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鲸的巨大身躯
缩小吗,它会灭绝吗?
由于这种海中巨兽往往突然翻腾起来袭击我们,所以也许有必要适当地探究一下历史长河中,它的身躯是否发生过退化。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不仅现代各种鲸的身躯在体积上大大超过那些第三纪系化石残骸(第三纪系含人类出现以前的一个特定的地质纪在内),而且那些在第三纪系所发现的晚期各种大鲸的身躯在体积上也超过早期。然而,至今已发掘的亚当之前的所有大鲸中,最大的就是前一章提到的那条亚拉巴马鲸,骨架长度却不到七十英尺。而我们也已知道,一条大型现代鲸的骨架长度一般为七十二英尺。还有,我从一家捕鲸权威机构得知,许多被捕杀的抹香鲸捕到时长度接近一百英尺。现代各种大鲸在体积上超过所有地质时期的大鲸,也许这不是事实吧;亚当时代以来,各种大鲸已经退化,这也许不会是事实吧?
如果必须相信像普利尼这些先生们以及古代博物学家的说法,我们肯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述都是事实。因为普利尼告诉我们,活鲸有好几英亩大,而河尔德罗凡达斯则说,有些活鲸身长达八百英尺——简直就像泰晤士河隧道那么长似的大鲸!甚至在班克斯、梭兰德和库克的时代,皇家科学院有一位丹麦籍的科学家提出,某种冰岛鲸(列丹一西斯库,或者叫做绉腹鲸)身长为一百二十码,那就是三百六十英尺了。还有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塞佩德,他阐述大鲸历史开头写道,露脊鲸的身长有一百米,即合三百二十八英尺。而这部作品是在公元1825年才发表的。
捕鲸人会相信这些吗?不会。现代的鲸跟普利尼时代的大鲸一般大小。要是我能找到普利尼所在之地,我作为捕鲸人(在这点上比他强),就会斗胆告诉他真实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比较高深的南塔开特人所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因为桅顶上好像无所不知的守望者,捕鲸船才一时深入到白令海峡,一时又驶入世界上最遥远最偏僻的神秘海域,成千上万支鱼叉和长矛投掷在各地沿海。争论的要点是,海中巨兽是否能长期经受这种无所不至的追击,这种无情的浩劫,是否最终从大海中绝迹,而最后的大鲸,会不会像最后一个人一样,抽完最后一斗烟,然后一起消失在最后喷出的烟雾里。
不过,这个问题必须从各个角度整体考虑。虽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不到一个人的一生——伊利诺斯野牛的数目当时超过现在伦敦的人口总数,虽然现在那些地区再也找不到野牛角或者一只野牛蹄;虽然这样神速的灭绝的原因是人类所使用的刀枪;然而,捕猎大鲸的方法在性质上却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海中巨兽不可能那么不光彩地就消失了。比如一艘有四十个水手的船在海上连续捕击抹香鲸四十八个月,就算他们干得很不错,他们最后带着四十条鲸的鲸油凯旋而归。可是,在北美西部的加拿大和印第安的老猎手所处的时代,当时最西边是一片处女地。
如果思考的方法对头,不可能得出任何支持抹香鲸逐渐灭绝的证据。例如,早些年间(比如上个世纪的后期),这些海中巨兽多以小群为伍,所以远航捕鲸的时间一般不会持续那么长久,也方便经济得多。现今在海中游动的鲸,也许出于某种安全的考虑,它们多以成群结队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过去分散的、成对的、小群的和小队的大鲸,现在都集结成声势浩大却又各大群彼此分开的罕见队伍。关于这一点,我们就讲这么多。此外,那种认为所谓须鲸已不再群集于过去的许多渔场,因而说明这种鲸类逐渐消失的想法,好像也同样是错误的。它们只是被人们从一个海岬赶到另一个海角而已;如果在一个海岸边不再看到它们的喷水,那么在另一个较为偏僻的海滨肯定有人最近惊讶地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情景。
再者,关于上述最后一种海中巨兽,它们拥有自己的两大坚固堡垒可供躲藏。这两大堡垒,人类竭尽一切可能也永远无法攻破。这些须鲸,当它们在开阔海面上被追击时,最后有可能成群结队地逃往在北极的堡垒,潜入最坚固的玻璃似的屏障和城墙下,又从冰地和浮冰中突然冒出来,表示对来自人类的一切追击的挑战与蔑视。
也许是由于要捕杀五十条须鲸才等于捕杀到一条抹香鲸的原因,有些学者才下结论说,大肆捕杀已经,使须鲸的数量大为减少。
自然,关于地球上身躯比较巨大的生物的种群稠密度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当我们听到果阿的历史学家哈托诉说暹罗国王一次狩猎就杀死四千头大象,并说在那些地区大象数量有如温带地区的牛群,对此,我们能提出什么看法呢?好像提不出任何怀疑的理由:如果这些大象几千年以来已经遭到塞米雷米斯、波雷斯、汉尼拔和东方所有君主捕杀后——如果它们在那些地区仍然大量存活的话,那么,大鲸更有可能存活下去,这是因为大鲸有一个任其漫游的“大草原”,其活动范围正好是整个亚洲,加上美洲、欧洲和非洲,再加上新西兰以及全世界所有海岛的总面积的两倍大。
还有,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从大鲸的寿命来看,它们也许可以活到一百多岁,所以在任何同一时期内,几代不同的成年大鲸必定属于同时代。
所以,虽然有多种情况,我们仍然认为鲸作为物种是永生的,尽管作为个体它会死亡。它在陆地形成之前就在海洋中游动。
由于这种海中巨兽往往突然翻腾起来袭击我们,所以也许有必要适当地探究一下历史长河中,它的身躯是否发生过退化。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不仅现代各种鲸的身躯在体积上大大超过那些第三纪系化石残骸(第三纪系含人类出现以前的一个特定的地质纪在内),而且那些在第三纪系所发现的晚期各种大鲸的身躯在体积上也超过早期。然而,至今已发掘的亚当之前的所有大鲸中,最大的就是前一章提到的那条亚拉巴马鲸,骨架长度却不到七十英尺。而我们也已知道,一条大型现代鲸的骨架长度一般为七十二英尺。还有,我从一家捕鲸权威机构得知,许多被捕杀的抹香鲸捕到时长度接近一百英尺。现代各种大鲸在体积上超过所有地质时期的大鲸,也许这不是事实吧;亚当时代以来,各种大鲸已经退化,这也许不会是事实吧?
如果必须相信像普利尼这些先生们以及古代博物学家的说法,我们肯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述都是事实。因为普利尼告诉我们,活鲸有好几英亩大,而河尔德罗凡达斯则说,有些活鲸身长达八百英尺——简直就像泰晤士河隧道那么长似的大鲸!甚至在班克斯、梭兰德和库克的时代,皇家科学院有一位丹麦籍的科学家提出,某种冰岛鲸(列丹一西斯库,或者叫做绉腹鲸)身长为一百二十码,那就是三百六十英尺了。还有一位法国博物学家拉塞佩德,他阐述大鲸历史开头写道,露脊鲸的身长有一百米,即合三百二十八英尺。而这部作品是在公元1825年才发表的。
捕鲸人会相信这些吗?不会。现代的鲸跟普利尼时代的大鲸一般大小。要是我能找到普利尼所在之地,我作为捕鲸人(在这点上比他强),就会斗胆告诉他真实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探讨,比较高深的南塔开特人所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因为桅顶上好像无所不知的守望者,捕鲸船才一时深入到白令海峡,一时又驶入世界上最遥远最偏僻的神秘海域,成千上万支鱼叉和长矛投掷在各地沿海。争论的要点是,海中巨兽是否能长期经受这种无所不至的追击,这种无情的浩劫,是否最终从大海中绝迹,而最后的大鲸,会不会像最后一个人一样,抽完最后一斗烟,然后一起消失在最后喷出的烟雾里。
不过,这个问题必须从各个角度整体考虑。虽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不到一个人的一生——伊利诺斯野牛的数目当时超过现在伦敦的人口总数,虽然现在那些地区再也找不到野牛角或者一只野牛蹄;虽然这样神速的灭绝的原因是人类所使用的刀枪;然而,捕猎大鲸的方法在性质上却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海中巨兽不可能那么不光彩地就消失了。比如一艘有四十个水手的船在海上连续捕击抹香鲸四十八个月,就算他们干得很不错,他们最后带着四十条鲸的鲸油凯旋而归。可是,在北美西部的加拿大和印第安的老猎手所处的时代,当时最西边是一片处女地。
如果思考的方法对头,不可能得出任何支持抹香鲸逐渐灭绝的证据。例如,早些年间(比如上个世纪的后期),这些海中巨兽多以小群为伍,所以远航捕鲸的时间一般不会持续那么长久,也方便经济得多。现今在海中游动的鲸,也许出于某种安全的考虑,它们多以成群结队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过去分散的、成对的、小群的和小队的大鲸,现在都集结成声势浩大却又各大群彼此分开的罕见队伍。关于这一点,我们就讲这么多。此外,那种认为所谓须鲸已不再群集于过去的许多渔场,因而说明这种鲸类逐渐消失的想法,好像也同样是错误的。它们只是被人们从一个海岬赶到另一个海角而已;如果在一个海岸边不再看到它们的喷水,那么在另一个较为偏僻的海滨肯定有人最近惊讶地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情景。
再者,关于上述最后一种海中巨兽,它们拥有自己的两大坚固堡垒可供躲藏。这两大堡垒,人类竭尽一切可能也永远无法攻破。这些须鲸,当它们在开阔海面上被追击时,最后有可能成群结队地逃往在北极的堡垒,潜入最坚固的玻璃似的屏障和城墙下,又从冰地和浮冰中突然冒出来,表示对来自人类的一切追击的挑战与蔑视。
也许是由于要捕杀五十条须鲸才等于捕杀到一条抹香鲸的原因,有些学者才下结论说,大肆捕杀已经,使须鲸的数量大为减少。
自然,关于地球上身躯比较巨大的生物的种群稠密度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当我们听到果阿的历史学家哈托诉说暹罗国王一次狩猎就杀死四千头大象,并说在那些地区大象数量有如温带地区的牛群,对此,我们能提出什么看法呢?好像提不出任何怀疑的理由:如果这些大象几千年以来已经遭到塞米雷米斯、波雷斯、汉尼拔和东方所有君主捕杀后——如果它们在那些地区仍然大量存活的话,那么,大鲸更有可能存活下去,这是因为大鲸有一个任其漫游的“大草原”,其活动范围正好是整个亚洲,加上美洲、欧洲和非洲,再加上新西兰以及全世界所有海岛的总面积的两倍大。
还有,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从大鲸的寿命来看,它们也许可以活到一百多岁,所以在任何同一时期内,几代不同的成年大鲸必定属于同时代。
所以,虽然有多种情况,我们仍然认为鲸作为物种是永生的,尽管作为个体它会死亡。它在陆地形成之前就在海洋中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