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报总编
字体: 16 + -

第17章 以100万年薪聘时评高手

    不知不觉,时间便到了6月中旬。



    改版扩版的清江日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报社4月份全面完成了广告创收任务,5月份超额20%完成了任务。报社的财力大大加强。有了足够的财力做后盾,以前不太敢想的事,便提到了刘平原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他的一桩很大的心事,便是聘一位全国最好的评论家,以大大提高报纸的评论质量。一个季度以来,报纸在新闻方面,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有些新闻品种不止上了一个台阶。可报社评论人才奇缺,一流的评论人才更是打起灯笼都找不到。新闻人都知道,评论是报社的旗帜,是报纸的灵魂。如果缺了出类拔萃的评论,报纸的其他新闻做得再好,也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不可能成为一流的报纸。



    胸怀鸿鹄之志追求卓越的刘平原,哪能在这上面无所作为?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来,100万年薪聘最牛的评论家做评论部主任。他已看中了目标,是京华日报的首席评论家郭晓栋。作为中国报界龙头老大的京华日报的首席评论员,如果没有很深的关系的话,别说聘他,就是与他联系都没有可能。



    刘平原是有相当的人脉的。京城著名的《经济时报》的总编辑沈铁旗,便是他的同学,当年在京华大学中文系上学的时候,他们不但是一个寝室,而且是铺挨着铺,要好得就如一个人,名副其实的铁哥们。这次,他托沈铁旗给他先向郭晓栋探探口风,不想郭晓栋竟有些动心。看来,人民币还是一个威力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者。



    不过,他也知道,不完全是人民币在起作用,沈铁旗与郭晓栋的不一般的关系,才是问题的最最重要的关键。沈铁旗对郭晓栋有知遇之恩。10年前,当郭晓栋还是京华政法大学大三的硕士研究生时,写了《国旗为谁而降》一稿,投了几家报纸,都没有用。后投给了沈铁旗的报纸。是当时主持评论工作的沈铁旗亲自处理了这个稿子。稿子的开头,原来比较枯燥,不出彩,标题也不是现在的。沈铁旗运用他的智慧,把开头部分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生动,又拉近了时间距离,标题也改得十分响亮,吸引眼球。郭晓栋可谓一夜成名。



    在召开专门研究聘评论家的社委会之前,刘平原嘱范大为专门为各位社委复印了郭晓栋脍炙人口的时评作品《国旗为谁而降》。这个作品,问世已有10年,它俨然已成为新时期时评作品的经典,被选入大学新闻专业的教材及无数的各种各样的选本。如果要选新时期时评作品的压卷之作的话,《国旗为谁而降》当之无愧!下面,就是作品的全文:



    



    国旗为谁而降 



    



    东北的灾民早已在雪前住进了温暖的地窨子;九江大堤决口封堵处也于近日开始拆除重筑。洪灾过后,诸多善后事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现在回想起来,有件事被忽略了:按照《国旗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为98特大洪灾的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致哀。”今年我国发生洪水的河湖之多,时间之长,水位之高,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更为《国旗法》颁布以来所仅有,当属“严重自然灾害”;洪灾中,人员死亡达3656人,当属“造成重大伤亡”。尽管《国旗法》对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下半旗规定的只是“可以”,不是“应当”、“必须”。但如果一次灾害死亡3656人还不能适用这一法条的话,不知这一规定几时才能派上一回用场。



    事实上,国旗不仅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而下半旗正是一种由中央政府以全体国民的名义举行的哀悼仪式。它不但能给予死难者的亲人以莫大的精神慰藉,再次体现抗洪斗争中全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而且更有助于增强每个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从而激发为国奋斗的热情。



    遗憾的是,我国还从未有过为一般民众下半旗的先例。古代的礼制,其实质是正名分,巩固等级制度。《礼记?曲礼》曰:“礼不下庶人”,一直是西周以来的一条重要原则。及至现代民主政体确立,“礼”理所应当下及“庶人”,因此我国现行《国旗法》规定,除了国家重要领导人逝世应下半旗外,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以及因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也应或也可下半旗致哀。这项立法反映了社会进步,无疑使我国的降半旗制度走上了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



    但从目前实践和人们的观念看,下半旗的对象还仅限于逝世的国家重要领导人,其他几类对象尚未予以充分重视。比如,在洪灾刚过的9月21日,我国依法为不幸因病逝世的某中央领导同志下半旗致哀;而3656名普通民众在洪灾中死难则几乎与此同时。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我国洪灾前的1998年6月3日,德国一列高速列车出轨,酿成德国近50年中最惨重的铁路交通事故,100人死亡。事故次日,德全国降半旗致哀。



    两相对照,没能为36倍于德铁路事故死亡人数的我国洪灾死难者降半旗,我宁愿看成是有关部门的一时疏忽。倘若今后再有我们不愿其发生的重大伤亡,请切记关注《国旗法》的相关法条,以下半旗的仪式寄托全国人民的哀思,体现国家对普通公民生命的珍重。



    



    社委会在会议室召开。刘平原讲明了主旨:用100万的年薪,聘请中国评论界的第一大牛来主持本报评论部的工作。此事是否可行,请大家讨论定夺。



    李青春说:“我看很有必要,我们的评论,是一条短腿,严重制约了报纸质量的提高。”



    张火说:“李总的意见我赞同。争夺人才,是办好报纸的重要的一环。没有人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人才,一切皆有可能。”



    赵超群说:“用这么大的代价请外面的人才,我看没有这个必要。难道我们报社百多号编辑记者,就没有一个杰出的评论人才了吗?”



    李青春说:“年前那么大张旗鼓地选聘,有人才还不早就蹦出来了。就是选聘时确有漏网之鱼,那我们改版扩版这么久了,评论人才也该在报纸上试试身手,表现一二了,可是没有哇!”



    赵超群说:“这么胡乱花钱,恐怕编辑记者会有意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李青春说:“这个物有所值呀。谁有意见谁就来试试钢火。我们中间,有谁写出过《国旗为谁而降》这样牛的作品?又有谁敢说自己有潜力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李川说:“100万年薪,太过火了,能不能降一点标准,50万60行不行?”



    张火说:“你以为在菜市场买萝卜白菜啊,拦腰砍价!50万,别人在那里恐怕就有这个年薪,他还千里迢迢跑到清江来干什么?他脑膜炎了呀?”



    李川问刘平原:“他现在年薪有50万吗?”



    刘平原证实,是有那么多。



    张火也附和李青春的意见。



    苏平也没有反对100万年薪聘郭晓栋。



    赵超群还是持反对意见。最后,少数服从多数,这个事儿就这样定了下来。



    刘平原立即把社委会研究通过了的信息告诉了沈铁旗。催沈铁旗尽快与郭晓栋联系。事情协商得差不多了,他再上京,亲自接郭晓栋来清江。沈铁旗说正在上海出差。回去后马上联系。刘平原只好耐心地等着。



    一个星期后,沈铁旗来电话了,说是电话联系了,对方好像有些犹犹豫豫,没有给他一个肯定的答复。以前不是这样的,回答很爽快的。是不是节外生枝,出了什么状况,他还不清楚。电话里一时也说不清。



    求才若渴的刘平原急了,说他当天下午就飞北京,请沈铁旗约郭晓栋出来,一同吃晚餐。请客地点一定要体面一些,最好是首屈一指的王府井大酒店。清江到北京,不足两个小时的航程,挺方便的。沈铁旗答应了。半个小时后,沈铁旗来电话,说已经与郭晓栋联系好了,就晚上6点半,王府井大酒店3楼包厢牡丹厅相聚。



    刘平原放下电话后,时间为上午11半点,他便交待范大为派人给他买下午2点飞北京的飞机票。刘平原一波音747飞到了北京,打的来到了沈铁旗报社他的办公室。时间大约下午5点。



    沈铁旗正在办公室等候。他们老朋友见面,彼此话儿不少。之后,便下楼,坐沈铁旗的奔驰车前往王府井大酒店。



    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主人是应该先到,在包厢外迎候客人的。正是下班的高峰期,北京堵车利害。好在沈铁旗有经验,提早了一些时间,因之,他们到达酒店,离约定的时间还有15分钟。



    10分钟后,郭晓栋也如期到达。这是一个40出头的汉子,圆脸,鼻梁上架一副眼镜,身材高大,显然是北方人,穿一身深蓝色西装,很贴身,人挺精神的。



    刘平原与郭晓栋都知道对方是谁的。但沈铁旗还是礼节性的将两人介绍了一下。于是握手,寒暄。



    沈铁旗善于掌握节奏,先不谈业务,先喝酒。酒当然又是珍贵的国酒茅台了。不上茅台,似乎压不住阵脚。菜一道道上来了。自然也是上等的京菜。



    酒至半酣时,沈铁旗开始发话了:“郭老弟呀,怎么讲得好好的,替我去帮一帮刘平原,中途又出妖蛾子了?郭老弟呀,你太不仗义了。”



    郭晓栋说:“此事抱歉得很。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你们与我联系后几天,你们的清江时报又与我联系了,价码开得还高,说除了百万年薪外,外加提供一套价值100万的110平方米的房子,只要服务满3年,房子就归我了。我都没有动心,因为你们有约在先,我不能随便食言。可我的老婆唠叨,说我不去清江时报傻。我心里有些矛盾。”



    刘平原一听,感到要坏事了。他想,到底是谁向清江时报透露了我们要聘郭晓栋的消息的?你猜想,除了赵超群,没有第2人了。因为赵超群对他聘郭晓栋有意见,拆台的可能性是有的。事实上,确是赵超群透露的消息。他打了个匿名电话给清江时报,神不知鬼不觉的。



    刘平原说:“郭老弟呀,我像沈总一样称你老弟,不唐突吧?”



    郭晓栋说:“称老弟合适,你跟沈总一样,资深媒体人了。”



    刘平原说:“我提两点请求,一是无论如何先帮我们1年。二是如果不帮我们的话,千万别帮清江时报,那是我们的强劲的对手,你这样的高手,出手帮他们,就等于间接在灭我们。”



    郭晓栋说:“看在沈总的面子上,我若不答应你,我们的友谊可能就成问题了。”



    沈铁旗说:“没那么严重吧?”



    郭晓栋说:“我觉得挺严重的。我答应刘总,如果不去你那里,也不去清江时报,我可以给老婆编个理由的。”



    刘平原听了郭晓栋的表态,失望中夹杂着高兴。但他还想争取。他急急忙忙来京,就是想争取来的。



    刘平原说:“郭老弟呀,你能不能帮我们1年,就1年,为了你在尊夫人面前有个说辞,我承诺,每周为你免费提供一张往返清水市至北京的机票,好不好?”机票这样的事,他是能够随时拍板的。



    郭晓栋是个爽快人,他说:“好,我这里没有问题,老婆那里尽量说服,我们争取合作一把。时间长短,暂不定好不好,这边我先做留职停薪处理。合作顺利则长,不顺利则短。有些事儿,很难说的。”



    刘平原说:“好的。”他觉得郭晓栋说得很有道理。又喝了一阵酒,散席。



    郭晓栋回去后,说服了老婆,他对老婆说,虽然清江日报开出的条件比不上清江时报,但清江日报说在先,而且,是恩人沈铁旗出面,我们应该给这个面子,况且,清江日报又答应了提供免费机票的事,也算十分有诚意了。



    半个月后,郭晓栋如期从北京空降到清江日报主政评论部。



    大牛就是大牛,他才来不久,便编了好些质量明显高出一筹的评论稿。许多清江日报的高端读者向刘平原等人反映,清江日报的评论有看头了,甚至超过了一向以评论见长的清江时报。有人还好奇地问刘平原,是不是请来了高手?刘平原笑而不答,他可不是个喜欢招惹的人。对手,尤其是清江时报的头头,当然知道其中的奥妙,但没有办法。过后,他们也打听到了郭晓栋弃开价更高的清江时报而选择清江日报的真正原因,徒叹奈何!谁叫刘平原有这样过硬的人脉和诚意,而他们没有呢!



    一日,郭晓栋写了一个稿子,通过采编平台,传到了刘平原的名下。郭晓栋的稿子,刘平原承诺直接由他处理。稿子的内容有些敏感。全文如下



    



    不应宣传漠视生命的行为



    



    有这样一些人,特别爱惜龙体。平日里,什么防治疾病的按摩、健身操、健身舞蹈、食疗等,件件精通。一旦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立即便如临大敌,欲调动千军万马剿灭之。得了感冒,恨不得当癌症来治,中药西药,吃它个稀里糊涂。



    还有一类宝贝,那就更出类拔萃了。总认为自己这也不正常,那也岌岌可危,恨不得医院里的高档仪器,一一检查个遍。就是检查结果出来了,证明他无比的健康,也照样惶惶不可终日,断定仪器肯定出了故障,仍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往返于医院,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反复检查。这种现象,称之为疑病症,是神经短路了。



    与以上这些人截然相反的,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人。这些人尽管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危险疾病,但一点也不以为意,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也照样出手。



    他们在工作中,恨不得把一天24小时拉橡皮筋一样拉长为48小时,整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比那些身体健康得虎虎生风的人,更加工作狂。不管有病的身体抗不抗议,我行我素!



    不仅仅如此,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他们更是拼命。他们不是把拼命工作看成是一种危险,比如说,自己的心脏,自己的脑血管,也是肉做的,并不是钢铁炼成的,搞得不好,有心肌梗塞或者脑出血的可能,那可是致命的危险!他们看出来的,是一种难得的展示英雄气概的机遇。



    鄙人觉得,对于这种献身,应辩证地看。消防队员救火,公安干警抓持刀持枪歹徒,解放军武警官兵抗灾救灾等等,那是职务行为,职责所在,当然地应该置生死于不顾,一往无前。而对于其他人,如果在情势危急的现场,以生命对生命,也就是说,他在抢救生命,而又没有人来替代他,他的退缩,很可能失去一条甚至多条生命,那以命相博,称得上真正的英雄。但如果他去执行重要任务时,身体已有不适,又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替代他;或者他在执行重要任务的过程中,身体明显不适,又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替代他,他就不应该去拼命。这不是怕死,而是对生命应有的敬畏与尊重。



    投入某个健康人的部分有限的劳动,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一个结果,那我们不投入部分有限的劳动而偏偏要慷慨地投入生命,且无特殊原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后一种买卖也大大的傻瓜了,因为其成本不知大多少倍!至于大大的不人道,就不去说它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做赔本买卖的现象不少。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均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较为复杂,几句话难以彻底说清道白。不过,长期以来,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各类媒体,把此类现象作为楷模频频放大,功不可没!



    过分吝惜自己,太以病为病,尤其是吝惜到疑病症的高度,固然不可取,但不以病为病,漠视生命,也不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社会文明现象。



    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具有悠久东方文明的国度,时下对生命应有更多的敬畏与尊重!这首先应该从意识形态下手。媒体不应再宣传漠视生命的极端行为,误导社会,酿成更多的悲剧。当然,对于那些别无选择的真正的英雄,就是以更大的声势去报道,我也绝无异议。真英雄之于一个时代,是擎天柱!反之,我持保留态度。不知读者朋友以为然否?



    



    刘平原浏览了一下稿子,觉得是一个非常有份量的稿子,但也感觉出了,稿子所提问题,有些敏感。不过,刘平原绝不是一个平庸的总编辑,前怕狼后怕虎,动不动便把优秀的稿子扼杀在摇篮里。他郑重地考虑了一阵,觉得所提问题虽然有些敏感,但并不是特别敏感,不便于碰的那一类。一张有份量的报纸,恰恰需要这类稿子的支撑!于是签发。稿子第2天在评论版出来后,反响十分热烈,叫好声一片。但也有人担心,怕上面有人批评。因为,在我们树立的大量的典型中,有这类问题的很多。



    果然,便有传言出来了,说是省里某某领导看了文章,不高兴了,说清江日报乱弹琴!不过,刘平原还没有接到领导的正式的电话。刘平原心理便有些打鼓。可喜的是,第2天,京华日报的《京华时评》转载了此稿,几乎一字不改。原来,郭晓栋在写稿时,便考虑到了稿子的敏感性,怕刘平原的报纸刊发后有压力,于是,给老东家评论部的头,他的很好的搭当传了一份,告之如果可以转载的话,转载一下,他需要支持。京华日报是中国报界的龙头老大,他能登,还有什么可说的。



    刘平原去问郭晓栋,郭晓栋告诉了他事情的原委。刘平原对他多一个心眼很是佩服,并表示感谢。传言很快便平息了。始终没见领导提出异议的电话打给刘平原。到是省委宣传部主管新闻宣传的副部长丘陵与部长陆伟先后打电话来,说稿子很有见地,连京华日报都转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