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文明
字体: 16 + -

章1030 不识五谷一样教种田

    “先知,麦穗拿来了。”

    .

    啧……

    麦穗儿?就这?

    麦穗长这德行?

    俺下地少。可……没见过猪跑,还能没吃过猪肉不成?!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国徽总是知道的吧。钢镚钞票上就有的。一根茎秆,上有谷粒,分列左右,密密相邻……

    哦,画面上看着是“分列左右”,实际可能是有四列?反正不止左右俩就对了。但这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谷粒与谷粒、谷粒与主茎秆,都是“紧贴在一起”的呀。

    现在呢?手上这是什么玩意儿?

    谷粒和主茎秆之间有细长茎柄相连,使得谷粒向四周“绽开”,凌空“摇曳”……这tm要不是长得够粗壮,又与某些野草有何区别?!

    .

    “先知,可是有何……不妥?”

    看到先知一副“艰难困苦”的,混杂着惊讶、郁闷、难以置信……一大坨情绪的表情,长老看看样本又看看先知,再次怀着担心,却又不乏期待地小声询问道。

    .

    “啊……没。”先知舒展眉头,抹去“川”纹,回身应道。

    麦穗的样子,与自己所熟悉的相距甚远。但现实就是现实,它就长那样儿,你现在拿它没法子。

    虽然自己因其磨粉和(huo)面……而将它称之为“麦”,但此麦,不见得就是记忆中的大麦小麦。

    说来,莜麦有带麦字,却也未长穗形。具体长啥样子记不太清,但依稀记得“头上有分叉,叉头出小穗,穗上结麦粒”。与“野草型”不同,但也与传统意义上的,或者叫自己所认知中的麦穗形象,大不相同。

    还有燕麦。至少野生燕麦也应该不是“麦穗样”的……呃——燕麦……是不是就是莜麦来着?

    ……

    沉睡的记忆随之浮现。

    为人熟悉的农作物模样并非“有史以来”。玉米、胡萝卜、茄子、香蕉、桃子、西瓜……远古野生的模样,与历经数千年,不断被筛选、驯化、改良后的样子大相径庭:

    玉米粒不是包着玉米芯密密麻麻的样儿;香蕉有核儿且又大又硬,几乎没有多少肉;桃子的果肉层,相对果核也是薄得很……

    这麦子,可能、大概、估计……就算真的是,那也该是原生未进化种了。

    ……

    嘚——行吧。或者说,就这样吧,现在。

    反过来说,这不也是一个很好的变革切入点吗?

    “长老啊。有个东西……也不知道它有用没用。就算有用呢,也不会是短时间,花个几年就能出效果的……”先知说得有些艰难与不确定。

    “好事儿啊。花时间费力气什么的,怕啥?”长老的回答就很大气。

    “是——这样的。”先知抓爪脸:“还是。不过呢,和之前提到的那个不一样。”

    .

    之前的选种,是“选择饱满大粒;筛除瘪小空壳”,也就是选“长得比较壮实的”,主要目标是:能长出来。

    而这次的“选种”(简单命名为“选种二”),是在选出的种子基础上,再多做一步。挑选的原则分为三块。

    一是挑选分蘖多的。也就是一颗种子能长出多个穗,比如三穗、四穗,甚至更多穗。简称“多(分)支种”。

    二是选择单穗颗粒多的。一般一穗十几不到二十粒,那么超过二十、三十,乃至更多的就值得留意。简称“多子(孙)种”。

    三……

    .

    “见过长这样的没?”

    先知画了个没有茎柄、麦粒密接相邻的“标准麦穗”造型。

    “这……没见过。我让人去打听打听吧,可能会有见过的。”

    “那暂时就按这三条,将特殊麦穗从那些一般的里面分选出来吧。”

    “先知。这三条……可有何种说法啊?”

    .

    嗯——打个比方吧。种子呢,你可以理解成“孩子”。

    孩子虽然和父母长得不尽相同,偶尔也会出现巨大差异的个体,但总的来说,亲子长得相近的占大多数。

    这次的尝试,就是选择穗多、粒多、柄短的,再加上选种(一)的“大粒”,将它们与普通的分开种植,以观察它们长大后是否也是穗多、粒多、粒大……

    当然了,种植一次两次应该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若是能连续多年不断“选择”,一代一代地好中选好,那某些特点就可能会稳定的固化下来。

    你先记几个关键词吧。

    子代具备亲代的特性,亲传子继,这称为。

    子代出现亲代所不具备的巨大变异,是谓。

    选择具备我们所需特性的作为亲代,这叫。

    让具有不同特性的亲代相互影响繁殖的是。

    而我们目标就是运用这四条,以期最后能获得不但出穗多,穗上颗粒大且多的——。

    这也是我会说“几年没效果”的原因。

    .

    记得,一定要彼此区分种植区域。我们必须清楚知道哪块地种的是哪个种。这样草能事后比较“子本”与“亲本”的差异。

    再多啰嗦一句。不管是用地标做示意,还是阡陌,也就是田间小路来分隔,必须清楚哪里种的是哪种——这次的事儿,需要的不是直接的“结果”,而是侧重“比较”。

    哎——嗯?!怎么了?

    .

    先知边说边在泥板上画着示意图。比如“这个方块种三穗的,那个种四穗的……”,“四周修上阡陌,既便于划分区块,又便于就近观察”,再譬如可以树上界碑:将粗木头纵向对半劈开,再于平整面刻字,分立四角……

    可说着说着,突然意识到长老有些不对,于是回头……

    但见,平日精神矍铄,身体健康的长老,如今手抖脚颤;看面色,更像是被什么憋到了一般。

    我x,该不会突然……就中风了吧?

    .

    先知大惊失色。

    自己知道些许急救的知识和技巧。但真要碰上什么心脑血管问题,“束手无策”就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怎么办?……怎么办!

    让他躺下来?……平躺好像会导致脑部血压上升,有害无益。可人要摔倒了,问题应该更大……让他慢慢坐下来会不会好一些?

    .

    “快!!”

    就在先知有些手足无措,靠近了想做些什么之际,长老好像突然回过神来,接着就是一声大吼,挥舞着胳膊急急叫喊:“赶紧的!叫他们都按先知说的分门别类。

    你,你……欸咿~你们全都去。

    能跑多快给我跑多快。让他们都先停下来,之后再仔细告诉他们……先让他们停手,我随后就到

    还愣着干啥?跑啊!都跑起来!

    快,快——再快点儿~!

    .

    长老中气十足,声透云霄,震耳欲聋。

    先知因为靠得近,被震出内伤……不至于么,一个踉跄却是免不了——差点被吓出个好歹。

    长老没出事儿,先知稍稍松了口气。

    “那么,长老啊……”

    “先知,我也赶过去了。”让年轻速度快的先走,长老急匆匆,也紧随着准备开路:“先知可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呃……也没啥太重要的,之后说也一样。有空记得提醒我的事儿就好。”

    “?好嘞。”

    一声“吾去也”,长老绝尘而去。从“帕金森”到现在健步如飞,真叫是转换自如。

    再之后的事,那些具体事情怎么在搞……先知没多打听——有问题,自会来人咨询;没问题,又多管作甚?

    老话,“你(们)办事,我放心”。

    好忙好忙的。何必还把精力费在别人能做好的地方。讨人嫌吗?

    .

    先知说放下农收,这是真放下了。等晚上长老问起“盘龙棍是个啥?”,才记起还有这一茬儿——万幸,让长老记得提醒自己了。

    盘龙棍,双截棍的前身,相传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与双截棍不同的是,两棍一长一短,其形状用法,类似长柄链枷。

    长棍挥动时带动短棍,而长棍停滞之时,用软索连接的短棍会继续向前甩动——因力矩突然变短,所以会进行第二次加速。

    故,冲击力之大,足以破兵碎甲、扫断马腿。

    不仅如此。

    在面对“力劈华山”这种横扫竖砍的招式之时,对手若应之以寻常招架刀棍的横拦竖挡,其结果往往是架住了长棍,却着了短棍的道儿——不熟悉盘龙棍,就无法判断其真实的攻击范围,也就是:长棍再加上软索及短棍形成的扇面。

    .

    “听起来挺厉害的。可打猎好像用不上它呀?”

    “啊~!先知是得了天启,这是要对人作战了?有什么人要对我华夏不利?难道是……”

    长老听完介绍,一愣之下,立马想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

    “呀——哈哈哈”

    “其实……”

    其实就是先知老毛病发作,讲东西之时,有的没的一股脑儿往外倒……这次也讲了一堆用不上的。

    “其实,我讲这个,不是要拿它当兵器。”先知尴尬,先知挠头。

    (“哦”。长老表示洗耳恭听。不过“当兵器”这点还是有用的。记录下来记录下来!)

    .

    之前我不是提到,收割时连着麦秆一起收割吗?

    虽然有更好的工具……但现在造不出来。而这盘龙棍,效果虽差但制作没门坎。长短两根木棍,再用绳索分绑两头……算是一种简化的替代品——靠甩棍砸,怎么都比拿手“撸”要来得方便。

    现在虽然没有连麦秆的,但拿石刃割下来的可以先尝试尝试,虽然不踩住麦秆可能会四下飞散(?)。

    先试试吧。反正做一根也不费多少劲儿。

    .

    听起来ok,值得一试。

    长老表示,之后会安排相应的测试。效果好的话,就立马全面推广。至于镰刀,有一年时间发展,尤其是“科工院”就在先居。就算今年来不及,那明年肯定能用上。

    .

    汝可闻“簸之扬之,糠秕在前”乎?

    不知道吧?啊哈哈哈——

    “脱粒”上了测试日程,先知又想到一个小东西——簸箕。

    扬谷机没有,簸箕还能搞不出来?

    麦粒外面的皮壳即粗糙,还不消化,收下来是不能直接吃的。而“去皮”不管是使用了还未搞不出来的石碾子,还是当前主流的手持石块磨碾砸,必定皮壳混杂。

    用手眼来挑除可谓吃力不讨好。而借助了簸箕,就那么一簸一扬,轻重大小分离。怎么都比纯手工来得轻松便易。

    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