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如烟
字体: 16 + -

第十八章 饥饿

    偶然出生,来到这个纷扰不堪争斗不已的世界。



    要说最初的记忆,如果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那就是“饥饿”吧。



    上世纪1960年前后吧,当时我只有三四岁。



    经常要做的事,就是跟随在母亲身后,到父亲所在的工厂空地或者大江边堤坝上,挖一种叫做“扁豆牙”的野菜,放到柳条筐里。



    回到家里,母亲经心地把它洗净、晾干,尔后拌上些玉米面,和匀后,蒸出黑黄相间的菜团子,当成干粮吃。



    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饥饿吧,我感到还挺好吃的。



    有一天,母亲没在家,她跟着邻居家的大妈们,去郊外农业社秋收后的田地,捡拾农民收获后剩余土豆——人家放弃的。



    父亲临上工前,留下一个玉米面饼子,叮嘱我们:这是给小弟弟(刚满一周岁)吃的,你们不准动啊。



    可是,由于早饭只吃过几个野菜团子,父亲走后,我们几个大孩子,盯着那个玉米面饼子,越看越饿,最后到底坚持不住,由哥哥做主,把饼子掰成三块,同妹妹、我三个人,偷偷分食了。



    天黑时,父亲先回家,发现饼子没了,发了火,一个劲儿地追问下落。



    妹妹害怕,就“坦白交待”了。



    哥哥趴在凳子上,小屁股上,结结实实的挨了一顿鞋底子抽打,想来一定很疼吧。他当时疼哭了没有,已经记不清了。



    长大后,家境渐渐好转,不缺吃喝了。每每追忆起这件事,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成为兄弟之间茶余饭后的趣谈。



    童年的回忆深处,我还清楚地记得家里招过一次“小偷”:



    冬日的一天晚上,因为那天父亲刚刚发了工资吧,我们家破例蒸上一锅纯玉米面的饼子,全家“改善生活”。



    嗅着蒸饼子的阵阵香味,我肚子里的馋虫都要被勾出来了,盼着能快点吃到嘴里。



    忽然间,并不算细心的母亲,好像听到外屋有啥动静,对父亲说:你快出去看看吧!所谓外屋,其实是我家租住房子里四家共用的厨房而已。



    父亲带着我们,急忙推开里屋门:见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儿,看样子比我大不了几岁,掀开了我家大铁锅的锅盖,正在往外拿一个饼子呢!



    看到我们出来,他抓起一个热腾腾的玉米饼,也顾不上烫手,慌忙就往外逃。



    父亲带着我们,跟在后面追了出去。追来追去,小男孩慌不择路,直接躲进公用男厕所里。



    待我们赶到时,他正狼吞虎咽,已经吃掉了大半个饼子。



    见到这个场面,我们都愕然了……



    事后想来,除非是饿到份儿上,要不谁会来偷一个玉米面饼子呢?



    不知道那个小男孩,是否熬过了那段苦巴巴的日子,如健在的话,也应该年逾花甲了。他还会记得当时的情形吗?



    这段真实经历,我把它记述下来,选取“饥饿的记忆”文题,投递给数家报章,均得以发表出来。



    远在申城的大哥和花江的小妹,先后读过此文后,勾起了对儿时的回忆。



    他们说我写得好:叫咱的后辈们看看,当年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在饥饿当中长大的。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