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鹤记
字体: 16 + -

15,百工 轿子

    政治,就是一个阴谋场。

    我现在不想说政治。

    我在头痛欲裂的情况下,说说谢大将军的另一个朋友。

    哦,我已经泄密了,裴相与谢锜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你只要看到这两兄弟的豹子眼,就分明了。

    只是,这两兄弟在一个江湖,一个在庙堂,各自都有保护色。

    旻元寺的大和尚裴相这些日子心里颇不宁静。从早晨5点进念经堂,盘膝而坐,念念有词,从窗外黑乎乎,不见五指,到微明,到透亮,一直都在念。

    可是,心情的躁动还是不能让自己安静,这现象平时是极少有的。

    不,不是少有,是绝无仅有的。

    他是一个心止如水的人,一心礼佛,心无旁骛。

    裴相俗姓谢,本名祎。山西人。

    生的是帅气英俊,身长八尺有余。

    他的曾祖、祖父都是皇帝的肱股之臣,亲密幕僚。

    到了他父亲这辈,更是做到了宰相一职,为了国家兴旺鞠躬尽瘁。

    中原一带,佛教经过长期与本土文化的整合,佛教成为与道教、儒教并驾齐驱的思想。在民间,出现了一批批佛教高僧,也出众了数量众多有普通僧众。

    宰相身为朝廷大官,回到私宅却学习佛经,立志独树一帜,弘扬佛教精神。

    裴相天资非凡,在父亲的引导下,在家中学习《法华》《维摩》两部佛教经典,那一年他才十岁。

    十三岁时,他在名寺剃度为僧,师从中原名寺高僧学习《涅槃》《摄论》,为了学习佛经,裴相经常头悬梁锥刺股,坐五更起三更。

    佛教教会他的不仅是出尘出世,而是,他感悟佛法无边,见性成佛,即性即佛,佛是一种正义善良的力量。

    虽然遁入空门,但众多佛门弟子,同样心系天下。

    中原一带,寺庙一座座建了起来。

    在一座座寺庙陆续建设的过程中,经常有人看到一个容长脸的中年汉子,在场镇定自若地指挥。

    说他在指挥,只见他跑来跑去,挥手示意。

    不错,这个人就是爱莲的哥哥。这时他的身份是一个天资超群的能工巧匠。

    自从爱莲改名为鹂音后,跟父亲几乎不能来往。

    爱莲稍稍易容,额上一块蝶形火印记号,渐渐地也就没人记得那个爱莲,鹂音在十二花坊渐渐红起来。她的恩人梅夫人虽然是王知府的故亲,但其中却有一段曲折的隐情。

    与其说是故亲,不如说是宿敌。

    要是王知府真是仁义,念故亲之情,梅夫人又哪会沦入烟花之地。

    不过,都是场面上的人,梅夫人人前人后还要说王知府的好话,谢谢他赏她一口饭吃。

    鹂音在世的亲人,似乎只剩下了梅夫人一个人,她死心塌地地在十二花坊讨生活,心中却有一团火,在有生之年,她要报仇,她认得字,不仅识字,她还会乐器,会写词,喜欢上识文断字。

    她不知道哥哥居然在江洲。

    他就在江洲。

    而且就在谢大将军的好友裴相那里,修建寺庙。

    一晃两年不见,哥哥刘雨锡成为一名能工巧匠。

    刘雨锡是一个青年男子的名字,他身长八尺有余,剑眉星目,鼻直口方,走路蹭蹭有声,一双大手非常有力。

    他有着北方人的豪迈英雄气概,也有着男儿情怀,是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

    在西南的江洲一带,在西部的蜀川一带,在两湖一带都流传着这个青年英雄的名字。

    刘雨锡。

    论职位,他是身份最低微的百工,是低于平民的奴隶。

    在那时候,百工被称为工奴,是广大手工业工人,各种工匠。就是后来大文豪所写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工是被严格控制在官府手工业作坊中的劳动专业匠户。他们具有专门技能,主要从事于金、石、竹、漆、土、木和纺织等行业。

    时光如飞,如今都把工匠精神当做时尚,要是谁定制了什么东西,比如一套西装,一套定制家具,定制了一只紫砂壶,孤品,世上只有一只,那么这师傅一定是顶尖的,手艺很值钱。

    刘雨锡早投胎了2000年,他是一个劳动不值钱的可怜木匠。

    但且慢,英雄不问出身。

    刘雨锡是一个不甘心被命运摆布的木匠。

    他就是爱莲的哥,那个小时候可以下河捉鳖,上屋捣马蜂窝的胆大少年。

    家庭的变故,使他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他的父亲不够善良吗?他的父亲手艺不精湛吗?

    可是,最后落得一个什么下场。

    他自己呢,在他刚刚够年龄入伍,上战场杀敌的时候,他没有片刻的犹豫。

    这不是一个家庭的命运,是国运。

    刘雨锡不肯糊里糊涂地去送死,他要反抗。

    但他不是一个冲动的人,他有他的理想。

    身为百工,接触更为广泛。

    在外漂泊的两三年,他成熟了,结交了广大的劳动者。

    靠他的双手,他不仅会做各种木制品,他的拿出绝活是做轿子。

    在江洲一带,有竹轿子,有木轿子,他做过简易的轿子,也做过八抬大轿。

    因为他爱动脑筋,手又巧,做出的轿子漂亮,美观,好用,结实,一时被民间称为刘轿子。

    古代官轿大致分为三种颜色:金黄轿顶,明黄轿帏的是皇帝坐轿;

    枣红色的是高官坐轿;

    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则乘坐绿色轿子。

    官家要定制什么轿子,只需地方官府通知一声。

    他这个人做事专心,心无旁骛,每每为改进工艺不吃不喝,心思全在轿子上。

    他做过红木的轿子,也做过樟木的轿子。

    在江洲,到处可以看到茁壮粗大的樟树,独木成林,非常壮观。

    往往在冬季,樟木树散发出清醒迷人的植物气息,这种气息专治宝贵病。

    有钱人家的小姐独爱樟木轿子。

    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官,从知县,到知府,再到一品大员和钦差大臣,都以坐上刘雨锡制作的轿子为荣。

    就是皇帝老儿,也离不开刘雨锡做的轿子。

    在民间,自备轿多属富绅之家,随时伺候老爷、太太、小姐出行,一般要多加不少银子,也不见得轿子就真出自刘雨锡之手,他的徒子徒孙动动手就够了。

    一般小姐坐的轿子。红缎作帏,小巧华贵,具有浓郁的闺阁气息。

    妓院里也用轿子。

    刘雨锡经手的轿子,会有记号,在不走眼的木料上,有一个小小的“锡”字。

    这“锡”字刻得不显眼,很低调。

    妓女出堂时坐的轿子,一般为二人抬的小轿子,装饰得华美艳丽,十分轻巧。

    偶尔也会有刻了“锡”字记号的。

    在百工呆得多久,刘雨锡交了不少江湖朋友,这些朋友越聚越多,渐渐地上了万人之多。这些人中除了能工巧匠,就是普通的没有手艺的平民。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不受压迫,家庭团圆,家中的老人能够平安活着。

    可是,生逢乱世,朝不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