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林轩
字体: 16 + -

第96章

说起来可能很不可思议,但事实还真就是如此,朝廷派去平叛的五万大军,竟然连那些造反者的影都抓不住。事情发生到现在已经四个多月了,那些大军从集合到出发也有二个多月了。

一群兵马粮草充足,将军经验丰富,士兵都是孔武有力的军队,竟然硬生生的在福建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对此,皇上已经是雷霆震怒了。所以,在此情况下,四皇子的倒台才会那么的迅速,实在是皇帝非常需要一个出气筒,四皇子是正好赶到了这个时间段。

其实这件事情也不能怪皇帝会震怒,任何一位君主面对造反者都是不可能仁慈的,务必是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消灭在萌芽之中的。这也是为了杀一儆百,要不然,人人遇到点事情就不顾一切的造起反来,那这大好的江山还能不能要了。

所以,对于这么长时间还未收拾得了一群要什么,什么都没有的农民,皇上是真的着急了,一道道的圣旨不断的快马加鞭的送到了福建那些将军的营帐之中。

甚至要不是考虑到现在临阵换将有些不合适,皇上连把那带兵的将领换了的心思都有了。

不过,那些将领也是有苦说不出啊,他们是经验丰富没错,他们是身经百战也没错,可是他们从未面对过这些造反的百姓啊。

那些造反的百姓人数本就不多,再加上他们原本就是流民,不动刀动枪的时候,他们的样子跟流民没有一点的不同,这让他们如何分辨啊。

再加上他们这些大部队的行动浩大,根本就隐藏不住行迹,而那些造反的百姓又都是本地人,熟悉地形,再加上一些流民的掩护。那真是把曾经某个人说过的十六字方针给发挥了个彻底。

说道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福建那边的地形了,崎岖难行,多是山区,根本就不适合大部队的排兵布阵。

这场农民被逼的造反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因为事件的严重性,已经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各方势力围绕着这件事情已经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讨论,但大多数的看法都是认为这场叛乱,必须要立刻快速的平息掉。

除了这些大臣们要快速平息战乱的想法外,自从四皇子倒台之后,就隐隐开始对峙的两位皇子对于此事的关注程度也是异常的高。这倒不是因为担心自家的江山,而是因为他们都很清楚的明白,虽然现在朝廷的军队还奈何不了这些地方的叛民。但只要时间一久,朝廷加大力度,那些叛民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而且就算是朝廷不加派人手,只要时间一长,等到那些造反的人的粮食用尽,他们就不能在实行着现在的策略了。必须要出来寻找粮食,而福建因为大旱的缘故,颗粒无收,那些造反的人想要寻找到粮食就必须长期的在外面。

到了那个时候,就算那些领兵的将领在蠢,想要赢得胜利也是很轻松的一件事了。民间的百姓组成的队伍,想要长时间的对抗朝廷的精兵,那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大家都很清楚这个道理,但却不妨碍他们一起忽悠着皇上继续的往那里投入兵力。他们倒也不怕皇上会察觉到他们的心思,一则皇帝根本就不懂得军事,所以才会对这些时日的没有一点成效而着急上火。二来,便是皇上懂得这些,为了朝廷的颜面考虑,他也不可能再让那些造反之人继续悠闲。

有了三皇子和二皇子的推波助澜,皇上很快就有了决议,加派兵马前往福建平乱。而到了这个时候,三皇子和二皇子的竞争就开始激烈了起来。有一句话说的好,叫枪杆子里出政权,平日里这些皇子王爷的根本就没有一点可以接触到军权的机会,那些军队全都在皇帝一个人的手里握着。

此次可以算得上是三皇子和二皇子两人唯一能把手伸向部队里的机会了,这也是他们两人之前为什么那么卖力的推波助澜的原因。

对于这些,皇帝有可能知道,也有可能不知道,但是不管他知不知道,既然没有任何表现,那就可以说明皇帝这已经是在默许了。

默许什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他是在鼓励着这两位皇子开始在军中安插一些人手。这在以前,那是不可想象的,当今的这位隆庆皇帝是极为重视自己手中的权利的,根本就不会主动的发散权利,更别说分散到那些个皇子的手上了。

可是现在的情况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以前皇帝的身体一向很好,便是在做个十几年的皇位也是没有问题的,在那种情况下,他自然不肯分散自己手中的权利。但是现在,这位隆庆皇帝已经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也许是感觉到自己的大限快要到了,隆庆皇帝对于诸位皇子已经不再像是以前那样苛刻了,以前若是有皇子敢把手伸到军队之中的话,那隆庆皇帝是绝对不会姑息的。可是现在隆庆皇帝不仅默认了,甚至一开始三皇子和二皇子有胆子这么做,也是因为皇帝的那一点点具有明显暗示意味的话语。

二皇子和三皇子在朝廷上的一番龙争虎斗,并没有盖过之前甄家倒台的事情,毕竟,甄家也是百年世家,甚至在这之前,很多朝廷里的要员做事情都不得不考虑到甄家的想法。

尤其是那些与甄家藕断丝连,关系紧密的家族,都连忙的与甄家划清了界限,生怕会被甄家的事情给连累到。

除了这些落井下石,忙着与甄家划清界限的人外,还有一部分人看上了这件事情里面隐藏着的利益。

那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既可以丰收国库,又可以稍微的充实一下自家小金库的抄家了。

要说抄家这件事,只要不发生在自己家,那还真是一件好事,首先,国库被填满了,大臣就不用天天发愁朝中无钱,其次,这前去抄家的人按照惯例都是可以得到一些好处的。而其他的那些朝中要员,也会在前

去抄家的队伍回来之时得到一份不菲的礼物。

这在大周朝已经是一种惯例了,就像每年地方官员回京述职,都会给朝廷里的官员送上冰敬和炭敬是一样的。其实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来,因为当今皇帝的纵容,朝廷上的风气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子。

总之,对于前去甄家抄家这件事情,很多一些品级不是很高的官员,都是非常喜欢的。要知道,这样做既可以短暂的避开二皇子和三皇子这场龙争虎斗,又可以免费的去公费旅游,还有外快可以捞,这谁会不喜欢呢。

可是还没等那些官员想办法争夺,皇上就已经下了圣旨,任命秦王世子李弘和新科探花林轩两人为钦差,前往甄家进行查抄等一系列的事宜。还没等众位大臣从这道圣旨中回过味来,皇上就又颁布了一道圣旨,其中命令三皇子的世子为监军,随军前去平叛。

这样的两道圣旨,又把所有的大臣都给砸蒙了。这算是个怎么回事呢,首先说这第一道圣旨,不就是抄个家而已吗,还用得着派两个人去吗。这又不是什么多大的事,更何况,这派去的两个人身份都还不低,一个是秦王的世子,一个是秦王的女婿,这到底是要闹那样啊。

再说这第二件事吧,虽说三皇子现在跟二皇子争得火热,为的就是想要在前去平叛的军中安插些自己的人手,想要自己再军队中可以有点影响力。可那并不代表着,为了这个目的,二皇子就想把自己的儿子派进去啊。

虽然二皇子不是只有这一个儿子,可想一想也就知道了,能被二皇子请命立为世子,那肯定不是他最出色的儿子,就是他最优秀的儿子了。这战场上刀剑又不长眼睛,虽然说对付的只是一群普通的百姓,没有什么战斗力,可是万一要出了点什么事,那对三皇子的打击就绝对是非常巨大的了。

要知道,早从大周朝的老祖宗开始,皇室考察子嗣能否继任皇位,那看得可就不只是儿子辈的了,孙子辈的也在那严格的考察范围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二皇子其实不怎么喜欢李弘,还要立他为世子的原因,不只是因为李弘长得像当今圣上,很得皇上的宠爱,更重要的是他本身的能力和才华。

同理,作为有志于皇位的三皇子,他所立的世子自然不会是那种草包,也是有着真才实学的。

能够在军队中安插自己的人手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三皇子也不会和二皇子争得那么厉害,可要是相比起于自己的继承人,那其重要程度就要打好多个折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