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五一七章 曼尼海姆

    第五一七章 曼尼海姆

    在中南国和中国各地方集团,最忙的人是郭远勤,最受欢迎的人也是郭远勤,他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这个地方带来财富,企业领导都亲切的称呼他为郭送财。()这天,他来到了浙江的永康,他要给欧洲中立国部队设计制作一个金属的徽章,然后统一制作一个标志,在所有中立国购买的产品上,都放上这么一个标志,象征着欧洲中立国为中立而战,为自由而战,为反对侵略和霸权而战。陈维政对此相当的支持,认为这个徽章一旦能够得到中立国军的认可,将来,他们的军备就全部落在中南国集团手中。

    最先在上面采用的是四川的国臣式半自动步枪,这种来自于后世苏联的sks半自动步枪,现在设计师谢尔盖·加夫里罗维奇·西蒙诺夫还在设计室里埋头苦干,而中南国却早已把它摆上了阵地。国臣式半自动步枪堪称是历史上成功的一支半自动步枪。结构简单,刚度好,性能良好,全枪长1022mm,全枪质量,枪管长521mm,4条右旋膛线,供弹具10发弹仓,弹头初速735m/s,战斗射速35~40发/min,有效射程400m,表尺射程1000m。供给欧洲的国臣式半自动步枪与其它的略有不同,那就是弹夹有所变化,10发弹仓改成了容量 20发的弹匣(每枪配4个),以满足欧洲人不间断击发的爱好和需求。最重要的是,在枪托上有一个精致的中立国标志,简洁而大方。

    中南国第一次向欧洲出口了多管火箭炮和陆霸战车,以及装载多管火箭炮的履带式全地型战车。当军备运到哥本哈根,中立国的军队早已集结,人数不是之前的五万,而是变成了十五万,其中十万是德国驻西里西亚第8 集团军的5个步兵师。西班牙的胡安·安东尼奥将军成了志愿军司令官,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德国人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陆军步兵上将手里。陈维政知道,有这么一支队伍,已经成功把整个欧洲拖下了战争的泥塘。

    虽然中立国部队以德国军队为主,却要把自己装扮成其它国家的人,不能使用德国武器,也不能使用同盟国的军备,全部采用的是中南国的军备,严格的说,是中南国军备部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武器。武器,是所有商品中利润最大的一种,也是最为特殊的一种,中南国的武器贸易很简单,易货,主要是原材料和生活用品,陈维政知道,随着战争的推移,欧洲的货币将持续贬值,要通过这段时间的动作,让中南国人民币替代英镑成为国际通用货币进行全球贸易结算,因此,之前,不接受各国的货币。

    老牌的中立国都是一些有钱的国家,虽然小,但是底子厚。易货贸易难不住他们,瑞士的手表,荷兰的精油,瑞典的铁矿、西班牙的铜和锌……葡萄牙最为可耻,与中南国商量,以之前在中国抢走的古董和文物进行交换,价格从优。陈维政表示同意,让广东新会人、南都大学文化学院教授、考古学家梁思永负责鉴别和定价,能够收回来的尽量收回来。

    洪超担心的问:如果大量的收回这些冷了不能穿,饿了不能吃的古董,会不会影响到军备的生产,甚至造成国民生产不能有效的持续运行。陈维政告诉他,这些东西弄回来之后,部分国宝级的收在国家博物馆,次一级的可以进行拍卖,中南国的富人不少,从他们手里弄回一些钱还是可以的。别的不说,就以萨师俊为例,只要有合适的玩意,这哥们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洪超笑了,让萨师俊倾家荡产不太容易,他这几年,光是在海上打劫日本人,就积累了足够多的钱,再加上夫人搞企业,弄得风声水起,三五件国宝级藏品,可难不住他。陈维政笑着问:你呢?老洪,别告诉我,你买不起!洪超大笑:只要弄回那些国宝,我砸锅卖铁也要弄回几件,百年之后,留给儿孙们什么好?钱财如粪土,文化值千金。不过我认为,真要卖,还得通知两广福建云贵川的那些土豪,这些人别小看,宁愿不吃饭,也要弄件好家具。陈维政也乐了,不止是两广福建云贵川,东北满洲,上海十里洋场,到处都是有钱人。只要把宝贝保留在中国,谁是它的主人无所谓。

    战争一开始,苏联红军的计划执行得很顺利,芬兰的前卫部队根本挡不住红军的集中攻击。在第七军的正面,许多芬兰士兵有生以来首次面对战车,惊慌失措地逃逸,第八军的进展也不慢,环湖旅行轻松而惬意。在第九军当前的两个芬兰民兵营就像是大象面前的蚂蚁一样,很容易就被扫开。最北方的第十四军也轻易地攻占了皮查摩地区。

    转机发生在志愿军的参战。

    11月15日,胡安·安东尼奥元帅和参谋长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带领中立国志愿军来到了船运终点站,爱沙尼亚的纳尔瓦。从纳尔瓦开始,志愿军就只能步行进军,这里,距离赫尔辛基只有一百公里海路。距离苏联人西北方面军的老巢列宁格勒也仅为三百八十公里。

    “让芬兰人跟苏联人在拉都嘎湖西岸的曼尼海姆防线火拼,我们在直接杀向列宁格勒,包抄苏军,全歼苏军于曼尼海姆防线。” 胡安·安东尼奥元帅信心满满的说。

    看着小胡子翘得很高的西班牙人,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却担心另外的问题,苏联大军整整五十万人,完全可以形成几个梯队,我们把对方的第一梯队包夹在拉都嘎湖西岸的曼尼海姆防线,也完全有可能被对方的第二第三梯队夹成三明治。

    德国大本营的赖歇瑙元帅却很赞同西班牙人的看法,他认为,苏军在南线,只有一个第七集团军,第七集团军虽然有10个步兵师,6个战车旅,兵员24万人,战车1500辆,大炮900门,飞机300架,但是大雪限制了战车的行动,低沉的乌云限制了飞机的起飞,苏军的机动能力大打折扣,拉都嘎湖西岸的曼尼海姆防线的芬兰军队,是芬兰最强悍的海盗营和伐木工人营,以这两个营为基础,建立的四个芬兰师,顶住苏军十天半个月的进攻,完全可能。最重要的是,列宁格勒的苏军已经倾巢而出,没有后续部队,因此,绝对不会出现夹成三明治的可能。第一次,赖歇瑙元帅对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的能力提出了怀疑。

    芬兰人并没有其它中立国人想像的那么软弱,他们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与沙皇俄国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他们也有一套行之有效对付苏联人的方法。看到苏联人在大雪中行军,芬兰人知道,过去的几百年,只要在冬季作战,俄国人就没有占到一点便宜,这一次苏联人选择的又是冬季,他们将与他们的祖先一样,遇到同样的麻烦,他们有信心,在曼尼海姆防线,堵住苏联人的第一波进攻。

    72岁的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国防军总司令曼尼海姆元帅成了芬兰威望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人。芬兰议会狂妄自大,与苏联的谈判不讲策略,以至于造成苏联大兵压境,让民众失望,总统则在苏联大兵压境面前成了缩头乌龟,更让人民唾弃。芬兰人民在总理里斯托·吕蒂的号召下,迅速行动起来,加入到这场卫国战争之中。短短半个月,芬兰就从33000人的国防军基础上组织了一支13万人的国防军队,加上10万名后备军、10万名民防队,总人数增长至337,000人。还有协助防空和洗衣等后勤事务、由女性组成的“罗塔·斯法德 ”组织近10万人,就全国动员率来看,芬兰的动员能力达到了全球历史最高。最让人意外的是,芬兰社会党人员,从苏联回到芬兰从事政治活动的共产国际人员,在苏联的进攻面前,毫不犹豫的扔下政治的外衣,拿起枪,投入到与苏联侵略军的战斗之中。

    南线率先打响,苏联第七集团军在梅列茨科夫的率领下,直出列宁格勒,沿着卡累利阿地峡,冲向曼尼海姆防线。卡累利阿地峡处于波罗的海与拉嘟嘎湖之间,宽约100至110公里,遍布并未结冰的狭长湖泊与沼泽,还有着阻碍部队运动与展开、观察敌人的浓密森林,对于以防御为重点的芬军来说,是阻滞及侧翼包围敌军的绝佳地形。芬兰人依赖的“曼纳海姆防线”就位于卡累利阿地峡范围内的苏联国境向北30到75公里处。

    曼尼海姆元帅知道,芬兰人作战灵巧,与呆板的苏军游斗,水平远远在其之上。但是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技巧未必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苏军的坦克,芬军只有少量的反坦克武器,芬兰士兵绝大多数是新兵,平常最多也就一次看过一两台坦克,成群结队的坦克完全会把他们吓傻,即使是芬军中的老兵,也对坦克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整个芬兰,总共只有28辆坦克,还是法国的老雷诺和英国的维克斯,更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武器,能够对苏联t-28坦克造成威胁的波佛斯37mm战防炮,只有不到100门。怎么对付苏联人的坦克,曼尼海姆元帅在一位老猎人的启发下,定下一套方案。让参谋部派出教员,指导士兵把圆木和铁条布置成阵地,利用大雪为掩护,让它们被行进的苏军坦克卷进负重轮里,不得不停下,然后,迎接这些坦克的,就是著名的“莫洛托夫鸡尾酒”。

    在距离防线五公里的地方,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苏军第七集团军19军70师的八十辆坦克,集体陷入芬兰人设计的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