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50章 七言律诗(5)

    

    本诗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寓居夔州西园时所作。当时天下战乱未已,诗人生活也未安定,故诗中的感情很沉郁。

    首联写日短天寒的主体感受,有一种凄凉萧飒的气氛。“天涯”二字又有客居他乡的漂泊之感。颔联承次句的“寒宵”,写拂晓前的所见所闻。“鼓角声悲壮”写战事频仍,形势紧张,黎明前军队已开始活动,很悲壮,暗启第五句。“星河影动摇”写晴空如洗,江面澄静的壮丽景象,意境清新,暗启第六句。两句诗一悲壮,一秀丽,是构成本诗复杂情感的两组意象。“野哭”句承第三句,写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一闻战声便“野哭千家”,可见人们的心灵所受到的创伤是多么剧烈。“夷歌”句承“第四句”,写尽管战乱,但也有不受影响而逍遥自乐的渔樵。暗寓着对自己生活态度、生活道路的调侃式的嘲讽,并生发尾联的感慨。夔州西郊有武侯庙,东南有白帝庙,作者借古抒情,想到无论贤愚,同归泯灭,自己眼前的贫困孤独也就不必介意了。还是放松一些,像渔樵那样活得潇洒快乐一点吧!表面旷达,骨子里却是更深的忧伤,是对世事无可奈何的幽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

    支离a东北b风尘c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d淹日月,五溪衣服e共云山。羯胡f事主终无赖g,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h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i动江关。

    

    a支离:犹流离,与下句漂泊意近。b东北:指中原地区,对蜀地而言。c风尘:指安史之乱。d楼台:即杜甫在夔州所居之高斋。e五溪衣服:指当地的少数民族,夔州南接五溪。即雄溪、溪、无溪、酉辰、辰溪,夹溪之地住着五溪蛮。据《水经注·沅水》载,五溪蛮“织绩木皮.染以草食。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f羯胡:泛指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史思明等人。g无赖:狡诈,不可靠。h庾信:据《周书·庾信传》载,信字子山,初仕梁,擢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信奔江陵。奉使聘于西魏,被留达二十七年之久。信于北朝,仕至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地位虽显赫,但常有江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深慨。i暮年诗赋:庾信少有文名,仕梁与徐陵齐名。入北朝后,诗风由艳冶转向苍劲刚健。杜甫另有诗句赞之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在东北方向的中原地区,烽火连天,我也曾颠沛流离。如今又漂泊到了西南,饱尝离乡背井的辛酸。三峡掩映着楼台,我被迫淹留在这里苦挨着岁月的艰难。夔州南接五溪,我与这里的少数民族共同拥有这块河山。羯胡之人侍奉君主终究不太可靠,我悲叹时世动乱而令我至今不能返回家园。南朝梁陈间的度信生平最为凄惨萧条,晚年的诗赋却极为感人而名动江关。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寓居夔州时所写的一组诗,后四首分别咏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本诗前六句是杜甫感慨身世,尾联才提到庾信,与后四首以咏古人为主不同,故有人认为本诗当割出另为一章。此说当然不妥,关于这一点,杨伦分析得很精当,他说:“此五章乃借古迹以咏怀也。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公之漂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高才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或疑首章与古迹不合,欲割取另为一章,何其固也!公避禄山之乱,自东北而西南,谓从陷贼谒上凤翔,旋弃官客秦州入蜀,自乾元二年至此已八年矣。因风尘故怀及先主、武侯,因飘泊故怀及庾、宋、明妃,知非泛咏古迹。”(《杜诗镜铨》卷十三)

    本诗前六句所咏确实是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际。首联写中原地区遭安史之乱,自己也曾辗转流离,如今又漂泊到西南的蜀地来。颔联承前,写羁旅在夔州这落后蛮荒之地的抑郁。颈联写国事家愁,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将领的叛变。“词客哀时且未还”,既写自己,也写庾信,金针暗度,引出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二句顺势而出,大有倒贯全篇之势。杜甫与庾信相隔近两个世纪,但二人遭际相似,心灵相通,大有“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深慨,二人如打成一片,不分彼此矣。仔细品味,便会体悟到,诗的前六句明写自己,暗喻庾信;尾联则明写庾信,暗拟自己。写自己时侧重漂泊,“五溪衣服”又暗中扣紧庾信身世,写庾信时,侧重萧瑟、“诗赋动江关”又暗中切合自己遭际特长。笔法细密,构思巧妙。

    咏怀古迹(其二)

    杜甫

    摇落b深知宋玉a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c,云雨荒台d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a宋玉:战国楚人,屈原弟子,《楚辞》作家之一。名作有《九辩》、《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b摇落:宋玉《九辩》首句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c文藻:指宋玉的文学才能。d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中所写的楚王梦巫山神女的故事。此本为虚构,后人不解其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

    

    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对于宋玉的悲苦忧愁我深深理解。他那种风流儒雅的志士气度堪称我的楷模。遥想千年来人们对宋玉的误解,我极其怅惘而伤心泪落。我和宋玉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人生遭际都同样偃蹇和坎坷。江山中保留着的宋玉故宅只是他文才的见证,《高唐赋》中的巫山云雨又岂是单纯的艳情描写?最令人感慨的是楚宫的遗迹早已泯灭,舟上的行人指指画画也说不清楚而充满疑惑。

    

    这首诗是凭吊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辞赋家宋玉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自伤自吊之情。

    宋玉的代表作是《九辩》和《高唐赋》。《九辩》的主要内容是借秋气之萧瑟慨叹志士之不平。《高唐赋》的故事题材虽然荒诞,但作家的用意是讽谏君王不要淫荡。后人对宋玉不真正的了解,只知其是文人而不知其是志士,一可悲也。对于《高唐赋》,人们只把它当作荒诞梦想,欣赏其风流韵事,甚或以此认为宋玉是个轻薄无行的文人,二可悲也。这些,成为杜甫本诗咏怀抒情的主要内容。

    前四句感慨宋玉生前的困顿,表示自己对他的理解、钦敬和同情。后半首为其身后的被误会曲解鸣不平。文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重用,身后被人曲解。宋玉之悲在此,杜甫之悲为此。仔细品味,意味极为深远悠长。最后两句意谓楚国宫殿遗迹早已荡然泯灭,而宋玉的名声还流传后世,相对比较,宋玉的生命力更长。全诗议论精警,立意高远,用典灵活贴切,抒情含蓄深婉,非一般咏古诗可比。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a,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b连朔漠c,独留青冢d向黄昏。画图e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岁琵琶作胡语f,分明怨恨曲中论。

    

    a荆门:山名。在今湖北枝城西北,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b紫台:即紫宫,此指汉宫。c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此借指匈奴之地。d青冢: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墓草长青,故曰青冢。e画图:《西京杂记》卷二载,元帝后宫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及赐单于,临行召见,貌为后宫第一。f胡语:胡音。

    

    随着浩瀚湍急奔腾的江水,万壑千山也仿佛奔赴荆门。那里钟灵毓秀,竟有生育王昭君的小村庄。当年她离开豪华的汉宫,到荒凉的大漠前去和亲。抑郁寡欢死在异域,只留下一座青冢默默向着黄昏。昏庸的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人,怎能真正认识王昭君?令一代才人葬身塞外,回到故国的只有芳魂。千年以来,众多琵琶古曲都有昭君出塞意,凄清哀婉的乐曲中分明饱含昭君的幽怨和伤心。

    

    据《一统志》载:“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时居夔州白帝城,在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但两地相隔数百里,作者无论如何也望不到昭君村。他全凭想象力,创作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样颇有气势的诗句,大有先声夺人之势。清吴瞻泰盛赞这一开头,在《杜诗提要》卷十二中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他确实悟到了此联的妙处。颔联由村及人,用极概括有力的笔法,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此联当是化用南朝江淹《恨赋》中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杜甫的这两句诗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清人朱瀚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杜诗解意》)确是如此,上句在“紫台”和“朔漠”中用一“连”字,描状昭君离开汉宫而远嫁大漠,在异国殊俗中生活终老的苦况。下句把“青冢”置于“黄昏”之中,意境尤浑成。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似乎笼罩了一切,吞食一切,却只有一座青冢吞食不下,分外显眼。这自然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颈联承前,进一步抒写昭君的家国身世之情。画图句承第三句,环珮句承第四句。上句说元帝昏庸,不识真才真貌,才造成千古遗恨。下句说昭君故国之思至死不变,骨留青冢,魂归故乡。一位远嫁异域的女子竟如此至死不渝地怀乡恋国,确实难能可贵。这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世代积淀和巩固起来的对生育自己的乡土和祖宗最深厚的感情,具有典型性。尾联点明“怨恨”的主题。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演奏胡音胡调的塞外曲。昭君身后,许多人同情她的遭遇,又创作出《昭君怨》、《王昭君》等琵琶曲,借以抒写昭君的幽怨和憾恨,洒一掬同情之泪。

    本诗起势突兀,一气贯注,篇末点题。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实属咏怀杰作,《唐宋诗醇》卷十七评曰:“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咏怀古迹(其四)

    杜甫

    蜀主窥吴a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b想象空山里,玉殿c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a蜀主窥吴:指刘备当年起兵伐吴事。刘备恨孙权杀害关羽,于章武元年(221)七月率军伐吴,次年六月败归白帝城,后死在永安宫中。b翠华:皇帝出行的仪仗。c玉殿:句下原注曰:“殿今为辟龙寺,庙在宫东。”

    

    蜀先主刘备攻伐东吴来到三峡,当年辞世就在永安宫。望着空荡荡的山川,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皇帝銮舆的情景。雕栏玉砌的宫殿已不存在,故址就在这野寺院庭。古庙的松杉上居住着水鹤,每逢年节祭日便有来来往往的村翁。诸葛武侯的祠庙就在先主庙邻近,君臣一体共同享受着后人的祭奠和崇敬。

    

    此诗咏叹蜀先主刘备,有世事沧桑之感,也寓有君臣遇合难得之慨。清浦起龙说:“因庙而咏蜀主,悲不祀也。结以武侯伴说,波澜近便,鱼水君臣,殁犹邻近,由废斥漂零之人对之,有深感焉。”(《读杜心解》卷四之三)

    首联从永安宫写起,追想当年刘备伐吴并驾崩于此的史事。颔联想象当时这里的繁华景象,如今已满目凄凉,只有空山野寺而已,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颈联继续描写古庙的荒凉萧条。“巢水鹤”似有寓意,与君臣遇合有关,当是反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的句意。死后之庙尚可“巢水鹤”,生前之礼贤下士亦可想而知也。“走村翁”写当地百姓还在怀念着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按照节令而前来祭祀。尾联的“一体君臣”有双关意,用两庙邻近同受祭祀暗寓君臣遇合,心心相印的胜事。

    刘备以仁德之主而著称于史,但使他获得更高声誉的则是“三顾茅庐”及以后的识贤、礼贤、尊贤、用贤的明智之举,故他的名字常和诸葛亮的名字连在一起,成为君臣遇合的典范。而这一点正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绝大部分士人所梦寐以求的,因为只有遇到明君才能有机会一展胸襟怀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这便是刘备深受后人推崇的主要原因。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a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b,万古云霄一羽毛c。伯仲之间见伊吕d,指挥若定失萧曹e。运移汉祚f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a宗臣:为后世尊仰的名臣。b纡筹策:用尽计谋策略。纡,曲折,引申为反复的意思。c一羽毛:双关。诸葛亮常拿羽毛扇,故用以借指诸葛亮。又,以羽毛代指鸾凤,高翔于云霄之上,不可企及。d伊吕:指伊尹、吕尚。伊尹辅佐商汤,吕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开国元勋。e萧曹:指汉开国功臣萧何、曹参。f运移汉柞:运,运数、国运,祚,帝位,言国运转移,汉朝的帝位终难恢复。

    

    诸葛亮的大名响遍天下,流传今古,一代名臣的遗像神貌清高。天下三分割据形势复杂,你费尽心机谋算辛劳;万古以来令人景仰,如高翔于云霄的鸾凤神鸟。安邦定国可与伊尹、吕尚相伯仲,指挥千军万马,镇静自若胜过萧曹。可叹汉朝运数已尽终难恢复,但他志向坚定,憔悴病死是因军务繁忙而过于操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