新课打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如果不提前进行预习,对课堂要讲的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则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效果自然不好。

    而如果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对新课要讲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就如鱼得水。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通过预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解;而且疑难处由于自己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容易明白,同时由于一部分知识自己已经搞懂,这样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来更深入地思考疑难问题,归纳并学习老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对于自己预习时已经搞懂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相反,由于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要去记,结果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手忙脚乱,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何预习

    1目录要有效利用

    大至一本书的整体目录,小至某一节的小标题,都构成了一个框架。利用好目录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些学生忽视其作用,导致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学习效率不高。在学习一本书之前,甚至在每次开始学习新东西之前,都要借助目录或标题将其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思考。以历史的学习为例:

    (1)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有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2)对每一大标题,结合小标题和教材内容对其进行填充。比如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这一标题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正确探索,探索中出现了失误和遭受了挫折,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对每一阶段都要结合教材,然后进行史实和事件的填充。

    (3)跨章节组成专题进行系统的学习。因此在预习过程中,注意将要学习的内容放入框架与系统中进行考虑,才能实现多角度的对问题的分析,也有利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预习阶段层次分明

    在思维中形成体系的情况下,预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读教材,提出问题。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例如,语文、英语可利用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的准确读音、含义及一般用法。将自己不能了解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出来,并注明不能理解的原因,这是预习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听老师的讲析,从而明了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以后改正。

    这一阶段仍应注意“系统”二字。在读的时候,在思考的时候注意前后联系,前后对比。一个事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什么,同样重要的还有它不是什么。因此在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候,思维应有广度。具体点来说,预习时应复习、巩固与新课相关连的旧知识,最好揭示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及运用的一般规律。

    第二阶段:研究课后习题,尝试给出答案。上课时将答案与老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对照。

    对照过程应注意的是思路的差异性。

    第三阶段:阅读相关参考材料。考虑到高中课程多而紧,而预习不等于自学(这点很重要),花费太多时间在上面反而效果不好。所以这个弹性较大。同学们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进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