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66章 七言绝句(2)

    

    本诗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但关于其主题、抒情倾向及表现的是战前还是战后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理解。此处只阐释笔者的理解,而不做比较和考释。

    前两句切合边塞来写,“蒲萄美酒”、“夜光杯”均是精美之物,而且都是从西域引进的物产,诗人将其置于篇首,创造出一种豪迈的气氛,产生一种壮美,为全诗的抒情倾向奠定基调。后两句则抒发豪饮的壮怀,有一种蔑视敌人、报效祖国而舍生忘死奔赴沙场的英雄气概。当然也隐隐有悲壮的感伤情怀。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此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故将此诗作为即将奔赴沙场前的战前总动员的誓师大会上的豪饮更加稳妥一些。如果是战后,则有幸灾乐祸之嫌,诗之境界也不美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a,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a黄鹤楼:武昌西有黄鹤山,山西北有黄鹤矶,矶上有黄鹤楼。传说仙人王子安曾驾鹤过此,故得名。楼曾被毁,后重建,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老朋友辞别了西面的黄鹤楼,在这风景如画的三月顺江而下游览扬州。我伫立在黄鹤楼头,凝视着渐渐远去的一叶孤舟。只见那一片帆影越来越小,最后终于完全消失在天的尽头,只能看见滔滔滚滚的大江在天边奔流。

    

    这是久负盛名的水路送别诗。由于二人都是盛唐时期乃至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故此诗一直备受欢迎。前两句叙事,交代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特定场景,情寓事中。而“烟花三月”一词至关重要,正因这一美景才使全诗虽有淡淡的感伤而格调并不低沉。两句中有对分别的可惜也有不能同行的遗憾。

    后两句写景,仿佛是个动态的画面,好像影视作品中的一个推移的特写镜头。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在宽阔的江面上向远方航行,逐渐远去,船帆的影像越来越小,渐渐消失在视野中,只剩下大江奔流的空镜头。而这一动态景象是伫立在黄鹤楼头的诗人眼中所见,这就通过时间的流程曲折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委婉含蓄,饶有风致。

    下江陵a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

    

    a下江陵:一作《早发白帝城》。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公孙述据此,称殿前井中曾有白龙跃出,因自称白帝。山称白帝山,城称白帝城。城高险峻,如入云霄。b两岸两句:《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清晨我告别了高山上的白帝城,顺水而下很快便到了夔门。此时我回头一望,只见白帝城处缭绕着绚丽的彩云。船行的速度异常迅疾,千里的途程一日便回到了江陵。尽管两岸的猿声凄凉尖厉,但我的小船早已驶过了重重山峰。

    

    安史之乱中,李白因受永王李璘的牵连而被长流夜郎。流放途中到达夔州时,忽然得到被赦免的喜讯,他恢复自由,可以回到生活了大半生的第二故乡——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喜悦之情不难想象。本诗正是这种喜悦的生动表现。

    首句起势突兀,叙事中有景色,为全篇奠定基调。“彩云间”三字色彩感和动态感都很强,既写出了白帝城景色的绚丽多彩,饱含诗人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白帝城地理位置之高,为下句船速迅疾做好铺垫。“千里”一句用空间距离之远与所用时间之短进行对比,突出船行进速度的惊人之快。此句虽然从《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话化出,但已经完全融入到诗人自己所创造的境界中,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确是大家手笔。三句一转,别开生面,抒写自己乘船飞越三峡时的主观感受,为全诗神韵之所在。两岸凄厉的猿声此起彼伏,一叶轻舟在猿啼声中顺流直下,速度如飞,根本不在意猿的声音,那是何等的惬意!猿声为全诗增添了音响效果,且以不在意猿的哀啼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喜悦,神韵飞动。施补华说:“中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岘佣说诗》最后一句进一步描述船速度的迅疾,最妙在“轻”字,既表现船行水上的迅疾轻飘,又暗寓诗人心情的轻松,轻松之人乘坐轻松之舟飞奔在顺流的江面上,两旁高山上猿声相伴,真如神仙境界一般。

    李白是个充满激情的诗人,此诗又写于充满激情之时,诗中洋溢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可以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带来喜悦,因此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逢入京使a

    岑参

    故园b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c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d君传语e报平安。

    

    a入京使:返回京师的使臣。入,因从边地返回内地,故称入。b故园:故乡。诗人是江陵人。此处当指诗人在长安的家。c龙钟:形容泪水纵横的样子。d凭:托、靠。e传语:带个口信、捎话。

    

    我来到这遥远荒凉的边疆,日夜都在思念我的故乡。向着东面故园的方向眺望,只能是云山雾罩一片迷茫。思乡的泪水难以遏制,竟沾湿了我的衣裳。骑在马上遇到一位返回京师的特使,想要写封家书又没有笔墨和纸张。只好请他给亲人捎个话,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平安健康,以免亲人们牵肠挂肚。

    

    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有过两次长时间的边塞生活。本诗便是他在边塞偶然遇到回京使者时所产生的思乡情怀的反应。

    岑参两度出塞,均在西北边陲,故首句云“故园东望”。次句承前,直抒胸臆,感情如大江奔腾,泪水如泉水流淌,竟达到把两个衣服袖子都揩湿了还不能擦干眼泪的地步。显然是夸张,但却生动地表达了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第三句转折,诗人与对方都是骑在马上相逢,而且是不期而遇,当然不会有什么准备,故没有纸和笔,无法写家书,但还要把自己的信息传达给亲人,于是才灵机一动,想出唯一的办法,请对方捎个口信,向家人报平安。

    其实,诗人是在遇到入京使后才产生思乡之情的,但他却把这一细节安排在第三句,使诗的情感变化产生波澜。前两句只是说,离家太远,思乡之情太浓,好像是没有办法与家人沟通。但第三句出现转机,遇到一个马上回故乡的使者,这是一喜,可以写一封家书了,但诗人马上意识到自己现在没有条件,这是一悲,但又一转念,还是可以捎个口信的,心情再为之开朗。感情变化微妙但可以体会出来。正是这一感情波澜将思乡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使人读后经久不忘。

    江南a逢李龟年b

    杜甫

    岐王c宅里寻常见,崔九d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a江南: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遇见李龟年。古人称江湘一带亦为江南。b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歌手,“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美景,常为人歌数阕,座客闻之,莫不掩泣。”(《明皇杂录》)c岐王:唐玄宗之弟李隆范,宅邸在尚善坊。杜甫在十四五岁时因才华出众而经常出入岐王宅。d崔九:即殿中监崔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与唐玄宗关系密切,有宅在遵化里,杜甫亦常出入其门。

    

    在岐王的宅院中我们经常见面,在崔九的大堂里我多次欣赏你美妙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最美的时候,在落花的暮春时节我们又重新相逢,真令我高兴而又激动。

    

    本诗所写只是与老朋友的一次重逢,乍看内容很简单,但其包含的感情容量却很大。前两句写开元年间二人的交情。岐王李隆范和崔九在当时都是显赫的人物,一般人很难跨进那高高的门坎。而杜甫特意说出在这两个贵族宅院里的相见,在抬高对方的同时也在抬高自己,更主要的是对往昔繁荣昌盛景象的回忆。李龟年是盛唐时期宫廷中的著名歌手,为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曾放喉歌唱,而杜甫“闻”的也是盛唐之音。

    后两句则明扬暗抑,无限感慨深藏其中。先说美景,再说重逢,表面看当是喜事,应当欢乐。但到底怎样呢?诗人和友人李龟年自有体会,我们也可感悟出来。“又逢君”是全诗重点,而此次见面与以前的交往时空跨度太大了。时间上相隔四十年,空间上一个是京师长安一个是数千里外的潭州。而两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则变化更大,杜甫简直成了四处飘泊的流民,李龟年也成为流落江湖的靠演唱谋生的歌手,而这一切都是怎么造成的。无限的历史沧桑巨变和深沉的人生慨叹都包含在四句诗中,可见其感情容量是多么巨大和深沉。内容丰富而深藏不露是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元人范德机评此诗为“藏咏”,指的就是这一点。另外,以乐景衬托哀情也是本诗一个特点。本诗的景致是很美丽和谐的,如果仔细体会,其中恰恰暗示出物是人非山河依旧的哲理的思考。

    滁州a西涧b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c无人舟自横。

    

    a滁州:今属安徽省。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b西涧:在滁州城之西,俗名上马河。至宋时此河已淤塞。c野渡:非官府设置经营的渡口,与“官渡”相对。

    

    嫩小幽雅的春草遍布西涧的两边,黄鹂鸟的歌声来自涧上高树的密叶之间。春天的潮水挟带着风雨,在傍晚时来势凶猛而突然,野外私人的渡口处,有一条被湍急的潮水冲得横了过来的小船。

    

    韦应物是位有志节有政绩的官员,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方面是中唐前期的代表人物,这首绝句是其山水诗代表作。滁州西涧本来是一条极平常的小河,却因此诗而成为当时的一处胜景,可见文学的重要功能。

    本诗之特点在于有声有色又有立体感。地面上的“幽草”和在树深处鸣叫的黄鹂,一上一下,一隐一显,一音一形,构成一幅立体春涧图。两句诗的景物均属于近景,而第三句“春潮带雨”则拓展空间,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渲染气氛,并为最后一句的特写提供大背景,正因为风雨交加而春潮来得迅猛,才把本来顺着河岸放置的一条小船冲得横了过来。全诗刻画一幅幽雅但又有风有雨的春景,在表现对自然美景喜爱的同时,也有对天下形势风雨飘摇的淡淡忧伤。

    张继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籍贯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诗多登临纪行之作。《全唐诗》存诗一卷。

    枫桥a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姑苏c城外寒山寺d,夜半钟声e到客船。

    

    a枫桥:在苏州阊门外枫桥镇边,距苏州城九里。旧作“封桥”,因张继此诗后改名枫桥。b愁眠:指自己,谓睡眠时忧愁之人,实际暗示未能入睡。c姑苏:苏州城的别名,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d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苏州名胜之一。初建于南朝梁代,唐时有著名诗僧寒山、拾得居此寺,故名。曾多次毁于战火,现存寺院为清末重建。e夜半钟声:唐时寺庙有半夜敲钟之习惯,称无常钟、定夜钟。

    

    月亮沉下去,繁霜满天遍地,乌鸦在躁动不安地乱啼。江边的枫树影摇摆纷披,渔船上的点点星火闪耀凄迷。面对这样凄清的景色,我实在难以入睡安栖。正在这失眠难熬之时,寒山寺的钟声在夜空中响起,原来是又有客船到达这里。

    

    本诗情景交融,深情绵邈,流传很广。若真正理解本诗,必须先抓住主旨和灵魂,即本诗到底表现怎样的情感,然后便可执一御万,对全诗之意境理解透彻了。本诗借秋夜居住客船之上所见所感抒发羁旅思乡之愁。

    首句写入夜时的整体环境,是大的背景,渲染气氛,造成凄凉清冷的氛围。次句写失眠人眼中所见,更增凄楚。影影绰绰的枫树和忽明忽暗的渔船灯火更显出暗夜的凄凉寂寥,给人以不寒而栗的感觉。第三句转折,写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可以想象,寂静的暗夜中的钟声是多么悠扬清亮,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钟声是告知人们:又有新的客船到达码头了。随着新到客船的游客们夜餐或其他活动,诗人大概更难以入睡,而思乡思念亲人的感受则更加强烈。

    寒食a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b家。

    

    a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此节,另说源于周代禁火旧制。是日,民间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故曰寒食。b五侯:西汉成帝时,外戚王谭等五人同日封侯,时称五侯。东汉顺帝时,也有外戚五人同日封侯,亦称五侯。桓帝时,五名宦官同日封侯,又称五侯。大体来说,五侯指外戚集团或宦官集团。也可泛指享有特权的高门贵族。

    

    春天的宫城中到处是飘飞的杨花柳絮,寒食节气候宜人春风习习,御道旁的柳树嫩枝在春风中飘摆依依。黄昏日暮时汉朝的宫城中传出蜡烛,那缕缕轻柔的烟气,分散着进入五侯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