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文明
字体: 16 + -

章1004 来,董事长,给俺说说状况

    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

    你是……

    还不知道怎么称呼。

    .

    我是这里的长老。啊,现在该叫华夏的长老了。

    (哦,对很满意也很开心嘛……好滴很,好滴很!)

    只怪我们实在没用,部落一直以来……

    (长老啊?难怪能打得断歌舞……威信还是不错滴嘛。)

    好在现在有了先知,有了先知带来的族名。我们……我们再也不是野人了。

    (唉??有了先知和族名,就不再是野人了?有啥必然联系吗?)

    请先知为我们指明方向,引导我们!

    .

    俺就为这来的。

    问题是,这才刚醒多久?连牙还没刷。初来乍到的,两眼一抹黑……还是得先了解情况,再说其他。

    说来,这穿越也不给个“统计界面”一类的东西,方便查看当前情况和资料。

    没有情报、信息、数据的支持……这《文明》还怎么玩得了?决策没法儿做啊……

    嘛——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好在有个长老在,怎能不用上。

    .

    信息越不发达的时期,阅历和经验就愈加宝贵——而这些又必须依靠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积累。因此,长老总是代表着最睿智、最明白事理、最了解情况……的那一部分人。

    既然眼前这位能越众而出,代表一族出面,想来定是部落里最懂事儿的长老了吧?那么,基础信息就靠你了,“懂事长”!先给咱说说现在的情况呗。

    .

    部落的科技水平——用“科技”二字实在有些太抬举它了——现在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大概吧。属于知道有金属这么种好东西存在,但自己即不会勘探挖掘,更别提冶炼加工。除了木头、皮革、骨头这些材料,工具大多由石头加工而成。

    石器加工技术……还算不错(?)。斧头锤子、长矛弓矢……林林种种,数量不少。其中有个比较奇特的短柄锄状工具,锄柄不及正常锄头的三分之一……说是拿来砍树的。算是锛的一种?

    各类石器从选材,到外形加工,还懂加水研磨……不论是形状,还是光滑程度,又或实用性,都能算得是精细好用。拿来进行日常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

    矛头箭矢之类的锋利程度,更是超乎想象。看着挺结实的毛皮,却能较轻松地进行穿刺、切割……效果可以说并不比一般金属制品差。

    但,是……

    不得不说,石器和金属刀具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个大大的“但是”。

    那就是,石器的耐用性,实在不高。

    粗厚型的还好说,但轻薄锋锐型的,不仅容易因磨损而效果大减,更大的问题是会因为材料质地过脆,导致崩刃乃至整体断裂。而就算是崩裂了一小段刃口,重新修复磨利也得花费大力气。

    简单来说就是:使用成本不低;要想确保性能,维护费也会很高。选用质地上乘的石材,可以有效降低维护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奈何好石材数量实在感人。

    好在制作工艺和制造流程已经相当成熟,有专人负责制作维护,部落还不至于缺乏工具使用。只是,这些“专业人员”除非部落真遭遇了什么大事儿,实在缺了人手,才会被临时借调。平时……“本职工作”都忙不过来。可以说是被工作所“束缚着”的一批人。

    话又说回来,这些“专业人员”,或者叫技术人员(?)的,其实大多也由那些不适合重体力劳动者组成。

    有上了年纪的,这一般是技术知识担当,除了开发制造,还担负着传承的责任。也有因伤病分派到这里来的,那是因为残而不废,在这里能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金属各种好。但开采冶炼,先知也没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懂土法冶炼的知识,却变不出矿石来。

    倒是石器什么的……嘿嘿,还是有些想法可以拿出来搞一把,造福人民大众。

    说来,这帮子“专业人员”,以后要勉强拿来当“科工院”用了。

    .

    说到贡献,就说到了组织形式。

    部落里虽然出现了“家庭”、“个人财产”之类的初步形式和概念,但还是以原始共产为主。

    个人拥有少量私产,但主要是工具、装备、住宿用窝棚。日常的生产活动,仍旧是集体合作共享模式——共同出力,一起分享。

    拿现有情况而言,一处聚居地就像是一个大家族。由小家庭附属在大家族之上形成联合,家族则对家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决策靠长老,行动听族长——也就是长老边上那个小年轻。

    至于部落……

    除了当前这个聚居点,附近还有多个同属华夏的聚居地。而这些个“家族”的合总,才是整个部落,整个华夏。

    换句话说,部落的总人口,远比当前所见这百来号人,要来的多得多。

    .

    好事情!

    人多好!

    人多力量大。

    人口少,整体所面对的生存压力可能比较小。毕竟吃饭的嘴巴少,需要的生活物资自然少,也就更加容易养活。

    但是,人口,换个侧面来讲却是生产力的一大要素:劳动者——没有劳动者,物产可不会凭空出现。

    再要说得不太好听些,人,还属于另一大要素: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时的资源和工具。

    人口不仅能带来物资产出,同样还会有产出,也是武力的基础。

    想象一下,当身处荒郊野外之时,或孤身一人,或三五的小队,或大群人聚集……的情况。人数多少将直接导致心态的不同。环境越危险,人越多就越安全——不论是因为力量集中,还是风险被分摊。

    再者,大型一些的工程,人少了实在干不了。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或终有完成之时……可时间上遭不住啊。

    总之就是,除非生活物资不足,从而引发内部矛盾、争夺、冲突,进而带来不稳定,人口是越多越好的。

    也因此,“人口普查”势在必行。至少得知道,必要之时有多少人力可以动用……该找机会开个“人民代表大会”,好加深彼此的联系,也顺道了解一下各处的状况。

    尤其是现在。还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真乐意有自己这么个天降系的先知。

    .

    说到各个聚居点。之所以百多人一地,分散居住,其主要原因是:受所能获取的生活物资——更因该说是“生存”物资——所限,而导致的结果。

    部落掌握了初级农耕技术,脱离了“野人”那种“走到哪里就吃住到哪里;哪里有吃喝就往哪里去”的,完全依赖于狩猎和采集的游猎生活,出现了种植和定居的倾向。

    然而粗放型的农耕方式,不论种植技术、工具水平,还是作物自身产量的因素,一片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存在着一个并不高的“天花板”——“不高”还是粉饰美化后的遣词用语。

    采集和狩猎依旧是生存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故此,当一个聚居点的人口“太多了”之后,“分家”工作就必须启动——一地物资实在养不活多少人口。

    而且,历代先人也注意到了,当一片土地被索取超出了所能恢复的物产之后,“天花板”将会下降且恢复困难的事实。比如连年耕种必然会出现减产歉收,又比如林子里所能采集狩猎到的动植物资源会因不断“被大量伸手”而逐年减少……

    “物产不足”的苗头一经出现,“分家”程序即刻启动。有时甚至还不得不考虑搬家问题。

    当然了,这些也是部落向周边、向未知的远方,迈出探索世界的重要一步,是好事来着。

    .

    “探索”是好处,但人力分散终究会有各种不便。光传达信息的成本就会大上许多。

    “想办法提高单位土地所能支撑的人口基数,以便建立更大型的聚居点”,以及“建立更加通畅便捷的联系方式和移动方式”,将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被先知记了下来。

    只是,一个都急不来,哪怕明白它们真的很重要。

    .

    由于农业产量低下,存储需求不大,陶器技术,初级的虽说已经掌握了么……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谷物的存放,依靠稻草麦秆包裹能存储一部分;在山洞干燥处挖坑,防潮防虫鼠的处理一番之后又能存放一部分;皮革缝制的袋子,除了装液体,这种小颗粒状的自然也没什么不可以——不嫌浪费皮革的话;然后,枝条藤蔓编制的箩筐篓子,虽然不防潮,但短期存储也无需担心……结果就是,没有了制造大陶罐的需求。

    陶器在锅碗瓢盆之类的餐具分支,其需求量同样低下。

    碗、瓢、小盆儿,少量木制的就够用。大的……用不上。

    肉食有时也会尝试石板烧,但主要依靠明火烧烤,有木签足矣。

    水果类直接上手,拿了用嘴啃。

    块茎类,或烘烤,或埋火堆下灰堆里煨熟。同样无需额外的餐厨用具。

    煮汤总该用到锅了吧?凹坑铺上一块皮,不透水的那种,放入食材加上水,然后再把搁火堆里烧至高温的石块扔进去……

    谷物类,简单粗糙些的,连茎带秆“烧麦子”,就是明火烧烤,熟了就抓一把谷粒放手心里搓,待搓掉了谷壳就能吃了……精细些的会用石头磨成粉、和成面团后埋在火堆下的灰堆里。再有其它……按长老的描述,应该是一种需要在里烘烤制作的,即硬且脆的,黑面包(?)。

    总之,生活一般不用陶器,也用不到陶器,所以也就不发展陶器……也更不知道,有了陶器才会有的全新应用。

    .

    事关吃喝,这个不能忍。

    陶器不陶器的先不管它。是稻子,可以蒸煮米饭,各种炒饭。是谷子,馒头面条、糕点饼干、烧饼油条……好吧,油条要先跳过,油炸的近期没戏。

    哦,手艺的确是个问题,到底先知长这么大都没做过啥饭菜。

    但尝试二字,是绝不能放弃的。

    .

    制陶,其实是相当重要的技术。

    容器类,不论存粮还是储水,随着人口增加物产增多,必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瓦片之类的建材……一时可能还用不上,但以其易塑形易制造的特点,完全可以考虑拿来替代一部分石制部件。

    .

    对了,族内普及的钻木取火技术,虽然进化到了使用木弓的“弓弦钻木法”,但此法效率并不高。至少,在钻火棍中下段添加了提供惯性飞轮的易洛魁式取火法,也叫泵钻(?)的面前,效率还是差了不少。

    正好,这种中央有空洞的圆形飞轮,与其费力用木头或石头制作……不如直接烧陶制作。

    嗯~

    时间就是金钱,科技就是生产力。

    尽快普及一下还是很有必要滴嘛,这个易洛魁式取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