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字体: 16 + -

第31章 不吼不叫,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4)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父母的教育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栋梁。而孩子的自信心就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这也是孩子树立自信心最直接和简单的途径。

    美国学者查尔斯12岁时,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星期天下午,在纸上胡涂乱画,画了一幅菲力猫,并把画拿给了他一直非常敬重的父亲。当时他这样做有点鲁莽,因为每到星期天下年,父亲就会拿着一大堆阅读材料和一袋无花果独自躲到他们家所谓的客厅里,关上门去忙他的事,他不喜欢有人打扰,但这个星期天下午,父亲却把报纸放到一边,仔细地看着这幅画。

    “棒极了,这画是你亲手画的吗?”父亲惊奇地问。

    “是的。”查尔斯怯生生地说。

    父亲认真地打量着那幅画,点着头表示赞赏。他说:“在绘画上你很有天赋,坚持下去!”

    查尔斯在一边激动得全身发抖。父亲几乎从没说过表扬的话,也很少鼓励他们兄妹。他把画还给查尔斯,重新拿起他的报纸。

    从那天起,查尔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把练习本都画满了。

    因为工作父亲离家后,查尔斯只有自己想办法过日子,并时常给父亲寄去一些自认为吸引他的素描画并眼巴巴地等着父亲的回信。父亲很少写信,但当他回信时,其中的任何表扬都能让查尔斯兴奋上好几个星期,给他无比的信心,他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那段最困难的时期,父亲去世了。除了福利金,查尔斯没有别的经济收入,他17岁时只好离开学校。受到父亲留给他的话语鼓励,查尔斯画了三幅画,画的是多伦多枫乐曲棍球队里声名大噪的“少年队员”琼·普里穆、“二流球手”杰克逊和查克·康纳彻,并且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把画交给了当时《多伦多环球邮政报》的体育编辑迈克·洛登,第二天迈克·洛登便雇用了查尔斯。在以后的四年里,查尔斯每天都给《环球邮报》体育版画上一幅画。那是查尔斯的第一份工作。是父亲的激励和欣赏给了查尔斯一颗自信心,这颗自信心使他虽然没有了父亲的庇护,他也可以生活下去,并且活得很精彩。

    由此可见,经常听到真诚的赞美,明白自身的价值获得了肯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活动是十分投入,十分自信的,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是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

    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状态,把全部的集中到追求目标上。只要坚信自己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在孩子努力拼搏,尽力向成功的顶峰攀援时,应多给孩子些鼓励和支持。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心理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牧场常被狼叼羊,于是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才把狼给消灭掉了,本以为狼患没了,羊可以没事了,但更大的损失等着他。羊群开始流行瘟疫,羊群大量死亡。请来兽医,瘟疫还是接连不断的发生。无奈,牧主请来一批专家,专家却重新把狼给请来了。瘟疫很快没有了,羊又恢复了往日健壮的样子。原来,狼对羊群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功能。狼的骚扰,使羊群常常处于激烈运动之中,羊群因此格外健壮,老弱病残的落入狼口,瘟疫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停地活动,生命才能顽强地维持下来。这一现象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只有不停地奋斗,我们在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管喜欢不喜欢,不论愿意不愿意,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一个没有竞争意识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的,所以自幼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从小学会竞争,学会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对于孩子日后跨入社会、适应社会节奏无疑是有益的。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是赋予孩子在21世纪的畅行的“通征证”。竞争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潜质,调动大家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教育孩子不甘落后,创造一种积极上进之风。

    王国华初中毕业后,从农村来到市里的重点高中上学,由于以前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是很好,所以,他进入重点高中之后,就显得不能适应了。尤其在英语课上,他觉得自己总是听得云山雾罩,不知所措。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竟然没有一门功课及格,最惨的一科是英语,只得了36分。这一打击对王国华来说太大了,他觉得农村孩子始终比不上城市孩子,开始自卑和苦恼起来。于是,他就到小说里面寻找自己的“心灵寄托”,寻找一些虚无缥缈的感觉,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结果成绩更是一团糟,还差点儿被学校开除。他觉得自己与其在这里丢人现眼,还不如去放弃学业。

    爸爸知道他的这个想法之后,就对他说道:“什么?放弃学业?这同战场上逃兵有什么两样,即使你暂时能够逃避学习的竞争,不如社会后,你还能逃避的社会竞争吗?难道你真想一辈子当一个逃兵?”爸爸的这句话,一下子激起了王国华强烈的自尊心。”“逃兵?我怎么会是逃兵呢?逃兵会被人说三道四的,我绝对不做逃兵!”就这样,王国华为了不让自己成为逃兵而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开始刻苦学习。

    其实,王国华并不是个笨孩子,刚开始成绩不好,只是因为他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现在他树立了竞争意识,不甘心学习落后于人,决心超过别人,他的成绩也自然提高了。高考的时候,他以780分的成绩打破了学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进入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

    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王国华在暂时落后的时候,不想和别人竞争,一味地逃避,那么他就不会得到现在这样好的成绩,只能是个“逃兵”。

    当今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缺少“竞争机制”,在生活上又事事被包办代替,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由此养成唯我独尊、依赖别人、胆小怕事的个性,很容易使他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受挫,而受挫后盲目行动,不懂得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因此,作为家长要针对当前孩子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正确、正面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使孩子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创设竞争情境,确立竞争规则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竞争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竞技性活动。

    在家庭中开展竞技性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的办法很多。如和孩子进行棋类比赛、球类比赛、讲小幽默比赛、节假日还可带孩子外出搞户外竞赛活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既是竞赛活动,就必须有一套竞争规则,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能输得起,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否则竞争就失去了它的公正、公平性。

    鲁小刚喜欢和爸爸打羽毛球,他的球技显然和爸爸有差距。心理承受能力差,输不起,一输就闹情绪,不是乱打一通,就是甩球拍。

    爸爸也为这事感到伤脑筋,但他还是下决心要改掉孩子竞争心态不健康的毛病。

    又是一个星期天,鲁小刚兴冲冲地央求爸爸和他打羽毛球。爸爸对他约法三章:

    第一、平竞争,不让球,不考虑父子亲情;

    第二,输球后不闹情绪;

    第三,失败后总结教训,切磋球艺,以利再战。

    不答应这三个条件,不玩。鲁小刚一看爸爸很严肃的样子,就只好答应了。这次比赛结果鲁小刚又输了,但他遵守了比赛规则,没有闹情绪。以后,他的球技提高很快,时间长了,爸爸时时不小心就成为儿子的手下败将。

    鲁小刚爸爸的做法是对的。他让孩子明白了竞争需要遵守规则,竞争要有风险承受能力。但现实中有些父母既想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又怕竞争给孩子带来心理打击,心里充满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种心态是没法很好地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的。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

    吴迪的父母深知现在社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于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在竞争中被淘汰,从小就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吴迪竞争。而吴迪也很争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考试成绩均在班上名列榜首。正当吴迪的父母自以为实施的鼓励措施发挥功效时,没想到在儿子中考前夕却传来了不幸的消息。

    原来,当天下午,吴迪的班主任宣读期中考试成绩,意想不到的是,吴迪这次考了个第二名,一向位居榜首的他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一气之下,他拔出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刺伤了超过他的那个同学的胳膊,扬长而去。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健康的竞争心态。对于一些竞争欲望过于强烈的孩子,父母要帮孩子端正心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

    培养孩子在竞争中的耐挫性

    在竞争中,没有常胜将军,没有人能在各方面都次次取胜。因此,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意志,让孩子感到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之后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忧虑和自卑等消极情绪,才能争取到下一次的成功。

    张大亮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他喜欢各项活动,也喜欢与大家一起比赛。但张大亮有个不好的毛病,就是如果自己比赛输了,就会心情郁闷,不爱说话,好多天后心情才能调整过来。而只要心情一转好,她又会参加下一轮的竞争、比赛。

    妈妈很怕张大亮参加比赛,但如果不让她去又怕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妈妈就耐心地开导张大亮说:“比赛有赢就有输,输了要能面对和接受,心情不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应该吸取经验,发奋努力,争取下次的胜利。你想想我说得对吗?”听了妈妈的话,张大亮认真思考了一下,冲着妈妈一乐,说道:“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了,谢谢你,妈妈。”

    以后,张大亮不再为失败烦恼了。他一样喜欢参加竞技活动,喜欢比赛。输了就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然后改进,争取下次的胜利。渐渐地,张大亮胜出的次数多了起来。

    引导孩子向竞争对手学习

    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读初一的吴斌下决心要将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到班里前五名,他问爸爸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爸爸问他:“现在班里的前五名同学就是你的竞争对手,要想赶上或超过竞争对手,你就得了解竞争对手,虚心向竞争对手学习。你们班前五名同学都是谁,你知道吗?”他说:“我知道。”接着,他说出了前五名同学的姓名。爸爸又问:“第五名同学与你相比有哪些优点?”他说:“他非常爱好学习,学习很主动,很刻苦。课堂上勇于举手发言,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爸爸又问:“第四名同学和你相比有哪些优点?”吴斌说:“她课堂听讲精力非常集中,对知识不死记硬背,能举一反三。”爸爸又问:“第三名同学与你相比有哪些优点?”吴斌说:“他非常珍惜时间,也很有毅力,对疑难问题从不放过,直到钻研明白、弄懂弄通为止。还有,他总是按时完成作业,还喜欢看课外读物。”爸爸接着又问:“第二名、第一名同学与你相比有哪些优点?”吴斌如数家珍都作了具体回答。最后爸爸说:“现在你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吧?记住,知己知彼,心里才能有底;学人之长,才能胜利有望。”吴斌顿时恍然大悟,信心十足地说:“爸爸,我明白了。你瞧吧!”爸爸充满希望地看着儿子说:“好儿子,我相信你能成功。”

    在爸爸的启发和帮助下,吴斌看到了竞争对手的优势,找出了自己存在的差距,下气力比他们学得更好,更刻苦。他的自身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掘,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期终考试一跃名列全班前茅。

    向竞争对手学习,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令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将竞争对手视为学习的动力、目标以及榜样,学习竞争对手身上的优点,把对方当成自己学习上突破的一个动力,这样孩子就会收获人际和学习的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