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界治疗师
字体: 16 + -

第14章 不回头

    鼎顶上素,并不如传闻中那么好,味道略为浓了,而且因为是招牌菜,太多人点,是预先做好的。

    反而觉得不如现做的上汤菜心、清炒藕片来得清甜好味。

    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他并没有要求弟子吃斋,而是有什么吃什么。

    当弟子们沿门托钵请求布施时,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对食物没有选择的。

    密宗弟子不需要强制吃斋,我作为密宗阿阇黎也是有什么吃什么。

    应该说吃斋的规定,是佛教显宗的戒律。

    佛教有很多宗派,例如:显宗、密宗、净土宗、禅宗……

    显宗以出家众为主,主张“戒定慧”,戒律决定智慧。

    因此要严守戒律,提升智慧,一切以戒律为先,严禁吃肉。

    密宗则是在家居士为主,主张“慧定戒”,以智慧为先,戒律为辅。

    认为每人都有智慧,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

    密宗对食物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因为即使蔬菜也是有生命的,那么“有什么吃什么?”,一切随顺吧。

    唯一的要求是:你不能指着一件活生生的物体,说要吃它。

    这样做是“杀生”,因为你心中已经起了“杀念”。

    在中国,佛教以显宗为主,因此大家对佛教的普遍认知,是对显宗的认知。

    认为——佛教徒必须要吃斋。

    吃过午饭,打算去查看舍利子,谁知道却没有开放。

    上一次来遇上寺庙扩建没有开放,这次遇上寺庙装修,心中不禁想道:“不会吧,连续两次都没见到,时隔了大约2年,难道舍利子被收藏了两年?难怪周边的磁场都产生了变化。”

    看不到舍利子,心中不禁有点担忧,正当我想感应一下舍利子的所在时,先生的电话响了。

    先生对着我笑了笑,说道:“哎,放假了还这么多事,我不是故意的哦。”

    他平日里很忙没什么时间陪我,今天陪我来鼎顶山,又有电话过来骚扰因此感到很抱歉。

    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心中仍在牵挂着舍利子的事。

    先生对我嘻嘻一笑,接通了电话。

    看着先生接电话时脸带着微笑,但神情随之变得严肃,只听到他说道:“自杀了。”

    我一听,心中一震,“自杀?不知道是谁自杀了?”

    我知道一定是出了什么事。

    果然,先生接完了电话之后,立即对我说道:“很抱歉,我必须回去,刘姐(化名)的儿子自杀了。”

    这个消息很忽然,虽然我与刘姐并没谋面,但也知道她是先生的朋友,出了这样的事,先生不能袖手旁观,必定要回去帮忙。

    我问道:“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

    先生说道:“我过去就可以了,你留在山上,我明天再回来接你。”

    我说道:“我们一起回去吧,我一个人留下也没意思。”

    先生说:“嗯,好吧!我们一起回去,下次再来。”

    虽然定了房间,但未入住,于是,我们退了房,从山上下来,打道回府。

    上山的时候是坐观光大巴上来的,下山本也是坐观光大巴回去,但得到的通知是,车站也在装修中。

    要到附近最近的车站,我们必须走一小段山路,去下一个车站,才能坐大巴下山,否则沿路走下山需时约一小时三十分。

    询问工作人员怎么走,那工作人员往前面一指,说道:“往前行看到那路就是了。”

    没法子,唯有沿着山路往山下走,去往下一个车站。

    沿路可以见到路牌指向“孙中山游泳处”。

    我心中不禁想起:“师父曾经说过‘孙中山的家族与狐仙颇有渊源’,不知道狐仙与鼎顶山又有何因缘呢?”

    我在脑海中思索着今天发生的所有事。

    紫河车的出现,舍利子被收藏。

    这两件事,是否有所关联呢?

    为何在同一时间内出现?

    还有自杀的事情,是否是巧合?

    我心中默默思考着与这三件事有关的所有资讯。

    朋友出了事,先生心情低落,他见我不作声,以为我心中不悦,对我说道:“怎么了,不高兴吗?发生这样的事我也不想的。”

    我说:“没什么,我只是在想东西。”

    先生不太信,问道:“想什么?”

    我说道:“没什么,在想美仪的那位亲戚,想一下怎么帮她。”

    我没有提紫河车与舍利子的事,这些事情与先生说了他也不明白。

    所以我就将话题岔开,说道:“我跟美仪订了曲奇,本来打算明天回去才告诉你,现在既然我们今天回去,要不要叫她早点做好快递过来,好让你这只馋猫早点有吃的。”

    先生听到有好吃的东西,不由得心情也好起来。

    “(*@ο@*)哇~有曲奇吃,好啊,老婆你真好,亲一口”,先生做了个嘟嘴的表情。

    我推开他,说道:“没点正经,有吃的就高兴,车站怎么还未到,我累死了,不如你背我吧。”

    “怎么可以,你这么胖,大肥猪想压死我啊”,先生一边说,一边往前逃,他知道此话一出,我一定追着他来打。

    我说道:“好啊,你这个大师兄(马骝精),想找打是不是。”

    我们一边说,一边跑,在山路上前进。

    走了大约15分钟左右,脸前是一条分叉路,我们这条路是向下的山路,并且好像越来越窄,不像是有车站的样子。

    另外一条山路则是沿着山平行而去。

    先生说道:“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这个方向不像有车站,这条路应该是直接走下山的山道。看前面的路,越来越窄了。”

    没有错,沿路的路牌都写着下山,这条山路是下山的。

    那么车站在哪里呢?

    我说道:“我们是不是走错方向了?难道现在再走回去问人?”

    下山容易,上山难,沿路下来走了大约15分钟,抬头看看拾级而上的山林小路,实在不想再重新往回走。

    先生向分叉的山路一指,说道:“沿途只有这条路应该不会错,应该是往那一边吧。”

    分叉的山路是平行的,拐向山的另一边,我们都想应该是连接到车站吧。

    不走下山的路,不往回走,那么唯有选择这条平行的山路。

    我们沿着这条路走去。

    山路走着走着,逐渐蜿蜒向上,倒也像是连接到大路的,想到车站快到了,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又走了好一段路,仍旧在山中,完全没见到大路的影子,更没想的是,山路在一拐弯之后,竟然垂直往山谷下延伸。

    我们望着山路登时傻了眼。

    难道,这条路竟然也是下山的吗?

    那么为什么刚才是蜿蜒而上的,这样的左拐右扭,是故弄玄虚吗?

    看来得找人问问路,看看到底该怎样走。

    大概是因为接驳上山的穿梭大巴很方便,所以山路上行人并不多。

    我们这样走走停停已经大约行了半小时,沿路都有休息的石凳,也不算累。

    现在若不沿着此路走下去,倒也不知道还有何路可以前往车站,看来真的要问问路。

    我们坐下休息,等候着,等待有人经过,可以问路。

    还好,过了不久,有一老者从山路上走过来,我连忙上前询问:“您好,请问这条路,这个方向是下山的吗?请问您知道乘坐的下山大巴车站在哪里吗?”

    那老者说道:“这里已经是山中,是山腰位置,早远离大路,如果要去大巴车站需要重新走回去,倒不如一直往下走,这样反而更快到达山脚。”

    先生问道:“这条路也是下山的啊,为什么刚才我们走的那段路是蜿蜒向上的呢?”

    那老者笑笑,说道:“那是因为山中景点的位置分布零散,山路就是要将这些景点联通在一起。山路都不是直接下山的,而是让游客可以沿途游玩着下山。”

    我问道:“刚才我们见到有另一条山路是笔直连接到山下,难道那条是捷径。”

    老者说道:“哪有什么捷径,殊途同归,只是连接的景点不一样而已。”

    “殊途同归?”,老者的这句“殊途同归”令我心中隐隐一动,很感到他仿佛在表达着什么?

    但到底他是向我说什么呢?

    我的心中一时之间无法领悟。

    只听到老者说道:“现在你们有两个选择,原路折回,重新找到大巴的车站。或者沿这条路走下山去。但我劝你们不要走回头路。”

    “别走回头路?”,这话似乎另有深意,我心中又是一动。

    先生说道:“好的,谢谢您。”

    老者说道:“不用客气”,然后离开。

    先生向我说道:“我们还是沿路下山吧,如果折回去还是找不到车站岂不是更麻烦。”

    “老者的话,好似是话中有话,”我正在低头寻思着。

    当我抬头时,老者已经飘然远去。

    这个老者有点怪,但又不怪。

    他的言行举止都很正常,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他说的话似乎另含深意。

    什么殊途同归,什么不走回头路,听着像是佛经中劝慰世人的话语。

    我心中总是跳出一个词“回头是岸”,但他却叫我们不要回头。

    这时候如果原路折回的确不是好的选择。

    我向先生回答道:“嗯,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山吧。”

    今天的一切都好像冥冥中早有安排。

    这条路是我们的选择,也是上天的安排。

    我很想知道,这路上到底会有什么?

    大家支持我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