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那些人
字体: 16 + -

第72章 周代篇(62)

    无上权威——秦昭王(1)

    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前324年一前250年),是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的弟弟。

    秦昭王名稷,是秦武王的异母弟,宣太后芈八子的长子。秦昭王生于公元前324年。在这一年,秦惠文王称王,爱妾芈八子为他添了一个儿子,惠文王十分高兴,为这个儿子取名为稷,取愈以农为本,希望这个儿子能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好的收成。

    惠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公子稷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稷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燕昭王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燕昭王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秦惠文王派自己喜欢的儿子稷人燕为质,以表明秦国对秦燕友谊的重视。在公子稷入燕不久,秦惠文王就死去了,太子荡即位。

    燕国是一个远离中原的落后国家,国力比较弱。在经过子之之乱后,国力更弱了。公子稷到燕后,燕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燕昭王下求贤令,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能人贤士。公子稷眼看着这位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外甥在姐姐的帮助下使燕国复,十分羡慕。易王后虽名为太后,但实际年龄并不大,只有30多岁,对公子稷这个远离家乡、年少的异母弟来说既是姐姐,又是母亲。由于有易王后的照顾,被比其他在国外为质的公子稷要好过得多。易王后是见识过秦孝公、卫秧和秦惠文王是如何强国的,为了使燕国这个落后的荒蛮国家富强起来,易王后采用了当初秦国的成功经验。燕国很快就走出了内乱造成的困蔽,逐渐强大起来。公子稷就是在燕国的图强巨变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举鼎绝腆而亡。武王无子,惠文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壮,宣太后欲立自己的儿子公子稷。结果在魏冉的支持下,宣太后取得了胜利。对于秦国国内的政治震荡,远在燕国的易王后、燕昭王和公子稷也在密切关注着。

    秦国北方的邻国赵国,此时已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它的国王赵武灵王雄心勃勃。赵武灵王在宣太后战胜惠文后和公子壮后,通知宣太后,他要迎立宣太后的长子、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新的秦王。此时的秦国经过三年内战,刚刚稳定下来,对于赵武灵王的趁虚而人、插手秦国内政,宣太后是既气愤又无奈。如果拒绝赵国,那么秦赵之间必然又要有一场恶斗,秦国很可能会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而且公子稷毕竟是自己的大儿子,赵国迎立公子稷,宣太后还是可以接受的。于是,赵武灵王让代相赵固到燕国迎立公子稷。

    易王后和燕昭王听说赵国要迎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非常支持。由与燕国有深厚感情的公子稷出任秦王,秦燕两国的友谊必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这对于列强环绕、变法图强的弱国燕来说,实在是一个好消息。于是,燕国和赵国在公元前305年,将公子稷送回秦国即位。武王死后秦国发生的内乱时间,在纪年上被划人昭王朝,公元前305年就是昭王二年。

    昭王即位后,秦国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宣太后手中。昭王即位时只有18岁,政治经验不足,应付不了国际国内的紧张局面。宣太后独揽大权的另一个原因是,避免赵国借立昭王之功挟制昭王,侵蚀秦国的利益。赵国由于没有得到预期的好处,对宣太后不让昭王亲政的做法很生气。

    宣太后执政初期就制定了一个兄终弟及的君位传承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昭王就象一个过渡者,生前由母后把舵,死后由弟弟即位。对于宣太后设计的这个政体,昭王认为其中固然有宣太后想让三个儿子都感受一下国王的荣耀的爱子情怀,但此种设计也确实符合当时政治斗争的实际需要,起初他是很认可的。先前秦国的几次人事巨变都是由于国君的早逝,新君控制不了先君留下的强臣。兄终弟及避免了国君早逝,由政治经验不足的孩子来即位的危险。弟弟们在哥哥在世的时候就得到了锻炼,在哥哥去世后,政权仍然是在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弟弟手中。在几个兄弟都去世后,他们的孩子也已长大,并得到了锻炼,君位又开始了新的轮流。在兄终弟及的传承体系中,由于几个弟弟既是王位继承人,又是很重要的大臣,因而国家在决策时,就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在这种政体中,有很大的民主空间,国王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不可以为所欲为地胡来,国王更像一个职业,而不是财产继承权。这对于秦国保持稳定的局面和持续上升的势头有很大好处。

    但有一个问题却是昭王绕不过去的。由于新政权是靠武力建立的,建立者宣太后和魏冉虽然不是国王,但却是执政者,自己虽然是国王,但却没有国王的权力。这个兄终弟及的制度从自己开始,但由于宣太后和魏冉的突出政治才能,自己只能是一个影子国王。宣太后肯定会有还政的那一天,但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赶上。如此一来,新政权建立后的第一位真正的国王就会是他的弟弟,而不是他昭王,这对于有着远大理想的昭王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决心改变这种情况。

    在昭王朝的前期,秦王援主要是看他的母亲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他是一个观察者和学习者。宣太后迟迟不放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昭王应付不了他的两个舅舅和两个弟弟。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后,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时,她逐渐地往幕后隐退,把昭王推向前台。昭王对两个舅舅很尊敬,对两个弟弟很爱护,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轻视从来都不发作,而是用更好的待遇来对待他们。昭王这样做是给宣太后看的。宣太后觉得昭王已经有了王的气度和智慧,已经懂得争取最强者的同情和学会让对方来承担责任了。于是,宣太后对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做了暗示,昭王是秦国的王,是宣太后支持的王,他们都应该支持昭王,不要给昭王添麻烦。对于母后的还政,昭王没有立即接受。因为他无法单独压制他的舅舅和弟弟。但昭王还甚很强硬地任用自己看中的文官武将,在遇到大事时与宣太后商量。昭王对朝廷人事大权的使用遭到了魏冉的抵制,但宣太后告诫魏冉不要与昭王发生冲突。为了加强昭王的实力,宣太后还把秦国的间谍系统交给了昭王,这让昭王实力大增。秦国的间谍系统在七国中是最厉害的,本来一直是由国王控制。在武王突然死去后,这个系统的指挥权便被惠文后控制了。宣太后与惠文后争斗的过程中,这个系统给宣太后制造了很多麻烦。在取得胜利后,宣太后便亲自掌握秦国的间谍系统。宣太后也一直在暗中观察昭王的用人和决策,发现昭王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王,便放心地让他干下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昭王三兄弟已人到中年,公子市和公子埋见昭王身体仍然很健康,执政能力非常出色,得到了宣太后的认可,便有些着急了。在宣太后的影响下,公子市和公子埋对执政的愿望也很迫切,而且两个人都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昭王的儿子中,最出色的是柱。柱从小就被昭王安排到宣太后的身边,侍奉宣太后,与宣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而且往为人正直爽朗,在宣太后的影响下,看问题很有深度。昭王让柱享有太子的待遇,只是没有太子的头衔,这让真太子公子市很恼火。此时的柱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很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