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
字体: 16 + -

第○五○章 开开洋荦

    第○五○章 开开洋荦

    陈维政让吃饱了的地宝去找袁振伍,让他过来一起吃饭。(起qi笔bi屋wu最快更新)

    掌柜的,比小伙计有见识,他介绍说他们的老板姓黄,叫黄奕勋,祖籍邕宁县。上海复旦中学毕业,考取南京金陵大学商学系。大学毕业后,他承父业,从父亲手里接下这家商号黄恒栈。人称“四老板”。

    黄恒栈专门经营烟丝、茴油、桐油等土特产和日用百货。民国15年(1926年)黄奕勋扩大营业范围,与南宁恒信行合股购置“公平”、“靖波”两艘电船,航行于百色至南宁,经营品种除熟烟丝、茴油、桐油外,还有食盐、棉纱、棉布、火油等大宗货物以至丝绸、绒料、针织品、文具、玩具等日用百货及中西成药、五金钢材等。

    民国17年购置刨烟机、机动切烟机、印刷机、发动机等,创办烟厂,日产烟丝1000多公斤。黄恒栈大力经营土特产。桂西一带出入那坡镇的茴油80%以上由黄恒栈支配,远销南宁,广州和香港。国民党经济部植物油田阳收购站无法与之争衡。民国18年冬,红七军在右江领导工农革命,右江航运中断,黄奕勋由那坡镇经天保(德保县)、靖西、通过安南(越南)到香港,并打通这条运输线,运几千担茴油到香港抛售,获利甚厚。

    很快,袁振伍就到了,看到这个架势,陈维政肯定是不会走了,这个贪图享受的革命者,跟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不如陪他坐下来吃饭是正经。

    掌柜的很有眼色,知道陈维政和袁振伍有话说,说了两句客套话,带人离开。

    “军长,有件事我得跟你说。”酒过三巡,陈维政对袁振伍说:“我可能在一段时间里不会离开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确实不错!”袁振伍打量着这栋小洋楼:“高大,干净,豪华,挺舒服的!”

    “不是这个地方,是那坡,那坡这个地方。”陈维政连忙辩解。

    “呵呵呵呵!”袁振伍知道自己搞错了,笑道:“为什么?”

    “就为了这个房子的老板。”陈维政点点花梨木的餐桌。

    袁振伍点点头,没有插话,他已经很了解陈维政,知道这个家伙一定有了什么新奇的发现。

    “我没有想到这个地方居然隐藏着这么老大一个巨商。”陈维政说:“他的最大业务就是把桂西的土特产转销到南宁、广州、香港,获得利润。我们在根据地也需要大力发展种植,我们种植的产品,正好需要他帮我们卖出去。东兰的罂粟,天保的八角,在当地就可以加工成茴油,光是这一项,农民就能富起来。如果我们再打通天保、靖西,开通一条从安南出口的通道,我们的产品就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军长,我会在那坡的河面上架起一座桥,在桥的对岸,建一个我们红八军的工业区,在这里制药制酒制烟,让我们的根据地走上富裕的道理。再修好通往天保靖西的公路,以后,桂西的产品,我们畅通无阻。”

    袁振伍听得呆了,他还处于初级阶段,根本无法跟上陈维政的思维,听了半天,问一句:“那样,是不是就算是共产主义了?”

    “不知道,我没有见过共产主义,不知道共产主义是个什么样子。”陈维政说。

    袁振伍笑了,谁也没有见过共产主义,只是听到别人说,不知道别人是真的见过,还是一直在yy。

    喝了一瓶好酒,酒足饭饱后的陈维政才袁振伍去驻地走了一走,战士们正在吃饭,吃得不错,一问才知道,是镇长带着人,送了米还送了肉来,还告诉赵元喜,欢迎他们在这里长住,那坡镇别的没有,吃的喝的足够。张全忠说,这个地方的镇长是个滑头,心里恨不得你走,嘴里偏要说欢迎长住,陈维政笑道,不说欢迎,还敢说什么,陈金秀的枪可不是吃素的,打得暴恩阳县县长的头,就打不暴那坡镇镇长的头。张全忠笑道:真是死鬼怕恶人。

    “这个镇真的很富!”罗明初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火船,这回算是开眼了,那家伙,不用划,一冒烟,船就自己往前走。”

    陈维政说:“明初想办法,把你的连扩展成一个团,一个水兵团,今后,这条右江河,就是你的天下。”

    “好啊!好啊!我立即想办法。这里河大,会水的人多。”罗明初高兴的说。

    “也不一定个个都会开船,只要会游泳就行,掉河里能游上岸,别搞得水兵团的人被水淹死,说出去就是笑话。”陈维政说。

    跟袁振伍一起走完几个团,回到三码头旁的洋楼。门口安排了双岗,地宝和农士级在里面收拾。

    袁振伍住二楼,陈维政选择了三楼,一上三楼,就听到陈维政狂呼了一声:“我靠!”

    袁振伍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楼,看到陈维政正在一个机器面前发呆。慌忙问:“怎么了怎么了?”

    陈维政圆瞪怪眼,看着面前那个东西,问:“这个是什么?军长,你见过吗?”

    袁振伍摇摇头,陈维政说:“这个东西,是发报机。我的天!我想它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个玩艺就是发报机?”袁振伍说:“我知道电报,没有见过发报机,在黄埔时有通讯班,专门学这个玩艺。”

    “明天,见一见这里的掌柜,看看能不能帮买几台回来。”陈维政说。他如果不是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看过发报机,他也不会想起,面前这个充满了古典美的机器,是那个东西。如果不是面前的电键,他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老古旧的收音机。这时他才看到,那坡是有电的,洋房里照明的不是油灯,更是不松明子火把,是明晃晃的白炽灯,每一个灯的上面,还有一个荷花型的灯罩。

    真是一个充满艺术的时代!随便一样东西,都是如此的精致而完美。这间房,是典型的欧式风格,铁艺大床放在中间,不象中国人喜欢靠墙,有些干脆就塞在一角。盾型的梳妆镜,颇具流线的梳妆桌,打住!这里,不是客房,应该是某个姑娘的闺房。陈维政忙把发报电上的绒布盖好,走到二楼,二楼有一间主人间,还有一间是客房,一楼除了大厅厨房和餐厅外,还有一间工人房。

    袁振伍也觉得住人家的主人间不妥,住闺房更不象话,跟陈维政商量,他带农士级住一楼的工人房,陈维政跟地宝住二楼的客房。陈维政觉得这样很好,同意。

    客房也相当不错,相对于这些经常风餐露宿的人来说,几近于天堂。洋房里,有一个小小的锅炉,烧的是煤,二十四小时有热水供应,还有久违的花撒喷淋头,陈维政好好的享受了一下,还使用了主人的香皂和牙膏。对于陈维政来说,除了没有电脑,这里已经很接近当年的生活。

    地宝小时候在广州时,享受过热水花撒,香皂牙膏,三年多过去了,又一次看到,并不陌生。农士级就完蛋了,先是一开水,把衣服全部淋湿,然后就是把香皂咬了一口,吐了一个晚上的泡泡。让地宝笑得在床上打滚,直叫他土老冒。

    晚上八点,黄掌柜的又来了,带着一个姑娘,捧着一个食盒,装着一些小吃,还有一壶酒。他是不放心,担心陈维政会把这栋洋楼变成猪栏,特地来看看。看到陈维政只在这里住四人,而且对主人间和小姐的闺房秋毫无犯时,大为感动,对陈维政们的好感倍增。

    陈维政问他能不能买到发报机,黄掌柜说那个东西很容易,黄恒栈就有好几台,两条火船每条船上一台,家里一台,柜上一台,南宁、广州、香港都有,四老板从天保去安南,随身还带着一台。陈维政问这么多用来做什么,掌柜说,主要是通报消息,缺什么,发什么货,报个平安什么的,平时也没什么大用。

    陈维政让黄掌柜帮买个十台八台,黄掌柜说这个东西不便宜,四千多块大洋一台,十台八台可不是个小数,陈维政说,自己有二师二旅,十五个团,最好有二十台,至于钱,那是小事。过两天,打下百色,还怕没有这点小钱。

    黄掌柜说,如果能够打下百色,就不用劳神买这种小机子,百色有电报局,他那里的机子发出的消息,全国都接收得到。陈维政说,小机子有小机子的好处,方便携带。黄掌柜说也是,马上去柜上发消息去南宁,看看南宁有多少台,估计二十台没有,三五台是有的,先买回来应急,陈维政告诉他,买回来,还要劳神掌柜安排人当老师,教我们的人学会使用。黄掌柜拍胸口保证。

    掌柜走了,袁振伍问陈维政要这么多的电报机做什么。陈维政告诉他,有了电报,就能够与陈洪涛、韦拔群、黄松坚们联系,有什么突发事件,需要大家支援时,一喊就能到。袁振伍认为那也用不到那么多,一个团一台。陈维政笑着告诉他,如果有条件,最好一个连一台。心里真想告诉他,最好是一人一个手机,带视频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