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字体: 16 + -

第14章 工作创业两不误(3)

    生活中存在许多看似不公平的现象,但我们往往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为什么银行为人数不多的金卡用户专门开一个窗口,而其他用户,却得挤在一个窗口排着长队?因为这一小部分人,给银行带来了大部分收益。银行只要抓住这小部分顾客,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和经济学中的“二八法则”正好吻合。

    将二八法则扩展开来,结论是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

    “二八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生活中普遍存在“二八法则”。“二八现象”竟如“黄金分割”一样普遍。

    一是“二八管理法则”。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

    二是“二八决策法则”。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

    三是“二八融资法则”。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二八营销法则”。经营者要抓住20%的重点商品与重点用户,渗透营销,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二八法则”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项目、关键岗位。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商家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80%的业务收入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在销售公司里,20%的推销员带回80%的新生意,等等。

    遵循“二八法则”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精确定位,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98年,在梅格·惠特曼出任ebay公司ceo五个星期之后,她主持了一次为期两天的会议,讨论收缩销售战线,并再次检查用户数据。经过两天的整理和排列,惠特曼和她的团队发现,ebay公司20%的用户,占据了公司总销售量的80%。这个消息并非听听而已,相反,它提醒大家,针对这20%客户的决策对于ebay公司的发展和收益非常关键。当ebay公司的管理者追踪这20%核心用户的身份时,他们发现这些人都是严肃的收藏家。因此,惠特曼和她的团队决定不再像其他网站那样,通过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去吸引客户,转而在收藏家更容易关注的《玩偶收藏家》、《玛丽·贝丝的无檐小便帽世界》等收藏专业媒体和收藏家交易展上加大宣传力度,这一决策成为ebay成功的关键。

    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核心用户上,也促成了ebay公司大销售商计划的诞生。该计划旨在通过提升核心客户的表现,从而带动ebay公司自身有更好的表现。该计划向三类大销售商提供了特权和认可,他们分别是:铜牌用户,每月销售2000美元;银牌用户,每月销售10000美元;金牌用户,每月销售25000美元。只要大销售商获得了买家的好评,ebay公司就会在这个大销售商的名字旁边加注一个专用徽标,并给他们提供额外的客户支持。

    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典型的情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在“二八法则”指导下,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的老板活得极为轻松。比尔·盖茨的企业有数百亿美元的资产,不可谓不大,可他却能“周游列国”,来中国旅游就有两三次之多;股神巴菲特的企业与比尔·盖茨的企业相比毫不逊色,可他却几乎每星期都有时间观赏两部以上的电影。就是这么一些“清闲”的企业家,领导的企业却红红火火。缘何?他们抓住了关键的“20%”。

    “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如一个人应该选择在几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强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现;锁定少数能完成的人生目标,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机会。

    在工作中,如是有许多事情同时排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办?是把这些事情不分轻重缓急,统统做一遍,还是选择只做给带来最大效益的20%。二八法则告诉我们,只有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20%上,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不要为了一些不能获得任何好处的事情而忙得焦头烂额,费力不说,最后还落不下任何好处,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白折腾一通了,最后又一无所获。

    生活中年轻人面对的事情往往很多,所以应用好二八法则就特别重要。请记住,一定要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收获,做自己时间和精力的主宰者,规划好自己的投入和产出,做一个有效率的人。

    3.6别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内卷化效应

    如果问,你最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想来很多人都会回答,最好的就是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的工作。每个人都喜欢在工作中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能这么走运的人并不多。许多人并不能一下子就找到让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渐渐就只把工作当成谋生的工具,希望大错不出,小错不犯的守住这一个饭碗。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每天上班所要做的,就是机械重复领导安排的任务。也许他们也曾觉得无聊,却没有改变的想法和勇气。如果这样年复一复,日复一日,眼看着日子就这样过去,还是守着一呈不变的岗位,工作能力没有提升,内心也没有对事业的激情,那就要小心了。这样的你可能会陷入经济学中的内卷化效应,而不能自拔。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这位长住风景名胜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

    此后,这一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意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作为学术概念,其实并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有很多这样的“内卷化现象”。

    多年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曾留下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就形象地为这种“内卷化”现象做了注解。一个乡村儿童,如果他的一生,只是简单地重复他祖祖辈辈的生活,没有一点变化和提升,对于他自己来说,他的一生已经被自己狭隘的思想束缚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从今天就可以看到他的一生。再从大一点范围来看,从他的家族来说,这是一种生命历程的简单重复,没有一点新的东西在他这一代产生,从一个村庄和地区来说,这个封闭的乡村又如何能发展进步,如果人们都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活,试问人类社会的文明在他这一代又怎么能有些微的沉淀与积累。

    这正是内卷化的可怕之处。社会生活中这种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会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我们身边随处可以看到陷入内卷化泥沼的人:

    老王当了一辈子小职员,眼看着身边的人都一个一个升迁了,自己眼看到了退休的年龄,还是铁板上钉钉一样的待在小职员的岗位上,心里酸溜溜的难受。其实,这正是因为他就让自己陷入了内卷化的旋涡。当老王还是小王的时候,他就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领导安排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从来不自己思考有没有什么新方法,可以把工作做得更有效率,有没有什么新的思路,可以让工作的质量完成得更好。

    网络写手小兵,二十出头时写第一篇网络小说就获得了网上许多的人的追捧,大家都夸他年纪轻轻就这么有才气,以后一定前途不可限量,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他没有再写出象样的作品。他后面虽然也写了很多文章,但总也超越他的不了他的第一篇作品,眼看和他同时起步的作家已成了全国知名作家,他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搞写作的料。

    小飞暗恋了小慧三年,可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他每天都在心事重重中度过,想得到自己心爱的人,又惶惶不可终日的不知道如何去做,他甚至不敢有任何的行动和表示。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他真担心有一天小慧会成为别人的新娘。

    “内卷化”的结果是可怕的,它会让人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内缠、内耗、内旋,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让人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老王缺少的是一份尝试新事物新方法的观念。他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所以只能永远做一个不出错但也不能出彩的小职员了。小兵的思路定格在了第一篇作品的套路上,他走不出原来的框架,他应该吸引更多外界的素材,把自己的生活面放得更宽泛一些,让能让新的灵感注入到他的头脑中来,跳出原来的生活,带给读者更新更不一样的作品。而小飞缺少的是一种勇气和自信。这些原因让他们三个人都陷入不能进步的局面。

    同样在一个单位供职,有的人几年一个台阶,士别几日就当刮目相看,而另一些人却原地不动,多少年过去了却一切照旧。如何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怪圈呢?

    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个人,进入内卷化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人们常说,信心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怨自艾,不思改变,不求进取,只能是原地不动,还有可能倒退;总是因陋就简,只能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态。

    归根结底,人的进步要靠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追求上进的精神。可以说,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战胜了自我,走出内卷化泥潭的成功者。比如齐白石老人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所以,年轻人如果不能一下子就找到让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决不要敷衍工作,让自己的生命在虚枉中度过,浪费宝贵的青春时光。只要我们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找机会,不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转化观念、提高能力,就能使人不断的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请相信自己的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请记住,任何时候,也不要丢掉你追求卓越的梦想。

    3.7负面情绪猛于虎,如何疏导--霍桑效应

    如果失恋了谁也不想搭理,你该怎么办?在家里,或是对好朋友说一声,“失恋了,别理我”,然后自己躺在一个角落里慢慢疗伤,相信家人和朋友都能理解,也可以让你尽情的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但是如果你还正在上着班,就不好办了,总不能在公司对着同事说,我心情不好了,不想工作,你帮我多做点。如果因为自己心不在蔫,使工作出问题了,也总不能对经理说,我心情不好,所以工作也没心思做。

    生活中谁都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有些来自于工作本身,有此来自于工作之外,但不容置疑的是,不管哪种情况,如果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当中,一定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管理者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他们把帮助员工发泄情绪作为自己的工作之一,管理者能够重视员工的情绪问题,最早源于一个著名的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限于篇幅,我们只介绍前三个阶段,并重点介绍“访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