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尖上的宝藏
字体: 16 + -

第127章 奇鱼(1400加更)

    四人相识一笑,举杯共饮,文人之气油然而生,关系越发亲近。

    足足聊上两小时,严四海看看时间,站起身道:“上次在胡园品尝美食,大厨手艺高绝,平淡见神奇。今天贵客临门,老朽倚老卖老,为大家准备几道小菜,难登大雅之堂,请见谅!”

    说完让下人通知,众人移步客厅,开始吃饭。很快第一道菜上桌,青瓷大盘摆放着十几块酱色方块,居然是茶干。

    “人说忧烦的日子喝酒,心满意足的日子嚼茶干。”严四海笑道:“茶干不适合做下锅菜,这类入口搅舌之物,首先身量要小而紧凑,温文尔雅,不能一下子就将肚子塞饱。其次是要筋道耐咀嚼,且越嚼越有味。再是内涵丰富,咸甜鲜香诸味皆有。”

    众人点头称是,严四海钟情于茶,自然首选素食宴客,闻一鸣夹起茶干,形状比邮票略大,呈均匀酱红色,品质纯正,形薄肉细,韧性十足。咀嚼之下,香、韧、鲜、嫩,回味特别悠长。

    闻一鸣笑道:“采石矶有太白楼,传言和诗仙李白深有渊源,茶干又大又厚,撕开纸包,掂手里晃悠悠,却怎么也悠折不断。里面加鸡丝、虾仁或是火腿,以鸡汤做卤,故味极鲜美,食后口齿留香。”

    严四海哈哈大笑道:“什么都瞒不过先生慧眼,正是采石矶茶干。不过现在产于当涂黄池的金菜地茶干后来居上,大有超越采石矶茶干的势头。好在这两种茶干都属于马鞍山,应该有裙带之谊。”

    “咬上一口,细实紧密,如嚼鸡脯,伴随难以言说的异香,越嚼越入味,欲罢不能。卖家为示范他们的货“硬”,会当面拿块茶干,用力对折,却不断裂。”

    众人开怀大笑,看似不起眼的茶干顿时别有风味,凌天成有感而发:“有时想想,品茶干亦如品人生,不过是压扁的人生,个中滋味,不可言喻。”

    茶干很快吃完,意犹未尽,第二道上来,竟然是豆腐,上面还密密麻麻长满黑色绒毛?

    “哈哈,徽州名菜,毛豆腐!”

    凌天成拍手称快,迫不及待的夹起一块,放进嘴里,满脸享受道:“这些年每去徽州,只要有机会,尽可能上街头吃一回道地的毛豆腐。刚刚出锅的毛豆腐,油光光的,那层长毛的表皮,经过油炸之后,成为筋拽拽的很有韧性的一层,包裹着里面酥软的豆腐,吃在口里满颊生香。”

    “这是兔毛吧?”闻一鸣笑道:“毛豆腐大致可分为四个品种:鼠毛、兔毛、棉花毛、蓑衣毛。”

    “鼠毛较短,呈灰色;兔毛也短,起条,呈青白色;棉花毛稍长,整绺的,白色;蓑衣毛最长,紫酱色,色、香、味最佳。”

    “毛的长短,颜色的差异,除了豆腐本身质量的优劣外,还取决于气候的变化、温度的调节。煎的过程中,由于白毛厚薄受热的不同,金黄中会现出几丝深色条纹,这便是虎皮毛豆腐的由来。”

    胡建民大感兴趣,初次见毛豆腐,原本不想尝,可听闻一鸣说完,硬着头皮咬一口,顿时眉头舒展,大快朵颐起来。

    严四海见状,高兴道:“说来你们也许不信,有个徽州籍朋友,就是因为贪恋家乡毛豆腐,多次放弃去省城发展的机会。用他的话说,至今思香味,不肯过长江。”

    众人边吃边聊,接下来是几道爽口素菜,虽不名贵,但十分雅致,配上茶道韵味,别有情趣。

    酒席接近尾声,严四海站起身,拿出一包神秘之物,小心翼翼打开包装,展示道:“这才是今天的压轴好戏,相信你们应该没有人品尝过!”

    说完拿出几个玻璃杯,分别放入碧绿清茶,然后把一条条干扁之物投入热水中,奇异香气令闻一鸣很是惊讶。

    “这是……涌溪火青?还有……琴鱼!”

    严四海听完一挑大拇指,惊叹道:“先生有眼力,不错,正是琴鱼茶!”

    胡建民和凌天成好奇的盯着茶杯,只见杯中腾起团团绿雾,微微摇晃,绿雾散去,清澈的茶汤中,琴鱼们齐刷刷头朝上,尾朝下,嘴微张,眼圆睁,背鳍徐立,尾翼轻摇,随茶汤漾动,似在杯中游,精灵一样,甚至如闻有唼喋之声,堪称奇观。

    拿起啜饮一口,压舌下稍稍含漱,只觉得醇和清香四散溢开,丝毫没有鱼的腥腻味。如此啜饮,有情有味,妙趣盎然,确非一般品茶可比拟。喝完茶后,再慢慢咀嚼泡开的鱼干,清甘咸鲜,茶香浓郁,味道饱满新奇。

    “好茶!琴鱼?前所未见!”

    严四海看着众人惊讶的表情,笑道:“从芜湖开车南去泾县琴溪,两个小时就到,可以在那里漂流,看竹海,吃农家乐,买很好的茶叶。”

    “琴溪里产的一种小鱼,便叫琴鱼,虽只有小指头粗细,名气却够大,自古以来,一直与宣纸并称为泾县二绝。

    “泾县位于黄山东北,峰峦如黛,林木深秀,每条溪都清澈透明,琴溪的水尤其轻盈浅碧,灵水出灵鱼。琴鱼虽为鱼,却从不做盘中佳肴,而以饮茶精品享有盛名。”

    “旁近有隐雨岩,岩下有丹洞,深不可测。据说每至夜深人静之时,便可听到悠悠琴声随着淙淙水流传来,这便是琴高在抚琴,无数指头长的小鱼便随着动人琴音,自琴高台下丹洞旁近岩隙中源源而出。”

    一番话更加引起众人好奇之心,闻一鸣举起杯,仔细打量着琴鱼,形状十分奇特,身不满寸,却是虎头凤尾,龙鳍蛇腹,重唇四鳃,眼如菜子,鳞呈银白,很是像缩微版的清道夫鱼和超缩微的四鳃鲈鱼。

    严四海介绍道:“运气好时,站在清静的溪水边能觅到琴鱼身影。它吃东西时,嘴两旁稀疏的龙须时不时滑稽地抖动着,令人忍俊不禁。这些小东西也怪,一样绿树葱郁的清溪流水,它们却只衍生于琴高台上下数里路一段水域。”

    “每年清明前后,琴鱼长肥并浮上水面上嬉戏,于是当地人便会准时捕捞。以特制的三角密网,从深涧中一点点耐心地往前划拨,赶鱼入网。如果此时你来到琴溪桥镇,就会看到一片繁忙景象。”

    “只见琴溪桥两岸的村民持竹篓的、操篾篮的、张三角网的,更有挥锹筑坝的,在琴溪滩头张捕。还有那七八岁的小孩子,也会在浅滩上筑一条小坝,拦住水流,再在坝下掏出一条小沟,在沟中张开一张细密的网,坐待琴鱼落网。”

    “平时沏茶时舍不得多放,逢年过节,才舍得作为杯中佳茗,招待上门的尊贵客人。当年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写下不少诗赞美家乡的琴鱼。古有琴高者,骑鱼上碧天。小鳞随水至,三月满江边。”

    严四海有些遗憾道:“因为味道十分鲜美,琴鱼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品,独为皇家享用,当地百姓岁岁都要捞制琴鱼送入官府,琴鱼茶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今天,产量仍是无法突破,最多也就在两三百公斤左右。”

    “能品到琴鱼茶,当是一件幸事。近年来每至春草萌绿的阳春三月,琴溪河东岸便红裳飞衣,游客如云,路一侧停满了车,许多人扛着长枪短炮纷纷跑来围观捕琴鱼,看制作琴鱼茶。”

    “早些年泾县的朋友送琴鱼茶,都是装在做成工艺品的竹筒里,现在市场上又多了一种元宝竹篮的精美包装,提柄是一对竹根,很是精巧养眼。”

    “但地头熟络的人,仍是喜欢直接钻到村民家中淘货。主人给你双手捧出的琴鱼干,色泽明洁,不焦不暗,放在嘴里一嚼,脆中带绵,满口淡淡幽香,隽永而悠长。”

    “倘若能把话谈得深入,主人就将干鱼冲入玻璃杯中让你品尝,让客人亲眼见证琴鱼死而复生,摇尾游弋,如在戏水,口微张,有一种似笑非笑的嫣然。”