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字体: 16 + -

第13章 工作创业两不误(2)

    像周杰伦一样,每一份成功的背后也许都有这样一段忍辱期,成功的人生都是经历了低谷才达到辉煌的。生活就象攀岩,低头攀登才能换来登顶时无限的风光,20几岁的年轻人们,你们已经为职场腾飞前的这一段“蘑菇期”做好准备了吗!

    3.3第一次犯错,就该原谅吗--警惕破窗效应

    如果周末你所在的部门要求加班,虽然你不想以工作的方式度过自己的周末,但又不敢跟经理请假,你会怎么办?你是不是会选择,静观其变,看看其他同事的态度。如果大家都不愿加班,但都不敢跟经理请假,你可能就只能选择加班了,不过如果有几个同事跟经理请假并得到了批准,那么结果很明显,你也会到经理办公室去要求请假。

    这有点像早高峰的十字路口,等红灯的人们焦急地望着交通信号灯,终于有一个性急的小伙子等不及了,开始横穿马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交警或协警不制止这个愣头青,其他人就会像潮水一样紧跟其后,视红灯若无物。为什么有些事情,一旦开了个头,有了先例,就很难控制,刹不住车了呢?

    第一个人的行为,会引起其他的效仿,就像多米诺骨牌,不可遏制的传导下去。社会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其实任何一种不良现象,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所以我们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这种行为第一次出现时,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造成不可遏制的巨大恶果。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顺手牵羊的贪念;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所以,我们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以为是小事就放纵自己,因为第一次抽烟如果没有被制止,可能从此就成加入烟民的队伍;第一次与父母顶嘴没有受到教育,可能以后就对父母肆无忌惮了;第一次乱放自己的东西没有被管理,可能以后就养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了。一旦养成坏的习惯后就会积重难返,以后想改也改不了了。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杰瑞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不巧的是,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怒,令他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后,又站在那里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第二天一上班,杰瑞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那天,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人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由于担心“破窗效应”带来的“多米诺骨牌”式破坏,所以企业的管理者们极度看重对微小违纪事件的惩戒,尤其是对资深的、起到企业生产力形象代表的老员工而言。因为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特别是对第一次违纪行为的处理,更是关键。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可见防微杜渐的重要。不良的环境滋生犯罪,但良好的环境却能令人向上。环境对人既有约束力也有诱导性。

    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但是后来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是什么使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由于人性中的惰性,养成一个好习惯也比形成一个坏习惯要费力。好习惯需要长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而破坏一个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往往瞬间即可完成。对第一个违纪者不予制止,就会给所有其他的人们这样一个暗示:违反规则不会受到惩罚且能获益。他们还会这样想:反正我不是第一个,很多人都这么做了,法不责众,拿我也没办法。所以千万不要小看第一个错和小错。只有从第一次和小事抓起,才能真正把控制住大局,消除隐患。

    这对个人修养同样重要,对于年轻人来说,“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尽量培养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不要受不良的心理暗示,不要纵容自己犯错,不要因为是第一次犯错就轻易原谅自己,要知道,第一次如果不管好自己,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下滑就是跌落甚至堕落。请及时修补第一扇破碎的窗户,尤其是自己的心灵之窗。

    3.4激活员工队伍的奥秘--鲶鱼效应

    你相信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所耗用的脑力,只是自身的潜能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潜能根本没有被使用。如果,只有当外界有强大的刺激时,才能激发我们使用生命的潜能,你愿意选择挑战和惊险吗?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身处于一个平庸的集体当中,会慢慢变得不思进取,懒散度日,但处在竞争激烈的团队,就会充满战斗的激情,取得出乎意料的成绩。在每一次压力过后,人的能力就能得到提升,不断接受挑战和刺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体验。优胜劣态中强者的优势说不定就是通过这样的历练得来的呢。

    许多人都知道草原狼的例子。

    澳大利亚某牧场上狼群出没,经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于是求助政府和军队将狼群赶尽杀绝。狼没有了,羊的数量大增,牧民们非常高兴,认为预期的设想实现了。可是,若干年以后,却发现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数量锐减且体弱多病,羊毛的质量也大不如从前。牧民这才明白,失去了天敌,羊的生存和繁殖基因也退化了。于是,牧民又请求政府再引进野狼,狼回到草原,羊的数量又开始增加。

    生存的压力让羊群重新获得生命的动力。其实用人亦然。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老员工,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厌倦、疲惰、倚老卖老,因此有必要找些外来的“狼”加入公司,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炒掉。这样一来,企业自然而然就生机勃勃了。当压力存在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惧者必然会比其他人更用功,而越用功, 跑得就越快。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体内的潜力。

    这在管理学中被称为“鲶鱼效应”,它来自一个挪威人捕沙丁鱼的故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上,“鲶鱼效应”是指在组织内部人浮于事、缺乏效率等情况下,在组织内部挖掘或从组织外部引入一些“鲶鱼”,通过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带动和刺激整个组织的其他人员,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人人向上的良好竞争氛围。这里的“鲶鱼”特指那些业务骨干,即那些个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着较强的个人感召力的人群,他们在组织中可以拥有一定范围内的权力,但他们常常运用的却是非权力领导力,依靠个人魅力去带动和激励组织中的其他人员。

    有一家公司的总裁到欧美考查以后发现,欧美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才,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的淘汰,一方面会受到工会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企业蒙受损失。其实。这些人也能完成工作,只是与公司的要求与发展相距远一些,如果全部淘汰,这显然行不通。

    怎么办呢?副总裁向总裁讲了鲶鱼和沙丁鱼的故事,总裁听后豁然开朗,连声称赞这是个好办法。

    于是,公司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特别是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努力,终于把另一家公司的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年轻英才挖了过来。

    新来的年轻人接任公司销售部经理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月销售额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及欧洲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总裁对年轻人上任以来的工作非常满意,这不仅在于他的工作表现,而且销售部作为企业的龙头部门带动了其它部门经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总裁深为自己有效地利用“鲶鱼效应”的作用而得意。

    从此,这家公司每年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利索、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

    把忧患意识注入竞争机制之中,使组织保持恒久的活力,是这家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公司总裁营造了一种充满忧患意识的竞争环境,激发起每一个人的进取心、荣誉感,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本田公司又重新充满了活力。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鲶鱼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公司上下形成了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局面,达到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理想效果。

    “鲶鱼效应”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上,一个作用表现为带动作用。因为那些“鲶鱼”有着较高的个人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个人感召力,周围的人群总是在关注着他们,不管他们手中有没有权力,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会通过言行去影响和感化周围的人群,使周围的人群不知不觉中能够仿效并追随。“鲶鱼效应”的另一个作用表现为刺激作用。“鲶鱼”的活动能力会打破现有的平衡,他们的积极向上、领导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以及他们待遇上的巨大变化,会给周围的人群带来压力,会刺激周围人群的自尊心,在“你能我也能”的强烈意识支配下,引导得当,则会出现“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就会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容易养成惰性,缺乏竞争力。只有外有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有活力。所以需要找一些外来的‘鲶鱼’加入公司的员工队伍,制造一种紧张气氛,发挥鲶鱼效应。

    个人也是如此,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平庸的环境,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一个人的锐气和才华也会慢慢地被磨掉。不妨也为自己的心灵引入一条鲶鱼,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沉沦。给自己定下一些目标,并常常检视并激励自己,别再虚度年华。

    3.5你的精力用对了地方吗?--二八法则

    如果你有一天正好赶在周末去银行办事,肯定得遭遇人满为患的境况,取了号码一看,距离现在被服务的最后一位顾客还有好几十人,看来你得等上个把钟头了。不过你看到有一个窗口不需要等号,而且顾客还非常少,于是你也想到那个窗口去,可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你,这是金卡用户的专用窗口,只有存款额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资格办金卡。

    对于银行这种厚此薄彼的作法,你是否会感到不平呢?其实,银行区别对待不同的顾客,为重要的顾客专门开辟一个窗口,提供优质服务的做法,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持有金卡的顾客虽然只占顾客总数的一小部分,但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却占总收益的一大部分。这就难怪银行优待金卡用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