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谜,天机秘
字体: 16 + -

第5章

    我高中的第一年总的来说还是蛮紧张的,多少还需要适应重点高中的学习节奏。但是,生活中,一些在我家新鲜出现的事物却深深吸引着我的目光。

    在我上高中的第一年,我爸这个历史系教授,终于成为了中国万千股民中的一员。据说是被自己的学生家长忽悠进去的。他带着的学生,家长是申银证券的副总经理,有次见着我爸之后说,让我爸买股票,就买他们操作的股票就可以,保证挣钱。结果我爸,作为一个老实的知识分子,听信了那个家长的话,就投资贰万元进入了股市。一开始,那个家长推荐的股票还真厉害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爸的资金就翻了一倍。结果我爸,那个时候反而害怕了,就把那个学生家长推荐的股票卖出了。结果,那只股票最多涨了3倍。后来,这时候我爸完全相信了那个学生家长的话,就又追加资金进入了股市。

    到了我上高一的暑假前夕,我爸已经在股市里挣到了将近50万元的收益。

    不久以后,我爸的那个学生家长就被抓了,据说罪名是贪污。后来我爸自己炒股又亏损了20多万。从那以后,在家里面我爸就找到了一个非常有兴趣的事。整天听着各种股评、看各种炒股技术的文章。而我受到我爸的熏陶,也逐渐对于股市产生了兴趣。

    于是,我开始阅读大量的经济类相关书籍。最好的阅读地点莫过于图书馆了,那时的图书馆书籍还是比较多的。很多专业类书籍也可以看到。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阅览室,碰到了想借本西方经济史的书籍。因为我了解到,改革开放之初,在市场经济的问题上是有一定的争论的。这是在政治课上老师讲到的问题。所以忽然有一天,我想看看西方是如何进入市场经济的环境的,在那些国度人民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

    于是,我来到图书馆,向管理员询问有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书籍。正当我询问的时候,旁边有个老人,对我说你为什么想了解这些啊。于是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

    老人点点头,说到,“我建议你读读70年代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的重要成员写得一本《美国的第二次革命》以及《华尔街》这两本书。另外,一些宏观经济的概论,也要读读。”

    “为什么读这些书啊?”

    “你可以读读看,就能明白了。”

    “因为他可以告诉你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我抱着解决问题的想法,阅读了这两本书,又在老人的推荐下阅读了其他相关资料和书籍。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在70年代中,美国放弃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实现了美元的自由流动,美元的发行不再受制于黄金的储备。这样一来为美国的货币发行和货币创造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而老人同时告诉我,美苏的军备竞赛直接刺激了军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这也就为美国的在苏联解体之后,形成唯一的超级大国而垄断世界经济直接物质条件。

    但是老人很肯定的告诉我,当货币离开了实物创造,而进入虚拟的泡沫经济时代的时候,货币的超发将远远高于经济的实际发展,这也就埋下了世界经济在一定周期内必然爆发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的种子。开始我还不相信,但是不久以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消息就传入了国内。我第一次知道了金融还可以直接摧毁一个国家。

    当我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消息询问老人的时候,他告诉我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因为经过几十年的货币超发,美国必然要通过经济金融掠夺来平衡实体经济和超发货币带来的金融业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但是美国这么做,其他国家也会效仿,而且会变本加厉的继续超发货币。而要想平衡超发货币带来国内经济不平衡,就必然要把超发的货币通过国际贸易和汇率市场转移到本国国外。而发展中国家因为劳动力成本和人口的优势天然的就会吸引廉价的超发货币带来的投资,而实体经济投资也会随着金融投资带来的利润,涌入发展中国家,从而带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老人告诉我,中国目前是这种情况的的直接受益者,经济发展的速度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哎,但是这些终究改变不了世界货币超发的现实。一旦中国这样的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意味着世界经济更大的动荡即将发生,如果世界经济体系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的话。世界经济最好的情况是长期在底部徘徊,最坏的情况则是可怕的世界性战争再次到来。”“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有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增加人口,不仅仅是简单的生育,而是增加工业化人口,也就是说增加可以进入工厂工作的人口数量。并且把这些新增的人口数量,培养成新的消费市场。这样才能减轻和平衡实体经济和超发货币形成畸形繁荣的金融虚拟经济。不然世界始终存在这爆发一轮1929年类似的货币危机的可能。”

    “但是如果人口增加不会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吗?”我作为一个不耻下问的好学生,很积极的问了老人一句。

    “那就需要科技的发展,来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紧张的问题了。而且工业化分工越发展,就要求社会化大分工越细致。所以如果想要科技更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工业化人口才可以。”老人对世界的未来充满了忧郁。

    后来我才知道,我遇到的是一位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的华侨,老人年老时希望叶落归根,就回到了中国。在图书馆遇到了我,和我相处了几个月之后,便将自己对于未来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判断告诉了我。我听得也是似懂非懂的。但是我再遇老人的学习中,对于金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大的兴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