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植物
字体: 16 + -

第51章 稻梁谋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国风·唐风·鸨羽》

    徭役繁重,劳动人民不能耕种以养父母的控诉。

    

    1 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鸨(音保):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

    2 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柞树。

    3 靡:无,没有。 盬(音古):休止。

    4 蓺:(同艺)种植。 稷:谷子。 黍:黍子,黄米。

    5 怙(音户):依靠,凭恃。

    6 曷:何。 所:住所。

    7 棘(音及):酸枣树,落叶灌木。

    8 极:终了,尽头。

    9 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

    10 常:正常。

    

    稻,禾本科,一年生草本,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疏松圆锥花序,成熟时向下弯垂。

    确定《鸨羽》里的文字有所写,但想了很久又确定不下来一个题目,有一个疑问令我困惑,凡说到黍粟,谈及稻梁,从暗示的背景里,一定会说到天下,说到社稷,但为什么又总会有“悠悠苍天”的悲号呢?苦百姓永远都象虫蚁一样渺小,时刻为稻梁谋的心底,总是有无法把握的危机,而所谓社稷,将要给一个国度里众人的,该是一个现世安稳的格局。凡让百姓心底里有“悠悠苍天”呼号的社会,一定是个将要死亡的社会,因为“悠悠苍天”的进一步变化形态就是烧遍野草、灌木、乔木的地火。阅读历史的残本遗迹,总是看到“稻梁”烧毁祭奠天神祭台的事,这是百姓集合起来的呼喊。于是,舍掉诗中的“黍稷”,想写一写更为熟悉包含悲声的“稻梁”。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撒在黄河、长江两边的土地上,既细微,又沉默,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的生灵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热和力。为“稻梁”之谋,是生命最基本的需求,粗略的知晓它们的生态,能够让我们突破一些原本已经麻木的俗常观感,懂得落叶无声和花开花落背后的重音。这种重音,我称其为隐秘的悲情。

    单纯字面上的稻梁,放到西周到春秋这段时间里,椐史料,稻指的是能粘在一起的糯米,当时的百姓更多的是拿它来酿酒。猜测当时稻的产量应该不高。说粱之前,需要先说一下稷。稷是五谷之首,是我们今天的谷子,古时祭天,要用稷堆起高台,在这样的高台上,君主族长拜祭神灵,以求子民福康,这是社稷代指江山的原因。随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生存压力的要求,人类的食物越来越多样化,但两千多年前,谷子还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先民们的主食。而梁,和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高粱不同,它指的是稷的良品。而所谓“稻梁”的意义,按当时的标准,指的是细粮,也就是精美的主食。这就是为什么,《鸨羽》这首诗里,按一个长期征调的农民悲愤的口气,在稻梁之后,用到尝字的原因。

    稻在中国的传播方向,由南向北扩展,到西周时期,北方地界上,稻米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饮食。只不过随气候变化,黄河地区气候转旱,雨水减少,湖泊河流干枯,稻米的种植面子缩小,小麦才逐渐在北方成为了人们的主食。但在南方,盛唐时期,稻米发达起来。唐宋时,关于稻米点心的花样极其繁多,苏州点心,所记载的做法就有上千种之多,一把精白米粉里,竟然藏着关于饮食的如此乾坤,真让人吃惊。稻米在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上扮演的多重角色,对历史细节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从中国南方到日本岛屿的稻米饮食文化圈,这个圈子里,古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织,形成一些在民俗和日常饮食上相似的特征。这是一个极有意思,但无法在这样的一篇简短文章里展开的话题。

    北方的家乡,听父母说,以前试种过稻子,但从来都没有成功过。身在南方,见过烈日下插秧的焦黑妇女憨厚的笑脸,虽然天天吃大米,但稻子于我总是有点陌生。我从小所熟悉的是高粱,作为禾本科植物的高粱,各种资料上的古称多种多样,称做“蜀黍”的较多。营养学上说高粱营养丰富,但我的印象里,长这么大,高粱做的饭食,仅仅吃过一次,只是因为好奇才去品尝,现在唯一的一点印象是吃到嘴里粗糙,面条很硬,一点都谈不上好吃的标准。却是吃过很多高粱杆。糖块里有一种酥软透明软糖叫做高粱饴,高粱杆的汁液也是制作的原料之一。小时候上学,走在路上,看着四下无人,钻入高粱地,挑选细嫩的杆,折断,摘叶,褪皮,高粱杆便成了甘蔗一样的水果。中国高粱的梁仓在东北,北大荒那一代人里,关于高粱南瓜汤的记忆文章读过不少,那种味道苦涩生糙,笑里藏着许多眼泪和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