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心经》五讲
字体: 16 + -

第2章 第1讲:什么是般若(1)

    世尊第一次讲经,所讲的是《华严经》,《华严经》是“经中之经,法中之王”。世尊花了21天时间,讲了《华严经》中的80卷,接着又花了12年讲《阿含经》,《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经典,再接着讲《大乘经》,也就是《方等经》,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等,一共讲了8年。然后,他花了22年的时间讲《般若经》,由此可见般著的重要性。

    般若不是知识,不是学问,不是哲学,它完全就是自己,然而我们并不认识自己。我们总是往外看芸芸众生的模样,却看不到自己。般若是没有形象的,它的样子无形、无相。这个无形、无相却又要把它看成是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是要费一番工夫。

    当初六祖大师讲经说法时,提出一个问题问大家。他说:“我有一样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手,也没有脚,没有面孔,也没有背后,你们能说出这是什么东西吗?”

    有一位年轻的弟子,自视很高,他从大众中站起来说:“我知道!这是诸佛的本源,这是众生的佛性。”

    六祖大师听了以后并不喜欢。他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你偏要说是诸佛的本源,是众生的佛性。你就是将来有办法,也顶多是一个将佛法作知解会意的人。”

    可见我们今天在这里要讲的“般若”,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讲也讲不出来,因为般若是甚深微妙的。

    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就把般若分成阶段性,由浅至深地讲解,犹如就学,浅的是小学,深一点中学,然后大学、研究所。小学般若,是我们众生能体会得到的,这不叫般若,应该称“正见”。升到中学,是二乘声闻缘觉所认识的般若,叫做“缘起”,就是因缘生起,缘起缘灭。再往上到大学的般若,就是空性,是菩萨的般若。真正的般若要到三世诸佛,就是要成了佛以后,才能了解到般若是什么。

    什么是我们众生的般若?就是正见。一般人以为般若就是智慧,其实两者是不同的。因为智慧含有世俗智和胜义智,而世智辩聪的世俗智是不究竟、不圆满的,所以智慧不能代表般若。例如: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都很有智慧,是知识分子,对他们而言智慧就是知识。但知识是会生病的,因为错误的知识使人变得愚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般若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

    般若是我们永恒的生命,是不死的真我,但这是很难理解的。假如浅一点地说,就是我的眼睛,我的心,只要我对世间看法正确了,有正见,那就已经是相似般若了。

    就好像用眼睛来看外境,看得很清楚,这是花、这是桌子、这是人等等。又好比用照相机拍照,我们把光圈、距离对得很准,照出来就是原样,没有出错,这就是我们的正见、般若。

    什么是正见呢?比方说,我知道这个世间上是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的。

    我知道这世间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圣贤,什么是凡夫,什么是过去,什么是未来。应该有这样正确的认知,这就是般若。现代人能有这样的正见,已经不容易了。

    假如对于人生又有高一点的体会,就是所谓超越人间了,例如老子、庄子,或者像其他的哲学家,释迦牟尼佛的许多罗汉大弟子,他们比较高深一点,因为他们懂得般若是缘起性空。

    所以许多超越的圣者,他们看这个世间是不一样的。等于禅者最初在没有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知道禅的深浅,最初看的山是山,看的水是水,这是一般常识上的山、水。

    后来科学家经过他们的仪器、研究,山不是山的样子,水不是水的形状;但是到了悟道的圣者,他们是不破坏世间的,不一定要与这个世间相违背,你说是我一定说否,你说对我说不对,他不是,他只是顺应世俗大众的意思、习惯,山就山,水也就是水。

    超越人间的罗汉圣者,他们看这个世间一切是缘起。“缘起”这两个字,口说的很容易,一切都是因缘生起,缘起缘灭,但是能真正懂得,就不容易了。

    所谓缘起,世间每一样东西都不能单独存在,包括人、房子、宇宙万有,它都有彼此的关系。很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结合,具足这许多因缘的条件,才能生起,所以说缘起。

    你看花,花是形相的、是假相的。花所以成为花,一定有泥土、种子、阳光、空气、水分,多少东西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这一朵花。所以真正聪明的人看到这个,这就是缘起。

    例如一栋房子,如果把组成房子的木头、水泥、瓦片、钢筋分开来。房子在哪里呢?

    可见房子是由很多的东西、很多的条件,因缘和合起来,它才成一个因缘假相。

    又如我们的身体,是我、是你吗?假如把皮、肉、骨头都分开来,你、我又在哪里呢?

    比方说,一个小女婴,长大一些,我们叫她女童,读书之后叫女学生,到社会上工作叫小姐,结婚之后叫太太,生了儿女叫妈妈,等到老了叫老太太。

    究竟是婴儿、女童、女学生,还是小姐、妈妈、老太太,哪一个才是她自己呢?

    所以在人生中,必须经历这许多的过程、假名,有时候我们因为不了解缘起的真相,让假相给迷惑了,就在这上面执著、计较,苦恼万般。

    我们从小学般若知道了正见,从中学般若认识了缘起,到了大学般若我们要认识空,空又是什么呢?

    般若究竟是什么?

    假如我问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叫什么名字吗?

    有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是摩耶夫人。这个回答是错误的。

    摩耶夫人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不能说是释迦牟尼佛的母亲。

    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是谁呢?般若。因为佛经里说,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我们有本来面目的般若,我们苦心修行,做功德好事,不都是为了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吗?

    所以般若不是想象的,不是知识的,它完全是一种修证,慢慢体会,由浅入深,到了某一个阶段,很自然就会理解什么是般若了。

    有了般若才会了解人生,才会了解世间。没有般若就黑漆一片,对这个世间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人生是迷茫的。

    若是以佛的知见来说,我们的人生,大多在错误、愚痴里面生活。

    举一个例子,我前面的这个讲桌,你们认识它吗?

    怎么不认识呢?这是讲台、讲桌。

    说错了,这个是假相。它真正的样子是木头。

    我再问一次这是什么?

    这是木头。

    你们又说错啦!虽然这木头可以做窗子、做椅子、凳子和木板,但它真的样子是大树。

    我再问一次这个是什么?大树。说错啦!为什么大树也错呢?它当初不是大树,而是一颗种子埋在土里面,经过泥土、阳光、空气、水分,随日月精华经过了多少年后,慢慢成为一棵大树。

    它足结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成了这棵大树,后来成为木头,成为桌子,成为其他的东西。所以我们看东西都看错了,都是假名、假相。因此我们要看事物的真实面貌,看到一切是众缘和合、因缘所生,它是空性的,不是独有、独特的,它是关系存在的;只有般若才能使我们了解人生真相。

    一般人认为空太好懂了,空就是空空如也,空就是四大皆空,空就是没有,这是完全错误的。

    空是什么意思?空就是有。

    因为空才有,不空就没有。

    桌子上有一个茶杯,假如杯子里面不空,怎能装水、装茶呢?因为空才能把东西装进去。

    又如女士们来听经,一定都带个皮包,如果不带皮包,东西要放在哪里呢?因为皮包有空间,可以放东西,这就是有。

    我的鼻子不空,耳朵也不空,口腔也不空,肠、胃也不空,全都堵塞了,你说还能生存下去吗?

    原来,空是见、是有。原来空它是存在,不空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身处在空间里,假如没有这个空间,我们要在哪里生活呢?没有这个宇宙虚空,万物以什么依附呢?

    人与人之间有纠纷,就是空间太小了。为了一张桌子、为了一张床,为了一点三寸土地闹到法院,甚至国际之间为了一个小岛、为了一个小山,兵戎相见。这个空间是世界人类的,大家都要靠它生存。因此这许多实相在斗争的,实际上都是为了空。

    一般人能有正见就不容易了!认识缘起,升中学也不容易,到大学认识空,更是不简单。到佛的阶层,般若再更高一层,当然又更难了。

    当我们把一卷《般若心经》听完,经过了思维,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以闻思修次第去修持,不要说开悟了,就是有那么一点超越知识的、常识性的般若,那对人生的看法便不一样了。

    禅门说人生有了般若,就像“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好像一千年没有灯光的暗室,一灯就能照亮。所以在我们黑漆的皮灯笼里,般若自性如果没有发光,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

    佛经里也有一个比喻,盲人摸象。一群瞎子在摸大象,有一个人摸了象的鼻子,说道:“你们知道象像什么吗?像个钩子。”另一个瞎子摸到耳朵,回答:“不像嘛,哪里像钩子?像个芭蕉扇子啊!”还有一个瞎子摸到象的大腿,便喊道:“这个象像个柱子啊!”摸到肚子的瞎子说象像个鼓。摸到尾巴的瞎子说象像把扫帚。大象究竟像什么?要用眼睛来看,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样子。一群瞎子摸象,所认知的都只是象的一部分,不是整个的大象。所以我们认识世间,其实只是人生一小部分,是有错误的,不是真相。

    比方眼睛不好的人看不清楚东西,问说月亮是什么样子?我们告诉他,月亮是很亮的、有光的。

    “喔,我懂了,月亮跟长长的蜡烛一样的!”“不是的,月亮是圆的。”“喔,像盘子,冷冷的、硬硬的。”“不是啊,月亮是白色的”。“喔,是跟雪一样,好像寒冰!”无论怎么跟他说,还是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样子,同样的我们也要睁开般若的慧眼,才能知道事物的真相。

    这个世间诸相就是宇宙万有,在《金刚经》里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般若来看,这许多相状的东西,都是我们错误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