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字体: 16 + -

第48章 七言律诗(3)

    

    应制诗是受皇帝之命而作的带有命题性质的应景之作,容易写成谀颂的文字,精品不多。王维此诗既合体式,又写出了大唐帝国的盛大气象,笔势雄浑,色彩鲜明,结构圆熟,被后人奉为应制诗的楷模。

    唐代宫城在长安城东北,大明官又在宫城的东北,兴庆宫在宫城的东南。开元二十三年,修筑阁道,从大明宫经兴庆宫一直连通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帝王后妃从宫中可以通过阁道直达曲江。阁道是架在空中的密封式的通道,类似现代的天桥。从诗题中可知,玄宗率领部分大臣从大明宫向兴庆宫去,途中停下观赏雨中的长安景色,并命群臣即景赋诗,同时作者还有李憕等人。

    全诗紧扣“春望”来写,画出一幅春雨长安图。首联是远景,写长安乃形胜之地。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境界开阔,“秦”、“汉”二字还带有浓厚的历史情味,使诗境增加了厚重感。中间两联具体描绘雨中长安的景象。颔联写近景,充满富贵气象,如绘画中的工笔,高出树梢之上的阁道中的皇帝的仪仗依稀可见。颈联用大笔渲染,状景生动逼真,概括力极强,写出了大唐帝国的恢宏气势,历来为人所称道。尾联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玩乐说成是为国为民的带有政治意义的活动。虽也是歌功颂德之词,但含蓄委婉,很得体。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a炊黍饷东葘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c,松下清斋d折露葵e。野老与人争席f罢,海鸥何事更相疑g。

    

    a藜: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五六尺,新叶嫩苗可吃。b:开垦一年的土地。此处泛指田地。c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有红、紫、白数种。朝开暮落,故曰朝槿。古人常用来做人生无常的象征。d清斋:即斋食。佛家过午不食叫斋。世俗以素食为斋。e露葵:即绿葵,一种素菜,见《颜氏家训劝学篇》。f争席:指与人不拘形迹,毫无隔膜。《庄子·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去见老子时,旅舍的人对他很客气,给他让座位。他从老子学完道理返回时,人们不再给他让座,而与之“争席”了。郭象注云:“去其夸矜故也。”谓毫无架子,与人平等相亲的生活态度。g海鸥句:《列子·黄帝篇》载:有人住在海边,与鸥鸟相亲相习。他的父亲知道了,要他把鸥鸟捉回去。他再去海边,鸥鸟便躲开他而不再飞近了。

    

    连日阴雨,空荡荡的山村中格外宁静。气压太低,做饭的炊烟非常迟缓地徐徐上升。广漠的水田中不时有白鹭飞起,浓郁茂盛的树木中不时传来黄鹂鸟的歌声。为了修炼静养之功,我在山中默默观察木槿早晨徐徐开花时的情景;为保持清淡的素餐,我在松树下采摘带着露水的绿葵而食用它的叶和茎。我已经完全与世无争,可那些飞翔着的海鸥为何还对我疑虑重重?

    

    《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辋川庄是王维晚年的别墅,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本诗把辋川庄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与自己清淡幽雅的隐居生活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

    前四句写田园风光之美。首联写田家生活。炊烟袅袅,农妇将饭送到田间。秩序井然,生活气息浓烈。颔联写自然景象。“漠漠水田”写视野的开阔,“阴阴夏木”写境界的深邃。“飞白鹭”是可见之形,“啭黄鹂”是能闻之声。前句是俯视,后句是仰听。两句中,上与下、广阔与纵深、听觉与视觉交织在一起。给人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印象。前人盛赞王维“诗中有画”,指的正是这种境界。后四句写自己清静无为的生活,确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尾联的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自己要尽去世俗之心,屏绝尘想,与人无碍,与世无争的心境。

    本诗形象鲜明,兴味深远。前人对其推崇备至,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秋雨》”,甚或有人推崇其为全唐七律的压卷之作(见赵殿成《王右丞集》卷十),均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赠郭给事a

    王维

    洞门b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c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d。强欲从君无那e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a郭给事:喻守真说:“郭给事名承嘏,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为门下省重要属员。b洞门:宫禁之门深幽,故云洞门。c省中:指门下省府衙。唐时,门下、中书省均在禁苑之中。d琐闱:带有连琐花纹的宫中侧门。e无那:无奈。

    

    庄严幽深的宫门,高拔壮丽的殿堂楼阁,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宫中的桃李花繁叶茂,绿荫浓郁,柳絮在和煦的春风中轻盈地飘飞。傍晚时分,门下省的府衙中格外肃静,官员们大多已散朝退班,人影稀疏,钟声袅袅,鸟儿鸣啼。清晨时你冠服佩玉,迈着官步缓缓走上金殿参见万岁,黄昏时捧着圣旨回到府邸。我本想跟着老朋友亦步亦趋,无奈年迈体衰,因为多病而将要脱去朝官之衣。

    

    据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和诗。王维在中年以后,大部分时间做朝官,也曾在省中值过宿,故对这种生活情境很熟悉。郭给事是门下省要员,与王维是同僚,写诗给王维,王维便作此诗相和,在颂美的同时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的愿望,诗境雍容华贵而不窘迫。

    首联写宫中的景象。余晖掩映,柳絮飘舞,渲染出太平祥和的气氛。颔联把视线缩小到省中。“疏”、“稀”二字点染出官衙中轻松闲静的情味。“啼鸟”一词意味很深。如果府中人来人往,政务繁杂,便不会有啼鸟之声,人们也不会注意到这种声音。用“鸟啼”写闲静是以动写静之法,用在此处尤增情味,官署内的清静也暗示出政治清平。颈联直接写人,表现郭给事受皇帝宠信,而他本人又忠于职守,恭敬严谨,是个受宠而又称职的好官。字里行间含有对友人的钦佩和鼓励之意。尾联转折,老病显然是谦词,但毕竟也是理由,表现出王维淡于仕进的隐退思想,也隐含着不能随友人荣进的遗憾和愧疚之情。这样写容易被友人所接受,给出唱和本意。

    王维在天宝后期长期担任给事中之职,写作本诗时可能仍在任上,若此,与郭给事便是真正意义的同僚。本诗前六句写景写人,景观视野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最后具体写人。闲适中有富贵气象,清新有味。结尾以情收,高致淡远。虽有消沉之意,却无促迫之情。

    蜀相a

    杜甫

    蜀相祠堂b何处寻?锦官城c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d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e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f,长使英雄泪满襟。

    

    a蜀相:一作丞相。此诗以篇首二字为题。b祠堂:即今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公园内。晋时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c锦官城:成都的别称。古锦官城是成都少城,毁于晋桓温平蜀之时。d三顾:刘备为请诸葛亮,曾三顾茅庐。e开济:开创基业,匡济危时。f出师句:《蜀书·诸葛亮传》:“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方去找寻?人们指给我,就在锦官城的外面,那里的松柏茂茂森森。我漫步走进,碧草映照石阶,空有一片绿茵。黄鹂鸟在密叶深处鸣唱,徒有一腔美妙的声音。当年的先主不怕麻烦,为天下苍生而三顾茅庐请出高人。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而与吴、魏鼎足三分。辅弼刘禅拯救危难,表现出老臣的耿耿忠心。可惜北伐未成身先死去,常使后世的英雄人物泪流满襟。

    

    本诗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到成都后初游武侯祠时所作,在喟叹诸葛亮功业垂成身死的同时,寄寓了作者忧国伤乱怀才不遇的感慨。

    首联写急于走访游览武侯祠的心情,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其地理位置及总体印象。颔联写祠内的景色。作者选景布局别具匠心,不可不察。祠内景物甚多,巍峨的殿堂,庄严的雕像,诗人皆略而不写,却偏写“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这本来都是美景,但加上“自”、“空”二字,境界迥变,渲染出祠内荒凉冷落的景象。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是诗人主体心境的写照。“自”、“空”二字,在句中所用为拗格,但舍此二字,便无法恰切表现那种情境,可见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颈联高度赞美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上句写刘备识才礼贤,烘托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下句概括其一生的盖世功业。“两朝开济”四字极为精练,概括力强,一字千钧,充分显示出杜甫笔力的雄健老到。浦起龙评曰:“五、六实拈,句法如兼金铸成,其贴切武侯,亦如熔金浑化。”(《读杜心解》)确如斯言,此为千古以来咏叹诸葛亮的最佳对联,后人无以过之。尾联抒情,既伤诸葛亮,也是诗人自伤。杜甫虽是诗人,但夙有大志,自比稷契,终生忧国忧民。然而壮志未申,天下大乱,悲从中来,洒下热泪也在情理之中。故泪满襟的英雄当然也包括诗人在内。

    客至a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b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a客至:原注云:“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县令之别称。b飧:晚饭。此处代指肴馔。c醅:酒未经过滤者,即浊酒。

    

    我房舍的南南北北,都是浩漫无边的春水,每天都有一群一群的白鸥飞来,无忧无虑,无嫌无猜。因为没有客人,花间的小路不曾为谁打扫,这简陋的柴门今日才为您打开。离集市太远,盘子里没有几样好菜;家境贫寒,樽中也只有浊酒旧醅。如果您肯于和邻居老翁对饮,我就隔着篱笆喊他一声,让他过来喝几杯。

    

    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诗人朴厚纯真的性格及喜客好客的心情。生活气息浓郁,很是感人。根据作者自注可知,来的这位客人是县令,乃是主掌一县大权的父母官。这一身份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杜甫当时虽然客居他乡又无官职,但在当地尚有一定的知名度。二是说明杜甫平易近人,与邻居们关系密切,不分彼此,与人民息息相通。

    首联写自己生活环境的清幽,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表现了环境的幽雅僻静,更暗示出诗人心境的宁静和谐,毫无尘想俗念。正因如此,他才能抹去社会地位、权力给各阶层的人们所造成的鸿沟和界限而完全平等相处。什么县令、庄稼老汉,在诗人心里,都是平等的人,这一点在封建等级制分明的社会中又是多么难能可贵。颔联由外向内转,写院中的情景,写接待来客的随便,不用特意准备,也不事先打扫一下卫生,而是任其自然,越这样越能表现主客间的默契相亲。后四句写待客。前两句是实实在在的家常话,听来十分亲切,我们从中很容易感受到主人盛情待客而又力不从心的歉疚之情,也暗示出主客间的深情厚谊。尾联笔意转折,别开生面。前人唯指出这两句“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喻守真语)这一点,未进一步挖掘其思想意义。实质上,这联诗更深层次的意蕴是表现杜甫与普通百姓的亲密关系,也说明他在这一时期里具有平等思想的光辉。虽是商量语气,也可看出诗人是真心邀请东院的庄稼老头儿来陪这位县大老爷喝酒的。若在平时,在其他场合,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而县令与百姓的同席平等正是由于杜甫这一中间环节。这不恰恰表现作者的平等观念及与人民的息息相通吗?杜甫的这一感情又是一贯的,《又呈吴郎》诗表现的是更深挚的同情贫弱百姓的感情,读来令人心灵震颤。这正是杜甫的感人之处,也是杜诗彪炳千古,一直深受后人喜爱的缘故。

    本诗之结构也值得借鉴。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野望

    杜甫

    西山a白雪三城戍b,南浦清江万里桥c。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d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a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b三城戍:指松、维、保三城,为唐与吐蕃之界,是蜀边陲要塞。c万里桥:据《华阳国志》载:桥在成都南门外。三国时,蜀遣费祎聘吴,诸葛亮设宴送别。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故名其桥曰“万里桥”。d涓埃:谓一滴水、一粒尘上,比喻极微小。

    

    西山上白雪皑皑,三座城堡戍守着蜀地的边陲;南面水边的清江上,架着一座通向远方万里的告别之桥。海内战乱,我与几位弟弟受到阻隔,只身一人涕泪沾衣漂泊在天涯海角。这垂垂老矣的身躯又多灾多病,没有一点儿劳苦报答圣明的王朝。骑马来到郊外极目远眺,真令人难以忍受,满目荒凉而又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