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三四八章 南路整编

    第三四八章 南路整编

    成为军令部第一厅厅长的杨遇春,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很头痛的事:南方八省的红军整编。(起qi笔bi屋wu最快更新)

    经过历时三年的清剿,南方八省的红军残余还依然存在,不能不说是国府清剿部队的严重失职。七七事变,国内主要矛盾随之一变,对南方游击队的清剿工作自然也告一落,总不能一面喊着地不分南北,人不发老幼,一面又对国内其它势力磨刀霍霍。

    进入到八月下旬,陕北、西北、桂西红军整编成三路大军,整编这个问题就已经提上了日程,把之前赣南清剿的国军部队调到淞沪一线后,赣南红军游击队终于有了一点喘息的时间和空间,虽然生活仍然是跟过去一样艰苦,但是起码不会再在追剿部队的军事打击下每天提心吊胆,疲于奔命。

    平型关一战,八路军一一五师虽然一再隐瞒自己的战力,但是能征善战力量不弱的真相也由督战队上报军政部,这时,军事委员会才认识到红军不仅打国军有一套,打日本人照样也有一套,于是有人提出,把南方的游击队组织起来,编成一支统一的武装,送到华北,与八路军联手,即可以打击日本人,还可以净化赣南的环境,一举多得。

    这种事,杨遇春照例是不说话的,但是作为第一厅厅长,又不容他不说话,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完之后,意见最后统一到杨遇春这里。杨遇春知道自己不说话是不行的了,整理了一下乱糟糟的思绪,说:“委员长说过,不管是什么军,只要打日本侵略者就是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已经改名为第十八集团军,西北第十五路军改名为第十七集团军,西南第二十二路军改名为第十二集团军,因此就不应该分什么你我彼此,大家都是友军。我个人的意见是反赣南浙西的红军残余部队整编成一支统一管理下的作战部队,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对这支部队的整编,首先是要确定编制的大小和主要领导人员,最为重要的是在整编中确定这一支部队的第一领导者。”

    何应钦一听,对杨遇春的意见大为赞成,认为如果由一位国民党军队的将领去整编这些红军,完全可以整编出一支属于国民政府的全新力量,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可以定为师。顾祝同则不这个认为,他认为在赣南一带九死一生的红军,不可能被整编成忠诚的国民革命军,即使被整合也是对方的权谊之计,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必定会出现反复。但是,对于杨遇春选派一员将领去统率整编红军的建议他是非常赞成的,并推荐了陈继承,陈继承在张治中之后担任中央军校的教育长,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教导能力,是转化对方的最佳人选。

    军令部长徐永昌认为一个师不够,应该定为军,一个新编军,问何应钦还有什么编制能用。何应钦说第一、二、三军都已经有安排,只能定为新编第四军。

    军长人选,大都都不赞成陈继承,这时,张发奎提出了一个人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这个人就是北伐的铁军团长叶挺叶希夷。

    就在南京军事委员会为赣南浙西等地的游击队担忧时,油山上的中共东南分局书记项英也在为自己的部队前途担忧。陕北的中央红军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自己这几支小部队的命运又将走向何处?

    七七事变后,围剿的国民党兵撤走了,油山一时变得清静下来,没有了枪声也没有炮火,开始还以为是敌人的阴谋,经过几次试探,才真正确认,山下的部队已经全部调走,游击队员可以随便走到山下的乡镇,用一些油山上的特产去换取粮食。

    这三年,是最艰苦的三年,前两年是被江西广东两边打,去年八月以后,广东不再进攻油山,但是查封得比过去还要严厉。广东人的做法是,你在江西那边怎么闹都行,就是不要进广东,一进广东,绝不轻饶。过去还能与广东方做一些小生意,交换一些粮食和药品,去年八月来,连这些也做不到。粮食还好办,医药完全靠山里的草药,效果慢不说,有时还不对症。项英工人出身,吃苦受累不怕,缺衣少食也不怕,在最艰难的时间里,他不灰心丧气,总是满怀信心地前进。他长年在深山野林里和敌人浴血奋战,但仍然将《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概论》等马列书籍带在身边,有空时就读一读,从中吸取力量。他公而忘私,埋头苦于,脚踏实地办事,不空说漂亮话,忠心耿耿地为革命日夜操劳。他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和指战员们同甘共苦。然而这段时间,他迷惑了!

    不仅是项英迷惑,连中南国的李明瑞、冯达飞和郑进阶一伙也迷糊了。

    “赣南红军残部,还够拼成一个军吗?”李明瑞摇摇头,他怎么扣手指头也算不出来。

    “如果老蒋剿了三年,还能剿出一个军,真的应该给他的剿匪总司令罗卓英加上一顶剿匪不力的罪名。”冯达飞笑着说:“估计也不是什么大军,弄不好就是万耀煌那种只带着一个13师的25军,这种军师一体的单位在国军里比比皆是。”

    “不,不会是这种小军,起码是一个甲等师一个乙等师,人数达到两万五千左右的大军。”郑进阶对军情比较了解,很肯定的说:“在赣南的部队最多就能拼凑成一个乙等师,甚至乙等师都不一定够,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共产党在陕北还有一支大军,我分析,第十八集团军远远不止南京军委给的那万人的人数,他们还有一支庞大的编制外部队,这次有了新四军这个名号,如果不从第十八集团军的二线部队中抽一两万人占位,我就不相信我的几位老师和同学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我奇怪的是,中央政府明知这种局面却要把这个机会给他们,让他们坐大。”

    “剿不如驱。”石廷芳说:“剿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剿灭,不如趁此机会,把这些人驱赶到北方抗日前线去,借日本人的手把他们消灭。至于编制,我认为这里面有杨遇春的功劳。这段时间,我一直关注这个红军的叛将,他虽然因为苏区整治地主的行动,伤害了他的家人而离开苏区,但是,他的骨子里已经打下了红军的烙印,他作战完全是摹仿前几次反围剿,他的军事理论中有很强的"mao ze dong"军事思想的影子,甚至包括他打淞沪第一仗,完全是江西红军的游击战法,最后那一把火,可谓匪气实足。我认为,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会出现这么一支大军。”

    大家都点点头,认为有理。

    正当中南国对这些人议论纷纷之时,桂西和海南也在对新四军进行讨论。对于这支队伍,瞿秋白是有感情的,他也知道,这支劫后余生的队伍,终于走出了之前的困境,从此走向辉煌。过去因为严密的封锁,桂西对赣南红军不能有任何的支持,现在可以大张旗鼓的支持了。

    还没有等瞿秋白向中央请示,就收到了陕北中央的电报,中央军委决定,在留守部队中让一万人身穿便服扮成南逃的灾民,来到皖南,与准备进行整编的新四军汇合,增加新四军的力量,让新四军编为两个师级单位。一个师由陈毅当任师长,一个师由张云逸当任师长,把中央新增加的人员与之前的留守人员进行混编,力争达到两个乙种师的水平。希望桂西和海南进行支持,桂西负责后后勤,主要是衣服和鞋帽,海南则负责基本武备。

    责无旁贷,农仁守和几位主要领导领导商议后决定,按照两万五千人来准备后勤物资,完全按照桂西部队的装备,服装、睡袋、背包、胶鞋,还准备了四千匹滇马,组成后勤辎重运输队。送往皖南。

    海南,并没有军工生产,如何解决新四军的武备问题,陈洪涛和阮啸仙何叔衡等人有点作难,再三商议,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意见。陈洪涛的想法是直接给钱,对方想买什么武器自己买去。阮啸仙说战场上的武器太贵,同样的钱在后方可以买回的武器比在前线要多出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因此主张买成枪支弹药送过去。刘伯坚综合了几位的意见,认为给一部分钱,买一部分枪支。有钱可以让新四军自己作主,有一半的枪足可以让他们自保有余。

    何叔衡骂道:“抠门的蒋光头,整编部队还要自带武器。”

    刘伯坚说:“如果没有武器,那不能被承认为是武装人员,武装人员不够,编制自然也会随之而缩小。这年头,作为武装人员,多少也要有把老套筒,总不能让红军拿着当年赤卫队的红樱枪去凑数吧!”

    商量到最后,何叔衡说,去一趟中南国,跟听取一下中南国的意见最好。

    刘伯坚说:很正确,即使是买枪,买的也是中南国的,我赞成这样做。

    统一意见,买一万支枪,给买一万支枪的大洋,作为海南方对新四军的支持。陈洪涛、何叔衡、阮啸仙、刘伯坚,坐着飞机,带着大洋飞往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