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金时代
字体: 16 + -

第5章 远亲不如近好邻

    还是那条路,还是那些树,怎么现在看就是那么不舒服,你说这破树,长那么高有啥用,崔沐阳骑着车子,看着路边的大树,没有了来的时候的心态,这大概就是杜甫老爷子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吧。

    “又不是不还他,他为啥不借给我啊,”崔沐阳记得以前去三舅家也时会有借钱,可是记得都借给俺了啊,有一次还借了20呢,不过好多时候还是跟今天一样,一分钱都借不到。好像那次三舅妈不在家?崔沐阳不再想了,他觉得他知道为嘛借不到钱了。还是赶快回家吧,估计妈妈把饭都做好了。

    酷热的夏天是西瓜的季节。没有西瓜,夏天就不是完整的。

    下午7点多。夏天的这个时候,是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也是家家户户从田地里陆续的回来的时候。正是那些游乡卖西瓜的卖瓜的好时候,这个时候刚从地里回来的人劳动了一天,正是又累又渴的时候,他拉着西瓜,放在村子里来往的人最多的地方,然后悠扬的叫喊。真的会让你忍不住的买一个来解解渴,解解乏,然后再说做饭的事情。

    今天和往日一样。路边络绎不绝的就是那卖瓜的瓜农,他们拉着车子,车子前面放一个很大的袋子,后面是刚从瓜地里下来的西瓜,汗流浃背的但是还是用力的吆喝:“换大瓜,换大瓜。皮儿薄还甜的大瓜”(别问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他的西瓜也不是很大,但是全部卖瓜的都这么叫卖)。每到此时都会有人问一句:“咋换的?”,夏天刚开始时候都是经常会回答:“斤兑斤。”(意思就是一斤小麦换一斤西瓜),不过像现在8月末了就会便宜很多,崔沐阳远远的听见那个卖瓜的回答说:“一斤换两斤啊,”挺便宜了。回家问问妈妈能不能换一个西瓜,沐阳心里想。

    “妈。门口换‘大瓜’的说一斤换两斤,要不要买一个。”崔沐阳刚从车子上下来,推开门就对妈妈说。

    “先赶紧去洗洗手准备吃饭吧,等会儿去前面你大海叔叔家看看,他的甜,这游乡的好多都不好吃。对了,你舅舅给你钱了没?”妈妈正在盛饭。

    “没有,他说菜卖不出去,没有钱借给咱。俺爸哩?”

    “那算了,再想办法,你爸去你爷爷家了,你去叫他吧。”

    “中。那我去叫他。”说完崔沐阳把车子停好,先去洗洗脸再出去。毕竟满脸都是汗,加上路上很多尘土,所以现在脸上跟小花猫一样。

    “你看看你爷爷做饭了没?没有的话让他别做了,也来吃吧。”崔沐阳都走出门了,还听见妈妈又补了一句话。

    “中。”

    崔领,崔沐阳的爷爷,本地有名的木匠,工匠。是一个能盖房子还能做家具的能人。据说祖先曾经是明朝参与过昆县县衙修建的人,昆县县衙现在来看是多么的坚实耐用而且好看。昆县县衙现在是国内仅存的几个保存完整的明d县衙了。崔耀齐和刘想的房子就是崔领和他的兄弟以及其他的几个人盖起来的。去年老伴因为胃病去世了。他也不愿意和两个儿子住一起,就自己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面。每天做一些桌子,椅子啥的然后逢村子有“会”便拿去卖掉。

    “爷爷,你做饭了没?”崔沐阳来到爷爷家。看到爷爷和爸爸正在看着一块木头不知道说什么,便问了一句。

    “阳阳啊,咋了,你妈还没做饭,你就饿了。那爷爷去做饭吃。”听到孙子的声音。崔领抬起头说。

    “不用了,爹,估计是想儿做好饭了,你也没做,走去吃饭吧。”爸爸想都没想就知道儿子想干嘛。连忙对他爸说。

    “没事,我自己做,一个人很快的,那你回去吃吧。明天你再过来”崔领并不想和儿子一起去吃饭。

    “爹,你说你非要自己一个人住这里干啥,我家也有地方,我哥家也有地方。那个都不会不管你的。走吧,今天就去我家吃。想儿让阳阳来叫你一起,肯定是多做了,你不去我们吃不完啊。”崔耀齐执意要拉着爸爸回去吃饭。

    “是啊,爷爷,我妈说你爷爷要是不来,你就也别回来了。”崔沐阳夸张的也说道。

    “那正好啊,咱们爷儿俩吃。”崔领听到孙子这么说,不由得笑出声来。说着就起来收拾一下东西。崔耀齐也帮忙收拾。他知道自己的爹只是想念他的老伴儿,他也知道他这样说就是同意和自己回家吃饭了。

    爷孙三人回到家中时候,十岁的妹妹抱着三岁的弟弟正在喊着要吃要吃。晚上的饭是玉米面汤和炒的地里的野菜。饼也是用玉米面做的,热着吃稍微软一点儿,等凉了变硬了就只有好牙才能咬得动了,可是即使如此,一家人坐在一起还是吃的津津有味,贫困的生活依然过出了幸福。

    吃过饭天已经黑了,妈妈刷过碗,把刷锅水拌了玉米面喂了牛之后,便对崔耀齐说:“耀齐,阳阳说想吃西瓜,我们也好些日子没吃过了,我去大海家看看还有瓜没,阳阳三舅没借给钱,我到他家顺便看他能不能借咱点儿。”

    “要不我去吧,老四总是不老实,你看着,让夏至也看看书,快开学了。”

    崔夏至,崔沐阳的妹妹,家中的老三,今年要上小学五年级,她家里的老大一样,出生的日子刚好是谷雨和夏至,就没那么麻烦的想名字了。她每天就负责照看一下他的弟弟,就是爸爸口中的老四,崔沐来。好让妈妈腾出手做事情。

    “那好吧,那你去吧。”转头对夏至说,夏至,你去煤油灯那里和你哥哥一起看书吧,我来看着你弟弟。

    崔大海,人如其名。身广体胖的,村子里种瓜的好手。不知道在哪儿学的种瓜,他种的瓜那是又大又甜。他每年都还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拉着车子去“游乡”呢,家里三亩地的西瓜都供不应求。崔村,以及北面的东张村,西边的王店村听说他的瓜好还不贵,都“不远万里”的背点麦子来他家换西瓜,他呢,也是一个不斤斤计较的人。离的远的麦子有时候带了5斤,可是西瓜可不是刚好就10斤,但是他都会给别人挑一个12斤甚至还要大的。所以这附近的好多人都是先去拿瓜,然后回家称了麦子给他在背去,不让他吃亏。后来距离远的要么也是先拿瓜后给麦子,要么就是故意挑小一点的。

    “大海啊,还有西瓜没?家里的孩子想吃一个。”崔耀齐敲敲他家的门,说明了来意。

    “还有啊,耀齐啊,门没有关,进来吧。”很爽朗的声音从屋子里面传出来。听声音就感觉的到这声音的主人是何等的豪爽。

    崔耀齐推开门走进去,崔大海家屋子里有一个昏黄的小灯泡,不过它可比煤油灯亮多了。都能照到院子里来。院子里有一颗桃树,一棵杏树。还有一个猪圈,猪圈里面几头猪哼哼的叫着。

    “拿一个不太大的就行,让他们小孩吃两口就行了。嗯,就那个吧。”崔耀齐来到瓜堆前面,说着寻找着,他要找一个不用那么多粮食的。今年小麦收成不好,还交公粮那么多,家里还有四个孩子,没有那么多小麦了。

    “那个不太熟,这个吧,没事,放心吧。我给你算少一点儿,小帅总是说他阳阳哥对他多好多好的。”崔大海胡乱编造了一个理由。他看得出来这家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不甘落后,努力进取的心。将来等他家孩子长大了肯定能过上好日子。当年的农村就这样,越是穷越是生,越是生他就越穷。当然,穷日子并不是永远的。穷但是知道进取,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慢慢富起来。中国不就是这样,刚建国一穷二白,只要不甘落后,拼搏向上,慢慢不就好起来了嘛。改革开放后,更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那中啊,就那个吧,称一下看看要多少麦,我回去给你背来。”崔耀齐知道他是乱说的。但是也不好拂了他的好意。只想着以后有钱了也能回报别人。

    称了之后,换算了要多少麦子之后,崔大海又给少要了两斤。说:“三斤就够了,别拿多了啊,拿多我不要啊。”

    “中,不拿多。就三斤。”崔耀齐心里暖暖的。用袋子装着瓜,背回去。

    “你们先吃吧,我去把麦给他,顺便问问他能不能借给咱点钱。”崔耀齐把瓜放在桌子旁边,然后对老婆说。

    称了三斤麦,然后又用舀子舀了点儿放进去。放得多他会不要的。崔耀齐心里想。实际上是不太舍得。

    “大海,你称下,这是三斤。”崔耀齐把麦提过去,然后对崔大海说。

    “称啥。放旁边吧,咱这么近,还用称啊。”崔大海根本没有要看看他提了多少麦子的意思。

    崔耀齐只好把麦子放房子旁边。正不知道如果把借钱说出口的时候,崔大海先开口了。

    “这快开学了,你们玉米还没有卖,孩子上学钱够吗?要不我先借你点。我也不是很多,不过孩子上学也不用那么多。”

    “不太够,借我10块就行了,”说完,赶紧继续说:“等过几天卖了,玉米我就给你。”

    崔大海起身从床下面盒子里拿出20块钱,递到崔耀齐手里,“没事,我西瓜还没有卖完,不着急用钱,等种麦时候你在给我也不迟,到时候要买麦种还有话费。”

    “好的,放心吧,谢谢了,那我回去了。”崔耀齐很感动,是的,自己的亲戚连10块钱都不借,可是邻居直接给了20块钱还说不用着急还。崔耀齐接过沉甸甸的20块钱,心里想:“孩子上学不用担心了。”

    “嗯,你回去吃瓜吧。我不着急用,你也别着急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