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雪吟
字体: 16 + -

第二章:位置

    小说《飘雪吟》的主人翁龚苦娃,其故乡隶属于木易县木易乡木易村(当年木易乡被称之为木易公社,木易村被称之为木易大队)龚庄。



    其母亲名叫范庆芳,职业是修理地球,说的通俗易懂一些就是一位农民。



    其父亲名叫龚小林,职业是一名乡村(乡村这里当年叫大队)医生。



    由于当年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经济条件句限,决定了卫生室的墙体和屋顶,在建造时选择就地取材。



    龚小林的诊所墙体是用泥巴砌成,屋顶的用料则是麦秸秆。就这样,龚小林简简单单的筑起两间茅草房屋,其目的是用作卫生室,面积充其量不过是五十平方米。



    位于该卫生室的门头外侧正上方位置,横挂着一块用木板制成的长方形招牌。招牌上面工工整整的写着“木易县木易乡木易卫生室”几个醒目的大字。



    如果按照木易村为中心的话,龚小林的这所卫生室,成为辐射方圆近十公里,唯一的一处卫生室。



    由于龚小林的卫生室,在地理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同时又是属于独家经营,临近以及居住于木易村的人们,假如不慎偶染小病小灾,久而久之的养成习惯性的到龚小林的卫生室一游。



    就价格方面而言,龚小林收费还是比较合理的。



    长此以往,龚小林的卫生室确确实实给街坊邻居带来诸多方便,这些都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虽然说龚小林的治疗医术谈不上精湛,但是,龚小林仍然以实际行动,为每一位患者根除,或者缓解了不少疾病带来的痛苦与折磨。



    后来,随着岁月不断的向后推移,龚小林的卫生室历经多次升级、改造与扩建,最终发展为多层的楼房。经营总面陡然增至几千平米,卫生室升级成了医院,龚小林则顺理成章的成为该院院长。



    假如站在龚小林的卫生室门口向前眺望,几所不知害羞的茅草房屋,参差不齐的呈现于观者眼帘。



    按照房屋由近及远排列的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



    木易县木易乡木易小学。



    木易小学坐北向南,整体呈正方形结构。学校建造所选用的是由青一色的砖块建造而成。这所小学共设五个年级,十五个班级,当年就读于该校的学生最高值达八百多名,几乎是满足了木易村儿童的就读问题。



    这里不但是主人翁龚苦娃的启蒙母校,亦是龚苦娃刚刚就读一年级那一年,他的妈妈服下毒药离开的人世同一年。



    那一年,木易小学实行的是《五年制义务教育》,后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改为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并且一直延续的今天。



    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尚且比较保守,多子多福的残余旧思想禁锢。每个家庭或多或少的养育四个至五个孩子现象极为普遍,偶尔出现养育七个到八个孩子的家庭,亦不会感觉到大惊小怪。



    每逢新学期开学的日子,木易小学的每一所教室里,一贯的挤满了五六十个小小的脑袋。



    木易县木易乡木易村部。



    由于后来村部与村部合并,该村部随之搬迁至木易街道办公。



    曾经,这所只有三间瓦房屋的地方,或在逢年过节时,或在召开党员会议时,或在选举村干部时,或在发放救济物品时……,村门前总是被挤的水泄不通。



    一一张办公桌从木易村部搬到外面,在距离村部门口处两米的地方,整整齐齐的呈“一”字型排列开来。



    每一次召开木易村会议时,坐在会议正中间位置上的人要么就是木易乡排过来的代表,要么就是木易村的村党支部书记。



    木易村部门口的有一棵大树,位于大树上长年累月的挂着一个话匣子,而且话匣子尽可能的挂的很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会议的声音传的更远一些,把会议的精神传达到每一个人员的耳朵里。



    木易村的每一个村头都像这样,一棵高高的大树上悬挂着一个话匣子,希望老百姓及时获悉国家新闻和新鲜事件。



    时过境迁,后来,话匣子被大喇叭所取代,再后来,大喇叭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踪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台台显示屏犹如碗口大小的黑白电视机。



    每当话匣子传出来声音时,会议现场,宣泄又热闹的气氛顿时变得安静下来,聚精会神的享受会议带过来的快乐,享受党和政府再一次送过来的惊喜。



    与会人员有男的,亦有女的;有已婚的,亦有未婚的;有年龄高的老爷爷,亦有驼背的老奶奶。他们或是蹲着,或是站着;或是背靠小树,或是抽着旱烟,总之是千姿百态。



    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与会人员的表情时时刻刻都在荡漾着喜悦和幸福。



    他们一双双眼睛望着村支部的方向,谁也不曾获悉这些人嘴里在议论着什么?心里在揣摩着什么?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些人的面孔洋溢着微笑的目的,那就是政府再一次给他们带来利好消息。



    当然,在人群中间不乏出现未成年的男童和女童的身影“前来参加会议”,并且还时不时的摆出各种顽皮的嘴脸,不言而喻的是从中分享了会议的一份快乐。



    木易县木易乡木易机面坊



    阳光下,残留的泥巴墙体,历经岁月的洗礼以及雨水的冲刷,散发出凄凉的气息,极其吃力的矗立在原址,显得摇摇欲坠与不堪一击。



    好像在向经过这里的人们倾诉,昔日给居住在木易村的人们做过的贡献;又好像哭诉它曾经的辉煌、宣泄与存在。



    自打直接进入超市购买面粉那天起,木易机面坊的机器方才感觉到疲倦,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子席地而睡,从此,再也没有苏醒过来。



    时间过去若干年以后,龚苦娃荣升大老板,成为另一座城市的一份子。当他亲自驾驭着心爱的豪车,带着儿子龚亲之和爱人杨岚娟。



    一家三口人无比兴奋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踏上这块养育他十七年的故乡经过这里,脑海里禁不住的浮现出当年机器“隆隆”的轰鸣声,以及热热闹闹的宣泄的场景。



    仿佛又看见了一个个妇女身后拉着木板车,在车厢与粮食的缝隙处坐着孩子。或者在木板车的左右外侧跟着孩子,再或者就是在木班车后面依依不舍的跟着孩子的。



    他们从不同方向的木易各个村庄聚集在木易机面坊门口,显得很有秩序的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着把小麦子或者红薯片加工成面粉。



    木易县木易乡木易日杂店。



    这所只有一间屋子的茅草房子,面积充其量十来平米,后来终未逃脱被木易乡木易村便利超市兼并的厄运。



    经营面积扩充到了近千百平米,销售的商品比较齐全。从食品到用品,从洗涤到日化品,从服装到鞋袜等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几乎满足了生活在木易村人们的生活需求。



    木易县木易乡木易轮窑厂。



    视线越过卫生室门前的一条渣子路,自然会看到对面的一座很长的轮窑厂。



    长年累月的从黎明十分到漆黑的深夜,这里总是灯火通明犹如白昼。机器发出“咚咚咚!”的吼叫声给人一种憎恶感,离的老远亦可以清清楚楚听到。



    一辆辆满载砖块的拖拉机从轮窑厂这里晃晃悠悠的驶出,伴随着发出的一连串的“噔噔噔!”的噪声,一股股黑色的浓烟犹如束缚已久的雄鹰从烟囱逃出,自由自在的翱翔于浩瀚的太空。



    位于拖拉机尾部,虽然醒目的印着“扒车危险,注意安全”等温馨提示字样,但是仍旧杜绝不了就读于木易小学的同学们扒车事件的发生。



    尤其在每逢放学的时刻,只要有拖拉机从这条渣滓路上晃晃悠悠的驶过,后面肯定紧跟着一群群稚嫩的小面孔,他们顾不上扬起的一阵阵灰尘,欢呼雀跃的紧追拖拉机,目的是趴在拖车尾部,享受免费徒行带来的喜悦感。



    每当回忆往事,此情此景,不禁让人为之提心吊胆,更为不顾安全的同学们担心受怕的捏出一把冷汗。



    在窑厂干活的工人,他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自己付出的血汗换点小钱,尽可能的改善改善贫困的家庭现状。



    这条渣子路是居住在方圆左右几个乡的人们,每逢进城或许上街时必须经过的唯一的途径。



    渣子路的路身长三十多公里,路身宽度不足五米。犹如蜿蜒酣睡的一条长龙,前不见龙首,后不见龙尾长眠于此。



    渣子路的两侧分别种植的是两行臭椿树,较大的臭椿树的树干直径有五十多公分,最小的臭椿树的树干直径也有二十多公分。



    它们笔直的身躯,飒爽的英姿,好像站岗的仪仗队,保持着挺拔的军姿,每时每刻都在恭候经过的客人检阅。



    紧随臭椿树身后的当数两条小河。每逢盛夏来临时节,小河里的水除了储存降雨保障渣子路的畅通之外。每当夜幕降临以后,亦给在木易村轮窑厂干活的工人们提供给,荡尽沾满全身尘埃的机会。



    木易村这块偏僻,面积不大却占据独特的位置,但是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说《飘雪吟》第三章《放学》恭候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