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文明
字体: 16 + -

章1033 一言

    地图,是个好东西。

    行政规划用得到,行军作战用得到,调查勘探用得到……涉及的地域越广,地形越复杂,人脑不够记忆,言语不足表达之时,它便愈现重要。

    先知既无参与过行政工作的经历,也未有入伍从军之经验;不要说野外勘探,就连需要用到地图的外地旅游都没有经历参与过。但,这些都不妨碍先知理解地图的重要性。

    这种认识的源头依旧很“陋”,还是游戏,各种类型的游戏。

    战略模拟类的、冒险生存类的……尤其是早期那些“迷宫大且复杂,而各个角落偏偏存在着重要甚至必要道具,不得不去……却没搭载任何地图系统”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可谓令人“刻骨铭心”——不手工画图做记录,有时真可能被困一辈子。

    撇开与现实存在巨大差异的迷宫不论。不论是“降临”前自以为的《文明》型里,还是“降临”后才意识到的沙盒生存型里,又或是在和当前不搭嘎的即时战略类里,哪里有重要的资源、哪里适合新营地的修建……都是必须关注的要点。

    作为模拟,行政、军事、探索相关的经历经验,通过游戏,先知勉强能算“齐活”。

    .

    族长得到“实演”信息,内心雀跃不已,直想立马便能回去着手准备。然,先知都说“请听”了,必然是有重要之事,岂可一走了之?于是,压下骚动,安心落座。“一言”么,反正也不耽误事儿。

    然而……都是图样的错。

    对于如此重要的东西,三言两语怎么够?先知是准备大讲而特讲,恨不能把自己所有知道的,不管是比较熟悉的,还是仅仅只了解了些许皮毛和大概的,一切的一切……想把所有东西,一次性掏出来。

    所以,“请听我一言”,注定不会是“一言”就能了结得了的。

    对此,长老凭借对先知的了解,知道“此处必有干货”,连忙招呼先知那俩跟班,切换。

    这个模式的出现,起自于先知好为人师的老毛病。

    先知经常滔滔不绝、一股脑地讲出好多崭新的、重要的,却让人一下子听不懂的内容。好东西可不能真听过就算了。一时用不上以后也会有大用,又因为不好老追着先知让一遍一遍的讲……

    最后迫不得已,长老自己逼着自己,把给整了出来。

    该模式由长老,及跟班*2,三人共同参与。

    长老负责重要条目的记录。因为他自身还要好好听讲,只负责重要摘记。

    俩跟班则轮流记录先知的话语。又因为说话快、记录慢,两人轮流,靠着“使用两份时间,记录一份对话”,来确保记录的完整性。

    有记录的最大好处就是,随时可以再查询。

    长老,功德无量。

    .

    这次的“记录”同样没让长老失望。

    之前画地上的玩意儿,那真叫是有多简陋多简陋。和先知嘴里讲的一比……嗐~这是能比的吗?

    与只能大致表示某处是山、某处有水,又因为画圆不圆划直不直,仅稚子绘画水准而导致的粗糙示意图大相径庭。在先知的讲述中,精准测绘:有比例尺、有经纬线……再由这些东西扩展开去,先知还讲到了方位确认,土法测距……

    方位确认的用处不大。

    不是其本身用处不大,而是该技能早已掌握。在山林间生活,会迷路的估计都活不长久。也因此,先知新讲的东西好多并无实际用处,仅稍具参考价值。反倒是先知最不了解,只是顺嘴提了一提的“夜观星象”,也就是靠着星辰确定方位,属于又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

    土法测量倒是挺有用……可惜先知知道的也不多。

    向前水平伸直右臂,右手握拳,翘起大拇指;闭上左眼,使右眼视线沿拇指左侧与目标贴合;保持姿势不变,闭右眼,用左眼沿拇指左侧再观测。

    因为瞳距的存在,左眼观察到的位置,会与右眼观察的目标,在水平方向出现一段位移。而根据这个位移的大小,就可以估算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了。

    至于再具体些的……

    哈哈哈……你们办事儿俺放心。先在营地从近距离开始尝试吧,少年。

    ……

    又是一个残缺严重的知识点。离实际应用路遥遥……倒是其中“相似三角形,等比放大”的概念,很有些意思。

    瞳间距,也就是小三角的底边,约6公分;臂长,也就是小三角的直角边,约60公分。因此可获得一个大致的倍率:十。

    那么,只要能估算出“位移”值所对应的实际距离,也就是大三角的底边长度,之后乘上个10,便可获得大三角的直角边,也就是自身与目标地的距离了。

    当然,理论上还应该再补上小三角的直角边,“臂长约60公分”,但考虑到误差,这0.6米的距离实在微不足道……就忽略了吧。

    那么,问题来了。又要怎么知道这个“底边”的实际长度呢?

    依靠某些特定的参照物大小,比如目标地人物的大致身高,就不失为一种比较靠谱的方式。

    精准……是不用想了,多次估算,误差早被放大无数倍。但即便是这样,能知道个大致的远近程度,一样有大用。

    .

    先知再次挥笔作画。

    新图主要由一个个或大或小、互不相交的圆圈组成。几处空白,随后被补上几根或直或弯的线条。

    因为对自身绘画水平不再抱有希望,先知索性放弃了对美观的重视,彻底转向示意的效果。也因此,绘制图形图标的时间得以大量节省。

    新图画完,先知并未收手。交予围观群众后,继续马不停蹄,一连又是两幅。

    这三号图的主体,是线条。上方稍稍倾斜着一条,下方蜿蜒着一条,左侧还有条接近“>”形的。先知花了大比例的时间,用于调整各段走向与弯曲的形状。只在收尾阶段,草草沿上线上侧、下线的下侧,随意补了些“山”,左线左侧画了些“树”,又在三线中央空白区域添上了一片“草”。

    四号图,主体是圈。大圈套着小圈,一圈又是一圈……哦,又多了一个小圈,变成了“外面几个嵌套的大圈,围住了两个小圈;而这两个小圈里,又继续大圈套着小圈”。且,大圈小圈,形状不一,疏密不等……

    .

    三幅新图,二号到四号,其中的三号图被认了出来。原因无它,这就是一号图的改版,不过省略了小河与水塘,算是简略版?

    由于三号图与一号图是对同一个地点的不同表现方式,围观众人自然便将二号和四号图也往该处靠拢……结果却是怎么都没法将它们关联起来。

    “第二幅和那地方没关系。第四幅更是我随手画的。”见所有人都进了死胡同……先知赶紧提示。

    ……

    .

    随手画的……这让我们看个啥?!

    天色不早,准备也是要花很多时间的。您老不如……直说了吧。

    .

    幽怨的小眼神儿,再次让先知膨胀了起来。

    看不懂?嘿嘿嘿……俺画的虽然差了些,但该有的意思,可都在哦。

    哎!且听我一一道~~(啊)——来!

    先说第三幅。这算是我突然想到,临时插进来的。

    看第一幅。这里表示“山区。再看这条线,我沿着山脚边画的。

    原本想着,有山的地方画个“山”。山区越大,“山”就越多。山峰越大越高,那“山”也可以画得愈宽愈尖……

    后来想到“山脚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知道山脚延边的走向,那山体的凹进和突出,估计也就能起到地标的作用了。

    另外,赶路时沿着山脚走平地,总比上下坡要轻松吧……

    所以呢,到了新地方,最初只要有些示意图标,知道是山是水就好。等之后有了条件,就要把细节添加上去。比如这条线就把不同的地形给划开、区分了。

    ……

    比例尺很重要。非常非常的重要。

    ……

    比例尺右边那个数字愈小,比例尺就愈大。这个当做来理解,右侧的数值就是分母。

    ……不懂分数……那就记“右边越大的,值越小”

    然后记住“尺大详小”: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地区越详细,但能显示的地方也就越小。

    看图。山的这边和这边、树林的这面,都画不到了;当然,我也是真不知道那些地方的具体情况,才避开的。

    比例尺大有大的优点,小有小的好处。

    比例尺越大,越详细,我们就能从中了解到越多的细节。

    比例尺越小,越广阔,我们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地形分布。

    ……

    这第二幅,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些圆圈代表着一个一个的棚屋。那么……知道是哪儿了吗?

    对!

    就是“科工院”那块儿。

    都看懂了是吧?那就不多说了。等有空咯,其实可以画幅更大更全的,给搁“议事厅”去……

    (“正是,正是!这个太有用。要多做些,粗糙的也可以……”长老激动中,并将“绘制村内地图”登记在“近期要办的重要事件”里)

    那么,最后一幅。

    这个其实……用处可能不大……也不太搞得出来……

    嗯……还是讲一下吧,有用没用再说——用好了用处很大,但绘制难度也很大。

    .

    这个圈儿呢,叫。就是说,这条线上的地方,高度都是一样。

    看侧面图。(先知随手画了个向上的箭头表示山丘)

    山脚下宽,山腰变小,山顶更小。这就是大圈套小圈的缘故。

    ……不懂?呃……没听清?……还是没听懂?

    想象一下,从上往下看。

    (在身前竖起手掌。)

    这指尖代表山顶,手腕……手掌最宽的地方代表山脚。一般来说,山总是上面小、下面大的。

    侧着看,是线吧?山脚、山腰、山顶,越来越短。

    从上面看。这线绕着山脚一圈,比较大吧。

    山腰的,四根指头,小了一点。

    再往上,三根指头,又小了。

    最顶上,一根……

    你们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