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FBI学读心术
字体: 16 + -

第32章 利用“安全”与“认可”心理,改变对方的立场和行为

    “情境再现”

    一个贩毒团伙的重要头目被 fbi抓获,大毒枭怕其供出他们的黄金运输渠道,于是,多次派人进行暗杀。 fbi探员:瑞茜,我们这已经是第三次把你从鬼门关拉回来,你难道还要为这些灭绝人性的组织保守机密吗?瑞茜:不管怎样,我都死定了,我拒绝回答你们任何问题。 fbi探员:你看到了吗?坐在我旁边的就是我们的最高负责人,他的承诺绝对是有分量的,你有什么请求就说吧!经过很久的思想斗争,瑞茜终于开口:好,我要你们现在就给我特赦令,必须是书面的,否则我不会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fbi负责人:我可以答应你,不过这需要几天的时间。在此之前,我希望你能先配合我们先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书面特赦令我以个人的名义保证,肯定会发放给你。

    瑞茜思索再三,她觉得一个负责人不可能言而无信,于是便事无巨细的把所有的机密都告知了 fbi探员。凭着瑞茜提供的线索,fbi顺利的破获了该贩毒集团。

    “跟 fbi学读心术”上述案例中,瑞茜之所以能在没有拿到书面特赦令的情况下,先行提供信息,帮助 fbi破获此案,其实是利用了瑞茜相信“权威”的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一个普通的德语教师以德国著名化学家的身份给学生们上课。期间,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地拿出了一个试管,他说这是自己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有些许气味,谁闻到了气味就举手,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其实,试管中装的并不是什么化学物质,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但多数学生在“权威”的暗示下改变了自己本有的观念,而选择了屈服于“权威”。

    人们都有一种“安全心理”,即认为权威人物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往往是正确的,服从他们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同时,人们还有一种“认可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要求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因此,这两种心理就诞生了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也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

    空军将领乌托尔·恩特要执行飞行任务,但他的副驾驶员在飞机起飞前生病了,于是总部临时给他派了一名副驾驶员做替补。和这位传奇的将军同飞,这名替补觉得非常荣幸。在起飞过程中,恩特哼起歌来,头也随着歌曲的节奏晃动着。副驾驶员以为恩特是要他把飞机升起来,虽然当时飞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起飞的速度,他还是把操纵杆推了上去。结果飞机的腹部撞到了地上,螺旋桨的一个叶片飞入了恩特的背部,导致他终身截瘫。

    事后有人问副驾驶员:“既然你知道飞机还不能起飞,为什么要把操纵杆推起来呢?”他的回答是:“我以为将军要我这么做。”

    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要超出常人。俗话说得好,“人微言轻、人贵言重”,高学历、高地位、高影响力的人,其倡导的理念往往会被认为是科学的、安全的,他们所提出的意见也往往会被认为是正确的、合理的,即使事实完全与此相反,也会很容易地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与接受。古往今来的君主枭雄、宗教领袖,乃至市井中有号召力之人,他们的号召力正是来源于对大众心理的这种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也能够了解并利用人的这一心理,就可以有效引导或者改变对方态度,让对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南朝的刘勰写出《文心雕龙》无人重视,于是他便请了当时的文学家沈约进行审阅,但沈约未予理睬。后来刘勰便装扮成卖书人,将作品送给了沈约。沈约阅读后,大为赞赏,于是《文心雕龙》成了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

    某学校就“多看课外书的利弊”举办了一场辩论赛。

    辩论一开始,双方便开始针锋相对,很快辩论进入了白热化程度。只见正方三号辩手站起来,激昂的说:“从古到今,有许许多多的名人,比如爱因斯坦、巴尔扎克等等,他们都是因为多看书才有大成就的……”举了一些爱读书的名人之后,三号辩手又引经据典,引用了很多名人志士的话作为论据。

    正、反方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让,整个赛场“硝烟弥漫”。最后,辩论主席宣布辩论结果:正方获胜。在谈及原因时,其中一位评委说:“这次比赛很精彩也很激烈,可以说是不分胜负,但必须要选出获胜的一方的话,那就是正方,因为他们引用了很多名人名言,很好的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让人感觉更有说服力。”

    崇尚权威,迷信权威人士是绝大多数人都存在的一个“弱点”,很好的利用它,你便可以有效的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东西。当然,对于自身而言,要想避免受制于人,就应该明白,其实权威也是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时代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如果对权威言听计从,我们就永远无法进步。

    “智慧锦囊”

    在日常生活中,权威效应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颓废一面。好的、上进的权威效应是值得提倡的,例如,请权威人士担任形象大使,负责环保、节能、关爱生命、如何急救等有意义的公益宣传,会在大众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从而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不好的方面我们应该杜绝和制止。例如,很多消费者迷信权威人士的广告推荐,结果买到的却是具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不仅损失了金钱,还影响到产品的使用,甚至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