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文明
字体: 16 + -

章1023 开心不为餐食美

    先知喜欢野外求生节目。

    小时候也常去山上,玩火、烤番薯。

    只是没想到,现在作为一只宅,一只家里蹲,居然还会有用到野外知识的时候。

    .

    某节目就讲到过这么一个细节。

    夜宿在可能有猛兽出没的野外,随身若有肉食没有吃完,记得要将它们悬吊在离宿营地一定距离的半空之中。

    悬吊是为了避免动物能轻易地接触到它,被一些小动物偷去实在太亏。但整个动作的关键点,却在“离开”二字之上。

    原因很简单,肉食的气味可能招来猛兽。这事儿一旦真的发生咯……是让猛兽出现在自己身边,还是在一定距离之外,并不是什么难以抉择的问题。

    对于一个要依靠狩猎为生的部落而言,每天都会有大量吃剩的骨头、废弃的内脏……为了避免因这些东西而招来猛兽的登门拜访,把它们扔到聚居地之外,距离又不太远的某个地方,算是集安全、卫生、以及便利等综合考量后的一个结果。

    因此,也就有了这么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关于狗狗起源的,又一种假设。

    .

    那个节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相对弱小的狼,放弃了捕猎,转而以获取并食用部落废弃物为生,进而在部落附近居住了下来。

    因为狼不论是在听觉还是嗅觉上都远高于人类,故,但有猛兽之类的威胁靠近,它们总是先于人类警觉。虽然这只是出于它们自身安全而做出的警戒反应,却间接地也为部落提供了预警。

    哦,对了。想来,食物残渣的清除,也有利于卫生状况的改变。

    换句话说,它们除了担任警卫,还兼职环卫……

    嗯——也许应该将警卫环卫调个个儿才是。

    反正,因此,两者的近邻关系,得以维持和留存了下来。

    仅仅如此比邻而居,还不足以使狼群加入到人类生活中来。故事的后半段讲述了,因为某个意外狼群出现了骚动,这引起了部落的注意,并派出人员前去查看。结果却是在赶到之后发现,母狼已然身死,只留下数只狼崽嗷嗷待哺。

    于是,狼崽被收养,在部落里慢慢长大。因为天生属于群居型等级性动物,对于饲主——它们的领导者——有相当的服从性。又因其在警戒、狩猎等方面大有作为,而颇受族人重视。

    以此为开端,这窝狼崽成了狗狗们的始祖。再加上人类的后天选择,更加服从、更加友好、更加聪明、更加强壮的各色狗狗,陆续出现在了人类社会和历史之中,成为了人类古老而又亲密的老伙计。

    .

    故事讲完了,真假不好说。但对先知而言,这个故事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事实不见得就是如此,可能大相径庭,可能是是而非,但可能性却无法排除。至少感觉比“狼孩”版本靠谱些。

    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缘故,先知对于族人在长期且浪费大量内脏之后,居然没有钓一只二哈回来,表示实在是亏大……啊!对了。

    出于安全考虑,大部分有危险性的野兽,早在狩猎队的努力之下,被从聚居点附近乃至整个狩猎区,清剿或驱逐殆尽了……

    得嘞~探索用、狩猎用、牧羊用……俺可爱的狗狗呦,怕是遥遥无期鸟~

    但愿在不久的未来,探索队能通过其他途径,能把它们招募进来。

    .

    思绪飞得太远,扯回来先。

    内脏作为美味且富含营养的食材,重回菜谱实在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儿。代表团也在眉开眼笑中……开始品尝第六道菜肴:烤鱼。

    鱼不大,两指半宽,二十公分长短,长得如梭子一般。不是没有更大的鱼,而是这个品种的味道最为鲜美。烤前拿盐和酸果汁略微腌制,鱼肚里再夹上一些酸甜的果肉。如此这般,即能增鲜提味,也能压制鱼的腥味。

    长老之前表示“用这鱼炖汤,是又鲜又香”……被先知直接枪毙。没有葱姜蒜、柠檬紫苏辛香料,先知真是连多吃一口的兴趣都欠奉——哪怕炖鱼汤的做法是自己提出,鱼本身的味道也的确广受好评。

    先知这辈子很少吃鱼。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不了那个腥味儿。自家老娘爱吃鱼,偏偏还讨厌生姜却不在意鱼腥味土腥味……结果就是,先知除了带鱼、扁鱼等有限的几种可能会吃上几筷,其它鱼,或者说大部分水产品,几乎是一刀切的连碰都不碰一下了。

    菜单中保留这道菜的目的,不是为了介绍烤鱼的烧烤技术。族中烹饪原本就以烧烤为主,靠视频自学的先知也没能力改进。坚持要上一道鱼菜,只为引出新式的鱼笼捕鱼法——自己不喜欢,别人不介意啊。

    由于没有掌握渔网技术,族人的捕鱼工作主要是依靠木枪来叉鱼。在浅水区倒是有“先垒小石坝,后将鱼驱赶制小水塘,然后再行捕捉”的办法。但限于环境,这样最多只能抓些细小的品种,花费的力气和收获着实不相符,还不如到水深一些的地方碰运气。

    也因此,捕鱼最常见的情况,就是趁秋末鱼最肥美的时候,动员人手去个几回抓上一批。

    鱼笼法不如撒网捕鱼,找到鱼群后能一网打尽。但它却是最省力可以长期使用的办法。

    只需寻地儿将笼子沉入水中,放上饵料,广种薄收,等鱼儿自投罗网。这种守株待兔式的方法,花费的力气和成本是真的小,除了鱼笼的一次性制作成本外,也就只剩设置鱼笼与收获这两步了。相比之下,垒坝尚不如它轻松,鱼叉叉鱼就更别提了。

    鱼笼,准确的叫法是鱼筌(?又或是鱼笱?先知表示:小事儿,不管),其制作简易方便。主体就两个底圆差不多大小的圆锥体,一大一小。

    大圆锥为笼(做成壶或瓶更好),以多根枝条为经,一端扎紧作为圆锥的尖顶,散开的枝条作为圆锥的斜边。然后以树皮草茎藤蔓做纬,捆扎围绕、加固定型。经纬织就的空隙不必过于细密,小鱼误入也好有个逃生之路。

    小圆锥是入口,做法类前,但尖顶部要开口——其实不是圆锥,该叫圆台,是个漏斗——供鱼游入。因为是个喇叭口,这进去容易,再想出来……在小口处插入软薄的小片儿制做锥顶,使鱼游入之时能用身子将它向四周顶开,想出去却没办法先把篾片拨开……万无一失。

    两个部件做完,将小的套在大的内侧,稍加固定让它们别轻易松脱,一个鱼笼就算是完成了。

    其实还有更简单,连笼子都不用的办法。在河边,依托地形和石块垒坝,人工围个小水塘——这起大圆锥的作用。再于入口处用树枝排出一个向内的喇叭口——这起小圆锥的功效。最后往水塘里面撒入鱼饵,便可收工,坐等结果了。

    这种方式的单个渔获量并不会大,但人力消耗更少。凑和着也能算是个不错的补充吧。属于“有固欣喜,无亦淡然”的程度。或许加大投入会有不错的回报?

    除了“守笼待鱼”,直接钓也是个办法——附近没有天敌,这里的鱼个个心都大的很。

    一根经过编织变得足够坚韧的细鱼线,绑上一根磨制的骨针,插上鱼饵,选个合适的地方往水里一扔……除了花费人力,收获一般要好于“干巴巴的等待”。而且鱼的个头都不小——骨针的大小直接就决定了“小鱼免入”。

    这办法当前没有普及。秋末渔汛可能会动员一下——探险队除外,任何生存技能都是他们的必修课。

    .

    肉菜到此为止。再摆上来的,是一碟长得像腌萝卜片儿的酱菜,和一小碗粘稠的糊糊。

    “腌萝卜”应该不是真萝卜,也不像是大头菜一类,至少先知吃着感觉不像。好在“是啥”并不重要,什锦菜里有些啥,先知也是不知道的。

    制法更简单。洗净、切片、撒盐,然后就是放置半天——中午做的,到了晚上正好。

    先知倒是在尝试咸菜、酸菜、泡菜之类的制作。问题是,一方面时日尚短,另一方面还需要合适的乳酸菌来配合发酵。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之下,“妈妈的味道”,怕是一时半会儿之间出不来了。

    嘛~现在有个腌菜就不错了。

    至于糊糊,主原料有两种,不混用。

    一种可能是木薯之流,另一种当属芋头一族。

    芋头中那些在烧烤烹煮之后会变得又香又糯的,也不在选用之列——难得的美味,无需过多加工,有丁点细盐就很好吃,属于优先供应老弱伤病之用,当然也包括先知他老人家。

    主原料都是那些手感较硬,口感粗糙、即干且柴,能吃但不好吃的。

    蒸熟(又一种新式烹饪法,但还没有普及),去皮,捣碎成泥,趁热加入动物脂肪熬制的油,撒盐调味,不断搅拌,再搅拌……

    做不出大厨那种如丝般光滑细腻的土豆泥,但整体口感却是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奈何……好吃归好吃,花费的工夫忒大了些,使得它被一致视为:在食物缺乏之时,可当做那些软芋头的高级替代品。……又或者减少和简化工序,以降低品质来换取成本的节省。

    先知心中小有郁闷。

    明明让一个日常消耗量不小的低质食材大幅提升了味道……为此的确多了不少工序费了不少力气,但都是值得的呀……所谓烹饪,所谓厨艺……

    行吧!自家老娘说起当年“自然灾害”时就表示:要是能给三碗干饭,没菜吃也不是个事儿。

    好的。你们开心就好。反正俺这先知要吃的时候,还会有谁跳出来阻止不成?

    .

    最后上的是果脯和水果。

    自然也不会是常见的样子,都已经过盐渍。

    稍加盐渍,能让一些原本过于酸涩而难于入口的果子,变得能下嘴了。而原本就有甜味的,则更显甘美。只是,这种制法只适合现做现吃,并不耐存储。

    做果脯,盐渍的时间也不用长太多。等果子里的水分腌出来之后,烘干或晒干即可。

    若本身是酸得不得了,比如柠檬之类的,可以置于罐中密封、进行长时间腌制;事后拿来当菜又或是泡茶,都是不错的选择。入冬之后,拿它来补充维生素更是极好的。

    只是密封……比较困难。

    .

    整顿饭,代表团吃得真叫是眉飞色舞,喜笑颜开。

    东西好吃仅仅只是原因中不足一提的那一小部分。

    精盐、制陶、食物来源的扩大,长期保存的方法……

    惊喜,其实从代表团遇到探索队之时就开始了。进村儿看到的诸般变化,再到吃饭时各色美食和餐具……哦,叉子很好用,比拿着一根小树枝挑啊捅的要方便得多。虽然远不及先知那两根小棍儿在饭菜间纵横捭阖、自由在在、随心所欲……

    代表团自然没有错过这个小细节,纷纷要求尝试。然后,便理解了长老族长他们那自然不自然,隐隐约约流露出来滴善(de)意(yi)的微笑。

    一根棍子是叫不好使,但两根棍子却是使不好。

    这他么居然还是个高级的技术活儿。

    ……

    “试用”这茬儿,很快就过去了。但筷子的使用,却不觉间在众人心落了根:高、大、上!这筷子,可不是一般人能使得了的。俺得跟着好好练练。

    .

    一切的一切,都很好,非常好。

    但真正最让代表团一行高兴的,是之前那个一直吊在心头、牵肠挂肚,让人吃睡都不得安宁的大问题,已在悄然无声中,自然而然地,消失不见了。

    可喜可贺,

    可——喜,可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