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字体: 16 + -

在远东诞生

    《鞍钢宪法》亚克西

    1960年3月22日,毛主席亲自批示的《鞍钢宪法》在中国,在远东诞生了!

    3月24日下班前,秘书科夏秘书通知,“下班后开会,不准缺席。( 起笔屋)”

    詹红琴:“什么会?”

    夏秘书:“传达中央和省委重要文件。上食堂吃饭的,快去快回!”

    尚科长主持会。黄局长亲自念文件,这是很少有的情况(平时传达文件大多都是由王德宣读)。

    黄局长:“3月11日,市委向中央和省委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党中央、毛主席非常重视,在这份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3月24日市委接到了辽宁省委转发的中央对这个报告的批语和毛主席的批示。市委常委立即开会,作出向全市传达、学习和贯彻执行的决定。下班前,从市委那边拿来文件,市委让我们不过夜、马上向全体干部传达、学习。我们要按毛主席指示那样,把报告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机关干部学习一遍,启发我们的脑筋,想一想我们自己的事情。下面,我念毛主席的批示。”

    以下是黄局长宣读的中央转发《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的毛主席1960年3月22日的批语全文。

    “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职工十多万,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前的情形,这是第一阶段。一九五九年为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想问题,开始相信群众运动,开始怀疑一长制,开始怀疑马钢宪法。一九五九年七月庐山会议时期,中央收到他们的一个好报告,主张大跃进,主张反右倾,鼓干劲,并且提出了一个可以实行的高指标。中央看了这个报告极为高兴,曾经将此报告批发各同志看,各同志立即用电话发给各省、市、区,帮助了当时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现在(一九六○年三月)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这是第三个阶段。现在把这个报告转发你们,并请你们转发所属大企业和中等企业,转发一切大中城市的市委,当然也可以转发地委和(小)城市,并且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脑筋,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在一九六○年一个整年内,有领导地,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

    我们听到毛主席的批示都十分振奋,一种说不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然,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鞍钢宪法》的思想(非政治层面)会被西方的企业管理实践所利用。更没有预料到(二十一世纪)近些年《鞍钢宪法》几乎被束之高阁,湮没于历史的档案之中。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浏览了网上有关《鞍钢宪法》的言论,看到了宋铁春同志的文章。文章中他说他父亲宋必达是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首创者(之一——我认为还是说“之一”比较恰当)。鞍钢的老英雄孟泰、王崇伦、李少奎等等劳动模范英雄人物不仅鞍山人、就是全中国的人(那个时代)几乎都知道;然而宋铁春的父亲宋必达和亲自参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他们的名字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1960年3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属于企业管理范畴的经典概念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即以苏联企业管理模式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强调要党委领导,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管理企业。《鞍钢宪法》是与苏联的《马钢宪法》相对立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这些政府机关干部对于《鞍钢宪法》的企业管理的经典意义的认识远不如对它的政治意义那样深刻。

    正如我们对《马钢宪法》的批判那样:《马钢宪法》实行一长制,不要党的领导;搞物质刺激,不要政治挂帅;依靠少数专家和一套繁琐的规章制度,冷冷清清地办企业,不搞群众运动,不执行群众路线;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所以,我们学习《鞍钢宪法》的着重点也是党的领导问题,政治挂帅问题,群众运动的问题。『*首*发』这正是与其后十余年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阶级斗争事件一脉相承的传统思想。

    鞍山市委的报告将近万字,黄局长读完了毛主席的批示之后,市委的报告还是交由王德去念。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传达极其重要,当王德以高调、稍慢、认真的态度朗诵文件……读到了第三个部分(刚刚念完全文一多半)的时候,基建科有吃奶孩子的女同志还是耷拉下了强挺着的脑袋,偶尔爆发一丝鼾声。鼾声虽小,倒是一个警钟,提醒大家:千万不要睡着了!其实,黄局长也时不时地把手捂到鼻子和嘴上,掩饰自己不断(恐怕)发生的哈欠(疲乏与厌烦的反应)。

    夜深了,王德喊了一句(因为有些同志的脑袋已经歪斜到非正常位置),“念完了!”

    我向窗外看了看,道东市委那边办公楼所有窗户的灯光已经熄灭。

    尚科长看看黄局长,说道,“今天到此为止。明天各科以科为单位继续学习、讨论。”

    第二天上午,黄局长参加了我们工业科的学习、讨论会。

    有局长参加学习,要求进步的同志自然想表现一下自己;而我倒是觉得有些紧张。

    善科长主持会,首先发言,“黄局长参加我们科的学习讨论,对于我们能够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是偏得,肯定对我们科的学习讨论大有启发。(黄局长:和大家一样,我也是初学。)黄局长谦虚(善科长冲黄局长笑一笑)。昨天太晚了,回家没有来得及再看一遍文件。今天起早又认真学习一遍,有了一点心得。”之后,善科长重复了批语中“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等等文件中令我们听了觉得受鼓舞的话。

    黄局长:“你们工业科为市委的报告提供了不少统计资料。发挥了统计工作为政治服务,为党的领导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的作用。市委那边很满意。”

    毋笑斌像小孩听了大人夸奖一般,抢着说道,“是。技术革新建议数,试制的新产品数,一、二月工业总产值,钢、铁、材产量的数字都是我们科提供的。”

    燕恩:“市委的报告一共写了四部分。(燕恩发言总是经过深思熟虑、慢条斯理、有板有眼。)第一部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情况,它的特点是干劲大,参加的人广泛,进展快;第二部分讲的是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经验,这是报告的精髓;第三部分,1960年还要高举毛思想的红旗全面大跃进,向‘高大精尖新’和世界先进水平进军,更好更全面地实现今年继续跃进的计划,进一步发挥祖国第一个钢铁基地的作用,更好地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第四部分,搞好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

    “我认为,我市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经验十分重要。第一个经验是不断地进行思想革命,坚持政治挂帅,彻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第二是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第三全面规划,狠抓生产关键;第四自力更生和大协作相结合;第五开展技术革命和大搞技术表演奏相结合。我认为,解决技术问题,思想解放了,群众发动起来了,就要有全面规划,一切经过试验,各工种之间密切协作。表演赛是传播、推广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好办法。

    “第四部分关于加强党的领导,报告中写了四个内容。就是各级党委要坚持政治挂帅;改进工作方法;大抓技术表演竞赛;关心群众生活。这也是搞好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根本保证。”

    毋笑斌:“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特点是干劲大,参加的人广泛,进展快。报告中引用的统计数字足以说明这些特点。比如,90%以上的工业战线职工都参加了运动,其中在鞍实习的大专学校师生1500多名都参加了。说明参加的人广泛。运动中提出建议62万多件,实现了10万余项;突破生产关键1542项,建成生产自动线7条,联动线199条,流水线102条,单机自动化323台。机械化程度鞍钢己由71%提高到81%;地方工业也由38%提高到53%。今年一、二两月,全地区工业总产值均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其中一月份完成计划的106。2%;二月份完成计划的111。3%。与去年同期比一月份增长37。7%,二月份增长51。9%。这些都说明了工人、技术人员、广大干部干劲大,运动发展快。我们鞍山的工业战线已经形成了思想大解放,技术大革命,生产大跃进的大好局面。”

    舒凯:“市委报告中有些提法,我认为十分重要,是我们今后改造思想、做好工作必须遵循的。如,‘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本身,是一场新与旧、先进与落后、革命与保守、科学与迷信、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又如,‘二初轧厂的三结合突击队,采取七包,即包思想发动、包提出方案、包进行试验、包技术鉴定、包组织实现、包总结推广、包纳入规程。’其中包试验、包鉴定、包纳入规程等都证明运动不是蛮干、乱干,是符合大企业的生产规律的,为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经验。又如,‘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是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唯一正确道路。’又如,‘发扬“穷棒子社”的精神,实行“两条腿走路”,从实际条件出发,能洋就洋,不能洋就土,实行洋土并举,大中小并举。’又如,‘一盘棋的思想,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邴楠:“196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要比1959年增长70%到80%。鞍钢增长40%到50%;地方工业翻一番到一番半,这就是大跃进的高指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指标。市委提出了实现大跃进速度的基本途径,是要大搞特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大力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个正确的途径,因为鞍钢基本建设已经完成,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只能依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挖掘设备潜力,改善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

    铁城:“市委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出我市工业战线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要求有四项:大力改进操作技术,挖掘设备潜力,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普遍提高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的水平;积极试制高、大、精、尖、新产品,掌握尖端技术;大搞资源综合利用,地方工业系统,要充分利用鞍钢的下脚废物、废液、废气、化工副产品;大力改善劳动组织和改进工艺过程,实现增产减人。这些内容符合我们鞍山工业发展水平,切合实际,从技术方面、资源利用方面、劳动组织方面指明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方向。”

    科里的同志们发言积极热烈,我也不得不发言了,再不说,市委报告的内容就让别人都说完了。

    我说道:“市委报告要求坚持政治挂帅。首要的是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用毛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要彻底批判马钢的‘一长制’。不要经济和技术挂帅,不要依靠少数专家办企业,不能走资产阶级路线;要坚决地贯彻执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依靠广大群众办企业的无产阶级路线。克服教条主义和贾桂思想,(注:“贾桂思想”是当时的流行语。1958年,蒋南翔在鼓励大家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时,经常讲“不要有贾桂思想”。贾桂是京剧《法门寺》中的人物,宦官刘瑾手下的小太监。贾桂在刘瑾面前奴颜婢膝,刘瑾让他坐,他说站惯了。)进一步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精神。市委提出要大搞‘文化革命’,举办业余文化学校、技术训练班等,迅速地培养和壮大科学技术队伍。一季度要基本上扫除文盲,“五一”前普及初等教育,两千人以上的厂矿要办业余大学;并建立健全科学研究机构,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我觉得这是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

    多数同志发言后,黄局长讲:“传达文件我就讲过,毛主席的批示中指出,‘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脑筋,想一想自己的事情,’这句话很重要。市委的报告中提出各级领导,要改进工作方法,既要紧张地踏实地工作,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抽出时间学一学,想一想,谈一谈,务一务虚,以虚带实。这不仅是领导干部很值得注意的问题,也包括我们人委机关的广大干部。另外市委要求造成“学、比、赶、帮、超”的热潮,你们工业科人多、工作量大、地位重要,要在局里带头搞学、比、赶、帮、超。这也是学习文件把市委报告和毛主席批示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毛主席对当时鞍山市委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1958年大跃进以前的情形,这是第一阶段。”很显然,这说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模式并不是出生在当时中国最大的企业——鞍钢。而且,恰恰是这个执行《马钢宪法》的大企业,在1959年之前,还没有完全摆脱苏联企业管理制度的羁绊。

    鞍山市委的报告开头便说道,“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鞍山地区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已经形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过去两年连续大跃进的实践,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不断加强,总路线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一经党提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号召,广大职工便热烈地响应。”说明“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已经在中国最现代化、最大的企业开花结果,证明它是可以与苏联式的《马钢宪法》相抗衡的中国式的管理企业的办法。所以,毛主席宣布,《鞍钢宪法》在中国,在远东诞生了!

    《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首创者并非是鞍钢,而是大跃进之初,黑龙江省的北安庆华工具厂和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创造的经验。他们坚持政治挂帅和大搞群众运动的方针,以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改革和改进上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的制度,全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举》要求“各地要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企业推广这两个企业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鞍钢就是在两年来的大跃进中成功地、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个被毛主席肯定了的经验,创造了《鞍钢宪法》。

    当时,作为机关干部学习毛主席的批语和市委的报告,主要是解决认识问题,最终是落实到做好本职工作。

    《鞍钢宪法》的诞生,已经过去四十多年。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回头想一想,在头脑中不免出现了对《鞍钢宪法》思辨一番的念头。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高潮大跃进中,诞生的《鞍钢宪法》是什么?毛主席为什么把这种制度称为宪法?我想,主要是强调它在管理社会主义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纲领性,具有普遍性的划时代意义。《鞍钢宪法》没有如法律、法规、规章等等那样的文体形式,也没有形成规范的章节条款。它不是法律,胜于法律。是必须执行的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的“指示”,没有哪一个中国工业企业敢说一个“不”字。

    《鞍钢宪法》大体上规范了三个内容。一是政治态度,党领导企业,政治挂帅,群众运动;二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途径,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三是企业的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两参一改三结合”。正是这些内容,为中国的工业企业发展确立了纲领性章程。

    《鞍钢宪法》能够全面实施,只能在那个时期的社会主义中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做到。后来,流传所谓日本人把《鞍钢宪法》作为他们找到的良策,称作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全员、全面的质量管理);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说《鞍钢宪法》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等等。我认为,那只是《鞍钢宪法》对他们的管理思想的启发而已。《鞍钢宪法》的精髓在资本主义世界是绝对无法实现的。

    《鞍钢宪法》得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必须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按劳分配而不是按资分配。企业领导者、技术人员、工人是平等关系,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劳动分工不同,个人能力的不同,任务和职责不同;而不是财产所有者与雇员的劳资关系,白领与蓝领的劳心者(治人)与劳力者(治于人)的关系。企业里是党(党委或支部)领导,党委会和全体职工代表大会决策;而不是据有资产权的股东或他们的代表董事会决策;企业利益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不是为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全体职工都是主人翁,而不是少数的生产资料占有者是企业主人;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于主人翁责任感、劳动热情,产生于企业发展壮大就是国家的繁荣富强的信念;而不是为了仅仅是追求劳动所得的增加和把资产占有者的公司作为自己赖以谋生的依靠。

    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及其为其后的国家建设打下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是不容否定的。当时的高指标没有实现,还把一些不合格产品、废品计算了产量、产值(后来在国家的统计资料中都做了调整)。如果把它们当做学费,我觉得,这仅仅是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走过的路程中学费付出的九牛一毛。必须牢记的是《鞍钢宪法》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过程中出现的难能可贵的非物质(遗产)财富。

    毛主席批示《鞍钢宪法》在全市学习、讨论之后,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高潮在各个领域蓬勃兴起。我在《统计日报》一文中,所写到的邮电局给我们局改装电话,研制自动报数器,都是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的成果。

    1960年下半年,我们局从鞍钢调进三位科级干部,我觉得这是属于扩大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机制。是在党政机关增加工人阶级成分的重要措施。正如有些报道说的那样,那个时期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是处处三结合,事事三结合,不仅企业内部出现了各种三结合形式,而且厂外也有工厂与大专院校、科学研究部门的三结合,工厂与设计部门、使用单位的三结合等等。

    《鞍钢宪法》诞生之后不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鞍钢慰问工人阶级老大哥。我有幸观看了新疆歌舞团在鞍钢职工俱乐部的热情豪放的演出。在节目的最后,全体演员登台合唱“鞍钢宪法亚克西”!全场雷动,观众起立,一起放声高唱“亚克西,亚克西,亚克、亚克西……《鞍钢宪法》亚克西!”

    这就是大跃进时期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2011年5月2日18: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