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字体: 16 + -

第17章 不吼不叫,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2)

    可是,小强还是经常欺负李华,有一次竟然打了他。李华很难过,告诉了爸爸。

    “小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能和爸爸说说吗?”爸爸问李华。

    “他学习不用功,经常在学校里捣乱,上课也不好好听讲,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什么都不会。”李华说道。

    “噢,那你想过在学习中帮助小强吗?”爸爸问。

    “我为什么要帮他,他总是欺负我!”李华不解地说。

    “要想不让他再欺负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变成你的朋友,你觉得呢?”

    李华想了一会,对爸爸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好,相信你们会成为好朋友的!”爸爸高兴地说。

    后来,李华果然主动去帮助小强了。起初小强还有点迟疑,但看到李华是真心想帮助自己,便愉快地接受了帮助。过了一段时间,小强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李华和小强也成为最好的朋友。

    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很注意创造条件让孩子得到多方面的交往机会,他让男孩子们全部到非教会学校读书,使他们能与各种背景的人接触,扩大视野,后来,他的4个儿子全部进了哈佛大学,成为社会杰出人士。

    孩子自己的圈子毕竟是有限的,父母要为孩子多提供交往的机会,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为孩子将来步人五彩缤纷的社会,奠定必要的基础。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请邻居的孩子到家中玩,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住在一起,请好友的孩子在自己家住几天等。给孩子创造一些与人交往共处的机会,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

    放学回家后,爸爸发现儿子不太高兴,于是问他:“怎么了,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吗?”

    “没有什么。”儿子回答说。

    “那我怎么发现你不开心呢?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爸爸接着问。

    “我说过没什么了,爸爸你别管了。”儿子一边说,一边朝爸爸挥了挥手。

    这时,爸爸发现儿子的胳膊上有条伤痕,不禁吃了一惊,急忙抓住他的胳膊,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快告诉爸爸。”

    儿子一看瞒不过爸爸,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原来班上有个同学特别霸道,经常欺负他,有几次还动手打了他。听到这种情况,爸爸十分恼怒,对儿子说:“别人老欺负你,你应该还手。”

    妈妈听到了爸爸的话,不解地说:“还手干什么,打架吗?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爸爸说:“那你说怎么办?难道就这么老让人欺负?”

    妈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总之不能鼓励孩子动手打架,再说,要是孩子打不过别人,怎么办?”

    听着爸爸妈妈的争执,儿子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间。

    打架、吵架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家长不能以自身的好恶、道德观来判断孩子间的是非、对错,切忌以“不吃亏”教育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

    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于解决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标志。所以,当孩子遇到交往矛盾与问题时,应该让孩子迎着问题,自己去主动交涉。然而,有些父母一见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便立即介入去平息“风波”,替孩子处理矛盾,这样很难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其实,孩子交往中时常会出现矛盾,家长不必急于介入,有了矛盾,孩子们往往能自己解决的。父母要鼓励和启发孩子们动脑筋解决矛盾,这对锻炼孩子明辨是非,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幽默感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透过幽默的表达,可以舒缓紧张情绪,更能营造出快乐的气氛。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往往比不具幽默感的人更受到大家的喜欢。

    着名幽默家克瑞格·威尔森曾经说过:“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没有它,就没有我五彩缤纷的童年,也没有我充满欢声笑语、幸福无限的家庭。”事实确实如此,幽默感是一个人最具智慧的体现。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你会感到非常轻松而且愉快。

    然而,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幽默感并没有给予重视。他们认为,幽默是成年人的事,孩子有无幽默感是无所谓的,其实不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孩子因富有幽默感而经常开怀大笑时,不仅会增强肠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会使孩子心胸开阔、富有朝气、思维活跃、头脑敏捷,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痛苦,更开心地生活。

    有位9岁的小女孩没有被邀请参加学校举办的圣瓦伦圣诞节舞会,当妈妈问她是否心情不好时,她故作风趣轻松地说:“噢,天哪!太可怜了!我不得不退掉特别设计的衣服,回掉预约的高级轿车!”

    幽默感能让孩子自如地应对生活中遭遇的烦恼,可以使他们在尴尬的处境中不失面子,可以使他们对付愤怒情绪、委婉地表达难以出口的意思。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通常很乐观,在生活中不断地制造欢笑,让周围的人感到轻松愉快,自己也会富有成就感和自信。这样的孩子,也容易获得友谊。

    列宁说:“幽默,是人的一种优美的品质。”孩子们是最富有幽默天赋的,他们的幽默是最自然、最纯真、最坦率、最美好的人类语言。只是这种天赋需要细心的父母们用心去发现、体会、并激发孩子幽默的潜质。因此,父母要在点滴的生活中给予孩子幽默的熏陶,注重培养孩子的幽默感。教会孩子幽默,也就教会了他快乐的本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做有幽默感的父母

    父母首先应该是幽默的人。幽默感有先天的成分,不过后天的培养更加重要。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潜移默化中,父母的许多特点在孩子身上都得到再现。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如果类似这样的对话在你的家中经常出现,那么,你家庭的气氛就比较活跃、轻松,孩子也变得更加幽默了。

    父母的幽默,能起到说教无法比拟的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增加他在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指数。比如父母夸张的笑脸和动作、和孩子捉迷藏时,突然伸出躲在门后的脑袋,或是对孩子的“杰作”发出夸张的叫喊和表情,都会令孩子兴奋不已。

    多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幽默故事,让孩子在不断的熏陶中逐渐培养起幽默感,孩子听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够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会逐渐变得幽默起来。

    有位母亲常常给儿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一天,丈夫因单位加班,夜里很晚才回来。丈夫问她儿子几点睡的,她说:“晚上9点就睡了。睡前我给他讲了一个笑话:馒头和面条打仗,馒头被面条狠狠地打了一顿,打得遍体鳞伤。馒头心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报仇。一天馒头看见方便面了,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方便面一顿痛打,方便面带着哭腔说:‘我俩无冤无仇,你干吗要打我呀?’馒头气呼呼地说:‘你以为你烫了发,我就不认识你了?”’

    丈夫听到这儿,哈哈大笑,把儿子笑醒了。只见他穿着小内裤从他的房间跑来,爸爸说:“臭小子,你以为你不穿外衣我就不认识你了?”儿子睁着睡意蒙眬的眼睛,看着刚涂上生眉液的爸爸说:“您以为您涂了生眉液我就不认识您了?”

    事实确实如此,孩子听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够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会逐渐变得幽默起来。

    让孩子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无处不有幽默,只是缺乏发现幽默的眼睛。引导孩子用心去观察、感悟生活,培养对事物的洞察力,用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不因循守旧,是提高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幽默轻松的感觉。

    让孩子懂得基本的文明礼貌

    我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貌代表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尤其在当今社会,当你具备了很好的礼貌习惯,掌握了相应的礼貌知识后,你做事就很顺利,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礼貌习惯,你就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的好处。

    某高校的一批应届毕业生,被导师带到北京某实验室里参观实习。他们坐在会议室里,等待实验室王科长的到来。这时,有位实验室的服务人员来给大家倒水,同学们表情漠然地看着她忙活,其中一个还问:“有矿泉水吗?天太热了。”

    服务人员回答说:“真抱歉,刚刚用完。”

    学生们顿时怨声一片。

    只有轮到一个叫潘杰的学生时,他轻声地说:“谢谢,大热天的,辛苦了。”

    这个服务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满含着惊奇,因为这是她当时听到的唯一的一句感谢话。

    这时候,王科长走进来和大家打招呼,可能大家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竟没有一个人回应,王科长也感到有点尴尬。潘杰左右看了看,犹犹豫豫地鼓了几下掌,同学们这才稀稀落落地跟着拍起手来,由于掌声不齐,显得有些零乱。

    王科长挥了挥手说:“欢迎同学们到这里来参观。平时这些事一般都是由办公室负责接待,因为我和你们的导师是老同学,非常要好,所以这次我亲自来给大家讲一些有关的情况。我看同学们好像都没有带笔记本。这样吧,秘书,请你去拿一些我们实验室印的纪念手册,送给同学们作个纪念。”

    接下来,更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大家都坐在那里,一个个很随意地用一只手接过王科长双手递过来的纪念手册。

    王科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走到潘杰面前时,已经快要没有耐心了。

    就在这时,潘杰礼貌地站起来,身体微倾,双手接过纪念手册,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谢谢您!”

    王科长闻听此言,不觉眼前一亮,用手拍了拍潘杰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

    潘杰很礼貌地回答了自己的姓名,王科长点头微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早已汗颜的导师看到此情景,才微微松了一口气。

    两个月后,在毕业生的去向表上,潘杰的去向栏里赫然写着这个实验室的名字。有几位颇感不满的同学找到导师问:“潘杰的学习成绩最多算是中等,凭什么选他而没选我们?”

    导师看了看这几张因为年轻而趾高气扬的脸,笑道:“潘杰是人家实验室点名来要的。其实,你们的机会不仅是完全一样的,而且你们的成绩还比潘杰好,但是除了学习之外,你们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礼貌便是重要的一课。”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心理学家认为,礼貌归根到底是习惯的问题。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不懂礼貌的大人,而不懂礼貌会使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同事的尊重和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所以说,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就应教孩子从小懂礼貌、讲文明。

    教育孩子文明礼貌是做人处事的起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英国着名教育家洛克认为,礼貌是儿童与青年应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可见,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把文明礼貌看得很重。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却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也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孩子的文明礼仪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了。只要家长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就一定能够培养出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

    小薇是个有礼貌的小女孩,“您好”、“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总是挂在嘴边。邻居都夸她是个好孩子,在学校她还获得了“文明礼貌小标兵”的荣誉称号。小薇之所以如此懂文明礼貌,跟妈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妈妈是商场的售货员,自身的文明素质比较高,所以从小对小薇文明礼貌方面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妈妈的影响下,小薇才成了一个人见人夸的讲文明的小姑娘。

    孩子的礼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孩子天生喜欢模仿别人,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对待别人要有礼貌。

    教孩子待客之道

    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是却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而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也伤害了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家里一来客人,他就会自动躲到旁边去。所以,父母要试着让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如亲友来访时,听到敲门声要说“请进”;见了亲友按称谓主动亲切问好;拿出点心、水果等热情地请客人吃,不应显出不高兴的样子或独自去吃;当大人谈话时,小孩不应随便插话;小客人来,应主动拿出玩具与小客人玩;共同进餐的人未完全入席前不得动餐具自己先吃;客人离开时要说“再见”,并欢迎客人再来。

    丰子恺是我国近代着名的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好父亲。他有个儿子叫丰陈宝。丰陈宝小时候特别怕生人,在客人面前显得不太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到上海为开明书店赶一项编辑工作,把十三四岁的小陈宝也带了去,想让小陈宝帮着抄抄写写。有一天,来了一个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这位客人同丰子恺先生谈了好长时间,小陈宝一直没有与客人去打招呼。客人与丰子恺先生谈完后,就过来与小陈宝打招呼、告别。这下小陈宝可愣住了,他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

    丰子恺先生送走客人后,语重心长地对小陈宝说:“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可以不理睬人家呢?”后来,丰子恺先生一直非常注重小陈宝的礼貌教育。他告诉小陈宝,客人来了,应该为客人端茶、盛饭,而且一定要用双手捧上,这样表示恭敬。他还风趣地打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饭,就好像皇上对臣子赏赐,更像是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

    丰子恺先生还教育小陈宝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陈宝的心中,后来,小陈宝果然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

    教孩子尊重他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建立在真诚与尊重的基础上,孩子也是一样。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想被人承认、想受人尊重的欲望。”渴望受人喜爱、受人尊敬、受人崇拜,这是人类天生的本性。但是,有取必有予,我们希望获得些什么,也就必须首先付出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