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文明
字体: 16 + -

章1084 生蛮攻城战·续

    战争,有所谓的大势所趋。

    暴力一些地来讲,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当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区区螳臂又安能当车。

    战斗也是一样,当天平倾斜之时,再想翻转,何其艰难。但是,战斗中同样也存在着众多的“瞬息万变”,其中甚至不乏可逆天改命的机会。

    .

    有一首西方的民谣(?),内容是这样讲的:

    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个蹄铁;坏了一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个故事讲得就是一个意外,一个小小的意外导致了一个重大的、逆转性的结果。

    故事可能有史实原型,也可能没有。这些都无关紧要。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装备和后勤就是那个“意外”——这在逻辑上和论述上没有问题。

    .

    “意外”是靠不住的,否则就不会是“意料之外”了。

    先知重视的是“确定性”,是战前的准备和应对多种情况的预案。

    和《三国演义》里的策略有所不同。

    看《三国演义》,人们为其中的谋臣军师,为各路的英雄豪杰所倾倒。尤其是智多近乎妖的诸葛丞相,神机妙算,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有了这样一种认识:

    只要兵法谋略用得好,便可以弱胜强,便可所向披靡。

    除了三国,各种名将的故事,同样传达着这种“弱可胜强”的意思。

    然而!

    故事之所以成为故事,正是因为它本身的特殊和稀少。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其中一个核心要点就是:以强击弱,以长击短。

    这里不是说大家一“庙算”,发现我方实力不如对手,然后就怂了,就该投降又或者怎么样了。

    而是指该怎么提高己方的“势”。就算在整体上不如对手,但也可以在局部上避实击虚,以多打少,攥紧拳头攻击敌人分开的指头,积小胜为大胜,化胜机为胜利。

    先知对此奉为圭臬。平日里所谓的“安全第一”,完全可以说成是“先为不可胜”,说成是“谋定而后动”。

    但这一次……有些不一样了。

    .

    计划赶不上变化。

    己方没做好准备……那是真的没有做好准备。

    从之前直到刚才得到“生蛮攻城”信息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完全没想过会在此时,会在此地,遇到生蛮的攻击。装备倒是齐全,但预案什么的一概没有——这和普通意义上的遭遇战,遭遇小股生蛮,不一样。

    然而,己方没准备,对方肯定也没有准备。他们肯定,也更加,不会料到在此时此刻会有这么一支强大的援军,突然登场。

    庙算胜者得算多。

    北门正在僵持,这边有大批的生力军的突然加入。这应该足以影响到战斗的天平了……吧。

    优势在我!

    长老们说得很有道理,生蛮作战必然疲惫,此时都不敢与之硬刚,那一旦等到人家修整完毕……仗可就更没法打了。

    兵法战术或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身怀四两力就能战胜千斤敌。

    现在敌军势弱,我军势强。这要放在平时,可能依靠多少策略和战术都无法达成。此时不战……

    更待何时!

    .

    先知拍板:该怎么打……你们也别争了,都先听听俺的。

    一队从南门送我进村——自己这个“大宝贝”要是不进村,估计所有人都不会安心。

    进村的队伍,一边赶往北门支援,防止生蛮登墙破门,一边关注东墙沿线,做好支援准备。

    墙外的也别做绕弯包抄什么的了,就加强防御后直接沿着东墙前进。这样的好处是,就算正面撞上了生蛮,墙上的守备人员也能从容地从侧上方位置进行有力的火力支援——这怎么都比“绕远”可能导致“孤军深入”来得稳妥。

    .

    想法很好。

    执行也没问题。

    但千算万算没有计算到,生蛮会主动撤退。

    等内外两队赶到北门之时,生蛮已经井然有序,居然是井然有序地……

    撤退了。

    .

    怎么办?

    追?

    还是不追?

    光看着战场的情况就能想象之前战斗的激烈,此时正该是生蛮大战后虚弱之时……但是——

    生蛮跑得快,可他们是撤退,而不是溃退。

    据说在冷兵器时代,死伤最多的战斗时段,是击溃后的衔尾追杀。因为那时敌人都在逃跑,丢盔弃甲,没有战斗意志。胜方只需追上去,朝着对手毫无防备的后背挥动刀枪——这比杀鸡还容易。鸡,人家动作敏捷体型小,上下翻飞速度快,真被它们钻进了什么犄角旮旯,人进都进不去。

    现在的生蛮不一样。他们还保有“组织度”。退,但并不慌乱,依旧保持着战斗力,随时可能反击。

    此时追击……只要对方愿意,那己方就将被拖入失去“城墙”“箭塔”等“地形优势”的野战。

    如果对手再聪明一些,而这边又大意一点……被抓住机会,挑个有利地形,伏击反杀,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己方完全可以小心谨慎,不给对手留下任何的机会。所以,先知决定,除了留下警戒人员,其余人等,全力投入:

    打扫战场,处理战后。

    小心谨慎地追击……还能算是追击吗?估计也就是个“礼送出境”。这又何必呢。

    而真正让先知决定“不追”的原因则是:这场战斗,打得太惨了。

    .

    先知从南边的安全区域进入村中往北门赶。

    一路愈靠近北边,空气中弥漫着的血腥味就愈发得浓重。

    心系战斗时还不怎么觉得,一看到生蛮确实是在退却中,自认“生蛮攻城战”己方获得了胜利后……那刺鼻的血腥味,让先知闻之欲呕。

    太惨了。这场战斗,打得太惨了。到处是触目的鲜血,满耳有痛苦的呻吟,还有不少不动不响的人……他们的情况大多应该比在惨叫的更加糟糕。

    这……这才是真正的战斗吗?

    那场96对10的小场面,让自己从“高估”,变得过于“轻视”了吗?

    “先知。生蛮退了。要追吗?”

    是啊,要追吗?

    追……现在可能是生蛮最虚弱的时候。但要进行野战……防守战还有来自土墙上的支援,野战……没有支援,缺乏预案,敌人又超乎预计的强大……

    更关键的是,真要决定了追击,必然是要集中全部力量的……

    这不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己方不是狮子,对手更不是兔。优势依旧在我……可不说真打起来代价太大,村里的伤员肯定也会因为人员不足,救治不及,而遭受更大却不必要的损失。

    ……

    “战斗……结束。”先知做了决定,“留下警戒,全力抢救伤员!”

    竭尽全力救治伤残,尽可能减少战后减员。同时还要收敛战没者遗体,并修葺因战斗而损坏的各个建筑与工具,尤其是各种守城相关的东西。

    .

    对生蛮的战斗力,又出现了误判。

    在提高生蛮战力估算之后再次进行评估,先知得出华夏方现有的战力已经不再如以前所想象的那般占据“大优势”的结论。

    但这并不科学。因为这“提高了的战力估算”只是先知的一人之见——“见”到的还是战后的场景。

    对“生蛮战力”最有发言权的,是前线的战士。只有亲身参与,才有最真切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才最有发言权。

    所以先知招人寻来“前线指挥官”,以便获取最新的情报信息。哦,如果“指挥官”觉得应该立刻追击……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

    .

    哎——

    什么情况?

    为啥指挥官一脸笑嘻嘻的!?

    战死伤残这么多……老子心里在滴……是在哗哗地流血啊。你特么怎么就能笑嘻嘻的?又怎么就能笑得出来?

    ……不对不对!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但指挥官的风评一直很好。

    ……那么,这是“激战余生”,逃得性命的喜悦?还是大军已至,“大仇能报”的欣喜呢?

    .

    “先知。”指挥官等靠近一些后,疾走两步上前……打招呼。

    “这场战斗……怎么回事儿?生蛮,这么厉害?”

    “生蛮挺厉害的。但兄弟们打得都不错,生蛮死伤不小。啊,也多亏了先知的各种装备。否则就真的难打了。”

    ……打成这样的,还不算难打?

    “可……我方伤亡好像不小啊……生蛮来了多少?”

    打得不错还死伤了一地……不是你在忽悠我,那就是生蛮那里真出了什么大变化。而“人数”是最可能出现变动的地方。

    “是被生蛮冲进来了吗?死伤主要发生在什么时候?防守战术出了问题?还是武器装备又或者后勤……”

    先知心中焦急,张嘴就是一串问题。

    情报失误被偷袭……这个可能性比较小。一帮老猎人,不会栽在这上面的。而且,守城方要出现大量战斗死伤,根据现有情报分析,怎么想都该是被生蛮登墙后近身了,估计还被翻进来不少……否则,就该是生蛮在墙下被长枪捅、被弓矢投矛射、被滚木礌石砸才对。

    “对了,你们……打了多久了?”

    “太阳差不多斜了一半的时候,他们过来的。”

    先知一口气问了一堆问题,指挥官一下反应不过来,最后只好先回答了最后也是最简单方便的那一个。

    .

    过了一半……打到现在?

    时间不算很长,但也不能说它短。

    之前的生蛮攻城,一触即走。这回怎么……?

    生蛮的情况与之前得到的信息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不是好现象。很不好!

    .

    方便的话……

    指挥官,这次战斗的详情,可否,

    细.细.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