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字体: 16 + -

第14章 思想与自由(2)

    和《伊利亚特》相比,《伊索德》要稍逊一筹,但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我尝试在看的时候不依赖字典,我想靠自己的想象来理解书中的描写,也试着把自己喜欢的一些情节翻译出来。不得不惊叹这本书的作者在人物描写方面本领惊人,不管是凡人还是天神,在他的笔下都像蒙上了一层伊莎莉文白时代的神秘面纱。《伊利亚特》中的天神和凡人看上去自由而欢快,而《伊索德》中的更接近现实,他们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月光下的阿波罗大理石像,显得柔美静谧。

    无须一天的时间,就可以看多本书,从《希腊英雄》到《伊利亚特》等书本里来去自如,这种体验像从一个地方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可以随着书中的描写不断去体验各种风土人情。这种阅读就像插上翅膀在天空翱翔,对我来讲这种感觉简直可以用惬意两个字来形容。只是我和正常人又有一定的差别,同样的时间里当别人已经周游世界几遍时,我也许还在语法和词典的迷途里徘徊。或者又要面对恐怖的陷阱---考试。

    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接触《圣经》,那是看虽然看了,但还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现在回想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我的心灵深处,对《圣经》里面的许多言论都无法完全接受。

    记得有一回,大概是某个星期天的早上,我没有什么事做,并央求表姐给我读《圣经》。

    她虽然感觉我不一定能听懂《圣经》里面讲的是什么,但她依然耐心的在我手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拼写故事内容。我听了以后一点儿兴趣也提不起来,感觉哪些故事发生在离自己很遥远的地方。表姐还没有读到约瑟兄弟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去雅各的帐篷里去说谎,我就呼呼的睡着了。

    直到现在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读古希腊神话时那么兴致勃勃,但对《圣经》却完全提不起兴趣来。难道是因为曾经有几个希腊人给我讲个他们的故事,而我的生活里从来没有遇见一个埃及人或者希伯莱人的缘故?且我觉得《圣经》里的人物,不管是人物的名字,还是整本书的叙述方式都很古怪。而我从来没有觉得希腊人的名字有何不妥。

    不过后来我渐渐发现了《圣经》的光辉之处。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许多年来,我一直都在坚持读《圣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心中的喜悦和启发日渐增长,《圣经》开始成为一本我最珍爱的书之一。虽然对于《圣经》我依旧没有全盘接受的,但也从未像读别的书那样,把它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后来我开始了解《圣经》的历史渊源,我和我的老师一样,认为《圣经》也应该辩证的去读,应该从书中清除掉一切丑恶和野蛮的东西。但我们也不赞同把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

    我觉得《旧约圣经》中《以斯书》篇章中的描写更为简洁,情节也十分吸引人。尤其是以斯面对自己邪恶的丈夫时的场景,描写得很有戏剧性。她清楚地知道丈夫掌控自己的生杀大权,没有人能够拯救她,但她一点都不害怕,她克服了一般女性会有的懦弱,勇敢地走向她的丈夫。在她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个念头,“如果我死,我就死吧!如果我生,我的人民都生。”

    相对来讲,路德的故事写得颇具传奇色彩,安静的乡村生活与繁华都市的热闹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像一个是明,一个是暗。路德忠贞而柔情满怀,读到她与那些正收割庄稼的农民一起,站在翻滚麦浪之中的情形,真是叫人无比喜爱。她那崇高无私的精神,就像黑夜暗空里的一颗星星,明亮闪耀给处于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阅读《圣经》,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一点:“有形的东西都很短暂,无形的东西才能永垂不朽。”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莎士比亚的作品,从喜欢读书开始就如此。现在已经记不起是从何时开始读《莎氏乐府本事》,但每一次重新读一遍,对书中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印象最深的要数《麦克佩斯》,这本书只读了一遍,但书中的人物和大概的故事情节印象很深刻。甚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书中描写的鬼魂和女巫都会出现在我的睡梦中。

    每每想起这本书,我的眼前都能出现一个景象:麦克佩斯夫人纤素的手、剑、可怕的血迹,这些会不断在我脑海涌现,就像那忧伤的王后当时所见的一样。

    我是先读《麦克佩斯》,再读《李尔王》。书中描写格洛赛斯特的眼睛被挖出的情节着实让我吓了一跳。这一段描写我看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恐怖感,甚至因为愤怒而无法读下去。读完后好长一段时间都坐在那里发呆。

    撒旦和夏洛克,这两个人物我差不多是在一个时间接触到他们。我的内心里对着两个人充满了同情。他们在我心中一不小心就混同为一体。朦胧中我觉得,他们就算自己想要变好,也永远做不了好人。因为周围的人都不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机会。所以直到今天,我也无法把他们描写得十恶不赦,甚至在我的心里:夏洛克、犹大、魔鬼这类的人,也是一个有缺陷的车轴,有一天还是可以修好的。

    刚开始接触莎士比亚作品时,留下的印象并不好。但反之,一些充满欢快、想象力丰富的剧作一开始就无法吸引我。也许里面有太多关于儿童快乐生活的描写,而这些都离我很遥远的缘故吧。不过世界上最变幻多端的是儿童的想象,留下什么、丢掉什么全凭他们的喜好。

    很多莎士比亚的剧本,我反复去读,其中的一些段落情节都能背诵出来。我读过那么多沙翁的书,却说不出来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本。对它们的喜爱,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像个心情变化多端的孩子般。虽然我很喜欢莎士比亚,但我却不喜欢按照评论家的言论来读。有一段时间,我曾经努力地按他们的言论去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无济于事。我甚至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读这样的书了。后来我开始和基特里奇教授学习莎士比亚,才逐渐把这种想法从脑海中祛除。现在,我开始懂得,不仅仅是莎氏著作,这个世界我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值得高兴的是,我可以看到帷幕一层又一层的拉起,思想的美渐渐显露。

    不仅是对诗歌,我对历史也有非常浓厚的喜爱。只要能接触到的历史著作,我都会用心去读。

    不管是单调枯燥的历史大事记,还是公正生动的历史故事描写,都是我的阅读范围。就像穿越时空去与他们对话,在历史巨作中,第一本让我真正体会到历史价值的书是斯温顿的《世界史》。这本书是我12岁时的生日礼物,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它。现在这本书已经破烂不堪,但在我心里它是无价可比的珍宝,值得一辈子去珍藏。在书里,我了解到了各个民族在地球上的发展阶段:少数伟大的统治者(他们是人世间的坦泰),是如何把一切置于脚下,把千百万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大学期间所读的书里,介绍得多的是一些法国和德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德国人,德国人做事很严谨,他们所作的一切事情都充满一种强健的活力。他们表达观点时不是为了影响周围的人,而是话在口中不吐不快。

    在所接触的德国文学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对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牺牲价值进行了歌颂。

    这种观点在我接触过的所有德国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踪影,尤其是歌德《浮士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昙花一现的美

    不过是一种象征。

    缺憾之美,

    才是真正的圆满。

    这种美无法形容,

    但确实存在。

    就如同妇女的灵魂。

    在所接触过的法国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莫里哀和拉辛。此外,梅里美的短篇小说,还有巴尔扎克的作品也很吸引我。读他们的作品就像一个人漫步在海边,阵阵微风袭来十分惬意。还有雨果,其实在文学上,我并不太喜欢雨果,但他很有才华,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所有伟大的作家、诗人,他们都能用其非凡的才思把人吸引过去。

    我好像说得有点多,但是前面我也例举几位自己最喜爱的作家。但请大家不要因此而认为我阅读面很小,这是一种假象。事实上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作者,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就像爱胡德古怪惊人、卡莱的粗犷以及对虚伪的厌恶。我爱司各特的不落俗套、泼辣和诚实,还有赫里克的优雅和他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花香的味道,这些对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我也很喜欢马克。吐温的幽默,还有惠蒂尔的正直与热情。上帝赋予他们如此高的智慧和才华,谁能说不喜欢他们呢?

    充满乐观主义的作家,像洛厄那样的我也无比喜爱,他们的文字就像阳光下湖面泛起的涟漪,成为欢乐善意的源泉。有时带点愤怒,有时又饱含同情和怜悯感。

    在我看来,文学殿堂是个理想的乐园,是快乐的源泉。在那个充满自由的国度,我可以自由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那里没有任何感觉上的障碍阻挡我和作者,还有作品中的人物去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