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者驰骋
字体: 16 + -

第39章:墨法相争(一)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百余。各自为政,或大或小,东周王室只有偏安一隅的封地,有名无权。表面被各诸侯国尊奉,实际已经是表里南辕北辙。各自大国吞小国,壮大实力,实现所谓霸主的野心。草民如狗,只是资源和战争的武器。

    齐国自从齐桓公,管仲励精图治,终成春秋五霸之一。到后来的几代败家玩意的肆意没落,终有一天,几个子孙感觉这样没落对不起死去的老祖宗,决定变法图强。于是重用申不害一些列法家术派进行变革,也算是略有成就。可惜时代巨变,计划赶不上变化,余下六个强国也是虎视眈眈。国内法家变革以来也留下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矛盾已经很深。

    当时,可以说各种治国思想都有,乱世出英雄,也出思想骚客,不管有没有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先发表一下自己的学术观点还是可以的。这些思想完全都是一个互相争夺,缺少安全感社会逼出来的,看了太多的战争和流血,百姓的生死哭泣而成就的一个百花争开的社会。

    正版首u发

    万幸,当时的社会舆论环境宽松,谁都有权利说话,只要不过分骂统治者,一切都无可厚非,各种治国观点任意飞扬。

    儒家思想,觉得社会礼崩乐坏,一切都乱了,大家都没有礼貌了,心中不宽仁,觉得统治者不宽容,觉得百姓,大臣不尊君,于是劝说要仁,完全为统治者说话。天天打仗逃命,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普通百姓,觉得讲仁爱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想法确实很好,也很符合统治阶级口味,可惜做起来何其难,不合时宜,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

    道家思想,讲究个无为,劝国君少动作,管的太多,实际上国君不管国,那怎么能体现国君的曾在,那国家封地岂不是国君的了。常人看来老庄那简直就是一个看穿尘世的节奏,讲修身养性,学庄子老婆死了不哭反而笑,完全一派深山老林修仙的作风,自己吃饱全家不饿。大致看来就是武当山上的道仙,如此对于个人修身养性还是很好的,平衡自己的内心,这些倒是很有可取之处。

    法家思想,有点超前的以法治国,也只不过是按照国君老子的法来治,那天不愿意了,就改一改,今天添一笔,明天删一笔,反正对国君好的法就是法,而且一些法律很不人道,带有恐吓,动不动削个鼻子,砍个手,哆条脚,或者来狠点的,来个五马分尸,学生不听话,砍老师。这完全是恐吓,意思就是告诉你,你的按我的法来,不来我就剁你。大致就是黑手党,山口组什么的。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侠道,虽说兼爱更难实现,但不提倡战争,注重侠义,完全站在一个百姓角度说话,实在是很难得,也算是独树一帜。

    农家思想,可能提倡这个观点的人本身就喜欢搞农业生产,祖上十八辈都是农民,提倡大力发展农业,毕竟国以农为本,完全合情合理,但一个国家问题诸多,农业虽重,但不是所有。这样是不足以治理好一个国家的。提倡这种思想的人,做个农业部长倒是可能做出些功绩来。

    名家思想,也就喜欢,搞辩论,说白点,就是喜欢玩一些文字游戏,争争口舌,锻炼一下辩论之术,当然,也有可能是锻炼逻辑思维。对实干兴邦益处不大,实测搞外交可能确实很有几把刷子。

    小说家思想,善于想象,心中所想之事,社会不平之事寄情于文字,发表激励亢奋之词或者悲观骚闷之感,也无可厚非,起码也是自己真情实感,也不失为一种发泄情绪的方法,但实在想不出对当时治国有何益处,会识字的人都没有几个,识字的几个不是王宫贵族,就是地主土豪,是完全没有心情看小说的。

    兵家思想,春秋战国就是以战著称,打仗斗兵,出现打仗谋略总结,也是对于战争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发展,理论探索加上谋略权术,也是对战争发展的大力贡献,起码为以后打仗争霸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指引方向。不搞侵略,也能是自卫反击战的武器。

    纵横家思想,喜欢为有点想法的统治者提供争霸全球的战略方向,纵横交错,远交近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彼此的军事结盟已达到抗敌争霸的作用,游说于各国游刃有余。也未尝不是一些智囊之士为大一统的毕生心血。

    阴阳家思想,主张大自然是阴阳协调而成,世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奉行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指明时代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阴阳不调,统治者都不懂阴阳谐和。实在有些类似于运气不行怪风水的味道。

    杂家思想,这个就比较灵活滑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好用,我用什么,什么时候这个东西好用,我就用,才不管是张三的思想还是李四的计谋,有用着便是王道。

    等等,百家各执一词,或全面或片面,或合适宜或不合适宜,或站在统治立场或站在百姓立场,动了脑筋和实践,也不失为乱世奉献的匹夫心血。当然各家之间也是观点不一,斗争也在所难免。

    早在齐国不肖子孙准备再次崛起齐国之时,努力办学,创立起了稷下学宫,也就相当于治国思想交流会,交流会期间包吃包住,长年开办,不满意的回家还送路费,有能力的国君看上眼的就马上可以分配工作,去实现毕生所学。其中也不乏儒家学者大力宣扬尊君,以仁治天下,尊君这个观点倒是很合君王心意,但是以仁治天下,确实很难。所以儒家的思想基本很难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国策地位,而这些儒者也往往派做一个小县里当县长或者负责王室祭祀的小官。这个时期,尤其是以法家思想深得君王欢喜,觉得可以强国,重塑老祖宗当年的辉煌。代表人物就是申不害,坚持依法治国,运用权术,大搞君王法律,欣赏严酷刑罚。反而对王室贵族又是另一番法律。徇私袒护王公贵族。什么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是哄骗百姓的扯淡之词,简称官方语言。

    当年齐王在稷下学宫主办的一次学术交流会,申不害和墨兼盟的第十代巨子胡非子之间争锋相对。以至于其他各家都成了这次交流会的配角。

    胡非子,燕国人,奴隶出身,在学习墨家之前就是为贵族赶马拉车,完全没有自由,在贵族士大夫眼里从来没有被当做人看。差点做了贵族死人的殉葬,幸得燕国墨门的墨者就下性命,从此认真学习墨家思想,勤练武艺,一步步终成墨兼盟第十代巨子。(巨子就是墨者的最高统帅)

    申不害,齐国人,同样出身奴隶,后来奴隶主贵族家破人亡,逃出获得自由身,专心学习法家思想,看中权术,一心想混上人上人的地位。想法独特,学习法家自有一套理论,善于说词。

    这次齐国交流会的论点就是用什么思想发展齐国。

    那天,初春的季节,鸟语花香,四周一片翠绿,各家学派齐聚稷下学宫的一个大院里,里面摆了上百个樽桉,每个樽桉下一个坐垫,桉上放有崭新铸件,笔砚,酒杯一尊,中央高台处一大樽桉,除了竹简笔砚之外,还摆满了水果。

    各家以此而坐,等候齐王的到来。

    “齐王到!”

    各家学者起立行礼,弯腰作揖。

    齐王不紧不慢的来到中央的大樽桉下坐下,身边侍者数人,衣服华丽,面带微笑,开心自如。

    “今天有劳各位学习参加齐国如此盛大的交流盛宴,感谢各位的到来,今天你们可以言者无罪,各说心中所想,畅所欲言!”齐王很礼貌的对待各位学子,让盛会氛围顿时觉得宽松很多。

    儒家言仁,道家谈无为,农家说农,兵家论君,彼此都凯康激扬,都有一说,齐王都仔细聆听,但始终觉得不是治国的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